文献标题:基于CNKI的保健文献计量学分析
参考文献:
[1]刘敏.北京市公务员和科技人员亚健康及生活状况调查[D].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
[2]于琦,李敬华,高宏杰,等.中医养生数据库建设[J].中国数字医学,2015,10(8):73-75.
[3]薄智云.亟须系统构建“治未病”学科[N].中国中医药报,2015-05-29(3).
[4]司富春,宋雪杰,高燕.我国养生保健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策略研究[J].中医研究,2014,27(9):4-7.
[5]朱吉,贾杨,陆超娣,等.上海宁区医疗机构与社会养生保健机构联动下的“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建设[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5):13-15.
[6]袁尚华.中医健康体检在“治未病”中的作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1):8-10.
(收稿日期:2015-11-10)
(修回日期:2015-12-10;
附1: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法律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喻文迪.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世界中医药.2009(2).
[2]黄建银.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战略选择的探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医药国际服务需求曲线模型.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12).
[3]司富春、宋雪杰、高燕.我国中医养生保健发展的现状及思考.中医研究.2013,26(7).
[4]刘薇.WTO对法律服务贸易的规制及中国应对.中国大学硕士论文.2010.
[5]木泉.中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法律问题研究.中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6]石静霞.WTO服务贸易法专论(第1版).法律出版社.2006.
[7]吴益民主编.国际服务贸易法学(第1版).上海交通出版社.2013.
附2:芍药谷景区发展中医养生旅游产业市场分析
参考文献
[1]苑庆磊.中国芍药花文化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2]宋焕芝,于晓南.中西方芍药花语及其景观应用_宋焕芝[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002-1003.
附3:中医养生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方法研究
参考文献
[1]邸朝华.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J].教育科技资讯,2010,(23):210.
[2]伍婷.简论文化中的情绪养生[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01):5255.
附4:中医养生儒家思想探讨
参考文献:
[1]毛淳.论儒家思想对中医养生影响[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03).
[2]徐正德.中医养生理论与实践[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
[3]彭昊.与道家思想[D].湖南大学,2010.
[4]张时.中医个体化运动养生体系的构建[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
[5]魏胜敏.中国传统导引养生术的方及其当代价值[D].福建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 中医体质理论;大学生;体质健康
[中图分类号] R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2(a)-0074-04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stitution theory of TCM to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XU Yangcai1 WU Zhikun1 ZHANG Cai2 GONG Bomin1 LI Jixia3
1.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Shanghai 201203,China;2.Rehabilitation Medicine College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Shanghai 201203,China;3.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benefit that the constitution theory of TCM to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fitness,humanistic quality and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lifelong spo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medicine theory,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physique health test system lacks the index of reacting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nd social adaptability,and the constitution theory of TCM has the character of harmonization between soma and spirit,the "overall concept",just can make up for the inadequacy of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test system.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hysical test projects should be brought into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test system,and strengthen the intervention and guidance after testing,to improve the current system of students' physique health test and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The constitution theory of TCM;College student;Physical health
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改变着我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也导致我们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心理压力不断增大,很多现代文明疾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肥胖等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而大学生体质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国民的体质状况,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发展。近20年来大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肺活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在不断下降,而肥胖率在持续增加,视力也在不断下降,心理状态更不容乐观。最近国内大学接连发生室友之间投毒、杀害等恶劣事件,无不影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非常严峻。针对目前大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国家也推进了很多改善措施,先后“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7号文件”的或举措出台,但是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还是不容乐观,还没遏制住下降的趋势,体质健康水平还在继续滑坡。探寻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新途径成为教育系统、体育系统、运动医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而且随着社会、经济、教育的发展,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项目已经不能全面反映其体质健康状态,缺少能全面反应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指标,更缺乏后期的干预措施。中医体质理论恰巧可以弥补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不足,全面反映大学生心身健康状态,根据“辨体施养”的原则选取相应的中医养生措施,进而改善大学生心身健康状态。
