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安全生产应急演练指南

来源:化拓教育网


安全生产应急演练指南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对安全生产应急演练(以下简称应急演练)的基本程序、内容、组织、实施、监控与评估等方面作出一般性规定,公司及有关部门、辖下单位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应急演练活动时可参照执行。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

情景事件

针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素而设定的突发事件。

情景描述

对情景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状态特征、波及范围以及变化趋势等要素的详细描述。

应急演练

针对情景事件,按照应急预案而组织实施的预警、应急响应、指挥与协调、现场处置与救援、评估总结等活动。

综合演练

根据情景事件要素,按照应急预案检验包括预警、应急响应、指挥与协调、现场处置与救援、保障与恢复等应急行动和应对措施的全部应急功能的演练活动。

专项演练

根据情景事件要素,按照应急预案检验某项或数项应对措施或应急行动的部分应急功能的演练活动。

现场演练

选择(或模拟)生产建设某个工艺流程或场所,现场设置情景事件要素,并按照应急预案组织实施预警、应急响应、指挥与协调、现场处置与救援等应急行动和应对措施的演练活动。

桌面演练

设置情景事件要素,在室内会议桌面(图纸、沙盘、计算机系统)上,按照应急预案模拟实施预警、应急响应、指挥与协调、现场处置与救援等应急行动和应对措施的演练活动。

检验性演练

不预先告知情景事件,由应急演练的组织者随机控制,参演人员根据演练设置的突发事件信息,按照应急预案组织实施预警、应急响应、指挥与协调、现场处置与救援等应急行动和应对措施的演练活动。

研究性演练

为验证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波及范围、风险水平以及检验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实用性等而进行的预警、应急响应、指挥与协调、现场处置与救援等应急行动和应对措施的演练活动。

3 应急演练的分类、目的与工作要求

应急演练的分类

按照应急演练的内容,可分为综合演练和专项演练;按照演练的形式,可分为现场演练和桌面演练;按照演练的目的,可分为检验性演练、研究性演练。

应急演练目的

1)检验应急预案,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磨合应急机制,强化政府及其部门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救援队伍、企业内部不同部门和人员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3)锻炼应急队伍,提高应急人员在各种紧急情况下妥善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4)教育公司(含辖下单位)员工,推广和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公众的风险防范意识与自救、互救能力;

5)检验并提高应急装备和物资的储备标准、管理水平、适用性和可靠性;

6)研究特定突发事件的预防及应急处置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7)找出其他需要解决的问题。

综合演练的目的

综合演练的目的是检验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应急程序的可操作性,应急处置与救援方案的适用性,应急机制运行的可靠性,相关人员应急行动的熟练程度,全面提高综合应对突发事件

的能力。

专项演练的目的

专项演练的目的是检验应急预案单项或数个环节、层次应急行动或应对措施的针对性、可操作性、适用性,重点提高应急处置与救援能力。

现场演练的目的

现场演练的目的是检验应急预案规定的预警、应急响应、处置与救援、应急保障等应急行动或应对措施的针对性、时效性、协调性、可靠性,提高应急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实战能力。

桌面演练的目的

桌面演练的目的是检验和提高应急预案规定应急机制的协调性、应急程序的合理性、应对措施的可靠性。

检验性演练的目的

检验性演练的目的是检验负有应急管理职责的相关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实战能力,以及对应急预案的熟练程度。

研究性演练的目的

研究性演练的目的是验证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波及范围以及风险水平,找出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或者检验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实用性等。

应急演练工作要求

1)应急演练工作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有关规定;

2)应急演练应纳入本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整体规划,按照规划组织实施;

3)应急演练应结合本单位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易发事故的特点,根据应急预案或特定应急程序组织实施;

4)根据需要合理确定应急演练类型和规模;

5)制定应急演练过程中的安全保障方案和措施;

6)应急演练应周密安排、结合实际、从难从严、注重过程、实事求是、科学评估;

7)不得影响和妨碍生产系统的正常运转及安全。

4 应急演练的基本内容

预警与通知

接警人员接到报警后,按照应急预案规定的时间、方式、方法和途径,迅速向可能受到突发事件波及区域的相关部门和人员发出预警通知,同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或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应急机构,以便采取相应的应急行动。

决策与指挥

根据应急预案规定的响应级别,建立统一的应急指挥、协调和决策机构,迅速有效地实施应急指挥,合理高效地调配和使用应急资源,控制事态发展。

应急通讯

保证参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的各方,特别是上级与下级、内部与外部相关人员通讯联

络的畅通。

应急监测

对突发事件现场及可能波及区域的气象、有毒有害物质等进行有效监控并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合理预测突发事件的发展态势及影响范围,避免发生次生或衍生事故。

警戒与管制

建立合理警戒区域,维护现场秩序,防止无关人员进入应急处置与救援现场,保障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物资运输和人群疏散等的交通畅通。

疏散与安置

合理确定突发事件可能波及区域,及时、安全、有效的撤离、疏散、转移、妥善安置相关人员。

医疗与卫生保障

调集医疗救护资源对受伤人员合理检伤并分级,及时采取有效的现场急救及医疗救护措施,做好卫生监测和防疫工作。

现场处置

应急处置与救援过程中,按照应急预案规定及相关行业技术标准采取的有效技术与安全保障措施。

公众引导

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客观、准确地公布有关信息,通过新闻媒体与社会公众建立良好的沟通。

现场恢复

应急处置与救援结束后,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实施有效洗消、现场清理和基本设施恢复等工作。

总结与评估

对应急演练组织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和应急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总结,以便不断改进和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应急装备水平。

其他

根据相关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特点所包含的其他应急功能。

5 应急演练计划

应急演练计划的内容

应针对本部门(单位)安全生产特点对应急演练活动进行整体规划,编写应急演练年度计划,内容通常包括:演练的目的、类型、形式、时间、地点、内容、参与演练的部门、人员、演练经费预算等。

应急演练计划的要求

应急演练计划应以本公司、本部门(区域)或本单位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为基本依据,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着重提高初期应急处置和协同救援的能力。演练频次应满足应急预案的规定,演练范围应有一定的覆盖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