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及作用
作者:阚洪民 杨振艳 崔志静 韩爱清 孙利垒 蒋青兰 宋淑娟 宋中华 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4年第8期
阚洪民 杨振艳 崔志静 韩爱清 孙利垒 蒋青兰 宋淑娟 宋中华
(山东绣美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山东潍坊 261000)
摘 要: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人们对城市中园林景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论是在园林景观设计上,还是植物配置上,人们都提出了较高的审美要求。本文主要简述了地形在园林景观的设计和应用中几个问题,概括了地形在园林景观中的几点应用原则,阐述了地形在塑造园林景观中常用的几种方法,总结了地形在园林景观中作用,这为以后园林景观中的地形的塑造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地形;园林景观;作用
1 地形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原则
1.1 满足园林使用功能上的要求
游人在园林内进行各种游憩活动时,对园林空间环境有着一定的要求,因此,园林地貌的设计要尽可能为游人创造出各种游憩活动所需的不同地貌环境。如游人开展体育、野餐等活动,就需要有一个较大面积的草坪或广场;进行泛舟、游泳等水上活动,则需要有一定面积的水面;欣赏自然风光,则地形要有起伏;登高远眺常需要有层次丰富的山林等。此外,还可利用起伏的地形来分隔空间或遮蔽不美观的景物。通过分割地形隔开不悦的景物,做到移步换景的效果。满足人们对园林景观的要求,以优美的园林景观来丰富游人的游憩活动。
1.2 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地形的设计应该符合美学的要求,从人的视觉上得到美的享受,地形是立面景观的基础条件,所以设计中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地形美观。地形设计要与建筑物的风格和谐统一,既不破坏地貌特征,又能与环境相辅相成,从而淡化建筑物与环境的界限,尽量做到休闲空间符合人们的活动规律和生活习性。所以在园林设计中,应力求创造出游憩活动的广场、水面等开敞、半开敞或郁闭的园林空间,以便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使园林布局更趋完美。在城市的园林设计中更要注意地形地貌,最大限度地营造出不同的园林景观,做到步步有景, 步步不同。地形景观设计必须与景园建筑及平立面设计同步进行,使人工建筑与自然景观浑成一体,形成一幅具有人文气息的山水画。进行园林地形设计时,不仅要考虑使园林地形的起伏高低变化能够适应各种功能设施对建筑、场地的用地需要,要设计为平地地形;对园路用地,则依山随势,灵活掌握,控制好最大纵坡、最小排水坡度等关键的地形要素。还要注重地形的造景作用,尽量使地形变化适合造景需要。总之园林地形设计应当服从城市、园林的总体规划, 并能与园林建筑、园林植物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园林中的景观丰富多彩。
1.2 因地制宜,利用为主,改造为辅,顺其自然,注意节约,经济可行
在充分利用原有地形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景得宜,只需稍加人工点缀和润色,就可创造优美的园林景观。因地制宜,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地形设计应该与规划地块原有的地势相对应,尽量减少塑造地形所用土方,并充分结合周边建筑、水体等外环境,宜融合于其中,而不可孤立于其它设计之外。对于不同位置的景观设计,可以通过适当的地形处理,创造更多的景观层次和空间,形成形式精巧、景观美化的景观精华。城市和郊区园林绿地对原有地貌的利用,因
随各自的性质、功能要求以及面积大小等而有较大的差异。如城市中的公园、花园、小游园等在利用原地貌的基础上,还需有一定的改造,以满足使用和造景等方面的要求;而郊区的自然风景区、森林公园、休疗养地等在较大程度上是追求自然景观,所以它应偏重于对原有地貌的利用,做到因地制宜,就低挖池,就势堆山。因此,在进行园林规划时,首先要考虑到园林内自然地貌条件的特点,再结合园林使用功能和园林景观构图等方面的要求,加以利用和改造,就可使园林中的山水景观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其中,景物的安排、空间的处理、意境的表达都力求依山就势,高低错落,疏密起伏,自由布局。同时应根据需要进行全面分析,并贯彻对原地貌坚持“利用为主,改造为辅”的原则,使土方工程量降到最小限度。若需改造的地貌,也应力求达到园内填挖土方量的平衡。在进行园林地形设计时, 还要考虑节约的原则。全面分析,多做方案,进行比较,使土方工程量达到最小限度,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就包含了节约的原则。要尽可能保持原有地面的种植表土,为植物生长创造条件。