1 中医体质理论概述
中医体质学是基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人类个体健康状态与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与亚健康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及健康-亚健康-疾病的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预防、治疗以及运动养生和康复治疗的一门学科。在中医体质学中,体质的概念即人的身体素质,是指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是个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外部自然和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1]。表现为形态、结构、功能、心性、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机体差异性,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以及病变过程的倾向性。
中医体质学认为:中医体质是强调人体体质的形成基于先天遗传和后天调养两个基本因素。人体体质形成的重要基础是先天因素,很大程度上体质类型的转变与差异性还取决于后天因素的影响。另外,中医还强调机体内外环境相统一的整体观念,表明个体体质特征是在后天生长、发育过程中与外界自然和社会环境相适应而形成的个体特征,即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社会的统一。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形神合一”的生命观[2]。体质的形成是先天禀赋与后天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动态可转化的,从而使得体质的调节与转化成为可能。根据机体生理功能,有针对性的对各种体质及早采取干预措施进行调整,纠正或改善某些偏颇体质状态,达到机体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以减少体质对疾病的易感性,可以预防疾病或延缓发病,达到阴阳平衡状态,这就是中医养生的“辨体施养”原则。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医家从不同角度对体质类型进行了划分,但始终没有统一的标准,历代中医文献中有气体、气质、素质、体质等不同名称。中华中医药学会于2009年颁布了9分法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中医体质类型分别为血瘀体质、痰湿体质、气郁体质、湿热体质、气虚体质、特禀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平和体质。其中平和质表示个体身体健康、心理健全,具有较强的适应外界环境、社会环境的能力,其余8类体质则属于偏颇质,即个体处于疾病或亚健康状态。中医体质分类为体质辨识及中医体质类型相关疾病预防和治疗、运动养生、健康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使中医体质分类趋于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统一化。根据个体的体质类型,遵循“辨体施养”的原则制定中医运动养生方案,调整人体体质的偏颇状态,预防疾病的发生,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
2 中医体质理论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2.1 中医体质判定标准能有效反应大学生心身健康状态
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基于中医体质理论,它是我国规范和指导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第一部规范文件,旨在为中医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健康管理、运动养生提供理论依据,使中医体质分类更规范、更科学。而中医体质理论秉承“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认为人与自然界、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与大自然应该和谐统一,空气中弥漫的尘埃,自来水中的重金属便是人类破坏自然之后所得到的反馈;人类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而社会的进步、治或乱对人体的影响亦很大。中医体质理论遵循整体观念,认为人为一个有机整体,注重“心身统一”“形神具备”,反对过分安逸,强调四肢要适当运动,强调心神安宁,认为心为一身之主宰,心神安定,则五脏六腑皆安定;若心神不宁,则五脏不安,容易产生各种疾病,心神,也就是现代所谓的心理活动。中医体质理论指导下制定的中医体质分类方法涵盖了反映人的心理因素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内容,中医体质类型判定能够较全面的反应大学生的心身状态。现行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系缺乏反应大学生心身状态与社会适应能力的项目,将中医体质类型测试项目纳入其中,从而形成完善的体质健康测试体系,全面反应学生的心身状态与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中医体质类型选择合适的中医养生方式,调整偏颇体质,恢复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
2.2 中医体质理论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终身体育就是将体育终身化,即人在不同的年龄段一直保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终身体育意识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和学习体育技能至关重要。提升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促使其在步入社会后继续保持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形成良好的体育认知和坚持不懈参与体育锻炼的意志品质,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从而保证身心健康地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更好的为社会发展做贡献。高校体育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最后一环,也是养成终身体育习惯最重要的一环,应充分利用学生在校的重要时间段培养其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为养成终身体育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3]。如何让大学生养成终身体育习惯,对大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和健康理念的教育势在必行。而终身保持健康状态不是件容易的事,它不仅需要人们对生命、健康有清醒正确地认识,还要学会调养身体,维护健康的方法,而且要付诸实践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而中医养生就是为人的生命健康长寿保驾护航,大学生在校期间得到中医养生的知识,将来走出校园后,可以选择适合的运动方法与手段保养身体。中医体质理论认为人的体质是先天禀赋与后天调养综合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可以调整。根据“辨体施养”的原则,选择合适的养生手段,调整偏颇体质,防病于未然。运动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部分,也遵循“辨体施养”的原则,例如湿热体质的学生适合爆发性的运动项目,而气虚体质的学生则应该选择中低强度的运动项目。掌握有效的维护身体健康的运动方法,并根据自身体质特征选择合适运动项目,对维护身体健康,形成健康意识,对于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2.3 中医体质理论为大学生运动养生提供依据
