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通达机制研究

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通达机制研究

来源:化拓教育网
第27卷Vo1.27 第10期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ICHUAN COLLEGE OF EDUCATION 2011年1O月 Oct.201 1 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通达机制研究 张永军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外语系,合肥230022) 摘要:在介绍分析了当前学术界关于普遍语法能否延伸到二语习得中该问题的相关观点后,提出了理论假 设,即:周边语法的相关特征也是受普遍语法掌控的,是普遍语法的一部分;在习得与母语相同或类似的原则时,普 遍语法通过母语迁移间接起作用;在习得母语中不具备的原则时,普遍语法直接起作用。就该理论假设提供了实 例论证和阐释,最后得出结论:通过学习者恰当的学习策略的应用,普遍语法是以直接和间接的两种方式通达到二 语习得中的。 关键词:普遍语法;二语习得;通达机制;母语迁移 doi:10.3969/j.issn.1000—5757.201 1.10.079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757(2011)10-0079-04 1引言 Chomsky在“管辖与约束理论”(the Government and Binding Theory)中认为,普遍语法由两大系统组 成——规则系统和原则系统,原则系统又由若干子 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包括x标杆理论、论旨理 论、格理论、管辖理论、约束理论、控制理论和界限理 论等。每个子系统均含有各种语言所共有的普遍原 则,以及在原则范围之内允许出现的因语言而异的 各种参数。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主要是设置参数值 的过程,个别语法就是参数值设定后形成的一套系 统。一旦参数值被确定,原则系统就被激活,转换为 具体的语言规则系统,随着词汇量的扩大,儿童就具 备了用母语交流的能力。由于语言习得的过程即是 参数值确立的过程,而且参数数量不多且基本恒定, 所以心智技能正常的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并不困 难。 求二语习得的机制问题。 2关于普遍语法和母语迁移在二语习得中的相关理 论 普遍语法很好地解释了儿童母语习得的问题, 那么在二语习得中,普遍语法能否通达呢?如果可 以通达,那么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迁移又有何种 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学者们对这一课题的研 究可谓是百家争鸣,但研究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有些 研究结果甚至自相矛盾。本文在对这些研究进行总 体回顾之后,提出在研究二语习得时,应把普遍语法 和母语迁移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从而更全面地去探 }收稿日期:2011_()6_28 2.1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可及性的四种观点 为了验证普遍语法的这种真正的普遍性,学者 们展开了对成人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目前, 围绕着普遍语法对第二语言习得是否可及,学术界 存在着四种不同的观点:直接可及说、间接可及说、 部分可及说和不可及说…。 有不少学者提出普遍语法可及性观点,即在第 二语言习得中普遍语法制约语法的形成,认为第二 语言学习和第一语言学习一样受相同的原则引导, 语言的相关性能很好地预示第二语言学习的速度。 第二语言的语法不违背普遍语法的原则。第二语言 学习者能直接完整地利用普遍语法,包括母语中尚 未体现的部分。Schachter等人认为普遍语法在成 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是间接可及的,也就是说, 普遍语法通过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起作用。间接可 及说认为成人学习者只能利用母语中己具体化的普 遍语法原则。部分可及说赞成普遍语法原则对第二 语言学习者仍然起作用的观点,但他们认为这种作 用只是部分的、非全部的,在方式上也是直接的,并 非都是间接的。在他们看来,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 语言习得只有部分相同,所以成年学习者很难完全 基金项目:2010年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校级教研基金项目(2010YX26) 作者简介:张永军(1981一)男,安徽舍肥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 79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达到与本族人相同的语言水平。