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政区划演变
夏朝:⽅国
传说为九州:冀、兖、青、徐、豫、扬、荆、梁、雍商朝:⽅国约150周朝:诸侯国
周初分封71国(53姓姬),后增五六⼗,
各国先出现邻、⾥、乡、党,乡下有党,⾥下有邻,乡⾥差不多;后出现县:⼀开始在边地,后推⼴到内地。公元前541年晋平公设置“绛县”,绛县成为中国的第⼀个“县”,再出现郡,⼀开始郡⽐县地位低,多是边地,地⼴⼈稀,后发展为县以上的组织,古者县⼤郡⼩,秦以后郡⼤县⼩。秦朝:取消分封制,推⾏郡县制,郡县乡亭(⾥)公元前221年开始36郡,京畿地⽅置内史,相当⼀郡。郡守、郡尉、郡监、郡承(副),后在南越地,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北置九原郡。之后陆续分析出东海、恒⼭、济北、胶东、河内和衡⼭等郡。县数为756县县有⼤⼩,⼤县置县令,⼩县置,县令、之下有县丞、县尉县下设乡,乡下设亭(相当于现在的管区),亭下设⾥西楚霸王:分封制
⼗⼋个王是:汉王刘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韩成、殷王司马邛、代王赵歇、常⼭王张⽿、九江王黥布、衡⼭王吴芮、临江王共敖、辽东王韩⼴、燕王臧荼、胶东王⽥市、齐王⽥都、济北王⽥安。西汉:郡国并⾏制,后加州(不是⼀级,只是监察区),州、郡、县、乡、亭(⾥)
汉初郡县制与分封制混合,103个郡、国,除京畿地区之7郡以外,分属13个刺史部(均为监察区)监察长官称刺史。司⾪校尉部直辖7郡,另外13州:朔⽅、交趾、冀、青、幽、并、兖、徐、豫、扬、荆、凉、益州刺史部,再加汉宣帝时期,于西域乌垒城设西域都护府。新朝:郡国并⾏制
先改12州,裁撤朔⽅、司⾪部,改凉州为雍州、交趾为交州,后改9州东汉:郡国并⾏制,东汉末年州郡县三级制
州(14)、郡国(105)、县(⾢、道、侯国)、乡、亭、⾥、什、伍
13州与西汉⽐司⾪校尉部与其余⼗⼆州并列,将北⽅的朔⽅刺史部并⼊并州,并将交趾刺史部改名为交州。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分凉州置雍州刺史部。213年,凉州被并⼊雍州,加西域都护府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年),朝廷选重⾂出任刺史,称州牧,掌管⼀州军民。州从监察区变为⾏政区,⾄此,中国地⽅⾏政由原本的郡县两级制度变为州郡县三级制。三国:州郡县
220年曹魏恢复凉州。226年,东吴从交州中分出⼴州,后取消,后⼜复设,总计三国共有⼗五州。蜀汉灭亡后,晋在269年左右从益州中分出梁州,之后⼜在南中设⽴宁州,从雍、凉、梁中⼜分出秦州,从幽州中分出平州,最后加上东吴的交州、⼴州,形成统⼀初年的⼗九州格局。魏有司、豫、兖、青、徐、凉、雍、冀、幽、并⼗州全境以及荆州的南阳、南乡、江夏、襄阳、等四郡65县。扬州的九江、庐江等⼆郡⼗四县。
东吴有荆州的南郡、武陵、长沙、零陵、桂阳等五郡102县。扬州的丹阳、会稽、建安、吴郡、豫章、庐陵、庐陵南部等七郡146县。交州的全境。蜀只有益州晋朝:设州郡县乡亭五级
晋武帝从原凉州中分出了秦州,从益州分出了梁州、宁州,从幽州分出了平州,共计⼗九州。晋惠帝分荆、扬置江州,晋怀帝分荆、江、⼴三州置湘州,最终得⼆⼗⼀州。。东晋⼗六国:州郡县制,州郡数量激增
东晋领有扬、北徐、豫、江、北青、司、荆、北雍、东益、宁、交、⼴、北并、北冀、梁、徐、北兖等⼗七州,及幽、冀、东秦、青、并、兖、秦、雍等侨州,共⼆⼗五州
