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耕地;施肥;现状;问题;重都
中图分类号 S1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247-02
丰都县在实施2006—2008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工作中,对全县30个乡(镇)、610个农户25.53 hm2耕地进行了施肥情况调查,其中水稻277户,油菜18户,小麦16户,玉米270户,马铃薯22户,红苕7户。所调查作物除红苕没有施肥习惯外,其余作物都不同程度地施用了肥料。其施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如下。
1 耕地施肥现状
1.1 有机肥
水稻、玉米、小麦、油菜、马铃薯被调查农户全部施用有机肥,占调查总面积的75%。水稻有机肥主要以稻草还田和牛圈肥为主,作底肥一次性施用,最高施用量12 t/hm2,最低施用量3 t/hm2,平均施用量7.5 t/hm2。玉米有机肥主要是人畜粪水(清粪水)作追肥分2次施用(淋窝),有52%的农户底肥施用土杂肥,最高施用量55.5 t/hm2,最低施用量36 t/hm2,平均施用量45.75 t/hm2。小麦有机肥也主要是人畜粪水分底肥、追肥2次施用,最高施用量48 t/hm2,最低施用量36 t/hm2,平均施用量42 t/hm2。油菜有机肥仍以人畜粪水为主,作追肥一次性施用,最高施用量30 t/hm2,最低施用量15 t/hm2,平均施用量22.5 t/hm2。马铃薯有机肥以牛羊圈肥为主,作底肥1次施用,有65%的农户用人畜粪水作追肥,最高施用量30 t/hm2,最低施用量4.5 t/hm2,平均施用量18 t/hm2。
1.2 化肥
1.2.1 氮肥。所调查农户的作物全部都施用了氮肥,占调查总面积的100%。水稻氮肥底肥以碳酸氢氨为主,追肥均用尿素,施用量折纯,最高为241.50 kg/hm2,最低为75.00 kg/hm2,平均为158.25 kg/hm2,底肥施用量占总氮量的41%,追肥施用量占总氮量的59%。油菜以碳酸氢氨作追肥为主,施用量折纯,最高为232.50 kg/hm2,最低为105.00 kg/hm2,平均为168.75 kg/hm2;一般追肥2次,施用量第1次占总氮量的45%,第2次占总氮量的55%。玉米氮肥以碳酸氢铵为主,施用量折纯,最高为337.50 kg/hm2,最低为225.00 kg/hm2,平均为281.25 kg/hm2;一般追肥2次,施用量第1次占总氮量的45%,第2次占总氮量的55%。小麦氮肥以碳酸氢氨为主,施用量折纯,最高为187.50 kg/hm2,最低为75.00 kg/hm2,平均为131.25 kg/hm2;一般作苗肥一次施用。马铃薯氮肥以尿素为主,施用量折纯,最高为150 kg/hm2,最低为60.00 kg/hm2,平均为105.00 kg/hm2;一般作苗肥一次施用。
1.2.2 磷肥。丰都县施用磷肥,以过磷酸钙、二元或三元复合肥为主,均作基肥一次施用。在调查农户中,水稻有11.31%的农户不施磷肥,施用磷肥农户折纯最高施用126.00 kg/hm2,最低施用36.00 kg/hm2,平均施用81.00 kg/hm2。油菜有18.47%的农户不施磷肥,施用磷肥农户折纯最高施用234.00 kg/hm2,最低施用45.00 kg/hm2,平均施用139.50 kg/hm2。小麦有15.12%的农户不施磷肥,施用磷肥农户折纯最高施用180.00 kg/hm2,最低施用45.00 kg/hm2,平均施用112.50 kg/hm2。玉米有8.53%的农户不施磷肥,施用磷肥农户折纯最高施用180.00 kg/hm2,最低施用54.00 kg/hm2,平均施用117.00 kg/hm2。马铃薯有11.16%的农户不施磷肥,施用磷肥农户折纯最高施用135.00 kg/hm2,最低施用45.00 kg/hm2,平均施用90.00 kg/hm2。
1.2.3 钾肥。丰都县在烤烟、西瓜等喜钾作物,有自觉施钾肥的习惯,其于作物都处于被动施钾状态,主要是通过三元复合肥的施用来实现的。三元复合肥主要在水稻、玉米、马铃薯、油菜上施用,施用三元复合肥时补给土壤的钾折纯量最高75.00 kg/hm2,最低22.50 kg/hm2,平均48.75 kg/hm2。
1.2.4 中量元素肥。调查中的农户均没有施用中量元素化肥的习惯。
1.2.5 微量元素肥。水稻施用微量元素肥主要以硫酸锌为主,特别是冷水田和烂泥田,此次调查占18.34%的农户施用硫酸锌;最高施用量45.00 kg/hm2、最低施用量7.50 kg/hm2、平均26.25 kg/hm2,均作基肥施用。油菜施用微量元素肥主要以硼砂为主,此次调查占32.31%的农户施用了硼砂;最高施用量15.00 kg/hm2、最低施用量7.50 kg/hm2、平均11.25 kg/hm2,作基肥的占55.6%,以叶面喷施方式在追肥时施用的占44.4%。
2 耕地施肥存在的问题
2.1 施肥总量氮磷钾结构比例不合理
统计丰都县2008年化肥销售施用情况,具体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丰都县2008年全县化肥施用总量折纯18 993 t,其中氮肥折纯11 739.52 t,磷肥折纯4 701.90 t,钾肥折纯2 551.58 t,氮磷钾肥折纯比例为1.000 0∶0.400 5∶0.217 4。氮肥偏高肥磷肥偏低钾肥不足。同时,在比较调查资料时还反映存在氮、磷、钾区域施用不均的问题。重氮重磷轻钾或重氮轻磷钾的现象是不可否认的,单、偏、过量施用氮肥的现象仍然在少数农户中存在。
2.2 氮肥在作物各有效施肥期的分配比例不合理
主要存在轻底肥重追肥、追肥施用量与作物生理需肥量不匹配、追肥时间与作物生理需肥期不协调的问题。如水稻,底肥用量少,约40%的农户没有施底肥的习惯,穗期基本无施穗肥的习惯,施底肥的施用量一般在施用总量的20%左右;追肥用量多,一般占施用总量的80%左右,也还有相当比例的农户实行追肥一次清。又如玉米,绝大多数在播种或移栽时没有施底肥的习惯,攻苞肥施用过早或偏迟,不能满足玉米生理需肥的需要。
2.3 施肥方法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氮肥表施、磷钾肥追施2个方面。氮肥不但施用在表层,而且有50%左右的农户近几年施肥后省去了处理表层土壤或盖土的工序。部分农户由于没有施底肥的习惯[1-2],磷钾肥只能在追肥时施用,且绝大多数是配、加碳酸氢胺施用,更有甚者在临近生育后期还在施用磷肥。其施肥方法不但不合理,而且更不科学。
2.4 对化肥的保管方法不当,施肥前处理不到位
轻视对化肥的保管,多为厂存,施用时受潮结块,特别是铵态氮肥无封存措施,挥发损失严重,降低了氮素的有效性,施入数量虽然较多,但供作物利用的量却相对较少。磷肥在存放过程中最易受潮结块,施用前处理不到位,一般多呈团、块状,又与碳酸氢铵混合施用,不但降低了磷的水溶性,而且团、块磷肥被土壤包裹,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
