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统计学原理》练习册及答案

来源:化拓教育网


第1讲 统计学原理导论

一、判断题(把“∨”或“×”填在题后的括号里)

1、统计一词包含统计学、统计资料等二种含义。(×) 2、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

3、统计研究使用大量观察法是由统计研究对象的总体性决定的。(∨) 4、统计研究对象具有大量性、总体性、社会性的特点。(×) 5、统计工作就是各种统计活动。(∨)

6、统计资料就是统计工作完成时,以图表等形式提供的结果。(∨) 7、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之间的关系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8、统计学和统计资料之间的关系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9、统计学和统计工作之间的关系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10、统计的研究对象社会性、总体性、客观性的特点。(∨)

二、单项选择题(从下面每小题的被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并将正确答案的序

号填在括号内)

1、( A )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

A、统计的研究对象 B、统计的特点 C、统计资料 D、统计学 2、统计工作就是各种( B )。

A、统计资料 B、统计活动 C、统计学 D、理论和实践

3、( A )就是对统计活动所做的事先的全面计划和安排。 A、统计设计 B、.统计调查 C、统计整理 D、统计分析 4、( B )是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原始资料的过程。 A、统计设计 B、.统计调查 C、统计整理 D、统计分析 5、统计整理能使统计调查所得的原始资料( C )。 A、完整 B、准确 C、系统化、条理化 D、及时

三、多项选择题(从下面每小题的被选答案中,选出二个以上正确的,并将正确答案

1

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统计工作过程的四个环节包括(ABCD ) A、统计整理 B、统计调查 C、统计分析 D、统计设计 2、统计整理可以使统计调查所得的原始资料( AC )。 A、分组、汇总 B、完整 C、系统化、条理化 D、准确

3、统计分析是对整理后的资料进行深入加工处理,产生(BD )。

A、分组 B、综合指标

C、汇总 D、统计活动的最终结果 4、统计调查是( CD )。

A、准备阶段 B、中间环节 C、基础环节 D、感性认识阶段 5、统计学的研究方法有(BCD )

A、统计调查法 B、统计分组法 C、综合指标法 D、统计模型法

四、填空题

1、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统计分组法)、(大量观察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模型法和归纳推断法。

2、统计工作过程的四个环节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 )和(统计分析)。

3、统计整理过程分( 分组 )、( 汇总 )、(编表 )三个步骤

4、统计活动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为:统计设计是( 总体安排 );统计调查是( 基础环节 );统计整理是(中间环节 );统计分析是( 决定性环节)。 5、统计分析是对( 统计整理 )的资料进行深入加工处理。

6、统计整理是将( 统计调查 )所得的原始资料分组汇总,使之系统化、( 条理化 )的过程。

7、统计调查是有计划、有目的地( 搜集原始资料 )的过程。 8、统计设计是对统计活动所做的事先的全面( 安排 )。

9、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的特点包括( 社会性 )、( 总体性 )、( 客观性 )。

10、( 统计学 )是统计实践活动中理论和经验的总结。

2

五、简答题

1、 试述统计的含义。 指导书 第3页

2、 试述统计工作过程的几个主要环节。 指导书 第3页

3、 试述统计研究对象的特点。 指导书 第3页

4、 试述统计研究的主要方法。 指导书 第3页

5、 试述统计调查的含义。 指导书 第3页

六、论述题:

1.怎样理解统计的不同含义,它们之间构成哪些关系? 指导书 第3页

2.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指导书 第3页

3.作为统计研究对象的社会经济数量方面有哪些特点? 教材 第2-4页

4.统计研究为什么要用大量观察法? 教材 第7页

5.什么是统计推断?

指导书 第4页

七、名词解释

1、 大量观察法 指导书 第3页

2、 统计调查 指导书 第3页

3、 统计整理 指导书 第3页

3

4、 统计分析 指导书 第3页

5、 统计资料 教材 第1页

6、 统计研究对象 指导书 第3页

7、 综合指标法 指导书 第4页

8、 统计模型法 指导书 第4页

9、 归纳推断法 指导书 第4页

10、 统计学 指导书 第1页

第2讲 基础理论

一、 判断题(把“∨”或“×”填在题后的括号里)

1、 当对品质标志的标志表现所对应的单位进行总计时,就形成统计指标。 (∨)

2、在全国工业普查中,全国企业数是统计总体,每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 ( × ) 3、 数量指标是由数量标志汇总而来的,质量指标是有品质标志汇总而来的。(×) 4、总体是根据一定目的和要求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全体。(∨ ) 5、总体单位是构成统计总体的个体单位。( ∨ ) 6、总体和单位不能互相转化。( × ) 7、标志是反映单位特征的概念。( ∨ ) 8、品质标志是反映单位质量特征的标志。( × )

9、调查某企业全体管理人员情况,性别是品质标志,24岁是数量标志。(× ) 10、指标体系设计可以按各单位需要设计,无须考虑是否有理论和政策依据。(×)

二、单项选择题(从下面每小题的被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并将正确答案的序

号填在括号内)

1、总体是根据一定目的和要求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 C )。

A、集合 B、数量特征

4

C、全体 D、所有标志

2、客运调查总体是从各车站或乘降所购票上车以及在车上补票的所有旅客。那么

总体单位是( A )。

A、某一位旅客 B、某一张客票 C、每一节客车 D、每一列旅客列车 3、品质标志反映单位属性特征,只能用( C )表达。

A、数值 B、计量单位 C、文字 D、尺寸

4、数量标志反映单位数量特征,通常用( A )表达。

A、数值 B、计量单位 C、文字 D、尺寸

5、某城市进行工业企业未安装设备普查,总体单位是( B )。

A、工业企业全部未安装设备 B、工业企业每一台未安装设备 C、每个工业企业的未安装设备 D、某一个工业企业的未安装设备

三、多项选择题(从下面每小题的被选答案中,选出二个以上正确的,并将正确答案

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统计单位的计量可以采用(ABCD )。

A、自然单位 B、复合单位 C、度量衡单位 D、标准单位 2、货运调查中,属于数量标志的有( ABC )。

A、重量 B、里程 C、运费 D、车号 3、客运调查中,属于数量标志的有( AB )。

A、里程 B、票价 C、座别 D、旅行原因 4、调查某企业全体管理人员情况,属于标志的有( AC )。

A、性别 B、男、女 C、年龄 D、经济师、会计师 5、要了解某地区全部成年人口的就业情况,那么( AD )。

A、全部成年人是研究的总体 B、成年人口就业率是统计标志

5

C、“职业”是每个人的特征,是数量指标

D、某人职业是“教师”,这里的“教师”是标志表现

四、填空题

1、统计指标是反映实际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某一(综合数量特征 )的社会经济范畴。

2、研究某市居民户的生活水平时,该市全部居民户便构成(总体 ),每一居民户是(总体单位)。

3、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它有(品质标志 )和( 数量标志 )两种。 4、要了解一个企业的产品生产情况,总体是(全部产品),总体单位是(每件产品)。 5、工人的年龄、工厂设备的价值,属于( 数量 )标志,而工人的性别、设备的种类是( 品质 )标志。

6、统计指标反映的是( 总体 )的数量特征,数量标志反映的是( 总体单位 )数量的特征。

7、指标体系是各种相互联系的( 各种指标 )所构成的整体。 8、( 总体 )是根据一定目的和要求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全体。 9、( 总体单位 )是构成统计总体的个体单位。

10、总体和单位因调查目的不同,可以( 互相转化 )。相应地,指标和标

志也可以( 互相转化 )。

五、简答题

1、 统计标志是怎样分类的? 指导书 第7页

2、 数量标志有什么特点? 教材 第14-16页

3、 品质标志有什么特点? 教材 第14-15页

4、 什么是指标体系? 指导书 第8页

5、 怎样区别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 教材 第15页

六、论述题:

1、 为什么说总体和单位因调查目的不同,可以互相转化,相应地,指标和标志也

可以互相转化?