统计数据提示,大学生人群中的慢性疾病的发生率不断攀升,包括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4]。当代大学生的学业、就业、经济、家庭、社会压力,以及不规律的学习生活方式,均会导致大学生们体质下降。近20年的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也提示大学生体质状况每况愈下。大学生担负着未来社会的建设重任,他们的身体素质关系民族的未来。。中医养生提倡“辨体施养”,按照人体的体质类型选择养生方法,调整偏颇体质,以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现在常用的中医养生保健方法有运动锻炼、情志调摄、中药调理、饮食调养、起居调护、四季养生、经络养生等,因此,体质辨识的方法成了个性化运动养生的工具。根据个体体质类型选择合适的运动养生方法,调整偏颇体质为平和体质,使机体处于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应用体质辨识,客观地评价自身的体质类型,更加全面地了解自身健康状态,已获取个人将来可能出现的发病倾向信息。生命在于运动。个体身心健康与运动紧密相关。一是,运动养生可以有效干预个体亚健康状态,提升身心健康水平。二是,通过体育运动可以促进病体的康复、提升体质健康状态。中医体质辨识和运动养生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应用中医体质理论为大学生选择适宜的运动养生方法,能更及时、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指导运动炼和完善饮食结构、生活起居、情志调摄等来调整偏颇体质状态,达到体魄强健,为个性化的运动养生提供了依据。
中医体质理论在治未病中有其独特的优势,能较好地体现因人制宜、因体施养的思想,在大学生个性化的健康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将中医体质理论应用于大学生运动养生过程中满足了其治未病的需求。中医体质理论在运动养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偏颇体质的运动调养上,指导各类偏颇体质更科学的运动养生。例如,阳虚体质人畏寒怕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耐夏不耐冬等主要特征。根据中医理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观点,阳虚体质的人锻炼时间最好选择春夏,每天选择阳光充足的上午为最佳的时机,进行户外运动锻炼,不宜于阴冷天气或潮湿之处锻炼身体。阳虚体质的人以振奋、提升阳气的锻炼方法为主,以提高肌肉力量、爆发力锻炼等可以振奋阳气,促进阳气的生发和流通。中医体质理论方法能有效的指导各类偏颇体质者的运动调养,从而达到阴平阳秘、身心健康。
2.4 中医体质理论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心理素质是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决定因素,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在实践活动中主体与客体通过相互作用,而逐渐升华和形成的心理潜质、能力、特点、品行的综合。大学生在校期间是社会化过程的重要阶段,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一直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如何评价与干预大学生心理素质也是高校教育团队不断寻求的内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不仅包含身体的健康,还应包含心理的健康。而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系缺乏反应大学生心理状态的指标。中医体质理论注重“形神合一”“心身统一”,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是一个相互依赖、彼此影响的整体,两者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人的精神活动依赖于其生理功能,生理活动出现异常,会影响机体心理状态;并且异常的心理活动可以引起情志变化,进而导致脏腑紊乱。根据中医体质理论制定的中医体质类型判定涵盖了对人体心理状态的评价。而中医养生根据“辨体施养”的原则,选择合适的中医养生方法,调整不良的心理状态。如气郁体质的人群可以选择户外的、大强度、娱乐性、群体性的运动项目,具有疏肝解郁的作用。所以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医养生方法能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改变忧虑焦躁情绪,更好的适应环境、展现自我,意志行动处于积极的状态,并保持正常的能力,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勇敢创造的良好心理品质。另外,中医体质理论的整体观念要求个体和环境合理的融合达到一种协同促进的状态。要达到个体与环境和谐统一,即个体对赖以生存的外界环境和生活需要具有较高的应付和适应能力,个体要不断改变自身以适应环境同时也包括个体改变环境使之适合自身的需要,从而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中医体质理论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还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综合性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
2.5 中医体质理论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的内涵可以理解为由人文科学知识、社会心理、文化修养、人文精神等方面综合而形成的一个人内在的、稳定的特质,外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人文素质是个体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引导个体人际相处、人与自然相处的准则,对其政治素质、文化修养和精神素养等具有巨大影响力。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培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问题日益凸显,它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高等教育质量上的软肋[5],极大地制约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空间。。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发展壮大,理所当然应该成为我国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中医文化与中医养生文化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的中医体质理论,是研究人体体质特征、体质生理、体质病理特点,进而指导疾病预防、治疗以及养生康复的理论体系。所以中医体质理论属于中医文化的一部分。中医养生遵循“辨体施养”的原则,根据各自的体质类型,选择恰当的养生方式保持增进健康。中医养生在衍生、发展的进程中受到儒、佛、道等传统文化的影响,结合阴阳、八卦、太极、五行、脏腑、经络等理论,融传统艺术、民俗、宗教文化于一体的博大精深的科学知识体系。通过培养学生中医养生的意识,进而改善心身状态,防病治病,增强体质,保证健康。在大学生中推广中医体质理论,不仅可以使学生拥有正确的中医养生意识与手段,对增加学生中医文化、中医养生文化的知识,提高其人文素质也大有裨益。
3 结语
大学生体质连续下降,肥胖率不断攀升,慢性病不断滋生,心理疾病发生率不断升高,大学生心身健康问题已经十分突出。大学生又是我们国家未来的栋梁,只有大学生健康了,才能保证将来我们的社会和谐的发展与进步。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体质类型辨识与中医养生,不仅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还具有增强其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的作用。目前实施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系一方面缺乏反应大学生心理状态、社会适应能力的指标,另一方面缺乏有效干预措施。而中医体质理论与运动养生可以弥补其不足。笔者建议将现行的大学生体质测试增加中医体质类型测试,构建完善的大学生体质测试新体系,并依据“辨体施养”的原则,对不同体质状态的个体开具综合运动养生方案,一方面构建了新型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评价体系,另一方面还加强了测试后期的干预和指导,从而全面的促进了大学生身心健康素质。
[参考文献]
[1] 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1-2.