因对化肥的保管方法不当,施肥前的处理不到位,施肥时方法不合理,使化肥当季利用率大大降低。不但损失了大量肥料,而且形成当前污染土壤的重大污染源[3-4],还给改善、提高耕地质量和保持、培肥地力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3 参考文献
[1] 宋建军.鄢陵县耕地施肥施肥[J].现代农业科技,2009(13):205.
[2] 胡荣根,程燚.我省耕地施肥结构现状及调整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1996(4):6.
关键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对策;江苏仪征
中图分类号 S21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8-0262-02
仪征市现有耕地2.67万hm2,以稻麦生产为主,其中水稻2.63万hm2,三麦1.82万hm2,年产可适宜规模开发利用的秸秆25万t左右。长期以来,秸秆一直被看作是农业副产品,存在着重粮食生产、轻秸秆利用的传统观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秸秆用作燃料的功能进一步弱化,且秸秆重量轻,体积大,数量多,不易运输,在自然界自行腐解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而处理多余秸秆难度较大。目前,仪征市秸秆综合利用率不足50%,且处于粗放的低水平利用状态,尚有50%的秸秆资源废弃、流失和被焚烧,极大地影响了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制约了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
1仪征市秸秆利用现状
目前,仪征市秸秆的开发利用还处在简单粗放的低水平,远未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虽然太阳能、微波炉、电饭锅等新型洁净能源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但在农村民用能源结构中,秸秆仍占有一定比例。这种利用方式不仅浪费秸秆中大量的肥料成分,大量排放CO2和烟尘,污染大气环境,而且作物秸秆直接燃烧的热效率仅10%左右;②用作饲料,约占总量的30%。将农作物秸秆粉碎作为猪饲料的利用方式虽然能为养殖业节约成本,但这种未经加工处理的饲料适口性差,利用率较低;③用作肥料,约占总量的30%。通过秸秆还田方式,为作物提供养分,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增加作物产量。这种利用方式一直得到各级和农业主管部门的倡导,是目前仪征市秸秆利用的主要措施;④弃置、焚烧,约占总量的25%。这种秸秆处理方式不仅浪费资源,而且对环境造成极大污染;⑤其他利用方式,约占总量的20%。主要是用作沼气、食用菌栽培基质、手工纺织品(草绳、草帘)、造纸原料、燃烧块等[1-2]。
2仪征市秸秆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仪征市秸秆利用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技术水平、资金投入、作业成本和传统观点的影响,全市仍有大量的秸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夏秋收获期间,部分农民为赶农时、图方便,乱堆乱放和焚烧现象时有发生。。
2.1宣传力度不够,农民认识上存在误区
部分农民没有认识到秸秆焚烧、废弃的害处和综合利用的好处,没有从思想上引起足够重视。
2.2大型机械偏少,部分田块田间机耕道不符合机械作业要求
随着机械化收割面积的扩大,秸草大量滞留在田,而仪征市现有的反转灭茬机、大型旋耕机只有200台,数量严重不足,且不少机械年久失修。此外,远离村庄的田块田间机耕道不配套,难以适应全市机械化秸草还田需求[3]。
2.3的引导不够,有关业务技术部门服务跟不上
尽管部门不断督促,但缺乏秸秆综合利用相应的优惠。由于秸秆质量轻、体积大,长距离运输的单位成本较高,农户通过卖草获得的利润较小,影响了农民卖草的积极性,造成仪征市新办的几家秸秆综合利用企业有时陷入草荒。各乡镇农机管理部门对机手的培训、新机具的引进试验,农机户的组织协调等服务工作也明显滞后[4]。
2.4工作经费严重不足
经费不足严重制约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使一些先进技术、成功经验的推广普及工作很难落实到位。
2.5农户存在惜本心理,制约机械化还草工作的开展
由于机械化还草需增加成本300~450元/hm2,部分农户出于惜本心理,选择就地焚烧或弃之路边、渠边的处理方法。
3仪征市秸秆利用的新途径
近几年来,随着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仪征市在秸秆综合利用上探索出不少新途径:①用于生产饲料。马集镇港湾养殖场利用秸秆粗纤维成分,将秸秆加工粉碎后和饲料搅拌,作为生猪养殖饲料,促进猪的生长,预计全年秸秆收贮使用量达1万t;②用作生产燃料。刘集鼎盛炭业有限公司在生产固化燃料棒的原料中添加秸秆成分,既降低企业成本,又提高产品环保等级,目前企业正在积极收集周边乡村秸秆,预计秸秆燃料棒生产达3 000 t以上;③用作食用菌培养基质。扬州冠益食用菌、扬州天润吴记食用菌2家企业积极探索以秸秆作为菌类生产基料的新技术,解决食用菌生产原料短缺问题,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预计全年秸秆需求量总计达到6 000 t以上;④秸秆气化及户用沼气基料。刘集镇实行集中供气,其主要原理是将农作物秸秆粉碎后在高温无氧状态下燃烧,产生燃气后通过管道输送至农户家中。秸秆气化站均是由农民直接送秸秆至气化站,再将草量折算成用气数量,极大地方便当地群众,受到群众一致欢迎。仪征市现有大、小沼气池13 000多个,生产的沼气用作燃料和照明,其沼液、沼渣可以用作肥料,全市沼气池年可利用农作物秸秆1.2万t;⑤推广超高茬麦套稻技术。自推广超高茬麦套稻技术以来,其秸秆全量还田、省工节本省秧池的优点很快被农民认识和接受,但近年来因杂稻和条纹叶枯病的影响,其面积也日渐缩小,待其技术完善后超高茬麦套稻仍不失为秸秆综合利用的好途径。
4仪征市秸秆利用的发展对策
4.1制订和完善秸秆利用
农村农民的工作,要经历从不认识到认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一开始的扶持十分必要,特别是在资金上进行扶持,才能促进先进产业逐步发展壮大,秸秆还田工作也不例外。建议制订合理的秸秆收购利用,使农民获得合理的收益,以调动和保护农民利用秸秆的积极性[5]。
4.2推广大型还田机械
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机械,精心组织好跨区作业和机械化生产,解决好“有机户作业难,无机户用机难”的现象,最大效率地发挥好大型机械的作用。
4.3大力培植和扶持秸秆加工龙头企业