与间接可及说不同 的是,部分可及说以普遍语法和各种子集(subcom. ponents)而不是以第一语言作为出发点来研究普遍 语法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可及性。不可及说认为普遍 语法不决定第二语言习得,因为成年人学习第二语 言和小孩子习得第一语言有着本质的不同。在他们 看来,第一语言习得者使用的是语言习得机制,而第 二语言学习者使用的是一般性学习策略。所以他们 认为只有母语习得者利用普遍语法,成人第二语言 习得者依靠信息处理原则和问题解决策略。 学界在研究二语习得时都会对母语迁移的现象 予以关注,而本文虽重点研究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 中的通达,但同样不能忽视母语迁移在其中的作用, 因此我们在此对母语迁移的相关理论作一简要概 述。 2.2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影响的相关理论 心理学对迁移的研究始于18世纪的形式训练 说,即人们通过语言训练后,言语能力可以自动地迁 移到其他语言的学习上去。与迁移理论有密切相关 的还有对比分析、错误分析以及中介语的相关理论 研究。早期的行为主义者提出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 中,母语对目的语有影响,主张将母语与目的语进行 比较,从中了解之间的差异,并发现学习者在学习中 的困难。 近年来,理论界主要有三个关于母语迁移的理 论,即:最小树假设,弱迁移假设、全迁移或全涉及假 设。最小树假设的基本观点是,从第一语法N---语 习得的语言迁移局限在词汇范畴和词汇的线性扩 展。初始状态之后的中介语发展在功能结构上是渐 进发展的,反映了中介语不同的发展阶段:最初阶段 是VP,然后是较低级功能的IP,再次是较高级功能 的CP。弱迁移假设认为词汇和功能范畴及两者的 线性扩展都会迁移到二语习得,但与功能范畴相关 的,包括屈折变化在内的一些功能作用不能迁移。 全迁移/全涉及假设是Schwarthz和Sprouse 1994年 提出的,其基本假设是,第一语言的全部语法(不包 括语音,词汇和词性)是二语习得的初始状态,因此 称全迁移(full transfer)。具体地说,由于利用初始 状态语法无法实现对目标语输人的表达,迫使初始 状态语法体系(即中介语的起点)发生某种结构上 的重组。由于这种结构重组受普遍语法的影响,因 此也称全涉及(full access)。 3普遍语法和母语迁移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机制 我们认为,不能极端片面地认为在二语习得中, 普遍语法是直接可及还是间接可及的,是部分可及 80 2011年10月 还是完全不可及的,而应当从普遍语法理论本身以 及成年人习得二语的具体过程去全面客观地探求普 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通达机制;而在普遍语法通 达二语习得的过程中,母语迁移会有着重要作用。 3.i理论假设 乔姆斯基曾经在普遍语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核 心语法和周边语法的概念。他认为,所有人类语言 共有的语法规则是核心语法,而某种特定语言的特 有规则是周边语法,核心语法规则受普遍语法掌控, 而周边语法不受其支配。根据标记理论,某些语言 成分比其他的更基本、更自然、更常见,这些语言成 分就被称为无标记性的(unmarked),那些非基本、 非自然、更少见的语言成分就被称为标记性的 (marked)。后来有学者根据乔姆斯基的标记理论 指出,核心语法规则是无标记的,而周边语法规则是 有标记的,无标记成分易迁移,有标记成分不易迁 移 J。Ellis根据标记理论认为,不管母语与外语对 于某一语言成分的标记与否,学习者的中介语都表 现为无标记性的 J,这都与乔姆斯基关于核心语法 和周边语法以及普遍语法的理论相验证。 但是,根据标记理论我们知道,英语和法语的主 语都不可省略,都属于有标记的,而White曾早在20 世纪8O年代中期做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法国学 生学习英语时,其中介语中很少出现那些省略主语 的英语句子,而且他们在接受英语中主语不能省略 这一规则时很容易,也很迅速。因此,我们就完全有 理由认为,学习者的中介语中既可以出现标记性的 语法规则也可以出现无标记性的语法规则,这二者 都是普遍语法通达二语习得的结果。笔者在此进而 提出理论假设,所谓的周边语法从本质上来说仍然 是涵盖在普遍语法之内的,它也是一切人类语言共 有的一些原则理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只要运用适 当的学习策略,他们仍然可以被激发并与相应的参 数结合,从而成功地被习得。 依据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的理论,普遍语法是 天生的、通过遗传而具有的一种生理机能。或许我 们可以进一步认为普遍语法这一生理机能来源于大 脑中的某一生理组织,这个生理组织包括了适用于 人类一切语言的原则,这些原则分别揭示了自然语 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某一具体的语言可能并不具 有某些原则,但是没有任何语言违反这些原则;而其 所包含的“参数”则反映了语言与语言之问的差异, 它们有两个或以上的值,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体现 为不同的参数值。