(东晋⼗六国不统⼀,侨州郡县增多,致使数量越来越多)⼗六国只有前秦统⼀了北⽅,后赵统⼀了黄河中下游,前后燕统⼀了黄河下游南北朝:州郡县制
侨州、侨郡、侨县数量激增,⾄南北朝末年北周⼤象⼆年(580年),北⽅竟达211州,508郡、1124县,南朝后期也增到107州,380多郡,临灭亡前有30州、100郡、400县。
隋朝:废郡制,以县直⾪于州,后⼜改为郡县制,州(郡)、县、乡、亭(⾥)
583年⾄607年实⾏州县制共24年,607年(⼤业三年)复改州为郡,在郡上设置司⾪、刺史15员,司监察之职,郡县制11年,⾄618年。隋⽂帝杨坚废除天下郡置,改为州县⼆级制。隋炀帝杨⼴将所有的州改为郡,实⾏郡县⼆级制,恢复刺史监察区隋初共有州241,郡680,县1524。隋⽂帝末年,全国有297州1348县,607年,隋炀帝增设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豫州、扬州、荆州、梁州及雍州等九个监察州(按古名),⼤业五(609年)年的⾏政区划,隋郡为190,县1255,郡分九等,后缩减为三等。唐朝:州县制,道、州(府)、县、乡、⾥(保、邻、坊)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设⼗个“道”监察州级⾏政区,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和岭南道,唐⽞宗开元⼆⼗⼀年分成⼗五个道,⼭南分置为东、西⼆道,关内道长安附近增置京畿道,河南道洛阳附近增置都畿道,江南分置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置采访使。边地设六⼤都护府: 安西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安南都护府、北庭都护府。重要地区设都督府,权⼒很⼤,时设时废,管辖各州,最多时(710年)全国24个都督府,后转变为节度使。唐⽞宗开元和天宝之间,都督改任节度使10个,分别是河西节度使、范阳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剑南节度使、安西节度使、朔⽅节度使、河东节度使、北庭节度使、平卢节度使、岭南节度使,分置于边地。后滥⽤于内地,唐肃宗时节度使已有44;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有节度使47,其辖区也称为“道”,或称“藩镇”唐⽞宗将部分⽐较重要的州命名为府,以⽰与⼀般州的区别,此类府有10个:京师京兆府(原雍州)、东都河南洛阳府(原洛州)、北都太原府(原并州)、兴德府(原华州)、凤翔府(原歧州)、兴唐府(原陕州)、河中府(原蒲州)、兴元府(原梁州)、成都府(原益州)、江陵府(原荆州),各设府尹⼀名,另外京师、东都、北都三府仿古制设“牧”,⼀般由亲王担任府,或称留守,合称三都留守。唐初将郡改称州,长官复称刺史,由都督统管,唐⽞宗⼜改州为郡,到其⼦唐肃宗继位后复改郡为州。唐朝总体是以州为主。州的概念相对东汉末年变⼩了州分7等辅、雄、望、紧、上、中、下,县分六级京(⾚)、畿(望)、上、中、中下、下