应制订相关优惠扶持秸秆利用新兴企业,鼓励和引导“三资”从事秸秆利用,真正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4.4加大宣传服务和引导力度
一是搞好宣传,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引导群众认识秸秆产业,了解发展趋势,增长发展知识,真正把秸秆综合利用作为一个产业来抓。二是抓好典型。抓点带面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只有抓好典型,总结经验,进而全面推广,才能把秸秆产业做成全市农村经济的一大亮点产业[6]。
5参考文献
[1] 高翔.江苏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0(12):130-133.
[2] 王激清,张宝英,刘社平,等.我国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问题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8):126-128.
[3] 田成禄,赵岩.谈农作物秸秆利用技术[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1(6):112.
[4] 马怜森.金华市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及其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11(6):1391-1393.
【关键词】资源稀缺;消费者心理动因;饮食消费习惯;对策
一、饮食浪费问题凸显的现实背景
绿色消费作为一种全新的消费理念逐渐在社会上流行,有其存在的意义,这种理念的广泛推行不仅有助于国内人均资源的增加及有效利用,更有利于国家的长久发展,惠及子孙后辈。但是,饮食习惯的根深蒂固阻碍了该理念的实行,正因如此,研究民众的消费心理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影响行为,宣传正确消费心理能帮助餐桌文明文化的传递。
不同的民族地区有着不一样的就餐习惯,唯一类似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就开始注重餐桌文化。在国外,很多学者认为这与人们的价值观有关。Beatty和Kahle探讨以Rokeach理论为基础的价值观量表(list of value,LOV)在研究消费者行为上的适用性,认为LOV对消费者行为的预测能力比VALS好。Gutman探讨展品属性、消费结果与个人价值观之间关联的本质,研究了个人决策行为与价值观的关联情况。在国内,很多学者分析出出适度消费观代表的是一种全新消费伦理和价值观念,也有学者提出了生态消费观、绿色消费观、可持续消费观和科学消费观等。如郑红娥从社会学角度验证和考察了居民消费观念的现状及演变;韦信铭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各种消费观的历史变迁、历史作用及利与弊等。
二、我国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一)我国传统家庭因素
在中国家庭中,年轻一代是被家庭关怀的重心。在家庭消费结构中,消费支出的大头也在年轻一代身上。无论是经济宽裕的家庭还是经济困难的家庭,父母认为对子女的爱就是在经济上尽全力地满足孩子。家长的溺爱在客观上助长了一部分非理性的消费行为,特别是在餐桌上也依然如此,让孩子自己随便点,结果造成了浪费,也造成了孩子错误的消费行为习惯。还有一些家庭习俗的因素,认为上桌的菜必须是双数或吉数,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二) 当代社会风气因素
餐饮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基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国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如今社会形态日益丰富,人们试图通过消费来实现自我和表达自我,把消费作为标榜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一种方式,导致社会上出现以骄奢逸为荣的各种不良风气。受这种风气的影响,加上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使缺乏免疫力的部分消费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偏离,产生对享乐奢靡社会生活方式的渴望和追求。另外,正是因为不正确的消费观影响,部分人拿着吃喝,自认为不吃白不吃,心安理得地浪费粮食。
三、饮食消费浪费的对策
节约型社会是一种良性的价值诉求,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逻辑。杜绝“餐桌浪费”现象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环节,民众饮食消费理念的改变是杜绝浪费的根本。
(一)消费者自我和社会约束
饮食消费是否浪费取决于消费者自身的主动性,消费者应该学会正确的消费观,拒绝盲从心理、攀比心理或者猎奇心理。餐桌上的浪费很大一部分并不是私人消费,而是消费。秉着饭局的费用由公司报销的规定,一些人假公济私,点菜的时候觉得不用自己掏腰包就没有节制,明明只有两个人却能吃到上千元。这种行为不仅造成浪费,也说明了国家的管制力度不够。因此,应该多宣扬“光盘行动”这种全民活动,逐渐让民众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二)餐饮行业自身引导
自我的约束力毕竟有限,需要社会的正确引导。餐饮行业可以实行奖惩制度,像自助餐的剩余菜量超过多少需另附价额的规定就很合理,只是大多数店家的对此的管理力度不够,奖惩并没有落实到实处,所以应该注意要令行禁止,不能只是说说而已。另外,在客人点餐时做出正确指导,提醒客人按需求点菜,为客人控制好数量。比如有些饭店有专门的点菜员,能为客人点出一桌既体面营养又不浪费的席面,很值得有条件的店家效仿。或者在店里醒目处多贴一些鼓励打包的标语,使客人在潜意识里愿意打包,在客人用餐即将结束时,店员主动询问是否需要打包,让客人免于内心觉得打包有尴尬。
四、结语
。我们要自觉做到绿色消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让餐桌饮食文化重新绽放光芒,实现社会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第15批学生科研课题立项一般项目“关于饮食消费和民众心理关系调查研究”(项目编号:Y15C167)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1]许世卫.中国食物消费与浪费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11).