6

教材 第16页

2、 统计指标和标志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指导书 第8页

3、 展开阐述铁路运输业统计中的一个指标体系。(可以是某一基层站段的,也可

以是车、机等某一业务部门的。)

例如:

货运:发送吨数、周转量、静载重、货物平均运程 客运:发送人数、周转量、上座率、旅客平均行程

4、 调查某一车次旅客运输情况,试举例说明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及其相

互关系。

教材 第12-17页

5、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和步骤? 指导书 第8页

七、名词解释

1、 总体 指导书 第7页

2、 总体单位 指导书 第7页

3、 标志 指导书 第7页

4、 指标 指导书 第7页

5、 指标体系 指导书 第8页

6、 品质标志 指导书 第7页

7、 数量标志 指导书 第7页

8、 标志表现 指导书 第7页

7

9、 基本统计指标体系 教材 第21-22页

10、专题统计指标体系 教材 第21-22页

第三讲 统计调查

一、判断题(把“∨”或“×”填在题后的括号里)

1、普查一般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的社会经济现象。( ∨ )

2、单位自制统计调查表,征求职工意见,属于统计报表的调查方式。( × ) 3、重点调查所要调查的一部分重点单位可以按调查者的主观意志选择。( × ) 4、对春运期间铁路旅客运输状况的调查,只要调查北京、郑州、成都、广州等大枢纽站的发到旅客情况就可以基本掌握铁路总体的运输形势。这种调查属于典型调查。(× )

5、调查资料的检查主要是对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检查,以便整理。(∨ ) 6、统计调查方案的核心内容是调查表。( ∨ )

7、对全国各大型钢铁生产基地的生产情况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属于非全面调查。(∨ )

8、统计调查阶段的调查项目就是统计标志。( ∨ )

9、典型调查所要调查的一部分典型单位可以按调查者的主观意志选择。( ∨ ) 10、随机原则又名机会均等原则。( ∨ )

二、单项选择题(从下面每小题的被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并将正确答案的序

号填在括号内)

1、统计调查是按照预定的统计任务,向客观实际( D )的过程。

A、整理资料 B、检查资料 C、减少误差 D、搜集资料 2、统计报表制度一般属于( A )。

A、全面调查 B、非全面调查 C、普查 D、典型调查 3、铁路货车清查属于( A )。

A、普查 B、统计报表制度 C、抽样调查 D、重点调查

4、( A )在全部单位中只是一部分,但它们的某一主要数量标志的标志总量

在总体标志总量中占绝大比重。

8

A、重点单位 B、总体单位 C、典型单位 D、调查单位 5、在重点调查中,重点单位是指( A )

A、 标志总量在总体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单位 B、具有典型意义和代表性的单位

C、那些具有反映事物属性差异的品质标志的单位 D、能用以推算总体标志总量的单位

三、多项选择题(从下面每小题的被选答案中,选出二个以上正确的,并将正确答案

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统计调查的主要分类包括( ABCD )。

A、按照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分 B、按照统计调查的范围分 C、按照统计调查的登记时间分 D、按照统计调查的搜集资料方法分 2、调查误差的种类包括( ABC )。

A、偶然性登记误差 B、代表性误差 C、系统性登记误差 D、故意篡改统计数据。 3、连续调查一般适合用于对( CD )的调查。

A、时点现象 B、人口普查 C、时期现象 D、产量、产值调查

4、调查资料的检查是对资料的( ABC )检查,以便整理。其核心是纠正各

种调查误差。

A、准确性 B、及时性 C、完整性 D、灵活性 5、登记性误差包括( BC )。

A、抽样误差 B、偶然性登记误差

C、系统性登记误差 D、典型调查的不可估计的误差

四、填空题

1、全面调查包括( 全面报表)、( 普查 )。

2、非全面调查包括(重点调查 )、( 典型调查 )、( 抽样调查 )和( 非

全面报表 )。

3、不连续调查的调查对象主要是( 时点现象 ),连续调查的调查对象主要是

( 时期现象 )。

4、统计调查的搜集资料方法包括( 直接调查 )、( 凭证调查 )、

9

( 派员调查 )、( 问卷调查 )。

5、调查单位就是( 总体单位 )。在调查阶段称作调查单位。 6、调查项目就是( 标志 )。在调查阶段称作调查项目。 7、调查表是统计表的一种,其核心内容是( 调查项目 )。

8、重点单位的某一主要数量标志的( 标志总量 )占总体总量的绝大比重。 9、统计调查是按照预定的( 统计任务 ),运用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有( 计

划 )有组织地向客观实际( 搜集资料 )的过程。

10、普查( 是专门组织 )的,一般用来调查属于一定( 时点上经济现象数量的全面调查。

五、简答题

1. 统计调查的意义? 教材 第38-40页

2.统计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指导书 第 13页

六、论述题:

1、 重点调查如何操作? 教材 第58-59页

七、名词解释

1、 统计调查 指导书 第 11页

2、 普查 指导书 第 12页

3、 统计报表 指导书 第 12页

4、 重点调查 指导书 第 12页

5、 典型调查 指导书 第 12页

6、 抽样调查 指导书 第 12页

7、 全面调查 教材 第48页

8、 非全面调查 教材 第48页

10

)的社会

9、 重点单位 指导书 第 12页

第四讲 统计整理

一、 判断题(把“∨”或“×”填在题后的括号里)

1、按数量标志分组的目的,就是区分各组在数量上的差别。( ∨ )

2、数量指标是由数量标志汇总而来的,质量指标是有品质标志汇总而来的。( × )

3、统计整理就是根据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搜集原始资料的过程。( × ) 4、统计整理的内容包括分组,汇总,编制统计表。( ∨ )

5、统计分组是根据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和现象总体的内在特点,把统计总体按照某一标志划分为若干性质不同又有联系的几个部分。( ∨ )

6、品质分组是将总体各单位按某一社会属性划分成若干性质不同的组。( × ) 7、变量分组是将总体各单位按某一综合特征划分成若干性质不同的 组。( × ) 8、组距式分组就是将总体各单位按一定的距离划分成若干组。( × ) 9、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加上各组单位数,就形成了分配数列。( ∨ ) 10、统计汇总就是按组汇总总体单位总数和总体标志总量。( ∨ )

二、单项选择题(从下面每小题的被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并将正确答案的序

号填在括号内)

1、某地区农民家庭年均收入最高为2600元,最低为1000元,据此分为8组,各

组的组距为( B )。

A、300 B、200 C、160 D、100 2、统计整理的内容包括( A )。

A、分组,汇总,编制统计表 B、调查、分析、处理 C、采访、观察 D、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3、统计分组是根据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和现象总体的内在特点,把统计总体

