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课堂同步导学案

来源:化拓教育网
新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课堂同步导学案

《秒的认识》导学案

学习内容 :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2-3页。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时间单位秒的含义。 2、知道秒与分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导入新课,使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新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学习时间单位的同时感受到时间的宝贵,培养其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

秒产生的意义和秒与分的关系。 学习难点:

1、用秒作单位来表示时间长度。 2、秒与分的进率。 课前 【学案自学】

自学课本2——3页内容

第 1 页 共 87 页

一、复习:

1、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有:( )和( ),1时=( )分。 2、分针走一小格是( )分,走一大格是( )分。 3、分针从3走到6是( )分。 二、自主学习:

1、有些钟面上有( )根针,又细又长的是( )针。 2、秒针走1小格是( )秒,走1大格是( )秒,走1圈是( )秒,也就是( )分。所以1分=( )秒。 3、1秒钟能做些什么:( );( )等。 课中 【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要求:

1、小组长带领小组员交流每个人组员的自学成果 2、对于小组成员出现的问题,应及时给予帮助 【班内展示】

1、小组合作交流后,组长整理,由代表展示自学体会和好的见解 2、请同学们认真倾听,有不同的看法,可以进行补充 【质疑探究】

学案自学中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如有,小组合作解决。如果没有,你还有什么新的疑惑请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第 2 页 共 87 页

1、本节可我学会了: 2、掌握不太好的是: 【达标测试】 一、轻松填空

1、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小的单位( )。

2、秒针走1小格是( )秒,走一圈是( )秒,也就是( 分。

3、5分=( )秒 120秒=( )分 二、填合适的时间单位

1、一节课40( ) 2、做一次深呼吸要3( )3、每天大约睡9( ) 4、烧一壶开水大约需要20( 5、小明50米跑成绩是10( )

三、绕操场跑一圈,王刚用59秒,小明用1分零2秒,谁快些?课后

课后反思:今天这节课上,我的表现及改进的措施:

《时间的计算》导学案设计

学习内容 :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5页例2。

第 3 页 共 87 页

) )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小时与分的关系为1小时=60分。 2、正确使用时、分、秒来表示时间。 二、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以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在学习时间单位的同时感受到时间的宝贵,培养其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2、使学生在与同学的交流讨论中逐步加强团队合作精神。 学习重点:

时分秒三者的关系及换算。 时间的计算方法。 正确计算时间的长度。 学习难点:

时间单位之间的计算和换算。 课前 【学案自学】

自学课本4——5页内容 二、自主学习: 1、学习例1

看主题 2时等于( )分

第 4 页 共 87 页

你的想法是:因为1时是( )分,所以2时是 ( ) ,也就是( )分,所以2时=( )分。 2、学习例2

观察主题图钟表上所表示的时间,小明( )离家, ( ) 到校。小明从家到校用( ),你是怎样计算的? 课中 【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要求:

1、小组长带领小组员交流每个人组员的自学成果 2、对于小组成员出现的问题,应及时给予帮助 【班内展示】

1、小组合作交流后,组长整理,由代表展示自学体会和好的见解 2、请同学们认真倾听,有不同的看法,可以进行补充

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

1、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可以这样算,分针从 走到 走了 大格,每大格是 分,所以一共是 分;也可以这样想: 减 也就是 分。 2、用拨钟表的方法来验证你的想法对不对。

3、新闻联播 开始, 结束,一共播放的时是 。 【质疑探究】

第 5 页 共 87 页

学案自学中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如有,小组合作解决。如果没有,你还有什么新的疑惑请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1、本节可我学会了: 2、掌握不太好的是: 【达标测试】 一、轻松填空

1、2时=( )分 4时=( )分 4分=( )秒 8分=( )秒 180分=( )时 240秒=( )分 二、比大小

4分○40秒 3时○100分 210秒○5分 4时○240分 三、王叔叔从北京来郑州办事,本来火车是下午3:40到站,现在火车晚点18分钟,请问王叔叔什么时候到达郑州?

四、爸爸每天早晨7:40上班,中午11:40下班,下午2:00上班,5:00下班,爸爸一天工作多长时间? 课后

课后反思:今天这节课上,我的表现及改进的措施:

第 6 页 共 87 页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在计算的过程中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学习重点:学生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自主学习

看第9、10页主题图,思考下面的问题:

1、由图可知,一年级一班有( )人,一年级二班有( )人,求一共买多少张票用( )法 列式为: 35+34的口算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2、二年级一班有( )人,二年级二班有( ),求一共买多少张车票用( )法。 列式为: 39+44的口算方法

第 7 页 共 87 页

方法一: 方法二: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 (一)、小组讨论

1、这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相同点: ————————— 不同点: —————————

2、买一双鞋64元,一双袜子17元,买一双鞋和一双袜子一共需要多少元? (二)、汇报交流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方法一:把其中一个两位数拆成( )和( ),再用另一个两位数先加( ),最后加( )。

方法二:先把其中一个两位数拆成( )和( ),再把另一个两面三刀位数拆成( )和( ),先算( )加( ),再算( )加( ),最后把两次所得的和( ) 三、达标检测: 1、完成课本10页做一做

第 8 页 共 87 页

2、口算下列各题

26+39 52+18 26+43

52+18 26+63 52+38

四、反思总结

五、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二1—4题

2、猜猜:43+2□的得数可能是几十多?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在计算的过程中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学习重点:学生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 9 页 共 87 页

一、自主学习 自学第11页例题2

1、普通快客的票价是( )元,动车的票价是( )元,乘坐世博专线大巴最便宜,票价是( )元。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用( )法计算。

列式为: 65—54的口算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2、求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用(列式: 65—48的口算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 (一)、小组讨论

第 10 页 共 87 页

)法。 1、这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相同点: ————————— 不同点: —————————

2、买一双鞋64元,一双袜子17元,买一双鞋比一双袜子贵多少元? (二)、交流展示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方法一:把两位数拆成( )和( ),( )减( ),( )减( )(够减时),再把两个差( )。 方法二、把减数拆成( )和( ),先用被减数减( ),再用所得的差减( )。 三、达标检测:

1、完成课本第11页做一做 2、口算下面各题

85—43= 71—28= 35—17= 55—28= 四、反思总结 五、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二5、6、7、8题 2、拓展提高

小刚在做减法练习题时,把被减数个位上的0错写成了6,把被减数十位上的8错写成了3,这样得的差是61,正确的差是多少?