[2] 张彩,吴志坤,徐仰才,等.中医体质测试与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比较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 22(6):12-14.
[3] 伪.大学生也应重养生[J].食品与健康,2010,(11):24.
[4] 林锋.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策略与方法[J].湖北体育科技,2010,29(1):15-16.
[5] 林海龙.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高教探索,2007(6):102-104.
[6] 邱男,徐莹.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中医体质与抑郁情绪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4):614-618.
[7] 蔡增亮,龚博敏,吴志坤,等.中医体质理论融入中医药院校体育教学的研究[J].中医教育,2015,34(3):5-8.
[8] 杨俊丽,郭文海,李海涛,等.中医体质辨识与亚健康[J].中医药学报,2013,41(3):12-13.
[9] 邱新萍,王洪,魏青,等.基于脏腑相关理论的亚健康状态中医体质辨识思路初探[J].中医临床研究,2016,8(9):8-10.
[10] 邸洁,朱燕波.中医体质干预研究现状及展望[J].天津中t药,2014,31(5):314-317.
[11] 陈善平,张中江,潘秀刚,等.学校体育态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的影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2):110-115.
[12] 董跃春,谭华,宋宗佩.建设终身体育社会的价值研究[J].体育科学,2016,36(4):51-60.
[13] 马逸奎,毛世玉.中医体质分型理论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5):138-139.
[14] 孟强,谭晓华,刘乐,等.大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3,29(1):128-130.
[15] 吴志坤,张彩,徐仰才,等.中医体质测试与现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相关性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9):598-601.
[16] 刘阳,海维芳,艾东明.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及健康促进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6(7):71-72.
[17] 周鹏.终身体育思想视角下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1):126-128.
[18] 刘晨,冯德琳.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中医体质类型分析[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4,33(4):347-349.
[19] 孔增强.论国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14(5):51-54.
[20] 龚玲,张大均,王金良.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与评估[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0(3):86-92.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工作重视发展中医药,把握了医学战略前移的方向,强化了健康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曹洪欣委员分析说,“但国内也存在着中医药养生保健与医疗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的现状,肩负着防治重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及突发性疾病的艰巨任务,而且目前规范化的中医养生保健体系尚未形成;另外,在如何发挥中医药对促进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扩大内需的巨大潜力方面还缺乏有效的机制和措施。”
加快中医医疗养生体系建设
曹洪欣委员认为,应充分认识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先进性,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突发流行性疾病以及养生保健方面的优势作用。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完善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体系,特别是加强覆盖城乡社区的中医药防治慢性病服务体系建设,真正实现慢性病防治重心下移、有效控制的目标。其次,构建中医药防治突发流行性传染性疾病机制,保障中医药在及时有效地防治突发传染病中发挥作用,加强传染病医院中医防治能力建设,形成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体系。第三,要加快中医养生保健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将中医药养生保健纳入国家疾病预防医学体系。
曹洪欣委员表示,目前很多媒体开设了中医养生保健专栏,这对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和推动中医知识普及具有积极作用。但是,曹洪欣委员也注意到,部分非中医专业的人士也做起了中医保健知识的宣传,目前这种非专业的“科普”宣传比比皆是,且缺乏科学性、知识性与理论指导,甚至常出现明显的、常识性的谬误。这种现状不仅对指导养生保健无益,而且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的声誉。由此,曹洪欣委员认为,中医保健知识的宣传亟需正确与科学的方法引导与普及,否则难以真正发挥中医药对人民健康的促进作用。
“我建议由主导,在全面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的同时,根据公共卫生和居民医疗服务的基本需要,加大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资源配置。”曹洪欣委员认为,这对调整优化结构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科普宣传必须专业化,宣讲者要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并建立必要的审批程序和机制,杜绝非中医专业人员宣传中医知识与理论的现象,健全中医药医疗养生保健服务网络。”