[2]李建新,李祖成.餐饮浪费何时休?[N].孝感晚报,2005-08-19.
[3]陆文君.八成就餐点餐超量 亿万餐饮消费浪费多少[EB/OL].新华网,2006-05-08.
[4]Beatty S E,Kahle L R,Homer P, et al. Alternative measurement approaches to consumer values and the Rokeach value aurvey[J].Psychology & Marketing.1985(2).
[5]陈秋萍,吴芸芸.餐桌浪费的消费者心理动因及其对策[J].甘肃科技,2007(09).
[6]周忠民.饮食消费心理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关键词】 食品安全 现状 对策
一、食品安全的含义
食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定义为“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食品安全(food safety)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食品安全分三个层次,包括食品数量安全、食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可持续安全。
二、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近年来,中国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地沟油、染色馒头、三聚氰胺奶粉及牛奶、宜昌毒生姜、爆炸西瓜、面粉增白剂、瘦肉精、苏丹红鸭蛋、假牛肉、河南毒豇豆等等,关于食品安全的事件数不胜数。造成这些事件的原因有许多。
1、农业生产中违规使用农药
许多农作物需要使用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农药来防止病虫害的发生。我国对于使用何种农药作了明文规定,但有些人为了降低成本,获得更好的杀虫效果,违规使用那些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农药的使用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但严重污染了土壤,同时也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最早使用的农药如六六六、滴滴涕等,能大量有效地消灭害虫,但它们的稳定性好,会在环境中长期存在,也会在动植物和人体中不断积累,不利于人类的健康。随后改用的有机磷农药,如敌敌畏等,对于害虫也能有效的消灭,但它们的毒性太大,对动物与人类的危害很大。
2、农业生产中过量施用化肥
一些人对于农作物的种植缺乏科学知识,认为大量的施用化肥既可以加快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又可以提高其产量。其实不然,过量的施用化肥,农民的收入并没有增多,反而因为买了过多的肥料而浪费了成本,同时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化肥的过量施用增加的不是产量,而是有害物质的排放,许多氮肥挥发到空气,流入到江河湖海,造成严重的污染。过量的化肥还会造成土质变坏,土壤结构遭受破坏,同时造成盐的污染,在人体转化成亚盐,导致致癌。
3、滥用植物激素
许多人想要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加快农作物的生长速度,改进农作物的外观,滥用植物激素,如生长激素、增甜剂、催熟剂等,使农作物和土壤中残留了大量的激素,造成儿童的早熟,影响人类的健康。
4、兽药及饲料添加剂的滥用
为了促进肉用畜的生长、减少发病率和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及促进母畜的同期,许多兽药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如抗生素、激素等。兽药及饲料添加剂的广泛使用,带来的不仅是畜牧业的增产,同时造成了严重的动物性食品污染,使动物出现中毒,也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
5、出售商和制造商的信用缺失
追求利益是企业的天职,但不能缺失信用。一些不法经营者为了获得大量的利润,不顾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进行掺假、制劣来欺骗消费者,从而赚取黑心钱。有些企业无证生产或经营,卫生条件差,没有进行一定的检验而直接使产品流入市场,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另外,微生物污染、容器和包装材料不合格、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够完善、转基因食品等也是造成食品安全事件的重要原因。
三、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对策
1、我国关于食品安全的法规、条例和标准都不够完善,有关部门应以人民利益为重,完善和补充有关的法规条例,使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和管理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推广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生产技术,并依法严格进行认证,杜绝虚假认证。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对食品安全的全民认识。对全民进行食品安全知识方面的宣传教育,大力提高对食品安全重要性和食品安全问题给人类造成的严重危害的认识。利用一切途径宣传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科学种植养殖知识,并加强社会诚信教育使全民素质提高,从根本上使食品安全问题得到解决。
4、为了遏制不法厂商的恶,应加大惩罚力度。国家应制定严厉的法律进行打假。
5、增加媒体的透明度。应有计划、有针对性的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报导食品检测结果,对合格和优质的食品进行表彰,使其受益,对不合格的进行曝光,防止消费者被欺骗。
6、加大对食品检验研究和应用的投入,在一些地方设置检测仪器,随时对有关食品进行检测是否合格,从而使不合格的食品难以上市。
7、开通食品安全信息反馈热线,使全民进行监督,从而杜绝不合格食品的上市。
参考文献:
[1] 马长路.赵晨霞.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发展对策[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报,2006(04).
[2] 刘涛,林洁.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发展对策.质量论坛.
[3] 唐杰.浅析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G].粮食加工,2009(02).
[4] 汤天曙,薛毅.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和对策[J].食品工业科技,2002,(2).
[5] 张红波.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其对策[C].中全科学学报,2004(01).