( C )划分为若干性质不同又有联系的几个部分。 A、调查结果 B、分析判断 C、按照某一标志 D、统计设计

4、品质分组是将总体各单位按某一( C )划分成若干性质不同的组。

A、社会属性 B、数量特征 C、品质标志 D、调查数据

11

5、组距式分组是( C )。

A、一种变量分组 B、一种品质分组 C、一种调查分组 D、一种分析分组

三、多项选择题(从下面每小题的被选答案中,选出二个以上正确的,并将正确答案

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变量分组的方法包括( ABD )。

A、单项式分组 B、组距式分组 C、品质分组 D、等距分组 2、组距式分组包括( BC )。

A、品质分组 B、等距分组 C、不等距分组 D、单项式分组 3、组中值( ABC )。

A、可以代表该组平均水平 B、是该组上限加下限除以2的结果 C、可以影响总体平均水平 D、与各组次数有关 4、分配数列的组成要素包括( AC )。

A、分组 B、组中值 C、各组单位数 D、总体平均水平 5、统计分布的主要类型( ABC )

A、钟型分布 B、J型分布 C、U型分布 D、散点图

四、填空题

1、将总体各单位按某一品质标志划分成若干性质不同的组形成( 品质分组 )。 2、将总体各单位按某一数量标志划分成若干性质不同的组形成( 变量分组 )。 3、车辆按标记载重分为——70吨以上、60吨、60吨以下。叫做( 变量 )分组。

4、单项式分组是在各单位变量值集中于几个数值上的情况下,将( 取得同一个数值的单位 )作为一组。

5、组距式分组按分组的组距是否相等分为(等距分组 )和( 不等距分组 ) 6、表示各组界限的数值叫做( 组限 )。

7、统计表在结构上包括( 标题 )、( 横行 )、( 纵栏 )和(数据资料)。 8、统计表在内容上包括( 主词 )和( 宾词 )两部分。 9、缺少上限或下限的组叫做( 开口组 )。 10、统计分组的关键是( 分组标志的选择 )。

12

五、简答题

1、 试述统计分布的含义及其的主要类型。 指导书 第18-19页

2、 什么是统计表? 指导书 第19页

六、论述题:

1、 举例说明组距式分组的过程。 指导书 第18页

七、名词解释

1、 统计整理 指导书 第17页

2、 统计分组 指导书 第17页

3、 统计分布 指导书 第18页

4、 品质分组 指导书 第17页

5、 变量分组 指导书 第17页

6、 单项式分组 指导书 第17页

八、计算题

1、某商店5月份逐日销售额(元)资料如下:

257 276 297 252 228 310 240 228 265 278 271 292 261 281 301 274 267 280 291 258 272 284 268 303 273 282 263 322 249 269 290

要求:①以10元为组距,对该资料进行分组,分为10组,编制分配数列;

参考答案:

顺序排列:288 288 240 249 252 257 258 261 263 265 267

268 269 271 272 273 274 276 278 280 281 282

13

284 290 291 292 297 301 303 310 322

顺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按销售额分组 225——235 235——245 245——255 255——265 265——275 275——285 285——295 295——305 305——315 合 计

② 将结果用统计表表达出来。

参考答案:

日数 2 1 2 4 8 6 3 3 1 1 31 某商店5月份日销售额分组资料

单位:元 顺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按销售额分组 225——235 235——245 245——255 255——265 265——275 275——285 285——295 295——305 305——315 合 计 日数 2 1 2 4 8 6 3 3 1 1 31

14

2、有27个工人看管机器台数如下

5 4 2 4 3 4 3 4 4 2 4 3 4 3 2 6 4 4 2 2 3 4 5 3 2 4 3 试编制分配数列。 参考答案: 工人看管机器台数 2 3 4 5 6 合 计

3、 某车间同工种的40名工人完成个人生产定额百分数资料如下(单位:%):

97 88 123 115 119 158 112 146 117 108 105 110 107 137 120 136 125 127 142 118 103 87 115 114 117 124 129 138 100 103 92 95 113 126 107 108 105 119 127 104 根据上述资料编制分配数列。

参考答案:顺序排列

87 88 92 95 97 100 103 103 104 105 105 107 107 108 108 110 112 113 114 115 115 117 117 118 119 119 120 123 124 125 126 127 127 129 136 137 138 142 146 158 分组 100以下 100 ——110 110——120 120——130 130——140 140——150 150以上 人数 5 10 11 8 3 2 1 工人数(人) 6 7 11 2 1 27

15

合计 31 4、某市出口企业出口额资料如下(单位:万元):

1101 1052 865 721 2032 1218 1046 721 546 632 2495 1015 1113 1104 1084 707 878 678 2564 620 575 943 828 2035 2375 4342 751 505 798 728 1103 1285 2856 3200 518

要求:①按出口额分为2000以上、1000——2000、500——1000三组; ②汇总各组和总体的企业数和出口额; 分组 500——1000 2000以上 合 计

③把结果编成一张统计表。

企业数 17 出口额(万元) 12014 11121 21899 45034 1000——2000 10 8 35 某市出口企业出口额汇总表

单位:万元 分组 500——1000 2000以上 合 计

企业数 17 出口额(万元) 12014 11121 21899 45034 1000——2000 10 8 35 第5讲 综合指标之一

一、 判断题(把“∨”或“×”填在题后的括号里)

1、总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的总规模、总水平的综合指标。( ∨ ) 2、总量指标按反映现象总体内容分类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 )

16

3、总量指标就是可以用数值反映的统计指标。( × ) 4、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净值是时点现象。( ∨ )

5、结构相对指标是总体中某一组的总量与总体中另一组的总量( × ) 6、数量指标是由数量标志汇总而来的,质量指标是有品质标志汇总而来的。(× ) 7、国民收入中积累额与消费额之比为1:3,这是一个比较相对指标。(×) 8、某铁路分局年初计划完成发送货物478329万吨,全年实际完成发送货物484521万吨。则计划完成程度为101.29%。( ∨ )

9、某企业计划销售量增长5%,实际增长了4%。计划完成程度为99.05%。( ∨ ) 10、国民收入中积累额与消费额之比为1:3,这是一个比较相对指标。 ( × )。

二、单项选择题(从下面每小题的被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并将正确答案的序

号填在括号内)

1、下列指标中属于结构相对指标的是( D )。

A.计划完成程度 B.劳动生产率

C.人口密度 D.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 2、我国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996年的108.8%,此指标为( D )。

A.结构相对指标 B.比较相对指标 C.比例相对指标 D.动态相对指标

3、某企业计划销售量增长5%,实际增长了4%。计划完成程度为( B )。 A、120% B、99.05% C、99.7% D、98.5%

三、多项选择题(从下面每小题的被选答案中,选出二个以上正确的,并将正确答案

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下列统计指标属于总量指标的是( ACE )。

A.工资总额 B.商业网点密度 C.商品库存量 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E.进出口总额

2、下列指标中的结构指标是( BE )。

A.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总数的比重 B.大学生占全部学生的比重

C.某工业产品产量比上年增长的百分比 D.某年人均消费额

E.某年积累额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17

3、下列实物指标的计量单位中属于自然单位的有( AC )。 A、只、头 B、公斤、千克、米 C、尾、辆、台 D、吨公里、人公里、人次

四、填空题

1、某地区某年的财政总收入为248.50元,从反映总体的时间上看,该指标是( 时

期 )指标,从反映总体的内容上看,该指标是( 总体标志总量 )指标。。 2、常用的相对指标有(结构相对指标 )、(比例相对指标 )、( 比较相对指标 )、

(强度相对指标 )、( 动态相对指标 )和(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六种。 3、总量指标按反映总体的内容分为( 总体标志总量 )和( 总体单位总量 )。