推进中医药自主创新
目前,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都设立了中医药研究专门机构,并迅速加大经费投入开展研究,陆续有产品问世。
曹洪欣委员认为,证实疗效、揭示中医药的作用机制,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特别是坚持有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后再创新,是中医药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目前在科技部重点支持的众多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没有一个属于中医药领域,这样就影响了中医药与其他国家实验室的学科交叉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
发展中医文化
中医学起源、发展于中国,是中华民族研究人体生命过程以及维护健康、抵御疾病的医学科学。它蕴涵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人文与生命有机结合的、系统整体的医学知识体系。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形神统一”的方特征以及“大医精诚”的伦理追求,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总之,中华传统文化既是中医理论形成的基础,又是发展中医理论的原始动力。
老友好久没见了,相见时最常见的问候语就是身体怎么样?你知道什么是健康吗?一般人认为,体检指标都正常的,就是健康。实际上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在汉语中“健”与“康”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体壮曰健,心怡曰康。体壮、心怡才构成了健康的生理和心理这两方面的含义。
我经常在临床见到一些这样的患者,他们身体指标都是正常的,但总是感觉浑身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不舒服,还有的人社会适应能力不好。比如有的女性在家庭中总是表现得比较急躁,多疑多虑,情绪像小孩的脸,六月的天,说变就变,唠唠叨叨,搞得家里人都不舒心,自己还觉得很委屈。这与情商无关,而是身体出了问题。
14项健康指标常自检
。
14项健康测试:眼睛有神、呼吸从容、二便正常、脉象缓匀、形体壮实、面色红润、牙齿坚固、双耳聪敏、腰腿灵便、声音洪亮、须发润泽、食欲正常、情绪稳定、记忆良好。
如果说你40岁,有一两项异常还说得过去,如果有三四项健康状态处于黄灯,就需调整。若超过4项,健康就要亮“红灯”了。这14项生理特征归纳起来有着3个基本支撑条件,就是我们经常讲的“精气神”,健康人的外部表现:精充、气足、神爽。
疾病、“欲病”皆可调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人被分成了三种状态,也就是三类人。一种状态是“已病”,已有了明显的身体问题,一些检查指标也是阳性的。第二种状态就是“欲病”,在体检当中没有明显的阳性指标,但自己感觉到不适。至于“未病”也就是处于健康状态。
中国先贤说:“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起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就是说等着疾病生成再去治疗,医生是非常无奈和遗憾的,医生更愿意做“上医”,维护健康养生医学。未雨绸缪,防病于先。“中医”是相当于早期干预的预防医学。防微杜渐,欲病救萌。“下医”则是针对疾病的治疗医学。
1现状分析
本项目为景观改造工程,它位于北京地坛公园内的牡丹园,占地约3•5hm2.现状:地上物有一组亭廊和一个公卫;南侧水池形式老旧,布局不美观;北部门球场利用率高;道路系统不完善,但面层铺装较好;植被茂盛,大树多,种类较丰富,主要有侧柏(Platycladusorientalis)、三球悬铃木(Platanusorientalis)、早园竹(Phyllostachyspropinqua)、元宝枫(Acertruncatum)、银杏(Ginkgobiloba)、蝴蝶槐(Sophoraja-ponicaf•oligophylla)、七叶树(Aesculuschinensis)、油松(Pinustabulaeformis)、白皮松(Pinusbun-geana)、雪松(Cedrusdeodara)、海棠花(Malusspectabilis)、碧桃(Prunuspersica)、连翘(Forsythiasus-pensa)、木槿(Hibiscussyriacus)、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芍药(Paeonialactiflora)等(图1).
2设计理念及指导思想
2•1设计理念
中医药养生学的精髓在于通过“时间养生”和以经络连接的“脏腑养生”达到“精、气、神”的“和合”[6].本项目设计理念定位为:突出和谐养生主题,将文化养生、环境养生、运动养生、时间养生、五脏养生等中医养生内涵与景观营造相结合,打造集养生知识宣传、养生习操、互动体验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主题公园.
2•2指导思想
中医养生博大精深,对于广大普通的游客,能够在游园过程中真正学到一些切实有用、简单易行的养生知识是最主要的,所以针对服务对象,项目指导思想为:针对大众,神形兼备,通俗易懂,知行统一.
3总体布局及设计内容
3•1火区(心区)
从正南门进入园区,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和”主题的石雕壁画,用抽象的图案表达了“精、气、神”的“和合”(图4).如果把园区看成一个人体,道路和水溪就是人体的经络,5个景区就是人体的5个主要脏腑.按中医理论,心区位于园区的南边,整体色调以暖红为主[6].火区(心区)的主要景点有:致和廊、致和广场、涌泉、火焰雕塑.火区(心区)有一组长廊,名为致和廊,取《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之意,它是整体园区“和”理念的体现之一.廊上挂对联“秋风橘井落甘露,春雨杏林别有天”,这是岳美中老先生的名联,既得景观之趣,又体现了岳老对中医的热爱.心主神明,故设置致和休闲广场,以养心神;心为君主之官,要有规有矩,故其地面铺设圆中有方;铺以红砖,并养有金鱼,体现神明活跃之性[6].心主血脉,火区(心区)的中心设一块形似心脏的景石,汩汩流水,喻指心之泵血,同时,线刻铺地“涌泉穴”寓意滋水涵木,体现中医学火中有水,水火既济的阴阳平衡理念.心在五行属火,故在此区塑以火焰雕塑,明艳的红色象征君主之火、阳明之火,3朵火焰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意,生生不息.火区(心区)周围植以红色花系为主的植物,如红花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Decaisneana)、紫叶矮樱(Prunus×cistena‘Pissardii)、碧桃、贴梗海棠(Chaenomelesspeciosa),点缀黄花的连翘,在嫩绿的垂柳(Salixbaby-lonica)下营造早春欣欣向荣的植物景观.