第 11 页 共 87 页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2、在计算过程中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一、自主学习 自学第14页例3

1、(1)由题可知,上午卖出( )个“海宝”,下午卖出( )个“海宝”。要求上午和下午一共卖出多少个,用( )法计算。 列式为: (2)、探究380+550的计算方法 方法一:口算

方法二:笔算

2、(1)、要求下午比上午多卖出多少个,用( )法计算。 列式为: (2)探究550—380的计算方法 方法一:口算

第 12 页 共 87 页

方法二:笔算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 (一)、小组讨论

1、十位相加满十向( )。

2、十位不够减,从( )位( ),在十位上加( )再减。 (二)、汇报交流

1、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 ),从( )加起,每个数位上相加的结果写在相就数位的(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 )。

2、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 ),从( )减起,减到哪一位,就把结果写在哪一位( ),哪一位不够减时,从前一位( )再减。 三、达标检测: 1、完成课本14页做一做 2、完成竖式

230 490 390 340 + 540 —130 +260 —260

四、反思总结 五、课后作业

第 13 页 共 87 页

1、完成练习三第1、2、3、4题

《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 2、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培养估算意识。 学习重点: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 一、自主学习 自学第15页例4

1、一到三年级来了( )人,四到六年级来了( )人。巨幕影院有( )个座位。

2、要求六个年级的学生能否同时坐得下,就是把( )与( )进行比较。如果大于441,就( );如果小于441,就( )。

3、因为只问能否坐得下,所以不需要求出具体总人数,( )即可。 4、自己尝试估算一下,能不能坐下?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 (一)、小组讨论

1、221看作( ),239看作( ),221+239一定大于( ),但( )(能或不能)确定是否大于441。

第 14 页 共 87 页

2、将221看成220,239看成230,这样就与实际结果非常接近。221>220,239>230,220+230=450,所以221+239一定大于450,而座位数是441,441<450,所以肯定( )。 3、规范解答

4、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二)、汇报交流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方法:把每个三位数看作与它接近的( )或( ),再进行计算,取( )数还是( )数,要视情况而定。 三、达标检测:

1、一台电扇145元,一口电饭锅287元,妈妈有400元钱,买这两样商品够吗?

2、幼儿园有男生286人,女生193人。一共有500个苹果,如果每个人吃一个苹果,这些苹果够吃吗?

第 15 页 共 87 页

四、反思总结

五、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三第七、6、7、8题 2、拓展提高

妈妈用500元买了几件物品,猜一猜她买的可能是下面的哪几件? 故事丛书 裙子 电扇 电饭锅 118元孙 134元 230元 248元

《毫米的认识》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21——22页内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学习重难点:

(1)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2)培养估测方法。

第 16 页 共 87 页

三.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2、3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四.学前准备: 卷尺和测绳 五.学习时间: 一课时 六.学习过程: 课前 学案自学: 一、自主学习 我能填

1、我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有( )和( ) 2、我知道1米=( )厘米

3、我能填:2米=( )厘米 300厘米=( )米 5米=( )厘米 认识毫米:

1、我估计数学书的长大约是( )厘米,宽大约是( )厘米,厚大约是( )厘米。

2、我用直尺实际测量出数学书的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厚是( )厘米。

第 17 页 共 87 页

3、读教材第21-22页,理解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应该用 作什么单位。

4、完在教材第3页的“做一做”。 探究1毫米的长度

1、数一数直尺上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小格?1小格就是1( ),1厘米里面有( )个1毫米,得出1厘米=( )毫米。 2、体验1毫米的长度

(1)拿出1张IC卡,估一估,厚度大约为( )。 (2)量一量,IC卡的厚度是 ( )。

(3)比一比,先用食指和拇指捏住IC卡,然后抽出。(食指和拇指间的宽度就是1毫米)。

3、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4、我知道生活中( )这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课中 1.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要求:

由组长对小组活动进行组织和分工,每个题有中心发言人,其他人补充。发言要有顺序,当一人发言时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倾听。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划下来。 2.班内展示

小组合作交流后,组长整理,确定每一题的中心发言人,展示自学体会和好的见解和方法,展示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教师适时点拨。

第 18 页 共 87 页

3.质疑探究

你还有什么新的疑惑请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4.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本节我学会了: .掌握不太好的是:

5.达标测试

1)、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2)、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3)、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4)、练习一第1-3小题。

5)、测量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 ]来表示;1厘米=[ ]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 ]毫米。

6)、在横线上填厘米或毫米

蜡笔长60( ) 跳绳长200( ) 课桌高70( )粉笔长75( ) 7)、书的厚度用( )作单位

第 19 页 共 87 页

6.课后反思

《分米的认识》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通过自学课本23页,动手实践,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1、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2、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1.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2.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2、3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四.学前准备: 卷尺和测绳

第 20 页 共 87 页

五.学习时间: 一课时 六.学习过程: 课前 学案自学: 一、自主学习

1、我用直尺测量课桌面的长是( )厘米。

2、我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3、我观察直尺,直尺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 )。 ( )厘米就是1分米。 4、我用手比划一下1分米多长。 5、我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6、以分米、厘米为单位,再次测量课桌面的长是( )分米( )厘米,课桌面的高是( )分米( )厘米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

1、我会填:1分米=( )厘米 1米-2分米=( )分米 14厘米+26厘米=( )分米 2、填上合适的单位 (1)茶杯的高约1( ) (2)跳绳的长约2( ) (3)直尺的厚约( )毫米

第 21 页 共 87 页

(4)我的身高是( )厘米

※3、在一块长2分米的塑料板条上,标出长度为1毫米的线段,可以标出多少段? 课中 1.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要求:

由组长对小组活动进行组织和分工,每个题有中心发言人,其他人补充。发言要有顺序,当一人发言时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倾听。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划下来。 2.班内展示

小组合作交流后,组长整理,确定每一题的中心发言人,展示自学体会和好的见解和方法,展示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教师适时点拨。 3.质疑探究

你还有什么新的疑惑请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4.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本节我学会了:

掌握不太好的是:

5.达标测试 一.填空

第 22 页 共 87 页

1)、想一想,填一填。在( )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树高约10( ) 一块橡皮长约4( ) 一只曲别针长约5( ) 2)、在○里填上>、<或=

6厘米○60毫米 2米○19分米 3米○3000分米 6分米○7毫米 3)、填上适当的数。

8米5分米=( )分米 8848毫米=( )厘米

59厘米=( )分米( )毫米 100分米-80厘米=( )分米 二、排排队

(1)从大到小的顺序排起来: 400厘米 30米 20分米 ( )

(2)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5000毫米 200厘米 1米 5000米 ( )

三、选一选,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

1、一课桌高约( )。

A、70毫米 B、70厘米 C、70分米 2、水杯 的高约1( )。

第 23 页 共 87 页

A、毫米 B、厘米 C、分米 3、数学课本的宽约是145( )。 A 、毫米 B、 厘米 C、 分米 4、一枝钢笔长大约14( )。 A 、分米 B、 厘米 C、 毫米 5、厚度最接近1厘米的物体是( )。 A 、文具盒 B 、电视机 C、 数学书 6、自行车每分钟行300( )。 A 、分米 B 、米 C、 千米 四、列式计算

1、 比18厘米少5毫米是多少??

五、画一画

1、画一条比5厘米少5毫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1分米多2厘米的线段。 六、用数学

1、一层楼高约( )米,五层楼高大约是多少米?

2、一支铅笔原来长8厘米7毫米,用去了9毫米。现在这支铅笔有多少长?

第 24 页 共 87 页

3、一根4分米的木条,锯成每段是5厘米的小木条,可以锯成多少段?要锯多少次? 课后反思

《千米的认识》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公里),初步建立1千米的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米与千米的关系,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 1、

1千米的概念。

的换算。

(1)请学生说说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列。

第 25 页 共 87 页

(2)同桌同学互相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1分米的长度、1厘米的长度、1毫米的长度。 (3)

铅笔的长度( ) 旗杆的高度 ( ) 硬币的厚度( ) 课桌的高度 ( )

(4)导入课题:如果要表示巩义到郑州的距离,选用哪个单位比较合适?(出示主题图)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通过画面,我们看到里程碑上标有50千米、100千米、可以发现汽车所行的路程是用千米做单位所以在计量比较长的路程的时候,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做公里,这一节我们就来学习“千米的认识”。

2、认识“千米”,熟记进率 (1)

①知道了1米的长度,你能想像出1000米有多长吗?

②回顾体育课的100米短跑的路长及时间,思考并想像1000米有几条这样的路长?算一算,跑完1000米你大约需要几分钟?

③出示运动场跑道示意图(多媒体)引导学生观察并想像,标准运动场的跑道,1圈通常是400米,跑两圈半大约就是1000米。 ④请学生走一走,说一说距离学校门口大约1000(2)推出

①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即1千米=1000米,千米有时也叫公里。

第 26 页 共 87 页

②引导学生对上面式题等号两端进行比较:用等号连结,说明它们表示的长度怎么样?等号两端的数字和单位相同吗?要表示一个距离的长短能不能只看数字,还要看什么?

想一想:“千米”中的“千”相当于1000的几个“0”?1000中的几个“0”相当于一个“千”? 3、

(1)①3千米=( )

学生先说出括号里应填几?你是怎么想的?然后教师总结算法:我们知道1千米就是1000米,

那么3千米里有3个1000米,就是3

②同桌出题尝试练习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③试一试:8千米=( )米 ( )米=5

4000米=( )千米 9000米=( ) 6千米=( )米 ( )米=7

4350米=( )千米( )米 2千米500米=( ) 6千米720米=( )(2)

①思考:长度不变,单位由高(低)变低(高),数的大小怎样变化?你能用这个规律检查自己的计算结果吗?

②根据前面“千”和0的个数之间的关系,你还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 (3)小结:表示同一物体的长度,使用的单位可以不一样;把高级单

第 27 页 共 87 页

位化成低级单位,或者把低级单位变成高级单位,同样是要根据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来进行推算 4、

(1)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填在括号里(投影显示) ①小明从家里到学校要走5 ( )。

②两个县城间的公路长80( )。 ③一本日记本长110( )。

④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2( )。 ⑤一根旗杆高8( )。 (2)课本第9页的第2、第3

(3)“米”和“千米”单位间的换算(课本第10页的第45两题) (4)①汽车每小时行45千米,摩托车每小时行56千米,汽车每小时比摩托车慢多少千米?

②要筑1千米长的公路,已经筑了650米,还要再筑多少米?5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吨的认识》导学案

学习目的: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

第 28 页 共 87 页

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质量的估测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学习过程:

1、

2、谈话:这是什么动物?你熟悉他们吗?你能跟大家简单介绍一种你熟悉的恐龙吗? 3、

4、师:这只恐龙的体重是多少?(1吨)

5、师:①对1吨你想了解什么(1吨有多少千克)

②对1吨你还想了解些什么?(1吨是不是很轻?师:也就是1吨有多重1吨是不是1000千克?师:也就是吨与千克的关系) 6、整理本课

①吨有什么作用;②哪些物体重1二、感受体验——(一)了解1

师:吨非常想和同学们交朋友,你们呢?那就听听吨的自我介绍

1、

小朋友好,我是“吨”,平时你们常用千克来计量物体的重量,

第 29 页 共 87 页

在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时我就派上大用场了,比如大象的体重是4吨、一卡车的稻谷约3吨等要说1吨有多 重,三言两语说不清,就让我来展示一下吧(出示:50千克的一袋大米,接着出示20袋大米)

小朋友,你对我了解些了吗?如果还不够的话,没关系,认真听课,对我还会加深印象的。

师:听了“吨”的自我介绍,你获得了那些信息?

小结:计量较重的或大件物品的质量用吨做单位1吨=1000千克。 2、

师:原来1吨=1000千克,1吨有多重,你想感受一下吗? 请1个同学搬50千克的大米,说说你的感受换一个同学来试试请4个同学来帮忙如果1吨的大米全班同学要几次搬完? (二)

1、让学生尝试练习,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吨=( )千克 6000千克=( 2、

7吨=( 9000千克=(

1800千克800千克=(

第 30 页 共 87 页

1吨600千克=(

1、把合适的体重与对应的动物连起来。 熊猫 狗 大象

50吨 80千克 6千克 4

2、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6台重3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

3、用两辆载重2吨的货车运这些机器,怎样装车能一次运走?

