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写作
(一)下面二个题目与《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和《老人与海》六部文学名著有关。请从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①班里举办“读文学名著,讲智慧故事”读书交流活动,请从上面的名著中任选一个情节,讲述一个关于智慧的故事与同学分享。要求:符合原著内容,语言生动。
②有人说:一本好小说,既要有意义,又要有意思。请你以上面的一部名著为例,谈谈对这种说法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自圆其说。
(二)有人说,如今“人人面前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请从下面《论语》选文中选择一句,根据对所选句子的理解谈谈你对“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话语权”这一现象的看法。要求:正确理解所选句子的意思,自圆其说,条理清楚。
①巧言令色,鲜矣仁。
②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③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④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⑤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⑥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1, 【答案】示例1:话说那天许云峰与李敬原正在等甫志高来接头,没想到等来的是特务的搜捕和甫志高的叛变,许云峰刚欲起身离开,没想到正面遇到特务,他赶忙回身坐下。在如此危机之时,许云峰想到了同志们的安危和李敬原身份的重要。说时迟,那时快,他心中闪现一个妙计,故意与甫志高打招呼,吸引特务注意力,掩护李敬原撤退。他沉着冷静,毫不畏惧,装作平静模样,许云峰用他的智慧和牺牲精神把损失降到了最小,为党作出了贡献。(紧扣许云峰临危不惧、以自己的智慧化解危机来展开,情节连贯完整。)
示例2:好的小说既要表达深刻思想,又要能够吸引人。缺乏前者,则内容主题显得浅薄,缺乏后者,则少有读者愿意去读,深刻的主题也无法被传达。《呐喊》中小说便可以算是好小说。《孔乙己》中将孔乙己的形象塑造得很丰满,孔乙己“读书人”的言论也让人觉得好笑,但让人们反省科考制度的缺陷。阿Q的故事波澜起伏,所谓“精神胜利法”,让人觉得有趣,吸引读者,但也从中反映出人们的自我麻痹与失败的原因是人们缺乏了解。兼顾趣味与意义才能更好地传达思想。
示例3:“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道路中听到的事随意地散布出去是不道德的做法。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话语权,是对权利的尊重;然而权力与义务同行,我们享受话语权同时也需认识到其所伴随的义务与责任。网络兴起已有十余载,网络暴力已不再是陌生词汇,但这不意味着作为网民可以躲藏在千万数据之后肆意妄为。于平台,更多网站逐步实现实名制,加强了人们对言语内容的重视;于个人,我们应从源头抓起,杜绝“道听而涂说”,严格过滤虚假、有害信息没有义务的履行也就没有权利的赋予,对言语负责,合理参与才是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道德体现。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按要求写作的能力,以微写作的形式呈现,一共有两道大题,第一大题采用的是二选一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要仔细审题,选择自己擅长的一类来写。第①题要求考生从所给《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和《老人与海》六部文学名著中“任选一个情节,讲述一个关于智慧的故事”,重点考查记叙性文字的写作能力。第②题要求以上述六部名著中的某一部为例,谈一谈对“一本好小说,既要有意义,又要有意思”的理解,重点考查议论性文字的写作能力。第二道大题要求从所给的《论语》选文中选择一句,谈谈对“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话语权”这一现象的看法,此题要求考生能够正确理解《论语》选文的含义,重点考查议论性文字的写作能力。此题一共给出了《论语》中的六个句子,①句的意思是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②句的意思是只有仁者能公正无私地去喜爱人、憎恶人;③句意思是君子说话应该谨慎,而行动要敏捷;④句意思是孔子杜绝了四种毛病:不凭空臆测,不武断绝对,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⑤句意思是大家厌恶他,一定要去考察;大家喜欢他,也一定要去考察;⑥句意思是把道路上听来的东西四处传说,是背弃道德的行为。考生可选择能证明自己观点的一句来写。微写作类题目,考生写作时,一定要抓住题干要求,例如,本题第一大题第①小题,所选择的情节必须是“关于智慧”的故事,第②小题首先要明确选择的是哪部名著,然后从“有意义”和“有意思”两个方面分析这部名著;第二大题,写作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以《论语》选文中的某个句子为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另外,这两道大题在写作时都要注意字数的。
【点睛】
“微写作”是北京高考语文试题的一道亮点,顾名思义,微写作也就是写作微型文学作品。其文体包括“微小说”“微诗歌”“微故事”“微笑话”等。微写作,主要考生组织句子的能力以及句子与句子之间逻辑条理性的能力。“微写作”的字数一般控制在200字以内,平时复习时,作文要注重思维训练,备考时要打破格式套路,从能力提升入手。根据命题方向,微作文写作文体多样,可以是议论性、说明性或描写性文章,也可以是应用文。考生在写作中注意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