3•2木区(肝区)
。
3•3水区(肾区)
肾是人生命活动的根本所在[6],按中医理论,肾区在整个园区的北边,道路铺设以暗黑色调为主.水区(肾区)设置了山石、瀑布、深潭、跌水、小溪,营造出宁静惬意的养生环境.瀑布之下,深潭之处,有“水中丹炉”矗立其中,取水中有火、阴阳并济之意.“火非水不藏,水非火不生”,二者是分不开的,与肾寓元阴元阳相符合.药王制药的雕塑位于瀑布一侧(图6),描绘了唐代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读书制药的场景.孙思邈一生著作数十部,场景取最有代表性的《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放于前,同时手拿《大医精诚》长卷,体现其仁爱之心.旁边宣传牌展示了孙氏“养生十三法”,即:发常梳、目常运、齿常叩、漱玉津、耳常鼓、面常洗、头常摇、腰常摆、腹常揉、摄谷道、膝常扭、常散步、脚常搓.为对应黑色(深色),水区(肾区)周围以常绿植物为主,如油松、雪松、青扦(Piceawilsonii)、华山松(Pinusarmandii)、沙地柏(Sabinavulgaris)等,山石周围也围绕着似自然生长的植物,有紫丁香(Syringaoblata)、金银花(Lonicerajaponi-ca)、金银木(Loniceramaackii)、迎春(Jasminumnudiflorum)、棣棠(Kerriajaponica)等,形成“虽由人作,宛如天成”的景观效果.
3•4土区(脾区)
按照中医理论,脾区位于整个园区的中心[6].脾和运动相关,所以这里设置了一个运动养生广场,作为群众运动健身的场所.“时间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土区广场周围摆放了“二十四节气”的主题地雕,并设立4个主要节气,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石墩,展示不同节气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养生知识[8].养生广场的中心渐渐升高,在3个抬高的斜面上雕刻了黄色的“水、云、火”纹,分别代表着“精、气、神”,欲表现“和合”的精髓(图7).土区周围以春天黄花的连翘、棣棠、黄刺玫(Rosaxanthina)和秋天黄叶的元宝枫为主,搭配海棠花、雪松,主要是在保留现状的基础上进行植物景观改造.
3•5金区(肺区)
由土区向西南进入金区,即肺区.按中医理论,肺区位于园区的西面,以白色调为主[6].肺是人的呼吸器官,金区(肺区)以林木为主,通过高大的侧柏林、银杏林及点缀的七叶树,营造安静的“呼吸吐纳”的养生环境[9].林下开辟了动、静两个小广场.一是调息广场,适于练习静功,位于金区的茂林之中,是一个相对闭合的养生活动空间.按照五行理论,肺属金,肾属水,金生水,所以肺阴与肾阴相互滋生,称为金水相生,广场上以“金水相生”景石为中心,设置有6个调息打,滴滴答答流水不断的景石给练习呼吸吐纳的人们提供了视觉焦点(图8).二是导引广场,适宜导引运动.导引是指由意念引导动作,并配合呼吸对形体进行锻炼的运动.草地中的金石雕塑是肺区的标志,肺在五行属金,金石以河北曲阳黄石料制成,石上镌刻金区的简要说明.健身步道位于导引广场的边上,是按照中医足底按摩原理设置而成的.步道上铺有突起的卵圆形小石头,游客可赤脚行走其上,以按摩足底穴位和反射区,从而调节脏腑,强身健体.由金区向东就回到了南入口广场,结束了一个短暂的人体养生之旅.在此过程中,还可以看到各个区域内的宣传栏、养生箴言及穴位的铺装,听到悠扬的五行音乐,处处精致,处处用心,让游客在游玩、娱乐、休息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了解和学习中医药养生文化知识.