4、实物指标的特点(形象)、( 具体 )、( 直观 )。 5、价值指标的特点( 抽象 )、( 综合性强 )、( 不直观 )。

五、简答题

1、 试述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的作用。 教材 第125-129页

六、论述题:

1、 举例说明强度相对指标的特点可以逆运算的特点。 指导书 第25页

七、名词解释

1、 数量指标 指导书 第22页

2、 质量指标 教材 第20页

3、 相对指标 指导书 第23页

4、 时期指标 指导书 第22页

5、 时点指标 指导书 第22页

八、计算题

1、下面是我国人口和国土面积的资料: 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调整数 1982年 1990年

18

人口总数 其中:男 女 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

101654 52352 49302 114333 58904 55429 试计算:1982年、1990年的——人口密度;男女性比例和比重;1990年对比1982年的人口发展速度;指出上述指标属于哪一种相对指标。 参考答案: 人口密度:

1982年 105.88人/平方公里 强度相对指标 1990年 119.1人/平方公里 男女性比例:

1982年 1.06 比例相对指标 1990年 1.06 男女性占全部人口比重: 男:

1982年 51.50%

1990年 51.52% 结构相对指标 女:

1982年 48.5% 1990年 48.48%

1990年对比1982年的人口发展速度:112.47% 动态相对指标

2、某企业2002年上半年进货计划执行情况如下: 材料 单位 全年 进货计划 生铁 钢材 水泥 吨 吨 吨 2000 1000 500 500 250 100 500 300 80 600 350 200 618 300 180 第一季度进货 计划 实际 第二季度进货 计划 实际 计算和分析:

①各季度进货计划完成情况; ②上半年进货计划完成情况; ③上半年累积进货计划执行情况。 参考答案:

19

材料 单位 进货计划完成情况 一季度 生铁 钢材 水泥

3、已知某厂三个车间生产不同的产品,其废品率、产量和工时资料如下表:

车间 甲 乙 丙 合计 要求计算:

①三种产品的综合废品率。

②假定三个车间生产的是同一种产品,求产品的综合废品率。 参考答案:

① 废品工时 45+60+20

——————————= ——————=2.5%

产品制造总工时 5000

② 废品数 2.1+0.4+3.6

————————= ——————= 3.39% 总产量 180

4、 某企业计划产值为420万元,实际完成439万元;该企业计划要求单位产

品成本下降4%,实际下降3%。试分别计算该企业产值和单位成本的计划完成程度。 参考答案:

产值计划完成程度(%)=439/420=104.52%

单位成本计划完成程度(%)=(1-3%)/(1-4%)=101.04%

废品率(%) 3 2 4 _____ 产量(件) 70 20 90 ____ 产品制造总工时 1500 3000 500 5000 吨 吨 吨 100 120 80 二季度 103 85.7 90 上半年 101.6 100.00 86.7 上半年累计进货计划完成情况 55.9 60 52

第6讲 综合指标之二

20

一、 判断题(把“∨”或“×”填在题后的括号里)

1、标志离散度指标的数值越大,平均数的代表性就越低。( ∨ ) 2、众数是总体中出现最多的次数。( × ) 3、算术平均数和调和平均数是数值平均数。( ∨ )

4、平均指标可以反映总体各单位变量分布的集中趋势。( ∨ ) 5、众数和中位数是位置平均数。( ∨ )

6、如果把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中点位置的标志值就是中位数。( ∨ )

7、变异指标不可以反映平均指标代表性强弱。( × ) 8、标准差是最常用的变异指标。( ∨ )

9、标准差系数越大,平均指标的代表性越强。( × )

10、平均指标经常做为不同总体之间发展水平、经营效益或管理水平比较的指标。( ∨ )

二、单项选择题(从下面每小题的被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并将正确答案的序

号填在括号内)

1、对于不同水平的总体不能直接用标准差来比较其标志变动度,这时需分别计算

各自的( A )来比较。

A.标准差系数 B.平均差 C.全距 D.均方差 2、( C )对总体平均数的影响大。

A、权数 B、各组平均水平 C、众数 D、次数

三、多项选择题(从下面每小题的被选答案中,选出二个以上正确的,并将正确答案

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平均指标可用于( ABC )。

A、反映总体各单位变量分布的集中趋势 B、比较同类现象在不同单位的发展水平 C、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D、反映总体各单位变量分布的离中趋势 2、下列属于变异指标的有( BC )。 A、权数 B、平均差 C、标准差 D、平均工资

21

3、下列统计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有( BDE )

A.工资总额 B.单位产品成本 C.出勤人数 D.人口密度 E.合格品率

4、平均数的种类有( ABCDE )。

A.算术平均数 B.众数 C.中位数 D.调和平均数 E.几何平均数

5、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大小( ABC )。

A.受各组频率和频数的影响 B. 受各组标志值大小的影响 C. 受各组标志值和权数的共同影响 D. 只受各组标志值大小的影响 E. 只受权数大小的影响

四、填空题

1、常用的平均指标有(算术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调和平均数)和( 几何平均数 )。

2、最常用的变异指标是( 标准差 )。

3、反映总体各单位变量分布的离中趋势的指标是( 变异指标 )。

4、( 变异指标 )反映总体内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的差异程度。它可以反

映平均指标( 代表性 )的强弱。

5、如果把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 正中间位置 )的标志值

就是中位数。

五、简答题

1、 变异指标的作用? 教材 第148页

六、论述题:

1、 举例说明变异指标的作用。 教材 第148页

七、名词解释

1、 平均指标 指导书 第28页

2、 变异指标 指导书 第29页

22

3、 权数 教材 第136页 4、 众数 指导书 第29页

5、 中位数 指导书 第29页

6、 标准差 教材 第152页

7、 算术平均数 教材 第133页

八、计算题

1、某企业有50名工人,工资调查情况如下: 按月工资水平分组 546 552 560 570 585 合计 试计算:

①工人的平均月工资;②计算标准差。 参考答案:

①工人的平均月工资559.2 ② 标准差 9.12

2、某公司两个分公司工人按技术级别编制的分配数列如下: 技术级别 工人数 甲分公司 1 2 3 4 5 6 7 220 540 420 450 200 100 50 乙分公司 200 500 430 450 220 110 60 工人数(人) 5 15 18 10 2 50

23

8 合计 20 2000 30 2000 ①计算两个分公司的平均技术水平;(提示:技术级别1——8为x) ②分析哪个分公司的技术水平高,为什么?(提示:用分配数列说明) 参考答案:

①甲分公司的平均技术水平 3.235 乙分公司的平均技术水平 3.355

②分析 甲分公司的技术水平低的人多,乙分公司的技术水平高的人多。

3、设两个企业某月钢材供货情况如下: 供货日期 甲企业 乙企业 1 26 15 2 26 15 3 28 17 4 28 18 5 29 19 6 30 19 7 30 18 8 30 16 9 23 16 10 26 17 试比较两个企业哪个供货的均衡性好(提示:用标准差系数比较)。 参考答案:

甲企业 平均数=27.6,标准差=2.2 标准差系数=0.0797 乙企业 平均数=17,标准差=1.414 标准差系数=0.083 甲企业供货的均衡性好。

4、某商店5月份逐日销售额(元)资料如下:

257 276 297 252 228 310 240 228 265 278 271 292 261 281 301 274 267 280 291 258 272 284 268 303 273 282 263 322 249 269 290 要求:

①以10元为组距,对该资料进行分组,分为10组,编制分配数列; ②利用分组数据计算该商店5月份每日销售额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①同20页第四讲中的八、1。 ② 组中值 230 240 250 260 日数 2 1 2 4

24

270 280 290 300 310 320 平均数=273.55 标准差=20.876

8 6 3 3 1 1 第7讲 统计指数之一

一、 判断题(把“∨”或“×”填在题后的括号里)

1、统计指数是反映复杂总体数量变动程度的统计指标。( ∨ ) 2、统计指数是反映复杂总体数量变动程度的相对指标。( ∨ ) 3、统计指数可以分析现象总体变动中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 ∨) 4、某企业某产品产量的发展速度是一个个体指数。( ∨ )

5、编制质量指标指数时,一般以数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并固定在基期。( × ) 6、编制数量指标指数时,一般以质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并固定在基期。( ∨ )

二、单项选择题(从下面每小题的被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并将正确答案的序

号填在括号内)

1、某百货公司今年同去年相比,商品零售额增长了6%,各种商品的零售价格平均上涨了11%,则商品销售量增长(或减少)的百分比为( B )。

A.-3% B.-4.5% C.4.7% D.17.7% 2、销售价格综合指数∑q1p1/∑q1p0表示( C )。

A.综合反映多种商品销售量变动程度 B.综合反映多种商品销售额变动程度 C.报告期销售的商品,其价格综合变动的程度 D.基期销售的商品,其价格综合变动的程度

3、在销售量综合指数∑q1p0/∑q0p0中,∑q1p0-∑q0p0表示( B )。

A.商品价格变动引起销售额变动的绝对额

B.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销售量变动引起销售额变动的绝对额

25

C.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销售量变动的绝对额 D.销售量和价格变动引起销售额变动的绝对额

4、某企业的职工工资水平比上年提高5%,职工人数增加2%,则职工工资总额增长( B )。

A.10% B.7.1% C.7% D.11%

5、销售额指数Σp1q1/Σp0q0反映了( B )。

A、多种商品销售量综合变动的程度 B、多种商品销售额综合变动的程度

C、报告期销售的商品,其价格综合变动的程度 D、基期销售的商品,其销售量综合变动的程度

三、多项选择题(从下面每小题的被选答案中,选出二个以上正确的,并将正确答案

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是一种( BC )。

A.综合指数 B.总指数

C.平均指数 D.个体指数加权平均数 E. 质量指标指数

2、某商业企业今年同去年相比,各种商品的价格总指数为115%,这一结果说明( AD )。

A.商品价格平均上涨了15% B. 商品零售额平均上涨了15% C. 商品零售量平均上涨了15% D. 由于价格提高使零售额上涨了15% E. 由于价格提高使零售量下降了15%

3、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有( BCD )。

A.个体指数 B.拉氏指数 C.帕氏指数 D.平均指数

4、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有( BCD )。

A.个体指数 B.拉氏指数 C.帕氏指数 D.平均指数

5、销售量指数的表达式为( AB )。

A、Σ p0q1/Σ p0q0 B、Σ p1q1/Σ p1q0 C、Σ p1q0/Σ p0q0 D、Σ p1q1/Σ p0q1

四、填空题

26

1、反映个别现象变动的指数叫( 个体指数 )。

2、指数按指数化指标性质分为( 质量指标指数 )、(数量指标指数)。 3、( 数量指标 )指数为p作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 4、( 质量指标 )指数为q作同度量因素,固定在报告期。 5、( 数量指标 )作同度量因素时固定在报告期。

6、指数按范围分为(个体指数)、(类指数)和( 总指数 )。

7、通过指数体系可以从( 绝对 )数和( 相对 )数两个方面分析个别因

素变动对总量指标的影响。

五、简答题

1、 综合指数同度量因素的固定时期怎样选择? 指导书 第35页

六、论述题:

1、 联系实际论述指数的作用。 指导书 第34页 2、

七、名词解释

1、 个体指数 指导书 第34页

2、 总指数 指导书 第34页

3、综合指数 教材 第312-313页

八、计算题

1、根据下列某商店销售资料,计算相应的指数。

要求①分别计算各商品的销售量指数和价格指数; 参考答案: 商品 计算单位 A B C 个 件 米 基期 销售量 200 180 260 基期价格(元) 220 500 150 报告期 销售量 260 220 230 报告期价格(元) 210 530 130

27

商品 A B ②C 计算该商店全部商品的价格指数以及由于价格变化而增加的销售额; 参考答案:

价格指数(%) 99.702%

增加的销售额 201100-201700=-600

② 计算该商店全部商品的销售量指数以及由于销售量变化而增加的销售

额; 参考答案:

指数=201700/173000=116.59% 增加的销售额=28700

③ 计算该商店的销售额指数。 参考答案:201100/173000=116.24

2、 根据上题资料对销售额指标用指数法进行因素分析。 参考答案:

116.24%=116.59%×99.702% 28100=28700-600

3、某工业企业生产甲乙两种商品,资料如下: 产品 甲 乙 产量 基期 吨 件 2000 5000 报告期 2200 6000 出厂价(元/件) 基期 12.0 6.2 报告期 12.5 6.0 计算单位 个 件 米 销售量指数(%) 130 122.22 88.46 价格指数(%) 95.45 106.00 86.67 单位 试计算:①以基期价格为同度量因素的产量指数;

参考答案: 115.636%

②以报告期价格为同度量因素的产量指数115.45% ③以基期产量为同度量因素的价格指数100%

28

④以报告期产量为同度量因素的价格指数 99.84%

⑤对销售额进行因素分析。 115.45%=115.636%×99.84% 8500=8600-100

4、某工业企业生产甲乙两种商品,资料如下: 产量 基期 甲 乙 吨 件 2000 5000 报告期 2200 6000 成本(元/件) 基期 10.5 6.0 报告期 10.0 5.5 产品 单位 试计算:①以基期成本为同度量因素的产量指数; 参考答案:115.88%

②以报告期成本为同度量因素的产量指数

参考答案:1115.79%

③以基期产量为同度量因素的成本指数

参考答案:93.14%

④以报告期产量为同度量因素的成本指数

参考答案:93.06%

⑤对总成本从相对数和绝对数方面进行因素分析。

参考答案:107.84%=115.88%×93.06%

4000=8100-4100

5、某企业产量2001年比2000年增长了13.6%,生产费用增加了12.9%,问2001年生产成本的变动情况如何? 参考答案:

下降了0.62%

6、报告期粮食总产量增长了12%,粮食播种面积增加了9%,问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变动如何?

参考答案:上升了2.75%

7、某企业2002年职工工资水平提高了3.2%,职工人数增加了2%,问工资总额变动情况如何?