1.3符合自然规律与艺术上的要求
尊重自然,源于自然,随势而生,这一原则要求我们要充分地考虑基地的原始地貌,要结合原有的地理自然环境风貌,灵活地运用原有地形,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适当且合理地造景。设计力求保留并突显地形特色,把改造限定在最低范围内。 在体现自然风貌地形设计的基础上,地形在竖向构成上应该尽量丰富,地形的高低、大小、比例、尺度、外观形态等应将自然景观浓缩于其中,加入自然界中地形沟、谷、涧、峰等元素,使人们更好的亲临自然,以便在园林之中塑造更加宜人的环境。此外,还要根据各类土壤的自然坡度角,确定山坡或岸坡的角度,使之处于稳定状态,以防止崩塌、滑落等事故。要使园林地形最大限度地符合园林艺术上的要求,力求达到虽由人作,宛白天开的境界。
1.4 符合工程技术要求
符合园林施工的要求,园林地貌在满足使用和景观需要的同时, 必须使其符合园林施工上的要求。园林中地形的设计,各种地形的集水方向线应与总的排水系统相衔接,总排水道排水能力应当与集水区域的径流量相适应。还应有利于雨水以及各种污水、积水等的排除,并且要保证广场、道路及主要游览地区在雨后短时间能恢复交通及使用。另有山高与坡度的关系、水岸坡度的合理稳定性等问题,都需严格地推敲,以免发生如陆地内涝、水面泛溢或枯竭、岸坡崩坍等工程事故。此外,地形的改造还应考虑植物在种植方面的要求,在整体原则下处理好周边环境以及内部空间各要素的关系,同时,根据实际地形运用特殊设计手段,注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创造出特色景观。切不可不顾后果,执意要求景观效果。
1.5 符合生态与园林绿化相结合的原则
不同生态习性的植物生长需要不同的生态环境,园林植物有耐荫、喜光、耐湿、耐旱等类型,根据园林景观需要,在园林中适宜的环境中与其它园林素材结合配置,构成不同意趣的园景。如山体的南坡宜种植喜光树种,北坡可选择耐荫、耐湿的植物种植;水边及池中可选择耐湿、沼生、水生等植物配置。对长有古树名木的位置,应保持它们原有的地形标高,结合人工地形,使树木得以重点保护,维持原有风貌,以免古树名木遭到破坏。另外,丰富的园林地貌,可形成不同的小环境,从而有利于不同生态习性的园林植物生长,因此创新的植物配置也是必不可少的。园林地貌的效果作用还有很多,在园林设计中一定要加以分析,综合利用,结合施工,营造出优美宜人的景观环境。园林地形的改造应全面贯彻适用、经济、美观的条件下美化城市建设的总原则。
2地形塑造园林景观的方法
在园林公共空间中常见的地形塑造方法主要有坡地、平地、台地、下沉广场、台阶、土丘和挡墙等。地形在园林景观中的设计处理也要讲求方法效果的统一。
2.1 地形塑造手法
坡地作为地形的一种重要形式,广泛应用于公共空间中,尤以街边绿地为多,起伏变化的地形丰富了人们的视觉与空间体验,也为植物的生长创造了小气候条件。平地多应用于大型的公共空间中,如大型的公共广场、大型公共建筑的门前,主要应对人流量较大,以及人流的疏散问题。台地主要是为了给人们的交流活动营造一个围合的空间,因此多应用于户外交流空间,如小型户外剧场;还应满足植物生态习性的需要来进行塑造。下沉广场的设计主要出于满足人们活动过程中的功能性需要,多为运动场,便于人们进行体育活动,不仅方便在四周设置台阶式的看台,也保证了人们的安全,使得人们的活动互不干扰。台阶的不同应用主要体现在台阶级数和宽度的差异上。首先,多级台阶限定并强调空间,级数少的台阶则暗示空间的过渡;其次,台阶宽度对人们的步行状态有很大影响,台阶较宽时,人们的步行速度变缓或停留,而台阶较窄时则促使人们快速步行离开。土丘的形式多为规则式,主要应用于人流量较大的空间的边缘或人流集中的某个区域,如商场门口或交通枢纽附近的公共空间,从而起到分散人流的作用。不仅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了多种可能,并且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其材料多与周边环境保持一致。挡墙除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外,对限定空间也有重要作用,其形式与材料的运用多具有地域特色。
2.2 地形外观轮廓设计要主宾分明
对地形的设计来说,地形之间的交接部位或景观形态的边界区域如坡顶、坡地边缘等往往是景观设计的重点区域,轮廓控制成为地形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关键要素之一。在适当的视觉范围内观赏效果是最理想的,同时在一定场所中可保障空间的私密性。地形的视觉形象且要婉约柔和、变化丰富。
2.3 人的观景角度要丰富在有地形起伏的环境中
视点的控制应从多方位,多角度加以考虑,分析每一处地形由远及近的特点,不仅要考虑水平距离的变化,还应考虑垂直高度的变换,才能进一步处理好不同位置的建筑、园林小品、植被、等景物与地形之间所形成的景观层次。
2.4与水、植物、园林构筑物等因素相结合的地形造景
要提高地形的景观质量,设计中不仅是单纯的地形设计,还要结合其他景观节点来增强地形的特点,这有利于整体景观形象的提升。地形与植物的结合,通过乔木、灌木和地被的合理搭配,会修正、调整和强化地形在视觉上的景观形象。