【关键词】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养生旅游产品;开发类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以及“亚健康”人群不断增多,人们的健康意识日渐增强,健康养生的需求成为继温饱需求之后的又一市场主流趋势和时展热点,养生旅游市场前景广阔。养生旅游是一种以养生为目的特征,满足消费者追求身心放松、心态调整、康体健身、医疗护理要求的新型旅游形态[1]。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包括黄山、池州、宣城、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等七市,涵盖了整个皖南山区,以及皖西大别山区的部分地区,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怡人,空气质量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具有发展养生旅游的独特优势。
一、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养生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一)高品位的山地森林资源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山地森林非常丰富,特别是以黄山、九华山、天柱山、齐云山四大名山最负盛名。黄山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也是全国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三顶世界级桂冠的景区,国家5A级旅游区。黄山是一座著名的花岗岩名山,集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衡山的烟云、庐山的飞瀑、雁荡的巧石、峨眉的清凉于一身。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历来被誉为黄山四绝[2]。九华山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全国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区,被誉为国际性佛教道场。齐云山属低山型山岳风景区,面积约110平方公里,也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齐云山与黄山、九华山并称皖南三大名山,又和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四川鹤鸣山齐名为中国四大道教圣地。天柱山位于安庆市潜山县西部,又名潜山、皖公山、万岁山等,全国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5A级旅游区,世界地质公园,中华十大名山。此外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还有牯牛降、鹞落坪、清凉峰、浮山、妙道山、敬亭山等山岳型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
(二)丰富多样的水体景观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不但山岳型景观丰富,水体景区也丰富多样。湖泊有太平湖、升金湖、龙感湖、花亭湖等,风景河流有新安江、青弋江、秋浦河、皖河等,温泉有黄山温泉、香泉温泉、汤湾温泉等。太平湖位于黄山市黄山区,介于黄山、九华山之间,太平湖旅游资源丰富,湖光山色得天独厚,湖水清澈碧透,青山起伏连绵,岛屿散落如珠,被誉为“黄山情侣”、“东方日内瓦湖”。以自然风光与古村落的美妙结合著称于世的新安江有“自然山水画廊”之称。被誉称为“吴楚第一泉”的汤湾温泉,在花亭湖的西北部,日出水1500吨,水温稳定在47.5℃,属偏硅酸锶高温矿泉水,含有偏硅酸、锶、氡、硒、锂和钾、钠、钙、镁及丰富的微量元素。洗浴之后,可达到消除疲劳、镇静安神、促进体内新陈代谢的作用,对治疗皮肤病、风湿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尤其有效。此处自古就有“温泉润凝脂,浴汤赛华清”的赞誉。
(三)富有特色的溶洞资源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不但有奇峰秀水,还有异洞,特别是皖南山区北部低山丘陵带,喀斯特地貌普遍发育,溶洞中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绚丽多姿。著名溶洞有贵池大王洞、广德太极洞以及石台蓬莱仙洞等。这些溶洞西连江西彭泽龙宫洞,东邻江苏宜兴诸洞,构成了我国长江下游喀斯特溶洞富集带[3]。南陵西山风景区、贵池齐山风景区更是以地表岩溶发育而构成岩溶地貌特色。
(四)享誉中外的宗教文化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历史悠久,享誉中外。九华山是地藏菩萨应化度生的道场,现存寺院90余座,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寺院9座,省级重点寺院30座,僧侣600余人,各种佛教文物2000余件,各类佛像1万余尊。齐云山道教源远流长,始于唐代,现有道观道房70余座,亭台楼阁遍布全山。此外安庆岳西司空山的二祖禅寺、潜山的三祖寺分别为禅宗二祖、三祖的道场,在弘扬禅宗佛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佛教、道教都主张修身养性,佛教和道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养生长寿。
(五)独具魅力的新安医学
新安医学是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文化瑰宝――徽州文化和汉族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安医学肇自北宋,盛于明清,昌盛不衰近千年,是我国传统底蕴深厚、文化特色鲜明、学术成就突出、历史影响深远的中医学术流派。。新安医学特别重视脾胃、肝肾和气血的调养,用药平正中和,主张“调补气血,固本培元”。
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养生旅游产品开发类型
(一)森林养生旅游