Chomsky用“PG= ・UG”将普 遍语法的原则一参数模式符号化和公式化(其中 第27卷(总第224期) UG为普遍语法,PG为个别语法, 为参数)。从该 模式我们可以看出,后天获得的个别语法(particular grammar)是对普遍语法原则进行参数设定或选择的 结果。儿童以普遍语法为起点,通过后天的语言习 得经验确立和设定目的语的参数值,从而建构个别 语法。但是,值得我们引起注意的是,既然一种特定 的语言并不能包括操这一特定语言的儿童的大脑中 与生俱来的所有的原则,那么在这些儿童习得母语 之后即在将普遍语法与特定的参数结合转化为特殊 语法之后,其普遍语法中未被激活的那些原则又将 何去何从呢?难道就随着母语习得的成功,这些原 则就随之消失了吗?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我们 知道,在二语习得中出现了与在母语习得中同样的 “逻辑问题”,即: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所 接触到的第二语言输入input实际上相当有限但最 后也常常照样能说出以往从未学到过的话语,谈论 并理解以往从未谈论过的问题,这就足以说明了那 些未被激活的原则在外语学习中通过学习策略的运 用与特定参数相结合后同样可以被激发并发挥出巨 大的效用。此外,那些固化于母语特定语法中的普 遍语法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是否就没有任何作用了 呢?答案也应该是否定的,我们可以用母语迁移来 说明这一点,如果是正迁移,那么学习者就可以将某 一原则通过母语与相对应的参数结合习得目的语, 从而较快地习得二语;如果负迁移出现,那么学习者 就可以运用适当的学习策略对普遍语法中某一原则 的参数进行重新设定,从而使普遍语法间接通达二 语习得。所以笔者认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普遍语 法仍然有其重要作用,在习得与母语相同或类似的 原则部分时,普遍语法通过母语迁移问接起作用;在 习得母语中尚未体现的原则部分时,普遍语法直接 起作用,当然这种作用应是随着学习的深入通过恰 当的学习策略实现的;至于普遍语法中的哪些部分 是可以直接通达二语习得,则完全取决于所学的特 定的某种语言。 3.2实例验证 下面,我们将通过实例具体说明在二语习得过 程中普遍语法是怎么通达的。 上文已经提到,我们假定普遍语法包括了某一 特定目标语的周边语法,那么这种外延化了的普遍 语法就是一切人类语言共有的一些原则理论,在二 语习得过程中,只要运用适当的学习策略,普遍语法 中所包括的特定的那一部分周边语法仍然可以被激 发并与相应的参数结合,从而成功地被习得。 例如,汉语中的名词复数没有屈折变化,而英语 张永军: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通达机制研究 的名词复数有屈折变化。中国的英语初学者的中介 语中经常出现名词复数词形变化的错误,该用屈折 变化时不知道用,母语负迁移阻碍了学习者的学习 进程。但是到了学习的高级阶段,与名词复数相关 的一些原则理论逐渐被激发并通过相应的参数设 定,母语负迁移效应得以遏制,从而达到熟练使用名 词复数的程度。再比如,Schachter在调查中国、日 本及阿拉伯等国家在美国的移民学习英语的情况时 惊奇地发现,中国与日本的学习者在运用定语从句 时错误比阿拉伯的学生要少得多 J。究其原因, 中、日学生采用了回避定语从句的策略,而阿拉伯学 生运用定语从句较多。这样,他们的错误也就多一 些。但是,在定语从句的测试中,中、日学生自然比 阿拉伯学生的成绩要差。这也说明了同样的道理, 即母语中不存在的但大脑中的普遍语法包括的语言 规则在后天的二语习得中通过积极的学习策略是可 以被成功激发的,进而直接作用于二语习得。 那么在习得与母语的语法原则相同或相似的部 分时,普遍语法是如何通达到二语习得中的呢?笔 者从某高中高二学生和某高校大二学生中各随机抽 取了10位同学做了一次实验,实验形式主要是句型 变换和判断句子正误,实验目的是通过实验结果来 验证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机制与母语迁移 的关系。实验材料如下: (1)请对a句中划线部分提问: a.I put the clothes in the wardrobe. b.You put the clothes where? C.Where did you put the clothes? (2)你认为下列句子哪个正确? a.He carefully closed the door. b.He closed the door carefully. 题(1)是关于句型变换的,实验结果显示,高二 组的受试者有3人认为两种提问形式都可以接受, 而大二组的受试者则只有一人认为b的提问形式正 确。在此我们可以认为母语的迁移发生了作用,这 也可以在普遍语法那里找到合理解释。普遍语法的 疑问词参数有两个值,一是疑问词移位,另一个是疑 问词留位。欧洲语言多为疑问词移位语言,问句多 以疑问词开头;东亚语言多为疑问词留位语言,问句 多不以疑问词开头。所以,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时,其 中介语包含疑问词留位的形式正是普遍语法通达的 例证,而且这种通达是通过母语迁移而间接通达的。 