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明确提出,学习任务群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资源等多种要素,具有情境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以学习任务群来建构语文课程内容,必将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的有机融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度的教学目标,这是对“双基”教学目标的一种超越。但是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容易将这三个维度的目标机械地割裂开来。新课标提出的学习任务群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而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因此学习任务群倡导的语文学习活动也应该是综合性的,教学目标应当有机融合于相互关联的学习任务之中。通过开展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四个方面的语言实践活动,完成学习任务,促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实现文化、语言、思维、审美方面的共同提升。依托主题,设置综合性、实践性的系列学习任务,以实现教学目标统整,促进核心素养发展,这是对“三维教学目标”的发展与超越。
二、教学内容的整体规划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语文课究竟应该教什么?长期以来,教师常常将教材内容等同于教学内容,把文本的解读、知识的讲解和分析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学内容呈现出线性化、碎片化、静态化的特点,难免会导致课堂学习任务庞杂、教学过程泛化和学生思维浅化。基于新课标提出的学习任务群的语文课堂教学,将文本解读、知识学习和语言训练等内容有机融合于特定的学习任务之中。即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提炼、整合,设计关联的学习任务,将文本的局部理解、离散的知识、分散的语言训练放置于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综合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更倡导由关注单篇的教学内容,转为关注单篇与单元、单篇与整本、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内容之间的相互关联,依托学习任务群整合多个文本、多种情境、多门学科、多项资源、多种方法。学习任务群使教学内容的呈现从线性化、碎片化、静态化转为结构化、整体化、鲜活化,同时也打通了教材与生活、课内与课外、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界限,实现听说读写相融合,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相关联,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全面提升核心素养,教师真正做到用好教材教语文。
三、教学过程的开放自主
学习任务群所带来的最根本变化是教学方式的变革,其最显著的是教学过程呈现开放自主的特点。以文本的局部理解、零散的知识讲解、分散的语言训练为教学重点的课堂,大多以问题设计来推进,呈现一问一答、师问生答的基本样态。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课堂,则以任务设置来推进教学,驱动学习不断深入,直至抵达目标。教学重点聚焦于达成相互关联的学习任务,学生在一定的语言运用情境中,主动获取、梳理、整合关联任务的众多学习资源,自主参与语言实践,深度开展合作交流,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同时获得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力、文化素养的协同发展。“任务驱动”“任务抵达”的意识,将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教学方式由师问生答的被动牵制样态,转变成任务引领下的自主提取、归纳、建构与迁移运用。因此,学习任务群进一步确立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
四、教学评价的整体多元
学习任务群的情境性、实践性特征表明以任务为驱动的学习过程是特定情境中的动态实践过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也应呈现动态化、过程性的特点。新课标在六大学习任务群中的“教学提示”部分,强调了要关注学生的“实际表现”“过程性表现”“现
场表现”,即教学评价应注重学生在动态学习过程中的整体表现。学习任务群的综合性特征,又要求教学评价关注知识、能力、态度、习惯、方法、思维过程、审美情趣和价值立场等多元化内容。此外,根据六大学习任务群的类型特点,也要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除了教师的评价,还应注重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在实施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时,可以邀请家长、其他学科教师和社会人士一起参与评价,共同促进学生在任务达成过程中的整体提升。评价也是一种教学资源,整体性、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将进一步有效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真正做到改进教、促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