1、

的载重量约是5吨。

师:这两句话你能换个说法使他意思不变?什么是载重量?小卡车和大卡车最多能装多少吨货物?大卡车的载重量是小卡车的几倍? 两幅恐龙图:犹他猛龙重1吨,原角龙重300千克。 师:谁重?

两幅动物图:大象体重4吨,鲸鱼的体重是大象的32 师:你能提个数学的问题考考同桌吗? 2、

1000千克大卡车

第 31 页 共 87 页

看,吨、千克和克一块跑到小朋友的日记里了,你能看看所用的单位名称合适吗?请你改正后再读一读。

2005年9月2

今天早上6:30,我就起了床,很快的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吃了一个50千克的鸡蛋,喝了一杯大约250克的牛奶,就背起2克重的书包匆匆忙忙上学去,走着走着,突然听到有人叫我的名字,我一看,发现原来是我们班体重只有20吨的瘦个子李林于是我和他边走边聊,正准备过马路时,不巧一辆载满60千克水泥的大货车开过来了,我们只好收住脚步,让车先行等我们跑到教室,其他同学早就在读书了。 3、

师:听,什么声音?原来质量王国因为来了吨,他们之间的关系糊涂了,你有办法用形象的方法来整理一下学过的质量单位吗?

六、作业:到生活中寻找吨,整理后写成一篇数学日记。 教学反思:

第 32 页 共 87 页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导学案

学习目标 :

1、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能用竖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进位和不进位的三位数加法。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重、难点:理解笔算加法的算理。 导学过程:

一、 知识链接:笔算

430+260= 570+380=

二、 自主探究:自学教材第36页 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

类 群

鸟 类

爬行类 哺乳类 122 31 271 种 数 类

1、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列式为: 和同桌说一说你的竖式算法:

第 33 页 共 87 页

2、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列式为: 尝试列竖式计算:

3、想一想:271+903,怎样竖式计算?

4小组谈论: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法则:相同数位( ),从( )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 ),就要向前一位( )。 三、 达标测评 1、竖式计算

271+903= 426+382= 516+703=

365+825= 545+54= 281+64=

我的收获:

第 34 页 共 87 页

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课后反思: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及验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验算方法。

2、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过程,掌握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重、难点: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导学过程: 一、 知识链接:

竖式计算: 123+361 456+533

二、 自主探究:教材第38页例3:

第 35 页 共 87 页

1、某湿地有野生植物( )种,野生动物( )种。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1、列式为: 2、先估算一下。 3、尝试列竖式计算:

3、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法则:相同数位( ),从( )位加起。个位满( )向( )进一。十位满( )向( )进一。 4、算的对不对呢?你会验算吗:

验算方法一: 验算方法二:

我验算的方法是:可以交换两个加数的( ),再加一遍;还可以用和减一个加数,结果等于另一个( )。 三、 达标测评 竖式计算并验算

165+78= 409+394=

第 36 页 共 87 页

746+95= 297+612=

我的收获:

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练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计算。

2、进一步提高培养学生的验算能力。

3、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熟练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进一步理解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 一、自主学习

1、你能笔算下列各题吗? 645+285= 34+678=

第 37 页 共 87 页

2、个位满( )向( )进一。十位满( )向( )进一。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

1、完成练习八3、5—9题。

2、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解决提出的问题。 三、我来闯关:

1、列竖式计算,带*号的题验算

479+506= *238+99= 483+259= *665+481=

2、下面各题计算有错误吗?说说错在哪里? 135 427 162 + 69 +543 +959 194 960 1011

我的收获:

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第 38 页 共 87 页

《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笔算》导学案

学习目标:

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和不退位)的笔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减两、三位数,并掌握笔算减法的算理。 重、难点:理解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和不退位)的算理。 一、知识链接: 竖式计算

550-380= 420-240=

二、自主探究:观察第41页统计表 国产电视动画片生产情况统计表

年 份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总数/部 优秀/部 1、 2011年比2009年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列式: 尝试竖式计算:

第 39 页 共 87 页

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2、 2005年比2011年少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列式: 尝试计算:

3、计算万以内的减法要注意什么?

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笔算法则:相同数位( ),从( )位减起。个位不够减时,从( )位退( )当( ),合上个位上的数再减。 三、达标测评: 1、竖式计算

451-235= 540-107=

610-409= 201-52=

2、当堂检测:教材第41页做一做。 我的收获:

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第 40 页 共 87 页

《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连续退位笔算》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并会验算。 2、掌握被减数中间有0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3、学会验算减法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 重、难点:熟悉连续退位减的计算法则。 一、 知识链接:笔算:

768-527= 327-152=

二、 自主探究:教材第42页例3 任务一:连续退位减

例3 2004计划生产158部国产电视动画片,2005年计划生产403部国产电视动画片。2005年比2004年计划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1、要解决的问题是: 2、列式为: 尝试竖式计算:

第 41 页 共 87 页

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计算万以内的减法要注意什么?

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笔算法则:相同数位( ),从( )位减起。哪一位是的数不够减时,从( )位退( )再减。 任务二:探究验算方法: 减法怎样进行验算? 导学:有两种方法:

(1)加法验算:可以用减数加差看等不等于被减数的方法 (2)减法验算:可以用被减数减差看等不等于减数的方法 请你用两种方法进行验算: 达标检测:

1、教材第42页做一做。 2、竖式计算并验算

503-108= 340-153=

400-319= 301-84=

我的收获:

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第 42 页 共 87 页

《解决问题》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运用三位数的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会使用竖式计算三个数的连加。 重、难点: 能正确运用竖式笔算三位数的连加。 自主探究:阅读教材第43页例4 1、完成下表。 销售清单

产品名称 空 调 扇 学 习 机 护 眼 灯 产品价格 2、要求的问题:

(1)买这三种商品,收银员应收多少钱?