639年(贞观⼗三年),10道,358府、州,1551县;开元末年(740年),15道328,府、州,1573县。宋朝:宋朝:州县制,路、州\\军(府、监)、县(军、监)、乡、保(甲、坊)宋朝新增路,逐渐取消道,路是直辖于并⾼于府、州、军、监的⼀级监察区(类似于汉朝的州、唐朝的道);路分漕司、宪司、仓司、帅司,使军、政、财、监四权分散,⽆统辖各权的职官,因⽽始终没有正式形成三级制。⾄道三年(997年),共分⼗五路(名称上道改为路),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淮南、江南、荆湖南、荆湖北、两浙、福建、西川、峡西、⼴南东、⼴南西路。1001年(咸平四年)分西川路为益州、梓州⼆路,分峡西路为利州、夔州⼆路。 1020年(天禧四年)分江南路为江南东、西⼆路。1072年(熙宁五年)分京西路为南北⼆路,分淮南路为东西⼆路,分陕西为永兴军、秦凤⼆路。之后⼜将河北路分为东西⼆路,分京东为京东东、京东西⼆路。1106年(崇宁五年)⼜将开封府升为京畿路。后达到⼆⼗三路。南宋设⽴两浙东、两浙西、江南东、江南西、淮南东、淮南西、荆湖南、荆湖北、京西南、成都府、潼川府、夔州、利州、福建、⼴南东、⼴南西共⼗六路,1208年(嘉定元年)宋宁宗,把利州分为东、西两路,共17路较尊的地区设府,⽐如开封府、临安府、绍兴府等州称知州,
军⼀般是军事重镇或要冲,监设在⼀些主要的⼯矿牧盐等重要物资产区,领县的军监与府、州同级,都⾪于路,但实际地位则要低于府和州,不领县的军、监与县同级,同⾪于府或州。
1085年(元丰⼋年)时,全国有府14、州240,北宋全国有军37、监4、县1255元朝:省、路、州、县四级,或省州县、省路县三级
元代新增省,将全国分为中书省直辖区(腹⾥)、宣政院辖地,以及11个⾏中书省:岭北、辽阳、陕西、河南、江浙、江西、湖⼴、云南、四川、⽢肃、征东。其中,征东⾏省即⾼丽国,⾏省负责⼈由⾼丽王兼,性质与内地⾏省不同,所以也有⼈认为只有10个⾏中书省。还有交趾⾏省(安南⾏省),以安南国置。荆湖占城⾏中书省(占城⾏省),缅中⾏省,。元末,中书省分出⼭东⾏省,江浙⾏省分出福建⾏省;福建⾏省内置建宁、汀州、泉州分省,元末⾏省制也已开始混乱另外短暂存在的阿姆河⾏省、吐蕃等处宣慰司、斡端宣慰司、
还有渖阳等路安抚⾼丽军民总管府、哈喇⽕州总管府、北庭(别失⼋⾥和州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曲先塔林都元帅府、阿⾥⿇⾥元帅府、耽罗军民安抚司。
四⼤汗国:钦察汗国、察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名义上尊称元朝皇帝为⼤汗。省下有路、直⾪州(府)、军,直⾪于⾏省的府、州称为直⾪府、直⾪州,路下有州、府、军、安抚司,⾪属于于路的府、州,称为散府、散州,还有的州归府管。县有的归路管,有的归府管,有的归州管。
元代1个中书省、11个⾏中书省,路185,府33,州559,军4,安抚司15,县1127。明朝:省府州县四级制、省州县三级制并存,以省—府—州—县的四级体系为基本。
继续⾏省制,取消路,改⾏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后分设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掌各省军、司法权⼒,后逐渐被巡抚、总督代替。1428年(宣德三年),分为两京是北直⾪和南直⾪;13布政使司简称13司,俗称13省,为⼭东、⼭西、河南、陕西、四川、湖⼴、江西、浙江、⼴东、⼴西、云南、贵州、福建;关西七卫统治现今的青海和,俄⼒思军民元帅府统治西部和拉达克,斡难河卫受辖于奴⼉⼲都指挥使司。