依托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山地原生态环境,以山林溪谷为生态本底,以负氧离子、绿色环境、湿润空气、适居温度、山野菜、中草药等为养生原料,开展徒步登山、日光浴、雾浴、竹海浴、矿泉浴、生态食疗等项目,建设避暑山庄、酒店等配套设施,培育山林养生旅游精品。此外,皖南山区是我国难得的中草药动植物资源宝库,盛产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天方雾里青等名茶以及茯苓、铜陵丹凤、贡菊、宣木瓜、潜厚朴、九华黄精、鹿茸、麝香等中药材,可以开发食疗养生旅游项目。
(二)温泉养生旅游
温泉度假是世界范围内健康养生的重要方式之一,依托黄山温泉、马鞍山和县香泉温泉、安庆太湖的汤湾温泉等资源,以体验温泉文化为核心,开发天然温泉、富硒温泉、花草温泉、酒温泉等多样化产品,配备治疗设施及专业疗养师,建设集温泉浴汤、康复疗养、商务会议、水上游乐为一体的温泉养生度假区。
(三)洞穴养生旅游
洞穴一般四周封闭、洞厅宽敞、冬暖夏凉,具有丰富的空气负氧离子、微量元素和地下水资源。用溶洞特殊的环境,充分挖掘旅游洞穴内外潜在的一些特殊功能,如康体疗养、度假、探险等。选取一些远离地下水位及石钟乳发育较差的旱洞,如青莲洞、仙姑洞,开发洞穴温泉疗养、洞穴鱼疗、洞穴沉积矿物质泥浴、洞穴禅修等洞穴疗养产品,依据地势配套建设美食、娱乐、购物设施,将其打造成融休闲、度假、养生于一体的洞穴养生度假区,让感冒、鼻窦炎、哮喘、肺气肿等患者进行定点定时治疗[4]。
(四)宗教文化养生旅游
佛教是一种信奉出世哲学的宗教,讲究佛法、秉承佛性,佛法、佛性立意于自然。中唐以来风靡整个中国的禅宗,改写了佛教的人生哲学,佛教的人生哲学渐渐从禁欲苦行转向适意自然。道教崇尚自然,师法自然的“天人合一”观,讲究修身养性,通过生理与心理的和谐发展,达到养生的目的。利用佛教名山、道教名山、禅宗圣地等开展宗教养生旅游,可以充分发掘宗教旅游资源,让游客游览宗教文化遗址,聆听宗教的养生讲座,做佛教、道教功课,进行禅修。
(五)运动保健养生旅游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运动保健养生游可开展的旅游项目有:一是登山。登山可以调节人的心理压力,放松人体紧张情绪,改善身心状态。每年举办黄山国际旅游登山节、天柱山登山赛。二是天柱山气功养生。借问养生知何处,方家遥指天柱山,天柱养生功不但在国内,而且在俄罗斯和东南亚地区影响广泛。。黟县每年举行中国山地自行车越野锦标赛吸引了全国的专业和非专业的骑行爱好者。
(六)新安医学养生旅游
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是一种建立在自然生态、人文环境、保健体验基础上,结合观赏、品尝、休闲、游乐、避暑、避寒、康体等形式,以达到延年益寿、强身健体、修心养性等目的的新兴旅游,具体包括健康人群的养生保健旅游、亚健康人群的养生康复旅游和患病人群的疗养旅游[5]。充分挖掘新安医学的养生理论,将养生与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建设新安医学博物馆、新安医学文化养生旅游基地,开发特色医疗保健产品,开发除湿清热宴、养颜美肤宴、养生护肝宴、固本培元宴等养生药膳[6]。
三、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养生旅游开发对策
(一)加大宣传,树立养生旅游品牌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山水风光、宗教文化和徽州文化闻名遐迩,但是养生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养生旅游产品并不为外界所熟知。要想使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养生旅游得到发展,首先加大宣传促销的力度,在综合宣传、赴外参展、邀请来访、媒体推广和户外广告的基础上,重点在新媒体推广、节庆营销、直击营销、主题营销等营销方式上取得新突破。在以后的宣传促销中,既要重视名山胜水古村的宣传促销,也要重视养生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以提高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养生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特色是旅游业的灵魂,没有特色的旅游业是没有生命力的。要根据不同区域特征,不同海拔高度,开发适合不同健康状况人群的养生旅游产品,可以推出森林养生、温泉养生、宗教养生、文化养生、富硒养生等旅游产品。同样是温泉养生旅游,要根据环境特性、温泉水质等发展背景的不同,进行差异化开发,突出特色,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三)培养人才,提高服务水平
引进和培育一批高层次养生旅游专业人才,尤其是创意策划、宣传营销、项目开发、养生主题酒店经营、康体疗养、养生文化等方面专业人才。有效整合和利用安徽师范大学、黄山学院、池州学院、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等旅游教育资源,开展养生旅游规划、康体疗养、护理等专业人才培养。要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养生知识的教育培训,通过引进人才、组织现有员工进行培训等方式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拥有养生知识的专业的旅游管理、旅游服务、旅游营销队伍,加强专业人才梯队建设,提高对游客的服务水平[7]。
参考文献:
[1]颜节礼.我国环境养生旅游发展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377-379.
[2]张光生.皖南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构想[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9,15(6):374-375、378.
[3]安徽省旅游局.安徽导游基础知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9.
[4]吴文智,庄志民.成熟型旅游洞穴持续发展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3):378-382.
[5]孙晓生,李亮.广东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标准构建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8):730-733.
[6]杨力民.国学旅游——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2,184-18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