(2)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

任务一:三位数连加精算:收银员应收多少钱? 列式为: 尝试使用长竖式进行计算:

第 43 页 共 87 页

小提示:大家以后计算连加题也可以使用长竖式进行计算。 任务二:三位数连加估算: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

1、 和同桌讨论:解决第二个问题需要和第一个问题一样使用精算吗?

2、 我准备用(估算 精确算)来解决。 3、 估算算式:

小结:刚才我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个问题采取的是不同的计算方法,什么情况下使用精算,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估算呢?(小组交流) 三、达标检测

完成教材第46页第 12题。 我的收获:

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倍的概念》导学案

第 44 页 共 87 页

学习目标:

1、我能通过“圈一圈”“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初步认知、感知倍。(重难点)

2、培养我操作、观察、推理的能力

一、说说与“倍”有关的词语或成语。说说他们的意思。

探究交流。例1

白萝卜有( )根,红萝卜有( )根,胡萝卜有( )根,这时我们就说白萝卜是红萝卜的( )倍,红萝卜是胡萝卜的( )倍。 二、我学会了我会做。 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 第一行画3个△

第二行画6个○,再画3个○,再画3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知道( )是( )的( )倍

2、找出倍数关系,在横线上画○并填空 △ △ △ △ △ △ △ △ △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45 页 共 87 页

三角形的数量是○的( )倍。

完成数学书50页做一做1、2题 你准备好了吗? ☆☆☆☆☆☆☆☆☆☆☆ ○○○○

(1)☆去掉( )个,☆的个数就是○的2倍了。 (2)☆增加( )个,☆的个数就是○的3倍了。 四、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 方面的表现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好,以后要注意的是: 。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我能通过画示意图 列除法算式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重难点) 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第一行画3根小棒,第二行画12根小棒。用“倍”来描述一下你的

第 46 页 共 87 页

图。

二、探究新知

李中政有12根火腿肠,李美娇有3根火腿肠,李中政的火腿肠数是李美娇的多少倍?

你能通过画图的方法来试一试吗? 李中政: 李美娇:

通过画图我知道李中政的火腿肠数是李美娇的( )倍。 通过观察自己画的图,我发现:求李中政的火腿肠数是李美娇的多少倍,就是求12是( )的多少倍?也就是12里面有几个( ),所以用( )法计算。 用除法算式规范解答。

我总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 )计算。 三、我学会了我会做。

1、30是5的多少倍? 2、72是9的多少倍?

第 47 页 共 87 页

3、我们班参加数学小组的有24人,参加作文小组的有6人,参加书法小组的有8人?你能根据条件提出一个关于“倍”的应用题吗?并解答。

4、小明今年5岁,妈妈35岁, 1)妈妈年龄是小明的几倍?

2)明年妈妈的岁数是小明的几倍?

5、爸爸和小静都爱集邮,爸爸收集了56张邮票,比小静多49张,爸爸收集的邮票是小静的几倍?

四、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 方面的表现好,在 方

面表现不够好,以后要注意的是:

第 48 页 共 87 页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导学案

学习目标:

我能在具体情景中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重难点) 学习过程: 一、我会画。

第一行有2根小棒,第二行的小棒数是第一行的4倍,第二行有多少根小棒? 第一行: 第二行:

数一数,第二行有( )根小棒 二、探究新知。

老师在肯德基买了一个冰激凌花了2元钱,一个汉堡包的价钱是一个冰激凌的4倍,一个汉堡包多少钱? 你能通过画图的方法试试吗? 冰激凌: 汉堡包:

第 49 页 共 87 页

通过画图我知道,求汉堡包的价钱就是求( )个( )是多少?所以( )法计算。列式为( ) 规范解答。

3、我知道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用( )计算。 三、我学会了我会做。

1、3的7倍是多少? 2、 6的8倍是多少?

3、柏树有8棵,松树的数量是柏树的6倍。 1)松树有多少棵?

2)松树和柏树一共有多少棵?

4、停车场有7辆公交车,小汽车的数量是公交车的6倍,面包车比小汽车少25辆。 1)小汽车有多少辆?

第 50 页 共 87 页

2)面包车有多少辆?

四、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 方面的表现好,在 方

面表现不够好,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口算乘法》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转化成表内乘法的计算。 2、能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 学习重点: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 一、自主学习

1、观察56页情景图,你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2、看书上第57页例题1:坐碰碰车每人20元,求3人要多少元? 3、坐过山车每人12元,3人要多少钱?

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第 51 页 共 87 页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 1、探究20×3的口算方法

方法一:把20×3转化成3个( )相加。

方法二:想20里面有2个( ),20×3实际上是2个( )乘3,是6个( ),即 ( )。

方法三:先把20中0前面的2与3相乘得( ),再看20末尾有( )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 )个0,即( )。 2、探究200×3的口算方法

方法一:把200×3转化成3个( )相加。

方法二:想200里面有2个( ),200×3实际上是2个( )乘3,是6个( ),即( )。

方法三:先把200中0前面的2与3相乘得( ),再看200末尾有( )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 )个0,即( )。 3、比较找出最简单的方法

4、探究12×3的口算方法:先用小棒摆一摆 12×3=( )(元) 12=( )+( )

10×3=( ) 2×3=( ) ( )+( )=( ) 三、达标检测

完成书57的做一做,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四、反思总结 五、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十二1—5题

第 52 页 共 87 页

2、拓展提高:

整十数乘一位数且积是180的乘法算式,你能写出几个?

《笔算乘法(不进位)》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通过自学60页内容 ,学会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不进位),竖式的列法。

2 、通过自学60页内容,理解乘法笔算的一般方法,会用两位数乘一位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1、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计算。 2、 竖式的列法及熟练应用。 一、自主学习 1、(自学教材60页)

三个小朋友在画画,一共有( )盒彩笔,每盒有( )支,

我会算。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支彩笔?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

1、你能想方法计算出有多少支彩笔吗?

2、你能列竖式计算吗?

..............( )

第 53 页 共 87 页

× ............( ) ..............( )

3、在计算上面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时,( )数位要对齐, 先算( )×( )=( ),再算( )×( )=( )最后算( )+( )=( ) 三、达标检测 1、列竖式计算

24×2= 123×3=

2、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从( )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位数每一位上的数,与哪一位上的数相乘,积就写在( )的下面 3、完成60页做一做1、2题 四、反思总结 五、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十三1、2题 2、拓展提高:

在一段公路的一边种树。先在起点种一棵,以后每隔一米种一棵,一共种了234棵。这段公路一共有多长?

