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那一段红色历史
——读《西行漫记》有感
《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红星照耀中国》这个名字,也许是在多年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之下吧,我们总是更偏爱红色,或者是更喜欢用红色来形容中国,彰显红军的精神。所以《红星照耀中国》显得更有力度、影响力和冲击力。
不得不说,虽然在这本书中用很客观的语言以及平铺直叙的叙述方式娓娓道来他的西部之行,但是在书的前两章,我却总是搞不清楚立场,不知道所用的一些指代就是指的是哪一方。这或许更从小被拥护党的思想深深熏陶的缘故吧。但是从这里我也在慢慢反思自己,反思自己有没有在今天这样一个已过去多年的时代去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上去思考去认知那一段红色历史。
说,在世界各国中,恐怕没有比红色中国的情况是更大的谜,更混乱的传说了。中华天朝的红军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度的腹地进行着战斗,九年以来一直遭到铜墙铁壁一样严密的而与世隔绝。千千万万敌军所组成的一道活动长城时刻包围着他们。他们的地区比还要难以进入。我这才知道那个时候的信息传播有多闭塞,更可以想象到红军的宣传有多困难,而即便在那样的情况下,我们的红军还是在所经之路赢得无数赤诚的支持者和入伍者。 我也喜欢对周恩来总理和的叙述。活灵活现的再现了总理谈吐缓慢安详,眼神深邃富有热情的巨大个人魅力,以及简朴的生活作风,不搞丁点特殊化,实际上,作为,他是该享有该有的待遇的,那不算是搞特殊,可是他没有。说“他随便的习惯和他完全不在乎个人外表这一点相一致,虽然他完全有条件可以打扮得同巧克力糖果匣上的将军和《中国名人录》中的政治家照片一样”,我想便是这样的人格魅力为最终的胜利赢得了民心啊。
“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就只有这么一家。”用诙谐的比喻描述这座“红军大学”。这是我们能看得到的艰难处境!这是我们能看得到的真实的历史现实!虽然我们没有切身体会,但是这样赤裸裸的描述足以让每一位读者为红军度过的那段艰难岁月为之动容。
爬雪山,过草地,二万五千里长征,飞夺泸定桥,横渡金沙江,这些我们从小到大听得要听烂了的历史,在《西行漫记》里,是更详尽的描述,是更撼人的心灵触动。震撼啊,数千人马驮着辎重万里长征,面对的是百万虎狼之师,前有堵截,后又追兵。面对高山悬崖,冰雪雨雾,湍急的河流,莫测的风暴,灼热的沙漠,无底的沼泽,饥寒交迫,刀山火海!这一重又一重令人无法相信的困难,却被这支队伍战胜了,这就是红军啊,无坚不摧的红军。历史的车轮已经把人类载入到一个崭新的世纪,我们远离了那战火纷纷的年代,现在的人们面对困难有两种选择:知难而退或者知难而进,知难而退的人却占了大多数。红军爬雪山的时候,吃的是皮带,树根,穿的是草鞋,薄衣,他们却翻过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战胜了一道又一道的困难,为什么?就因为那个年代他们有着最纯洁最坚固的信仰,而我们现在的人真的是没有毅力,我们太需要强大的信仰去支撑我们完成自己的梦想!
我很庆幸自己看到这本《西行漫记》,了解了许多不曾知道的历史,更可贵的是学会站在客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尤其是在面对你深深偏信了多年的事物上突然改观是不容易的。但是,对红军对对党人客观的描述以及表现出来的由衷的赞美之情,让我更加深刻的感知到我们党的巨大魅力。我更加明确了一个成熟的组织一个值得尊敬的组织并不是完美的没有错误的,而是不怕错误,始终能绕着自己的主心骨,吸取批评和教训不断自我修复自我改正自我完善。赢得世界赞同认可的中国党靠的不仅仅是在艰难的岁月里带领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大众开创新的时代,也不仅仅是因为红军战士经历过封锁、缺盐、饥饿、疾病、瘟疫,最后还有那六千英里的历史性“长征”,穿过中国的十二个省份,冲破千千万万的阻拦,终于胜利地出现在西北的一个强大的新根据地上。更是因为它一步步走来一步步成长的历程中有错必改不断完善,从而得到广大人民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