参考答案:增加了5.264%

29

第8讲 统计指数之二

一、 判断题(把“∨”或“×”填在题后的括号里)

1、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从指标体系出发去寻找指数体系。( ∨ ) 2、平均指标指数通常被称作可变指数。( ∨ )

3、固定构成指数在平均指标指数体系中是反映各组平均水平变动的指数。( ∨ ) 4、结构变动影响指数在平均指标指数体系中是反映各组次数结构变动指数。( ∨ )

二、单项选择题(从下面每小题的被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并将正确答案的序

号填在括号内)

1、固定构成指数的同度量因素是( C )。

A、p B、q C、f D、x 2、可变指数反映总体( C )的变动。

A、内部结构 B、各组平均水平 C、总体平均水平 D、总体标准差

三、多项选择题(从下面每小题的被选答案中,选出二个以上正确的,并将正确答案

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平均指标因素分析是将总体平均水平分解为( AB )。 A、内部结构 B、各组平均水平 C、总体平均水平 D、总体标准差

2、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可以分别从( AC )两个方面分析。

A、相对数关系 B、总体标准差 C、绝对数关系 D、各组平均水平 3、零售额指数等于( AC )之积。

A、销售量指数 B、销售额 C、物价指数 D、平均价格 4、粮食总产量指数等于( AD )之积。

A、粮食播种面积指数 B、价格

C、销售量 D、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指数

30

5、总成本指数等于( BC )之积。

A、价格 B、单位成本指数 C、产量 D、产值

四、填空题

1、可变指数=( 结构变动影响指数 )×( 固定构成指数 )。 2、可变指数的公式是( ΣX1f1/Σf1 ) ———————— ΣX0f0/Σf0

3、结构变动影响指数的公式是( ΣX0f1/Σf1 )。 ———————— ΣX0f0/Σf0 4、固定构成指数的公式是( ΣX1f1 /Σf1 )。

———————

ΣX0f1 /Σf1

5、总成本指数等于( 产量指数 )和( 单位成本指数 )之积。 6、粮食总产量指数等于( 播种面积指数 )与( 单产指数 )之积。

7、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可以分别从( 绝对数 )和( 相对数 )两个方面

分析。

五、简答题

1、 写出平均指标因素分析的指标体系全部公式。指导书 第40页

六、论述题:

1、 举例说明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的过程。

教材 第338-339页

七、名词解释

八、计算题

1、 某企业平均工资变动情况资料如下:

31

工人 类别 技工 徒工 300 200 基期 工人数 报告期 400 600 280 160 基期 平均工资 报告期 300 180 根据上述资料对该企业平均工资变动情况进行因素分析。 参考答案:教材第339页

2、某制鞋集团公司所属三个企业产品成本资料如下表,试利用指数体系对平均成本进行因素分析,并指出如果进行结构调整,应让哪个企业转产? 企业 产量(万双) 基期 甲 乙 丙

15 10 10 报告期 15 10 25 平均成本(元) 基期 2.5 2.4 2.2 报告期 2.4 2.4 2.1 参考答案:教材第342页,如果进行结构调整,应让丙企业转产。

第9讲 统计指数之三

一、 判断题(把“∨”或“×”填在题后的括号里)

1、平均指数就是平均指标。( × ) 2、平均指数就是平均指标指数。( × )

二、单项选择题(从下面每小题的被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并将正确答案的序

号填在括号内)

1、平均指数就是( D )。

A、平均指标 B、平均指标指数 C、总指数 D、总指数的一种计算形式 2、平均指数包括( C )。

A、综合指数 B、加权平均指数 C、算术平均指数 D、简单平均指数 3、算术平均指数中的k是( B )。

A、权数 B、个体指数

32

C、综合指数 D、总指数 4、调和平均指数中的k是( B )

A、权数 B、个体指数 C、综合指数 D、总指数

三、多项选择题(从下面每小题的被选答案中,选出二个以上正确的,并将正确答案

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平均指数包括( CD )。

A、综合指数 B、加权平均指数 C、算术平均指数 D、调和平均指数 2、平均指数中的k是( AB )。

A、 q1/q0 B、 p1/p0

C、 ΣX1f1 /Σf1 D、 ΣX0f1/Σf1

——————— ———————

ΣX0f1 /Σf1 ΣX0f0 /Σf0 3、平均指数中的权数是( CD )。

A、q1/q0 B、p1/p0 C、Σq1p1 D、Σq0p0

四、填空题

1、平均指数包括( 算术平均指数 )和( 调和平均指数 )。 2、平均指数的权数有(p1q1 )和( p0q0 )。

3、平均指数中的k包括( q1/q )和( p1/p0 )。

五、简答题

1、 什么是平均指数? 教材 第319页

六、论述题:

1、 为什么说平均指数是一种独立的指数形式? 教材 第321页

七、名词解释

1、 平均指数 教材P319

33

第10讲 动态数列之一

一、 判断题(把“∨”或“×”填在题后的括号里)

1、 在各种动态数列中,指标值的大小都受指标所反映的时期长短的制约。(×) 2、 发展水平是动态数列中的每一项具体指标数值,它只能表现为绝对数。(× ) 3、若将1990~200年末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净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此种动态数列称为时点数列。( ∨ )

4、计算时点数列平均发展水平的公式常常被称为首末折半法公式。(∨) 3、在各种动态数列中,时间长短应前后一致。( ∨ ) 4、在各种动态数列中,计算方法应统一。( ∨ )

5、只有总量指标的各时期数值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排列叫做时间数列。(×) 6、在动态数列中,每个数值就是基期的发展水平。(×) 7、在动态数列中,每个数值就是报告期的发展水平。( × ) 8、职工按工资水平高低排列形成的数列是动态数列。( × ) 9、企业按所有制性质分组排列所形成的数列是动态数列。( × )

10、某铁路基层站段最近三年完成的工作量形成的数列是动态数列。( ∨ )

二、单项选择题(从下面每小题的被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并将正确答案的序

号填在括号内)

1、下列数列中( D )属于动态数列。

A.学生按学习成绩分组形成的数列 B.工业企业按地区分组所形成的数列 C.职工按工资水平高低排列形成的数列 D.出口额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形成的数列

2、在数列a0,a1,a3,a4, „,an-1,an中,( C )是最初水平。 A、a1 B、an C、a0 D、都不

三、多项选择题(从下面每小题的被选答案中,选出两个以上正确的,并将正确答案

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下面属于时点数列的是( BDE )。

A.历年旅客周转量 B.某工厂每年设备台数 C.历年商品销售量 D.历年牲畜存栏数

34

E.某银行储户存款余额

2、下面哪几项是时期数列( BC )。

A.我国近几年来的耕地总面积 B.我国历年新增人口数 C.我国历年图书出版量 D.我国历年黄金储备 E.某地区国有企业历年资金利税率

3、为研究某地区工业企业总体的状况,经过对企业调查资料汇总,得到该地区工业企业1997年12月31日职工总数为110万人。这一职工总数指标是(ACE )。

A.总量指标 B.总体单位总量指标 C.总体标志总量指标 D.时期指标 E.时点指标

四、填空题

1、某统计指标的各时期数值按照( 时间 )的先后顺序依次排列即为时间数列。 2、在动态数列中,每个数值就是该时期的( 发展水平 )。 3、所研究的那个时期的水平是( 报告期水平 )。 4、作为比较基础的那个时期的水平是( 基期水平 )。 5、时期数列平均发展水平的公式是( ∑an /n )。 6、时点数列平均发展水平的公式是 a1 +a2+„+an-1+an

2 2

(———————————)。 n-1

7、动态数列按照指标性质可分为(总量 )、( 相对 )和(平均 )指标动态数列。

8、通过( 可加性 )判断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

9、在相对指标动态数列平均水平的计算中,必须首先分别计算( 分子 )动态数列和( 分母 )动态数列的平均发展水平。

五、简答题

1、 编制动态数列的原则? 指导书第46页

六、论述题:

1、 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有什么区别? 教材第370-371页

35

七、名词解释

1、 时期数列 教材第370页

2、 动态数列 教材第369页

3、 时点数列 教材第371页

八、计算题

1、根据下列资料计算某地区1998年平均人口。 时间 人口数(万人)