在1406年⾄1427年间曾设⽴交趾布政使司明朝共有16个都司、5个⾏都司、1个留守司。16个都司中,有13个都司与布政使司同名,其它3个分别是北直⾪境内的万全都司、⼤宁都司和⼭东省的辽东都司。3个⾏都司分别是陕西⾏都司、四川⾏都司、⼭西⾏都司。1个留守司是中都留守司(今凤阳县)。此外,还有奴⼉⼲都司、乌斯藏都司、朵⽢都司,另有的哈密、曲先等卫,不过这些属于羁縻性质,与内地的都司、⾏都司性质不同。省下设府(改元朝的路为府)和直⾪州,宣德三年(1428年)放弃交阯布政司后,明朝共有府153个。府以下有县和州,各直⾪州以下有,县明朝直⾪州、属州合计共234个。边地设卫所
明最后有府140,州193,县1138,卫493,所359
还设置了介于省和府、县之间的道。道分为分守道和分巡道两种清朝:以省—府—县和省—直⾪州—县三级为主
1662年划为汉地⼗⼋个⾏省,奉天、吉林、⿊龙江、乌⾥雅苏台、伊犁五个将军辖区;在科布多设⽴参赞⼤⾂辖区和、西宁办事⼤⾂辖区。晚清,设省,四个将军辖区改为省:、奉天、吉林、⿊龙江,⾄光绪三⼗四年(1908年),清朝境内共分为22省(23省减)及特殊政区巡抚取代布政使,成为⼀省的长官。保留了道,分巡道(管专事)、分守道(管⼏个州府,每省⼤约3-6个)
在云南、贵州、⼴西、四川、湖南、湖北、⽢肃、西康等省设有⼟司,分为宣慰司、宣抚司、招讨司、安抚司和长官司,后改⼟归流。省下辖府和直⾪州,
增加了⾏政区划单位——厅。在新开发地区设置,有直⾪厅和散厅之分,直⾪厅与府、直⾪州平⾏,直⾪于省,绝⼤多数不领县;散厅⾪属于府,与散州、县相平⾏。
在内蒙古、外蒙古、、青海以及东北地区,建⽴盟(相当于内地的府)、旗(相当于内地的县),在南疆(回部)以七座城池为单位。在则设⽴营。府下辖散州和县,直⾪州下辖县,散州不辖县中华北洋(1912-1928):省、道、县三级
初期分为22省(同清朝)、4特别⾏政区(热河、察哈尔、绥远、川边),直属理藩院特别⾏政区(内蒙)、4地⽅(京兆、、外蒙古、青海)、3地区(阿尔泰、塔尔巴哈台、伊犁,后均并⼊省)和南京特别市,胶澳、淞沪2个省级商埠。废除府,1914年时在省县之间设置93个道,青海、及内外蒙古保留盟(相当于道)、旗(相当于县)道分为县、设治局
将所有不管县的州、厅全改为县,保留宗(⼩于县,相当于县)
1922年,全国共有97道,1963县,12设治局
中华国民训政时期(1928-1936):省、督察区、县三级
1928年北伐后,直⾪、奉天2省改为河北、辽宁,平津特别区并⼊河北,热河、察哈尔、绥远、川边(改为西康省)、宁夏、青海改建为6个省,总计28个省,另外、蒙古2个地⽅,南京、上海、北平、天津、青岛、武汉(后改名为汉⼝)、⼴州(后降为省辖市,抗战胜利后再升格)、西京(后降为省辖市,抗战胜利后改称西安并再升格)、重庆(抗战时期设置)等9个特别市;(另外省级还有2个收复租借地东省特别区、威海卫⾏政区,3个地⽅设⽴呼伦贝尔、河西省、兴安屯垦区后撤销)。国民废除了道,设⽴⾏政督察区(1932-1949),作为省的派出机构,⼀个⾏政督察区管理⼗⼏个县,为虚级,属于准⾏政区,由⾏政督察专员公署管理,⼀开始以序数命名,后改为以治所命名。中华国民宪政时期(1945-1949)
1945年对⽇抗战胜利后,共分35省(28省基础上增辽北、安东、合江、松江、嫩江、兴安6省、另收复)、12院辖市(增沈阳、⼤连、哈尔滨)、2地⽅(、外蒙1949年独⽴)和1特别⾏政区(海南)。中华⼈民共和国:省、地、县、乡四级
1950年全国合计:5⼤区28省8⾏署区13直辖市1⾃治区.地级市200专区3⾏政区3⾃治区6盟1办事处.