第 54 页 共 87 页

《笔算乘法(不连续进位)》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2、在计算过程中,理解进位的道理,并尝试总结自己的计算方法。 学习重点:

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一、自主学习 自学教材61页

1、王老师要买连环画,我知道,王老师买了( )套连环画,每套( )本?

2、王老师买了多少本连环画呢?用你的方法计算! 3、你能用笔算的方法算出王老师买了多少连环画吗?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

1、笔算乘法的时候,先乘哪一位,再乘哪一位?

2、遇到个位相乘满十或满几十该怎么办? 三、达标检测 1、列竖式计算

第 55 页 共 87 页

28×4= 16×5= 117×3=

2、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先将一位数与多位数的( )对齐,再从( )乘起,哪一位相乘满几十就要向( )进几

3、完成书上61页做一做1、2题。 四、反思总结 五、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十三3、4、5题。 2、拓展提高

( )里应填几?

( )( ) ( )6( ) × 7 × 3 ( ) 1 ( )( )6

《笔算乘法(连续进位)》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一位数乘法中连续进位的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第 56 页 共 87 页

学习重点:掌握一位数乘法中连续进位的方法。 学习难点:一位数乘法中能否正确的连续进位。 一、自主学习 自学62页例外

1、每箱饮料( )瓶,24箱饮料一共( )瓶 2、看图列出乘法算式 3、自己尝试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出结果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

1、15×3= 45×3= 345×3=

2读教材第62页,理解题意。完成教材“做一做”。

3、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相同数位要( ),从( )位乘起, 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的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 ),哪一位上如果有进位数,不要忘记( )进位数。 三、达标检测:

1、38×6= 33×4= 65×8=

第 57 页 共 87 页

314×5= 688×8= 789×5=

2、有一养鸡场有鸡65只,5个这样的养鸡场有多少只鸡?

3、判断下列各题,把做错的改过来。

4 7 5 1 5 5 × 6 × 8 --------- -------- 2 4 2 0 1 2 4 0 四、反思总结 五、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十三6、7、8题。 2、拓展提高

观察下面各题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999×1=999 999×2=1998 999×3=2997

第 58 页 共 87 页

999×4=3996 999×5=4995 ﹍﹍ 999×8= 999×9=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使学生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2.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重点:使学生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一、自主学习

1、计算并说说整数乘法的意义

125×8 = 239×4= 345×7=

2、阅读教材主题图,理解图意,让学生看图列出不同的式子。

3、体会几个相同加数加法和乘法的转换思想

第 59 页 共 87 页

4、完成教材第66页想一想。

0×3= 3×0= 9×0= 0×9= 0×0= 5、小结: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 )。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

1、阅读教材第67页例5。理解并列式 运动场的看台分为( )个区,每个区有( )个座位,你能算算运动场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吗?

列出式子 2、你能口算吗?

3、根据前面学习的知识,你能列出竖式计算出结果吗?

4、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从( )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另一个因数( )的数字,在与中间的0相乘时,如果没有进上来的数,要在那一位上写( )占位,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 )。

3 完成教材第67页做一做第1题。

三、达标检测:

第 60 页 共 87 页

1、208 ×9= 607×5= 306×9=

2、判断并改错

2 0 6 3 0 9 × 4 × 7 -------- -------- 8 0 2 4 2 1 6 3 四、反思总结 五、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十四1—5题 2、拓展提高

把0、2、4、5填入算式, (1)使所得的积最小。 □□□ × □

(2) 使所得的积最大。 □□□ × □

第 61 页 共 87 页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

2、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有0以及末尾有0的乘法的算理。

学习重点: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 一、自主学习

1、计算并说说整数乘法的意义

2×3= 20×3 = 200×3 = 2000×3= 12×4= 120×4 = 1200×4= 1200×3=

2、自学教材67页例题6,理解图意,并列式计算,选择你喜欢的算法。

3、 观察第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乘积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比较简便? 4、读教材第67页,理解不同的解题方法。完成教材“做一做”。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

探究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方法。

1、145×3= 1450×3= 14500×3= 2。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可先用一位数去乘( )前面的数,再看因数( )有几个0,就在积得末尾添上几个( )。

第 62 页 共 87 页

3 完成教材第67页做一做第2题。 三、达标检测:

1、 650×3= 460×7= 280×4= 480×6=

2、 判断正误

4 5 0 5 8 0 × 6 × 6 --------------- --------------- 2 7 0 3 4 8 0

四、反思总结

五、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十四第6、7、8题 2、拓展提高

你能快速计算出这道题的结果吗?

5+10+15+20+25+30+35+40+45+50+55

第 63 页 共 87 页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估算的意义。

2、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学习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一、自主学习 1、自学教材第70页例

每张门票8元,29个同学参观登月火箭,带250元钱够吗? ( )≈( ) 大约得多少就用约等于号“≈”来表示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

1、29最接近( ),( )×8=( ),所以29×8≈( ) 2、你会读上面的式子吗?读一读!

3、估算:把要估算的数看成什么数来进行计算?

4、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把两、三位数看作与它们最接近的( ),( )数,再与一位数相乘估算出积的近似值,中间要用( )连接。 5、完成第70页做一做 三、达标检测:

第 64 页 共 87 页

1、送小动物回家

2、我来当老师

(1)计算300×4时,可以想300表示3个百,3 个百乘4得12个百,12个百是1200 。( ) (2)5×800的积,末尾有两个零。 ( ) (3)60是2与30的乘积。 ( ) 3、在( )里填上<、=、>。

30×3( )40×2 500×3( )3×500 200×3( )200×2 60×4( )600×4 4、在括号里填上相同的整十数,使下面的算式成立

( )×6=4( ) ( )×6=3( ) ( )×6=2( ) ( )×6=1( )

第 65 页 共 87 页

90×2= 4×80= 600×7= 5×40= 11×8≈ 29×9≈ 396×7≈ 8×418≈ 四、反思总结 五、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十五1—6题 2、拓展提高

实验小学511名同学去春游,租3辆大客车和8辆小客车,够坐吗?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导学案(一)

大客车可载客60人 小客车可载客40人 学习目标:

1、掌握归一应用题的特点,能正确分析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掌握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解题规律,并会列综合算式解题。 学习重点:掌握归一应用题的特点,能正确分析这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学习难点:掌握归一应用题的特点,能正确分析这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归一应用题的特点,能正确分析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一、自主学习 自学教材71页例8

第 66 页 共 87 页

1、妈妈买了( )个碗,用了( )元。 根据这两个信息,我们可以求到一个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2、如果买8个同样的碗要用多少钱?