农业属于第一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型产业,与我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水是农业发展所必需的资源。我国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国,每年的粮食产量都位于世界前列。而农作物的生长需要用到大量的水资源,所以我国的用水量有一半以上用于农作物灌溉。农作物灌溉方式有许多种,包括喷灌、滴灌以及渠道引灌等,其中渠道灌溉方式是使用得最多的灌溉方式[2]。但是我国有许多农业灌溉渠道还未做好防渗措施,在进行农田灌溉时有大量水资源渗漏,造成水资源浪费。我国每年用于农田灌溉的水量约为3500亿t,但是其中有效利用的部分只占60%,还有40%的水资源被浪费。经调查,造成大量水资源浪费的原因就是渠道的防渗措施不到位,导致水资源渗漏。传统土质渠道的渗漏一般会导致40%左右的水资源浪费,而沙土或者砾石类渠道的渗漏则会导致50%以上的水资源浪费,每年因为渗漏原因而导致的水资源浪费量高达1000多亿t。对此,有关部门重点研究了农田灌溉渠道的防渗措施,并将其应用于农田灌溉渠道当中。应用了一段时间以后,发现灌溉水的渗漏程度明显降低,水资源利用率从原本的60%提高到了80%,水资源浪费大大减少。因此,加强农田灌溉渠道的防渗施工已经势在必行。
2农田灌溉渠道防渗施工工艺
2.1对渠道的测量工作
在防渗施工之前,需要对灌溉渠道的各项参数有详细的了解。首先可以用经纬仪来确定中心线;然后,在弯道每隔5m设置一个中心桩,在直道则是每隔50m设置一个中心桩,设置完成以后还需要通过测量来核对间隔距离,将误差控制在1/1000以内;再对灌溉渠道的高程进行测量,每隔200m设置一个控制点;最后,以控制点和中心线为参考标准,进行渠道放样。
2.2上部回填压实工作
1)在进行上部回填压实之前,需要先把上部的树枝、垃圾、砖石等杂物清理干净。2)回填压实的方式为分层压实,即每回填一层,就压实一次,每层回填的厚度≤0.3m,回填时要保证土层的平整度以及均匀性。3)回填土当中如果含有大部分的砂石或者粉细砂,那么必须要特别注意回填土的含水量控制,要保证回填土的含水量在允许的范围内。如果回填土太过干燥,那么可以适当洒水以提高回填土的含水量;如果回填土水分含量过高,则需要采取真空排水法将土壤中的水分排出或者直接换较为干燥的回填土。4)压实工作完成以后,要保证回填土的干容重>1.5t/m3,而且每层回填土的回填面积至少在100m2以上,回填时还要为灌溉渠道预留20cm左右的削坡量。5)尽早对渠道坡面进行调整。为了避免因时间过长而导致渠道坡面太过干燥、人工踩踏或雨水冲刷而导致坡面受到破坏,最好在混凝土浇筑之前的一周内对渠道进行削坡处理。削坡时,要严格控制住渠道坡面的平整度、光滑度以及渠道高程。削坡过程要保证削坡的精度,如果削坡程度太大,那么不能浮上回填方式,而要根据实际条件选择其他回填方式[3]。
2.3混凝土原材料的配制要求
1)混凝土用水的要求:由于是对农田灌溉渠道的防渗施工,所以混凝土用水的质量将对未来灌溉用水的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在选择混凝土用水时,要求也比较高。一般来说,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以及清洁的地下水等都可以用于混凝土的配置,但是污染较为严重的工业废水或者其他含有有毒物质的水源绝对不能用于混凝土的配置。2)水泥材料的要求:水泥材料是混凝土的主体部分,所以水泥材料的选择对于防渗施工十分重要,必须要保证水泥的强度、规格等符合要求。为保证水泥材料选择的合理性,可以在配制前先对待施工的农田灌溉渠道进行详细了解,而后根据渠道的具体特性选择符合其要求的水泥,使渠道的防渗效果达到最佳。3)骨料的选择:对于骨料的选择主要从骨料的粒度以及骨料本身的质量着手。粗骨料的最大粒径必须小于结构截面最小尺寸的1/4,同时不得超过钢筋间最小净距的3/4[4]。对于混凝土实心板,最大粒径必须小于其厚度的1/3,而且不能超过4mm;要保证骨料的质量过关,骨料细度模数要在2.6左右。
2.4混凝土配制完成后的处理工作
1)混凝土的搅拌工作:对于混凝土的搅拌一定要掌握好搅拌的时间,控制好搅拌的速度,以灌溉渠道的具体情况为参考标准对混凝土进行调整。比如对于规模较大的农田灌溉渠道的防渗施工,就可以将混凝土搅拌的时间适当延长,保证混凝土的搅拌均匀,使其在防渗施工时能够均匀地覆盖在防渗施工区域。2)混凝土的运输工作:由于混凝土在停止搅拌以后会慢慢凝固,所以必须要尽量缩短混凝土运输的时间。。在运输过程中,要小心行驶,禁止突然提速或紧急刹车,避免混凝土浆料泄露等问题。运输混凝土的车辆大小根据所需要运输的混凝土的总量来确定[5]。3)混凝土的入场验收。混凝土经由运输车辆运送到农田灌溉渠道施工现场后,现场施工人员需要对混凝土进行抽样检测,重点检测混凝土的机械强度、防渗性能等,在各项性能都符合农田灌溉渠道的防渗要求以后,则判定为检测合格,该批混凝土可以投入防渗施工使用;如果抽样检测不合格,则该批混凝土不能用于渠道的防渗施工。
2.5农田灌溉渠道防渗具体工艺
要让农田灌溉渠道能够正常运输灌溉用水,减少灌溉用水的流失,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就必须要保证灌溉渠道防渗施工的质量。而渠道防渗施工的质量主要取决于施工工艺以及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只有将这些工作落实到位,防渗施工的质量才能够得到保障[6]。农田灌溉渠道防渗施工工艺如下:1)渠道表面的清理工作:如果渠道从未进行过防渗施工,则主要清理渠道的侧面部分,并将渠道表面的所有垃圾杂物都清理干净;如果渠道以前曾进行过防渗施工,则需要将之前所残留的混凝土层清理干净。如果在渠道清理时发现裂缝的存在,必须要小心谨慎,通常是要在保证不破坏渠道的前提下,慢慢地把裂缝内部的杂物清理出去,为后期的混凝土浇筑打好基础。2)混凝土的浇筑工作。混凝土的浇筑一定要保证其均匀性,而且要完整地覆盖农田灌溉渠道的每一个部分,避免出现死角。往往就是因为小漏洞,水流会集中从漏洞处渗透,而随着水流的长期渗透作用,小漏洞会逐渐扩散,最终导致整块区域的防渗质量受到影响[7]。浇筑时,一般都是根据伸缩缝的情况进行分区浇筑,对于渠道坡面以及渠道底部位置,则需要借助跳仓的作用进行浇筑。在混凝土浇筑时,必须要严格按照所规定的浇筑顺序进行,必须要从渠道底部开始浇筑,而后慢慢往上升,最后才到渠道顶部,这种浇筑方式对农田灌溉渠道的防渗性能及稳定性的提升有所帮助。3)混凝土的振捣工作。在混凝土浇筑完成以后,为保证浇筑的均匀性以及密实度,要迅速进行混凝土的振捣工作。振捣时,首先要注意振捣的速度,太慢达不到振实的效果,太快则容易对渠道造成破坏;其次,要注意振捣的力度,振捣力度太小,某些区域的混凝土未受到振捣作用,导致混凝土浇筑不均匀,力度过大则容易对渠道造成破坏[8]。4)混凝土的养护工作。在混凝土防渗施工完成以后,则需要对混凝土进行养护,保证混凝土结构的温度,防止开裂。通常来说,混凝土的养护工作都是在浇筑完成的6小时以后进行,养护的主要内容是保持混凝土的温度和湿度,防止因外界环境变化而使混凝土表面出现收缩裂缝或者温度裂缝[9]。
3结语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水资源都用于农业灌溉,而在农业灌溉当中以农田渠道灌溉方式为主。因为种种原因,我国的农田灌溉渠道存在着严重的渗漏问题,使得大量灌溉用水被浪费。为解决农田灌溉渠道的渗漏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必须要重视起渠道防渗施工,改善防渗施工工艺,对灌溉渠道防渗施工的各个关键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努力提高防渗施工的质量,减少农田灌溉用水的浪费,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单位:沈阳市水利科学研究所
参考文献:
[1]郭晓东,李喜才.城市水污染问题及其防治措施研究[J].科技传播,2012(10):48.
[2]袁丽欣.浅谈城市水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J].科技资讯,2012(36):141.
[3]王峰.浅谈城市水污染起因及其防治对策———以哈尔滨市水污染事件为例[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12):33-34.
[4]邢美兰,高鹏,袁亚杰,等.城市水污染的现状及治理建议分析[J].科技信息,2014(03):240.
[5]叶金利.城市水污染现状与防治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8):158.
[6]陈大鹏,张传雷,宋军.水务市场主体信用信息体系建设工作浅析[J].水利技术监督,2013,(04):24-25.