参考答案:233.79

2、某市1995~1999年固定资产投资量如下: 时间 固定资产投资量(万元) 1995年 5600 1996年 7200 1997年 8400 1998年 10020 1999年 12030 1997年 12月31日 230 1998年 3月31日 235 1998年 6月30日 233 1998年 10月31日 234 1998年 12月31日 238 试计算:①逐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 ②环比发展速度和定基发展速度; ③ 环比增长速度和定基增长速度。 参考答案: 时间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5600 7200 8400 10020 12030 投资量 逐期增长量 —— 1600 1200 1620 2010 累计增长量 —— 1600 2800 4420 6430 定基发展速度 —— 128.57 150.00 178.93 214.82 环比发展速度 —— 128.57 116.67 119.28 120.06 定基增长速度 —— 28.57 50.00 78.93 114.82 环比增长速度 —— 28.57 16.67 19.28 20.06

36

3、我国人口自然增长情况如下: 时间 比上年增加人口 试计算我国“八五”时期年平均增加人口数量。 参考答案:1357.6

4、1990——1995年我国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资料如下:

1990年——7034亿元 1991年——9110亿元 1992年——11545亿元 1993年——14746亿元 1994年——21519亿元 1995年——29662亿元

试计算我国“八五”时期居民储蓄存款平均余额。 参考答案:15053.6亿元

5、某企业某年各季度计划产值和产值计划完成程度资料如下: 时间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参考答案:131.973%

6、1990—1995年各年底某企业职工人数和工程技术人员数资料如下: 年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1 1490 1992 1348 1993 1346 1994 1333 1995 1271 计划产值(万元) 860 887 875 898 产值计划完成程度(%) 130 135 138 125 试计算该企业年度计划平均完成百分比。

职工人数 1000 1020 1085 1120 1218 1425 工程技术人员数 50 50 52 60 78 82 37

试计算工程技术人员数占职工人数的平均比重。 参考答案:5.41%

第11讲 动态数列之二

一、 判断题(把“∨”或“×”填在题后的括号里)

1、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对比的结果叫做发展速度。( ∨ )

2、每一时期的水平均与其前一时期水平相比而计算的发展速度叫定基发展速度。( × )

3、环比发展速度之和等于定基发展速度。( × ) 4、逐期增长量之积等于累计增长量。( × ) 5、发展速度是相对指标中的一种。( ∨ )

6、│1%│是相对数和绝对数相结合的综合指标。( ∨ )

二、单项选择题(从下面每小题的被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并将正确答案的序

号填在括号内)

1、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其产量年年增加5万吨,则该产品产量的环比增长速度( A )。

A.年年下降 B. 年年增长 C. 年年保持不变 D.无法作结论

2、已知一个数列的环比增长速度为5%、7%、8%,则该数列的定基增长速度为( D )。

A. 5%×7%×8% B. 105%×107%×108% C. (5%×7%×8%)+1 D. (105%×107%×108%)-1 3、时间数列由( B )个要素组成。 A、一个 B、二个 C、三个 D、四个 4、增长速度的计算方法为( A )。

A、数列发展水平之差 B、数列发展水平之比 C、绝对增长量和发展速度之比 D、绝对增长量和基期水平之比

5、假定某产品2003年比1998年增加了35%,那么1998年—2003年的平均发展速度为( B )。

A、535% B、5135% C、635% D、6135%

38

6、│1%│是( B )。

A、本期水平除以100 B、上期水平除以100 C、累计增长量除以100 D、逐期增长量除以100 7、平均增长速度是( C )。

A、环比发展速度的算术平均数 B、增长速度的算术平均数 C、平均发展速度减去100% D、环比增长速度的算术平均数

8、某企业连续五年总产值增加率分别是0.9%、5%、1%、4%、3%,则该企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 D )。 A、(0.9%+5%+1%+4%+3%)÷5 B、50.9%5%1%4%3%

C、(100.9%+105%+101%+104%+103%)÷5 D、51.0091.051.011.041.03- 1

三、多项选择题(从下面每小题的被选答案中,选出二个以上正确的,并将正确答案

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增长速度的计算方法有( BC )。

A、数列发展水平之比 B、增长量与基期水平之比 C、发展速度减去100% D、增长量与增长速度之比 2、下列等式中,正确的有( ABCD )。

A、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

B、定基发展速度=定基增长速度+1 C、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D、各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相应的定基发展速度 3、用几何法求平均发展速度时,被开方数是( AD )。

A、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B、环比发展速度之和

C、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平之比 D、总发展速度

4、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的关系是( ABD )。

A.两者都属于速度指标

B.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 C. 定基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环比发展速度

D.相邻两个定基发展速度之商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 E. 相邻两个环比发展速度的之商等于相应的定基发展速度

39

四、填空题

1、发展速度由于采用的基期不同,可分为( 定基 )和(环比 )发展速度。 2、( 报告期水平)与( 基期水平 )对比的结果叫做发展速度。 3、环比发展速度的计算公式为( an/an-1 )。

4、某指标同比增长8%是说比( 某年同一月份的水平)增长8%。

五、简答题

1、 什么是发展速度?

指导书第51页

六、论述题:

2、 论述统计增长1%的绝对值的意义。

教材第394页

七、名词解释

1、增长量 教材第384页

2、

3、 环比发展速度 指导书第51页

4、 定基发展速度 指导书第51页

5、│1%│ 教材第394页

增长速度 教材第385页

八、计算题

1、设某石油公司生产某种成品油产量资料如下: 年 份 发 展 水 平(万 吨) 发展速度(%) 增长速度(%) 定基 环比 定基 环比 1990 6604 100 —— —— —— 1991 7057 106.86 106.86 6.86 6.86 1992 8000 121.14 113.36 21.14 13.36 1993 8868 134.28 110.85 34.28 10.85

40

试计算表中所缺数字,并写出计算过程。 参考答案:如表中。

2、设某石油公司生产某种成品油产量资料如下: 年 份 发 展 水 平(万 吨) 累计增长量 (万 吨) 逐期增长量 (万 吨) 试计算表中所缺数字,并写出计算过程。 参考答案:如表中

3、设某石油公司生产某种成品油产量资料如下: 年 份 发 展 水 平(万 吨) 1990 a0 6604 发展速度(%) 环比 —— 106.9 113.4 110.8 定基 100 1991 a1 7057 106.9 1992 a2 8000 121.1 1993 a3 8868 134.3 —— 453 943 868 1990 a0 6604 —— 1991 a1 7057 453 1992 a2 8000 1396 1993 a3 8868 2264 试计算年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参考答案:年平均发展速度=110.33%

平均增长速度=10.33%

4、设某石油公司生产某种成品油产量资料如下 年 份 发 展 水 平 (万 吨) │ 1%│ 1990 a0 6604 —— 1991 a1 7057 66.04 1992 a2 8000 70.57 1993 a3 8868 80 试计算│ 1%│,填入表中。

41

参考答案:如表中

5、1995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5.76万亿元。“九五”奋斗目标是,到2000年增加到9.5万亿元;远景目标是,2010年比2000年翻一番。试计算:

①“九五”期间应该有多大的平均增长速度? 参考答案:10.52%

②1996—2010年(以1995年为基期)每年发展速度多大才能实现远景目标? 参考答案:108.28%

③2010年人口控制在14亿以内,那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多少元? 参考答案:如表中1.39万元

5、 某地区2001年底人口数为2000万人,假定以后每年以9‟的增长率增长,又

假定该地区2001年粮食产量为120亿斤,要求2010年平均每人粮食达到800斤,试计算2010年粮食产量应该达到多少?粮食产量平均年增长速度如何? 参考答案:2010年粮食产量17344000万斤;粮食产量平均年增长速度34.55%。

6、甲乙两国1990年至1995年产品产量资料如下: 年份 产量 甲国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3190 3290 3400 3620 3800 4000 乙国 4820 4940 5040 5140 5242 5346 试计算①甲乙两国产量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以1990为基期); 参考答案:甲=104.63% 乙=102.09%

②1995年后按此速度,两国同时增长,甲国产量要在哪年才能赶上乙国? 参考答案:11.84年

③如果甲国要在2000年赶上乙国的产量,则1995年后每年应增长百分之几?