要算买8个碗要用多少钱,应该先算到( )。 3、分析解答

分步列式: 综合算式:

4、回顾与反思:买8个碗( )元,( )÷( )=( 一个碗( )元,3个碗( )元。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

1、买3个文具盒,一共用27元,照这样计算,买8个要用( 元。

2、解决此类问题时,先求出( )是多少,再求出( 是多少。

3、想一想:18元可以买3个碗,30元可以买多少个同样的碗?

三、达标检测 1、完成70页做一做

第 67 页 共 87 页

,)))

2 、王红买枝玫瑰花用了20元钱,买9枝玫瑰花要多少元?30元可以买几枝? 四、反思总结 五、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十五7、8、9、10题 2、根据条件和要求补充问题并解答。 小芳看一本书,5天看45页,照这样计算。

?(两步计算归一应用题)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导学案(一)

学习目标:

1、掌握归总应用题的特点,能正确分析这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掌握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解题规律,并会列综合算式解题。 学习重点:掌握归总应用题的特点,能正确分析这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学习难点:掌握归总应用题的特点,能正确分析这两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归总应用题的特点,能正确分析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一、自主学习 自学教材72页例9

1、妈妈的钱买( )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 )个。

第 68 页 共 87 页

根据这两个信息,我们可以算到一个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2、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 想一想:这些钱是指哪些钱?有多少钱? 3、画线段图分析

4、列式解答

分步列式: 综合算式:

5、回顾与反思:4个9元的碗总价是( )元,6个6元的碗总价是( )元。总价( )。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

1、一个工程队修一条路,每天修6米,9天修完,如果每天修9米,几天修完?

2、解决此类问题时,先求出( )是多少,再求出( )是多少。

三、达标检测

第 69 页 共 87 页

1、完成72页做一做

2、李明的钱买2元一本的日记本,正好可以买本。用这些钱买4元一本的日记本,可以买几本?

四、反思总结 五、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十五11、12、13题 2、拓展提高

根据条件和要求补充问题并解答。

招待所新来一批客人,每间隹2人,要15间房,照这样计算。 ?(两步计算归总应用题)

《认识四边形》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重难点:

1、认识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第 70 页 共 87 页

2、总结概括四边形的概念,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学习过程。 学习方法: 一、直观感知四边形 1、从名称感知

从它的名称来看,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我们学过的图形里有没有四边形?有哪些?

2、从图形感知

判断哪些是四边形,哪些不是,并要说明理由。

3、从直观图形到抽象概念

通过刚才的图形判断,你觉得四边形的物特征还要做哪些补充? 并制作你喜欢的四边形

二、四边形分类

1、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明确分类标准。 2、全班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1)按是不是直角分:

第 71 页 共 87 页

①四个角都是直角的:

②不是四个角都是直角的: (2)按边的长度关系分:

①四条边都相等:

②对边相等:

③四条边都不相等:

(3)①对边相等的:

②对边不相等的: ……

《周长》导学案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上册第83页上的例3。 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摸一摸、画一画,我要知道周长的含义,能够具体指出

第 72 页 共 87 页

一些图形的周长部分。

2、通过实践操作,探究周长测量策略,培养了我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概括能力。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了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知道周长的概念; 探究周长的测量策略。 学前准备

表盘、各种形状的纸和树叶、绳子、软尺、卷尺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 学案自学:

1、预习课本83页内容。 2、动手做一做:

⑴摸一摸自己的腰在哪,你能用软尺量一量自己腰的长度吗? ⑵谁能说说你的腰的长度?

⑶你的腰一圈的长度我们叫做腰的腰围 。 ⑷让你的家人也摸一摸腰的周长在哪。 课中 ★小组合作

第 73 页 共 87 页

⑴出示以各种实物:表盘、各种树叶

⑵你能指出这个钟面的周长在哪吗?小组内互相指一指。

⑶那么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又在哪呢?小组内互相指一指、描一描。 ★班级展示

1、全班汇报、互相指正。 2、出示

3、你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或实物的周长吗?你选的是哪个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还有什么办法吗?指出它们的周长在哪。并说出周长的概念 ★质疑探究

学案自学中,你还有什么问题?或者你还有什么新的疑惑吗?请提出来,我们共同探究。如: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周长,为什么要加上封闭两个字呢? ★自悟自得:

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和广泛,你能举出一个周长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问题吗? ★达标测试:

1.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

第 74 页 共 87 页

2.小冬沿着跑道跑一圈,他跑的总长度是不是运动场的周长?

3.在长方形镜框的四周围上铁皮,铁皮的长度是不是这个长方形镜框的周长? 课后 课后反思

今天这节课上,我的表现及改进措施:

《分数的初步认识》导学案

学习目标

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重、难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一、自主探究 任务一:我能填。

第 75 页 共 87 页

1、把4块月饼分给小强和小芳,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 块。

2、把2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 块。 3、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 块。

任务二:认识(自学教材第90页)

1、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 块,就是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块,每块是一半,也就是它的 。

1213、我会写:先写中间的横线,即分数线,再写分数线下的“2”,

2122、我会读:读作 。

即分母,最后写分数线上面的“1”,即分子。试写:( ) 4、我用卡片折出它的,并写上。 任务三:认识(自学教材第91页例2)

1、要得到一块月饼的应该怎样分(我用圆形纸片代替月饼,进行对折,重合等操作)。

2、得出,每一份是整块月饼的 。 3、我会读:读作 。 4、我会写:写作 。 5、我发现像这样的数都是 、数。 6、完成教材第91页“做一做”第1题。 二、小组合作: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用相同大小的纸片折出和,将和进行比较,我发现( )

第 76 页 共 87 页

12121414121412141214比( )大。

2、用相同大小的纸片折出和,将、进行比较,我发现( )比( )大。 小结:

我得出: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反而 ,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 。

我找到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是比较 (填分子或分母)。 三、当堂检测:

1)把一个苹果切成4块,每块是这个苹果的( )分之( ),写作( )。

114611 读作:( ) 读作:( )

1210131413142)读作:( ) 读作:( )

九分之一写作:( ) 十三分之一写作:( ) 二十分之一写作:( ) 五分之一写作:( )

《几分之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

2、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第 77 页 共 87 页

重、难点 认识几分之几。 一、自主探究

任务一:认识几分之几(自学教材第92页)

1、我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用彩色笔涂出其中的一份,涂色部分就是正方形的 ,如果涂出其中的2份,2份是它的 ,3份是它的 ,4份是它的 。

2、我发现,四分之几是由几个 组成的,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3、我把1分米长的彩纸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 ,2份是它的 ,3份是它的 …… 十分之几就是由几个 组成的。

4、我得出,像、、、……这样的数……这样的数,也是 数。 5、我还可以写出更多的分数,如 。

6、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1 ……( )

---------------------- …… ( ) 5 …… ( )

任务二: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第 78 页 共 87 页

2434271010

1、用1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5份。将其中的2份涂上颜色,这2份就是它的 。将另一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5份,将其中的3份涂上颜色,这3份就是它的 。

2、将和的图纸重叠在一起,我发现 大 小。

3、用以上方法用相同的两张圆形图纸找出和。

4、将和的图出纸重叠在一起,我发现 大 小。

5、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我知道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是 。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

在○里填上“>”“<”

421134○ ○ ○

357745351137 ○ ○ ○ 889969253566566656

三、当堂检测:

第 79 页 共 87 页

1、完成教材第92页的做一做1、2题。 2、完成教材第93页的做一做1、2题。

《分数的简单计算》导学案

学法指导:

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96-99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整数1减几分之几的分数减法. 课前 一、自主学习 1、我会填。

(1)3/4里有( )1/4 (2) 3/5里有( )个1/5 (3)4/8里有( )个1/8 (4)5/9里有( )个1/9

第 80 页 共 87 页

2、观察课本99页主题图,理解图意。

(1)我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块,每块西瓜就是它的—— (2)哥哥吃了2块,就是2个——,妹妹吃了1块,就是1个—— (3)根据以上信息,我提出的问题是——? 课中

二、小组合作学习例1、例2、例3 1、2/8+1/8该怎么计算呢?

想:2/8是2个——,1/8是1个——,2个1/8加1个1/8是——个——,就是——,所以2/8+1/8=——。 2、我会算5/6-2/6。

想:5/6是5个——,2/6是2个——,5个1/6减去2个——,剩——个——,就是——,所以5/6-2/6=——。 3、整数1减几分之几的分数减法。 1-1/4=( )

1可以看作——个1/4,就是4/4. 1-1/4=——-1/4=( )

4.我得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 三、班级展示

班内展示合作学习内容,交流收获。 四、质疑探究

对于今天我们学习的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你还有什么疑问吗?请提出来。

第 81 页 共 87 页

五、达标测试。(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他补充,评价) 1、计算:

1/2+1/2= 4/5-2/5= 1-7/9= 2/7+2/7= 1-1/8= 3/5+1/5=

2、一块巧克力,晓东吃了1/8,小红吃了3/8,一共吃了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

3、把一根绳子对折后剪断,每一段的长度是绳子总长度的几分之几?把其中一段绳子再对折后剪断,得到的每一段的长度是绳子总长度的几分之? 4、有几种填法?

()/5+()/5=4/5 ( )/9-( )/9=1/9 五、自悟自得:

今天我学会了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在 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 课后 课后反思:

第 82 页 共 87 页

《分数的简单应用(一)》导学案

学习目标: 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解决分数的简单应用的技巧。

重、难点: 进一步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 一、知识链接 1、

23里面有( )个

13,

35里面有( )个

15。

2、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一份是( )分之一。 3、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 )分之( )。 二、自主探究

任务一:完成教材100页例1。

⑴思考:例1中的⑴是把( )当做单位“1”。 (2)是把( )当做单位“1”。

⑵说一说: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涂色是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 )。(3)把一个六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1份苹果是总数的( )。2份苹果是总数的( )。

小结:我们不仅可以把一个完整的物体或者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也可以把几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

任务二:完成教材100页做一做第2题。

第 83 页 共 87 页

说一说:本题的单位1是( )。

把9个三角平均分成三份,红色是总数的( ), 蓝色是总数的( )。 三、当堂检测:

完成教材100页做一做第1题,第3题。

《分数的简单应用(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解决分数的简单应用的技巧。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知识链接: 1、

这些桃子的8分之5是( )个。 二、自主探究:自学教材第101页

1、我知道的信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是先用这个数除以分母(求出

第 84 页 共 87 页

其中一份的量),再用商乘分子(求出其中的几份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一个排球定价60元,篮球的价格是排球的。篮球的价格是多少元? 提示:已知总数是( ), 平均的份数是( ),所占的份数是( ) ,所以是求( )份。

2、小明看了一本100页的书,看了这本书的,他看了多少页? 提示: 已知总数是( ), 平均的份数是( ),求( )份。

3、六年级一班有学生42人,参加合唱队的占全班学生的,参见合唱队的有多少人?

提示:已知总数是( ), 平均的分数是( ),求几份?

当堂检测:教材第103页的第5、6、7题。

第 85 页 共 87 页

《数学广角——集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我要在具体情境中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自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自主学习: 脑筋急转弯

小明数手指,从左数起中指排第三,从右数起中指也排第三,你说小明一只手有六根手指头吗?为什么?

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一起去看电影,他们只买了3张票就顺利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呢?

互动探究:

青蛙 龙虾 小狗 章鱼 瓢虫 金鱼 兔子 蜗牛 海马 乌龟

为了证明在陆地上生活还是在水里生活好,小动物们开始了一场

第 86 页 共 87 页

激烈的辩论赛。这些动物有些能在水里生活,有些能在陆地上生活,还有些既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也可以在水里生活,你能帮他们找到自己的家吗?

1、先和同桌说说这里表示什么?

2、把动物放到合适的位置。

第 87 页 共 87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