[7]李学森.凌河流域水资源现状及保护措施[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5(03):36-37.
关键词:盐城;耕地质量建设;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S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3-04-66-04
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了更加突出位置,提出“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1],要“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1],彰显了党和对保护耕地的重视。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导致我国耕地总体质量不容乐观[2-3]乃至呈下降趋势[4-5]。保护耕地刻不容缓,然而提及保护耕地,大多数人忽视对耕地质量的保护。相对于耕地数量的有形减少而言,耕地质量的下降是隐性的,难以察觉,但其影响绝不亚于耕地数量减少,耕地质量的变化正对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6]。本文分析了盐城市进行耕地质量建设的必要性、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以期对盐城乃至我国耕地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的重要意义
耕地质量,是指由耕地地力、田间基础设施、耕地环境等构成的满足农作物安全和持续产出的能力[7]。耕地数量刚性减少,耕地质量提高速度落后于社会发展速度,粮食需求又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提升耕地质量成为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盐城市是农业大市,肩负着保障粮食安全和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任,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强市中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至关重要。
1.1 保证粮食等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需要 粮食增产丰收是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改良培肥土壤,提高抗灾能力,是保障粮食安全、保证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基础。近年来,盐城市各地大力实施标准粮田建设、测土配方施肥、商品有机肥应用和土壤有机质提升等重大项目,为盐城市粮食总产“十连增”、农业持续丰产丰收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全国耕地数量下降不可逆转的形势下,要实现粮食产量连增,切实保证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挖掘农业生产潜力。
1.2 夯实现代农业规模发展基础的需要 盐城市耕地类型多、人均耕地少、中低产田面积大,严重阻碍了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现代农业的一个最显著特点,就是标准化生产和适度规模化经营[8]。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因地制宜消除土壤障碍因素,改善生产条件,从根本上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农业经营服务体系,切实提高集约化种植水平,为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创造前提条件,奠定坚实基础。
1.3 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需要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耕地质量的提高。实践证明,只要耕作层深厚、土壤质地适中、营养条件均衡、肥料使用科学,农田基础设施完好,就能保证耕地高产。因此,将良种、良法、良田有机结合起来,从提高单产上下功夫,能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农产品品质,进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
1.4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耕地质量对农业的可持续性有直接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有可持续的农产品数量和质量作保证,而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又依赖于耕地的生产力和清洁度。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不仅能提高耕地质量水平,提升耕地的抗灾、抗逆能力,还能促进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合理使用,有效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耕地质量建设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盐城市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和省、市关于耕地质量建设的决策部署,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为目标,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扎实工作,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取得明显成效。
2.1 耕地质量水平稳步提高 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要求,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落实关键措施,高质量地完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任务,盐城市高标准农田比重由2006年的35%提高到2013年的44%。指导农民科学利用好人、畜、禽粪便,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农家肥利用效果。加快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每年推广商品有机肥5万t以上。目前盐城市耕地土壤肥力普遍提高,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土壤有机质含量上升了6.77g/kg,增幅达49.35%;土壤全氮含量上升了0.26g/kg,增幅达26.45%。
2.2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面推广 盐城市测土配方施肥工作,2005年开始试点,2008年全面实施,2011年启动整建制推进,2013年开始推进“全覆盖”。截至2013年底,盐城市先后实施了近4 500万元的国家和省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形成了多项技术成果,获得省推广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奖2项,近30篇,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466.7多万hm2次。通过采土测土和田间试验,掌握了盐城市耕地质量状况、变化规律和作物需肥规律,建立了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和作物施肥指标体系,建成了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实现了测土配方施肥数字化。积极开展宣传培训和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迅速得到普及应用。建立了“统一测配、定向生产、连锁供应、指导服务”的运行机制和“五个一”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模式(县有一个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镇有一幅施肥分区图、村有一张施肥推荐表、户有一张施肥建议卡、经销网点一次性供齐配方肥)。农民施肥方式由“经验”施肥走向了“精准”施肥,有力地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