在对(2)的判断中,高中组有5人认为两句都正确, 而大学组有8人持同样观点,由此可见,母语为汉语 的学生倾向于将方式状语置于动词左侧,这显然是 81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1O月 受到了母语的影响,但这也是普遍语法所允许的。 普遍语法的一条普遍原则认为,状语作为动词词组 的附加成分可以置于动词词组左测,但同时普遍语 法的动词提升参数允许个别语言的变异。汉语动词 4结语 普遍语法理论的初衷是为了解释儿童习得母语 的逻辑问题和习得机制问题,但其在二语习得中的 通达机制及与母语迁移的交互作用至今在学术界中 尚无定论。本文是在一些相关理论及研究的基础上 提升的参数值是负值,法语的值是正值,所以在法语 中,状语几乎都在动词右侧;而英语的动词也有提 升,但不可越过否定词和疑问词,且其动词提升是轻 动词提升,即动词和受事一起提升,在这样的特定参 数下的英语句子都是符合语法的。从总体上来看, 大二组受试者的判断正确率远高于高二组的正确 率,说明了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随着学习的深 入,可以通过对普遍语法中某一原则的参数进行重 新设定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至此,我们可以对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通 达机制有清晰的认识,如下图所示: 对这一课题进行探索性的阐释和分析,文中提出的 些观点和假设或许还有值得商榷之处,比如周边 语法也是普遍语法中的一部分,只有在学习特定的 目的语时这些周边语法中的原则才会通过相应的学 习策略被激活;另外由于篇幅所限,关于何种学习策 略才能更好地有助于普遍语法的通达将在后续研究 中进一步探究。笔者认为,只有对该课题进行百家 争鸣才能更好更快地揭示出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 的通达机制,从而可使普遍语法的理论更加臻于成 熟,并最终使学习者在母语环境下更高效地进行二 一语习得。 参考文献: [1] 胡壮麟,姜望琪.语言学高级教程[M].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2:576—579. [2] 戴炜栋,周大军.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回顾、现状与 前瞻[J].外国语,2005,(6). [2] 寮非.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分析[J].外语 教学与研究,1998,(2):59—64。 [3] Rod Ellis.第二语言习得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1999:69—71. [4] Schachter J.An error in error analysis[J].Language Learning,1974,24:205—214. 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通达机制 The Accessing Mechanism of Universal Grammar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ZHANG 一 n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Anhui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Hefei 230022,China) Abstract:After introducing and analyzing the popular views on the questions in the academic circles,this research puts forward the hypothesis,i.e.peripheral grammars features are also govemhd by UG and is part of UG,and UG is ac- cessible to SLA indirectly through L1§transfer when the learners are acquiring the same or similar principles as those in L1,while directly when the learners ore acquiing trhe principles which ore not induded in L1.This paper exempliifes and validates the hypothesis subsequently and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UG is accessible to SLA both directly and indi— reedy via the learners 印plication of appropriate learning strategies. Key words:universal gramma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ccessing mechanism;L1 transfer (责任编辑:张82 楠责任校对:石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