66县级市2054县4矿区3特区10区4⾃治区1管理处13县级镇6设治局16设治区2办事处58旗.
成⽴之初实设五⼤⾏政区和⼀个直属⾏政单位:东北、西北、西南、中南、华东、华北,1954年撤销下辖50个省级单位,30省(35省基础上东北9省调整为⿊龙江、松江、吉林、辽东、辽西5省,增加平原省,减江苏、安徽2省)、1⾃治区(内蒙古)、12直辖市(北京、天津、重庆、上海、沈阳、西安、南京、武汉、⼴州9市保留,⼤连、青岛、哈尔滨被抚顺、鞍⼭、本溪代替)、5⾏署区(旅⼤、苏北、苏南、皖北、皖南)、1地⽅()、1地区(昌都)
1950年撤2设5=53,撤销旅⼤⾏署区,设⽴旅⼤市,撤销四川省,设⽴川东、川南、川西、川北4个⾏署区。
1952年撤11设3=45,撤销平原省、察哈尔省,合并直辖南京市、苏北、苏南⾏署区为江苏省,合并皖南、皖北⾏署区为安徽省,合并川东、川南、川西、川北⾏署区为四川省。
1953年加2=47,哈尔滨、长春升为直辖市。
1954年撤10设1=38,合并辽东、辽西省,沈阳、鞍⼭、抚顺、本溪、旅⼤市为辽宁省。撤销松江省并⼊⿊龙江省、撤销宁夏省并⼊⽢肃省、撤销绥远省。
1955年撤10设1=29,撤销热河省,撤销西康省并⼊四川省,1955年省改为⾃治区,昌都划⼊,长春并⼊吉林省,哈尔滨并⼊⿊龙江省,⼴州并⼊⼴东省、武汉并⼊湖北省、重庆并⼊四川省,西安并⼊陕西省。
1958年撤2设2=29⼴西省改为⾃治区,1958年成⽴宁夏回族⾃治区,1958年天津并⼊河北。1965年撤1设1=29,地⽅改为⾃治区,。
1967年设1=30,天津恢复直辖,稳定为22省、5⾃治区、3直辖市共计30省级⾏政区。
1988年⼴东分出海南省,1997年,四川分出重庆直辖市,成⽴⾹港特别⾏政区,1999年成⽴澳门特别⾏政区。⾄2020年3⽉12⽇,全国共分为:
省级⾏政区共34个,包括23个省、5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政区。
建国前,建国初还存在着省与专区之间的⾏政区⼀级,如:⼭东省的渤海、鲁中南、胶东三⼤⾏政区,湖南的湘西⾏政区,陕⽢宁边区(⼤区级,后发展成西北⼤区)直属陕南、陕北、⽢肃⾏政区,江西下属赣西南⾏政区,下辖专区,后全部撤销第⼆级:建国后将中华时的⾏政督察区改为专区,1967-1975年逐步改成地区,1982年后逐步改为市。2020/3/13地级⾏政区共333个,包括293个地级市、7个地区、30个⾃治州、3个盟。第三级:建国初县级因战争,国民、区、⽇伪分设很多县,后⼤量合并
2020/3/13县级⾏政区共2846个,包括965个市辖区、387个县级市、1323个县、117个⾃治县、49个旗、3个⾃治旗、1个林区、1个特区。时期、建国初期,因交通不便,县难以直接管理到乡,县下还有县辖区⼀级组织,它不是⼀级政权组织,⽽是县级的派出机构,1953年全国有100多个区;后逐步取消,2020/3/13仅存1个:河北省涿⿅县南⼭区。第四级:初设⽴的乡太⼩,后来合并、裁减,曾经改为⼈民公社。
2020/3/13乡级⾏政区共38734个,包括8516个街道、20975个镇、8122个乡、966个民族乡、153个苏⽊、1个民族苏⽊、1个县辖区。之下还有管区(乡镇的派出机构)辖社区、⾏政村,下辖村民⼩组(⼩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