使用地形设计园林空间时,功能上要兼顾人们活动的公共性和私密性要求,因此道路布置时结合地形才能起到强化引导的作用,达到设计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目的。综上所述,园林地形的营造方法,对于技术开发要求也是比较严格的,因此需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设计园林绿化中的地形,为我们美丽的城市绿化景观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3地形在塑造园林景观中功能
地形在园林绿地建设的过程中的作用,能满足不同园林功能要求的需要。
3.1 美学作用
景观的美学源于自然,但又高于自然。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不仅要注重生态性,而且还要注重美观性。地形由于高低变化大,其能创造不同的小环境,可影响园林某一区域的光照、温度、风速和湿度等。夏季游客喜欢到山坡的阴面乘凉,冬季游客则喜欢到山坡的阳面晒太阳。因此,地形起到又改善小气候的作用。尤其是在枯燥的城市生活中,人们都比较向往大自然的生活,在景观设计中,需考虑这个因素。
3.2 骨架作用
地形是构成园林景观的骨架,是园林中各个景观元素与设施的载体,它是园林中其他景观要素赖以存在的基础。作为各种造园要素的基础,地形对其他各种造园要素的安排与设置有着较大的影响和限制。如地貌坡面的朝向、坡度的大小决定了建筑物选址及朝向,因而也决定了园林植物造景的效果。地形对园林道路的选线也有重要影响,在坡度较大的地形上,道路应沿着等高线布置。因此,地形在园林景观中有不容忽视的骨架作用。
3.3空间作用
地形虽然具有构成不同特点园林空间的作用。但园林空间的形成,是由地形因素直接制约着的。在造园中,利用地形的高低变化可以有效地分隔限定空间,从而形成不同功能和景观特色的园林空间。地形以不同的方式创造和分割外部空间。平坦的地形在视觉上缺乏空间的限制,空间感不强烈。所以只有倾斜的地面,斜坡越高,越能够限制和封闭空间,从而空间感就强烈。四周被高地围合的园林空间,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高差越大封闭感就越强。这种园林空间可以设计相对安静或独立特点的活动项目。地形能在景观中将视线导向某一特定点或某一区域,影响从一固定点或区域的可视景物和可见范围,形成连续观赏的景观序列,或遮挡通向不雅景物的视线,起到障景的作用。为了使人的视线集中在特定的点上,就可以使地面两侧的地形增高,这样人的视线就受到了收拢,所以能够容易集中于某一园林景观上。
3.4景观作用
地形具有造景和背景两方面作用。作为造园诸要素的底界面,地形承担了背景的角色,如一块平地上树木、道路、建筑和小品形成地形上的一个个景点,而整个地形就构成了这一园林空间要素的共同背景。地形在造景上既可以作为景物的背景,以衬托主景,又可以增加景观的深度,丰富景观的层次,使景点错落有致。
3.5工程作用
建筑物、道路、植物等无论在工程上还是在设计构图上都对地形有一定的要求。地形对于地表排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园林中要利用地形排除雨水、污水、淤积水等,避免积涝或地面冲刷与水土流失。因此,创造一定的地形起伏,合理安排地形的分水和汇水线,使地形具有较好的自然排水条件,是充分发挥地形排水工程作用的有效措施。南方城市中,地下水位都比较高,而一些深根性大乔木的生长就需要一定厚度的土壤层,这样就可通过地形的设计来实现植物的生长需求。另外,随着现代建筑的功能、种类、形式的繁多,一个小区内可能会出现不同底层标高的建筑,在处理排水、交通、景观等问题上,地形塑造就显得十分必要。那么就可通过地形的巧妙处理,结合植被,进一步有效地改善有些形象不佳的景观细节。
4 结语
总之,地形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和塑造对城市中的园林景观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地形的设计与塑造中,应切实遵循地形的应用原则,采用多种地形处理方法与周边园林要素构成美观的园林景观,充分发挥地形塑造的功能与作用。
参考文献
1 费中方.园林地貌设计浅析[J].甘肃林业,2007
2 杨黎.地形在园林中的设计原则及综合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
3 陈杰,李莉.自然式园林地形造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J].现代园艺,2006(10)
4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 陈益峰.现代园林地形塑造与空间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
6 姜吉宁.园林中地形的利用与塑造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06
7 吴晓舟.试论北京古典园林地形处理手法及空间效应[D].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2003
8 刘静,孙风歧.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与法规及规划的相关问题解析[J].中国园林,2004(6)
(责任编辑荷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