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学历史(统考)-案例分析题_7

来源:化拓教育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学历史(统考)-案例分析题

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轮值)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往,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渐,绝祸乱之萌也。--《新唐书》卷五十材料二开元二十五年,唐政府下赦:”于诸色征人及客户重丁,召募壮、长充边军。”称之为”长征健儿”。此后,更番戍边的制度已经不复存在,征募到的长征健儿,便成为终身制的职业兵……于是,”师不土著,无家族之顾”,藩镇的将帅就利用这一弱点,威胁利诱,使士兵服从他,来对抗朝廷。--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册材料三北宋沿用开始于唐后期的雇佣兵制度,并希望充分利用这种制度,把破产的农民收容到军队中去,免得他们铤而走险,武装暴动。(北宋政府对将领)常加以易置和更调,使”兵无常将,将无常师”,借以防范兵士和将领之间发生深厚的关系。军队的驻屯地区也时常更换……--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第三册(1)依据材料一,分析唐府兵制的特点。(2)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唐朝兵制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依据材料二、三,分析北宋对唐兵制有哪些继承和改革?并产生了哪些影响?

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堂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与能力: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提高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观看孔子教授学生的动画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采取比较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理解各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让学生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多元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思想惠泽千年的影响;感受先哲关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做人、处事和治国的智慧。请评价该老师的教学目标。

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以下是某教师制定的活动实践学习计划。进行”人们心中的历史口述资料的采集实践”的探究活动。例如毛泽东,他在湖南、井冈山、瑞金、延安、西柏坡、北京等地留下了许多纪念,还有许多诗词、文章,以及他人的回忆录、传记等。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访问,和一些老革命家交流,认识他们心目中的毛泽东及其贡献等问题,从而形成更加鲜活的整体感知。(1)请对该老师的做法做出评价。(2)教师开展活动实践学习应注意哪些问题?

4、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版)》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2)课文摘录:中国的绘画艺术,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是其中的杰作。留存至今的战国帛画《人物龙风图》和《人物驭龙图》,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色彩绚丽,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中国画又称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秦汉以后的历代画家们,用笔、墨和矿物颜料,在纸、绢等材料上创作出大量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魏晋时期,士大夫画家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有力地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东晋画家顾恺之不仅留下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传世佳作,而且潜心研究绘画理论,提出”以形写砷”,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隋唐时期,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画家在继承前代基础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创作出《游春图》《步辇图》和《送子天王图》等许多优秀作品。这一时期,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更是盛极一时。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风俗画是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代表作有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都是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画中的精品。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附:什么样的考试心态最好

大部分学生都不敢掉以轻心,因此会出现很多过度焦虑。想要不出现太强的考试焦虑,那么最好的办法是,形成自己的掌控感。

1、首先,认真研究考试办法。

这一点对知识水平比较高的考生非常重要。随着重复学习的次数增加,我们对知识的兴奋度会逐渐下降。最后时刻,再去重复学习,对于很多学生已经意义不大,远不如多花些力气,来思考考试。

很多老师也会讲解考试的办法。但是,老师给你的办法,不能很好地提高你对考试的掌控感,你要找到自己的一套明确的考试办法,才能最有效地提高你的掌控感。有了这种掌控感,你不会再觉得,在如此关键性的考试面前,你是一只被检验、被考察甚至被宰割的绵羊。

2、其次,试着从考官的角度思考问题。

考官,是掌控考试的;考生,是被考试考验的。如果你只把自己当成一个考生,你难免会惶惶不安,因为你觉得自己完全是个被摆布者。如果从考官的角度去看考试,你就成了一名主动的参与者。具体的做法就是,面对那些知识点,你想像你是一名考官,并考虑,你该用什么形式来考这个知识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前两个半月,我用这个办法梳理了一下所有课程,最后起到了匪夷所思的效果,令我在短短两个半月,从全班第19名升到了全班第一名。当然,这有一个前提——考试范围内的知识点,我基本已完全掌握。

3、再次,适当思考一下考试后的事。

如觉得未来不可预测,我们必会焦虑。那么,对未来做好预测,这种焦虑就会锐减。这时要明白一点:考试是很重要,但只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瞬间,所谓胜败也只是这一瞬间的胜败,它的确会带给我们很多,但它远不能决定我们一生的成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