2.3 耕地质量监管效能显著提升 盐城市完成了2个国家级、43个省级、86个市级和129个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点标准化建设工作,建成了覆盖全市、功能齐全、运作规范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对耕地质量开展动态监测。扎实开展耕地地力评价,各县(市、区)完成了对耕地地力等级的科学划分,定期耕地质量监测报告,为指导农民科学施肥、辅助宏观决策提供了依据。
2.4 土肥新技术逐步推广 根据不同土壤的主导障碍因素,按照灌溉改良型、盐碱耕地型、障碍层次型、瘠薄培肥型中低产田类型,采取农艺、生物、工程相结合的措施进行改造,不断提高中低产田肥力水平,实现中产变高产、低产变中产的目标,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9-10]。先后实施“平衡施肥”、“补钾工程”、“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有机质提升”等重大项目,推广精确施肥、有机质提升、秸秆还田、化肥深施、少免耕技术等耕地利用综合技术,截至2013年底,推广商品有机肥40万t,应用面积14.3万hm2;保有秸秆还田机械近3 000台,机械化秸秆还田19.33万hm2;境内拥有有机肥企业11家,消纳有机肥17.5万t[11]。促进耕地用养平衡,遏制农田土壤退化、地力下降趋势。
2.5 耕地质量管理工作取得突破 《江苏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于2012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标志着江苏省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12]。盐城市及时召开了学习贯彻《条例》座谈会,各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掀起宣传贯彻热潮,提高了《条例》的社会影响力。各级农业部门根据《条例》要求,调整完善了工作机构,健全了工作机制,强化了责任落实,努力做到管理有机构、工作有手段、行为有规范,为履职尽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盐城市成立了全市耕地质量评定委员会,开展了耕地质量评价、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毁损耕地质量鉴定等工作,耕地质量管理工作逐步走入规范化运作轨道。
3 耕地质量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二次土壤普查距今已有30a时间,由于生产方式变革、土地利用强度增加以及外源物质的大量投入,土壤理化性状发生了巨大变化,土壤质量变化剧烈,原有的土壤信息已不能反映土壤质量现状。
3.1 基础设施老化,农田基本建设弱化 受建设时经济和技术条件,许多田间工程建设标准低,配套设施简陋,运行时间长,老化严重。尽管近些年来,各级逐步加大灌区改造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力度,部分骨干水利设施状况有所改善,但田间工程的整治相对滞后,抗御旱涝灾害能力脆弱。
3.2 耕层厚度变浅,耕地养分失衡 近年来,由于农业投入品过度施用及不合理耕种,土壤中有益微生物和小动物减少,耕层平均厚度由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14.6cm下降到11.5cm,土壤容重由1.29g/cm3上升到1.32g/cm3,已影响到土壤水、肥、气、热条件和作物根系在土壤中的生长,从而影响作物产量。大量研究表明,大量的使用化肥造成了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农产品受到严重污染,质量逐步下降[13];长期实行少免耕制度,土壤物理性状普遍变差,耕层厚度日益变浅,土壤容重增加[14]。盐城市耕地养分非均衡化现象日趋严重,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30a来含钾肥料使用少,全市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下降4.74%,部分长期进行粮棉生产的地区,正由“富钾”向“缺钾”转变;含磷肥料过量使用,全市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上升幅度达384.96%,但区域分布不平衡,部分粮棉主产区缺磷,城郊菜地则明显过量;土壤pH有下降趋势,平均由7.93下降到7.45,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3.3 “三废”排放加剧,耕地污染加重 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三废”、生活污水、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等肆意向农田排放,以及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重金属累积等,已造成耕地的显性和隐性污染。耕地被污染后,不但农作物产量降低,而且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与2006年相比,43个省级监测点土壤样品6个土壤重金属指标中5个指标、六六六、DDT等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土壤环境质量存在退化趋势,但土壤总体清洁。
3.4 耕地占补重数量轻质量,以次补好[15] 各种建设用地占用的多为城郊的良田沃土,而补充的耕地则是沿海滩涂、荒地,土壤肥力低,后续培肥措施跟不上,地力明显不如被占耕地。这些补充耕地即使采取积极有效的培肥措施,也需要几年的耕种,粮食生产能力才能达到一定水平。
4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的对策建议
耕地是农业最基础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保障,耕地质量关系国计民生,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是一项既紧迫又艰巨的任务。
4.1 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着力提高科学施肥水平 在完善粮食作物施肥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向经济、果蔬、园艺作物拓展,扩大技术覆盖面,力争到“十二五”末,盐城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所有农户、主要作物“全覆盖”的目标。大力推广数字化技术,做到配方单到厂、建议卡到户、配方肥下地。一是深化农企合作。按照“双方自愿、优势互补、公平公开、择优合作”的原则,选择积极性高、信誉好、实力强的肥料企业参与配方肥生产与供应。鼓励企业运用连锁、超市、配送等现代物流手段,构建基层肥料直供网点,为农民提供质量优良、配方科学、价格合理的配方肥料。二是加强培训示范。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和肥料经销商的培训,在关键农时季节,开展田间巡回指导和现场指导服务。突出抓好肥料经销商技术培训,努力将肥料经销网点打造成帮助农民选肥配肥的助推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传播者、数字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集成应用的展示窗、配方肥销售推广的主力军。要按照有包片指导专家、有科技示范户、有示范对比田、有醒目标示牌的“四有”要求,确保“示范片”到村。三是及时更新成果。积极开展周期性采土测土和针对性肥效试验工作,及时更新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数据,适时指导基层智能化配肥供肥网点根据最新的数据配肥供肥。要扩大触摸屏查询和智能化配肥机的配备,扩大测土配方施肥手机短信平台的运用,方便农民快捷地查询主推肥料施用配方、施用数量、施用时期和施用方法。
4.2 扎实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不断提高耕地产出能力 实施标准粮田建设项目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要以实施好高标准粮田建设项目为抓手,按照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建设标准,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一要加快项目实施进度。统筹考虑建设条件和施工季节,科学合理安排工期,加强田间灌渠、排水沟、排灌站及涵洞、闸门等配套小型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土地平整、沟系疏浚、机耕道路、农田林网建设,做到早建设、早收益。二要加强项目建设管理。严格按照项目批复文件组织实施,不得擅自变更项目建设地点、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和拖延建设工期。严格实行项目建设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制,提高工程建设质量,确保建设成效。三要做好建设项目储备。科学制定总体规划,选定建设区域,明确建设内容,合理安排年度计划,按照省农委印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编制大纲要求,提前编制下年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建立项目储备库,做好后续项目储备和申报准备。
4.3 切实加强有机肥推广应用,稳步提升耕地地力水平 千方百计引导农民增加对农田有机肥的投入,努力提高耕地地力。一方面,要规范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料。根据无公害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积极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料和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消纳规模畜禽养殖等产生的农业有机废弃物,改善土壤生态环境。要优选项目实施区域,做到相对集中连片。加强对中标企业所供肥料质量的监督管理,确保农民用上放心肥。力争每年全市商品有机肥推广应用规模达10万t以上。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广多种形式的秸秆还田技术。积极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墒沟埋草、秸秆覆盖、行间铺草、生物腐熟等行之有效的秸秆还田技术,努力实现秸秆全量就地还田,杜绝田间焚烧秸秆现象。同时,在沿海盐碱良地区,积极发展冬季绿肥种植。
4.4 全面强化耕地质量监测,掌握耕地质量变化动态 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监测预警机制,为耕地质量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一要建立完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积极争取地方的重视和支持,着力推进市县两级配套监测点建设,建立长期定位综合监测点和试验示范区,改善监测设施装备,推进装备水平优化升级,逐步形成较为完备的全市耕地质量监测体系。二要扎实推进耕地地力评价。全面建成全市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基本农田质量管理数据库。启动全市区域地力评价,对耕地进行分等定级评价。同时,以补充耕地质量评定为切入点,积极推进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切实提高补充耕地质量。三是建立完善耕地质量信息与预警报告制度。充分发挥耕地质量管理数据中心功能,对耕地质量监测、耕地地力评价数据进行开发应用,规范耕地质量动态信息与预警报告,为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提供宏观决策依据。
4.5 切实加强组织协调,做好耕地质量管理工作 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创新机制,确保工作措施落实到位。一方面加强组织领导。积极争取、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建立完善的领导工作机制,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相关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稳定和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机构和技术队伍,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规范工作程序,细化工作措施,完善工作制度,保障工作条件,确保组织领导到位、宣传培训到位、资金保障到位和技术指导到位。一方面加强多方合作。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工作涉及面广,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合作意识,加强沟通协作,形成共赢局面。。与企业合作,全方位、多模式推广应用配方肥,真正打通配方肥落地“最后一公里”的瓶颈,不失农时,供肥到点,应用到田。与科研院所协作,联合攻关,推进技术创新与集成,为科学施肥水平的提高、退化与污染土壤的修复治理、耕地质量提高和农业生态环境改善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
[2]任笑嫒.强化我国耕地质量建设的对策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2):5-6.
[3]李爱青.浅析我国耕地质量现状,下降原因及强化建设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02):1-2.
[4]沈仁芳,陈美军,孔祥斌,等.耕地质量的概念和评价与管理对策[J].土壤学报,2012,49(6):1 210-1 216.
[5]李应中.2012年我国粮食形势综合分析(二)[J].中国农业信息,2013,5:6-9.
[6]倪绍祥,刘彦随.试论耕地质量在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中的重要性[J].经济地理,1998,18(2):83-85.
[7]江苏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J].江苏农村经济,2012,5:72-74.
[8]曹静,宝胜.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需求和思考[J].理论观察,2013,5:76-78.
[9]倪丹,王礼焦,孙皓.连云港市耕地质量建设现状与发展措施浅议[J].耕作与栽培,2010(6):14-15,19.
[10]张清华,史琢,韩翠萍,等.扎兰屯市耕地质量现状与改良措施[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4):-90.
[11]秦光蔚,陈爱晶,周祥,等.盐城市低碳农业探索和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 527-3 529.
[12]徐茂.江苏省推动耕地质量管理法制化建设的做法与成效[J].中国农技推广,2013,7:37-39.
[13]刘春梅,黄子乾,唐宗明.合浦县施肥对生态农业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3:261-263,265.
[14]林爱华,陈斌,吉训凤,等.海安县耕地质量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8,25(2):28-3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