参考答案:8.18%

第12讲 动态数列之三

42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面每小题的被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并将正确答案的序

号填在括号内)

1、季节变动是指现象因季节性改变带有规律性的变动,所以某一现象( B )。

A、若干年内各个季节有规律的变动是季节变动 B、一年中各个月份有规律的变动是季节变动 C、一个月内各天有规律的变动是季节变动 D、一天中每小时有规律的变动是季节变动 2、季节变动的季节通常( C )。

A、是指一年中的四季 B、是指一年中的12个月 C、是指一个月的节奏 D、与时间无关

二、填空题

1、现象变动方式一般分为( 长期 )、( 季节)、( 循环 )和( 不规则 )四种。 2、长期趋势测定常用的方法有(时距扩大法 )、(移动平均法)和( 数学模型法 )。 3、测定季节变动的常用方法是( 按月平均法 )。

三、简答题

1、 季节变动测定的按季平均法有哪几个步骤? 指导书 第57页

四、计算题

1、对下列某一指标连续18年的资料用时距扩大法进行长期趋势测定: 年度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参考答案: 三年时距扩大 指标合计 指标平均 指标 1475 1600 1700 1875 1945 2140 年度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指标 2178 2090 2109 2399 2501 2404 年度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指标 2649 2752 2845 2863 2827 3047

43

1961-1963 1964-1966 1967-1969 1970-1972 1973-1975 1976-1978

4775 5960 6377 7304 8246 8737 1591.67 1986.67 2125.67 2434.67 2748.67 2912.33 2、 对上题某一指标连续18年的资料用移动平均法进行长期趋势测定。 年度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4、 对某机务段运用机车台日数资料用按月平均法进行季节变动测定。 月 份 1999 1 1100 2 960 3 1050 4 1020 5 1058 6 1055 7 1169 8 1155 9 1129 10 1221 11 1189 12 1235

5、某地区粮食总产量如下:

年 度 2000 1230 1150 1230 1160 1035 1240 1333 1301 1320 1385 1335 1385 2001 1270 1130 1240 1140 1177 1135 1205 1219 1170 1232 1179 1196 同月平均 Ui 1200 1080 1173.33 1106.67 1090 1143.33 1235.67 1225 1206.33 1279.33 1234.33 1272 季节比率% Ui/U0 101.08 90.97 98.83 93.22 91.81 96.31 104.08 103.19 101.61 107.76 103.97 107.14 三年移动 —— 1591.67 1718.33 1833.33 1986.67 2087.67 年度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三年移动 2136 2125.67 2199.33 2336.33 2434.69 2518 年度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三年移动 2601.67 2748.67 2820 2845 2912.33 ——

44

年份 1 2 3 4 5 产量(万吨) 230 236 241 246 252 年份 6 7 8 9 10 产量(万吨) 257 262 276 281 286 用最小平方法配合直线趋势方程,并预测第十二年的粮食水平。 参考答案:a=221.8 b=6.345 第十二年的粮食水平=297.94万吨

第十三讲 相关分析

一、 判断题(把“∨”或“×”填在题后的括号里)

1、利用一个回归方程,两个变量可以互相推算。( × )

2、甲产品产量与单位成本的相关系数是-0.985,乙产品单位成本与利润相关系数是+0.985,因此,乙比甲的相关程度高。( × ) 3、相关关系是一种随机关系。( ∨ )

4、物体体积随温度升高而膨胀,随压力加大而收缩。这是一种相关关系。( × ) 5、测量次数越多,其平均长度越接近实际长度。这是一种相关关系。( ∨ ) 6、家庭收入越多,其消费支出也有增长趋势。这是一种相关关系。( ∨ ) 7、秤砣的误差越大,权衡的误差也越大。这是一种相关关系。( × ) 8、物价越上涨,商品的需求量越小。这是一种相关关系。(∨ ) 9、文化程度越高,人口的寿命越长。这是一种相关关系。(∨ ) 10、圆的半径越长,圆周越长。这是一种相关关系。( × )

二、单项选择题(从下面每小题的被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并将正确答案的序

号填在括号内)

1、0.5 <│r│< 0.8时,相关程度为( C )。 A. 微弱相关 B.低度相关 C.显著相关 D. 高度相关 2、0.8 <│r│时,相关程度为( D )。 A.微弱相关 B.低度相关 C.显著相关 D. 高度相关 3、在回归方程中,x是( B )。

A.因变量 B.自变量

45

C.固定值 D. 相关系数

三、多项选择题(从下面每小题的被选答案中,选出二个以上正确的,并将正确答案

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测定现象之间有无相关关系的方法是(ABC )。 A.编制相关表 B.绘制相关图 C.对客观现象作定性分析 D.计算估计标准误 E.配合回归方程

2、相关系数是零,表明量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是(AD )。

A.完全不相关 B.高度相关 C.低度相关 D.不相关 E.显著相关

3、若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是-1,则这两个变量是( AD )。

A.负相关关系 B.正相关关系 C. 不相关 D. 完全相关关系 E. 不完全相关关系

四、填空题

1、当变量x值增加,变量y值也增加,这是( 正 )相关关系;当变量x值减少,变量y值也减少,这是( 正 )相关关系。

2、相关关系按相关方向分( 正相关 )和( 负相关 )。 3、相关关系按相关形式分( 线性相关)和(非线性相关 )。

4、相关关系按相关关系的影响因素( 单相关 )和( 复相关 )。 5、确定相关关系首先要用( 定性 )分析法。 6、0.5 <│r│< 0.8时,相关程度为( 显著 )。 7、0.8 <│r│时,相关程度为( 高度 )。

8、在回归方程中,y是( 因变量 ),x是( 自变量 ),b是( 回归系数 )。 9、在回归方程中,回归系数的含义是( 自变量每变化一个单位因变量的增减量 )。

10、估计标准误差是说明回归方程( 代表性 )大小的统计指标。

五、简答题

1.举例说明什么是正相关、负相关、零相关? 教材第275-276页

六、论述题:

46

1、 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的联系? 教材第281页

七、名词解释

1、 相关关系 指导书第61页

2、 回归分析 指导书第61页

八、计算题

1、已知某电子产品销售量Y(单位:台)和价格X(单位:元/台)的资料如下: 价格(X) 销售量(Y) 1250 1300 1350 160 150 146 1400 148 1450 135 1500 1550 1600 1510 1570 1330 126 114 103 129 118 155 试建立Y和X的回归方程,并计算估计标准误差。 参考答案:Yc=351.215-0.15049X;Syx=4.83

2、某市商业银行为了解本市居民每年收入与储蓄的关系,以制定发展存款业务计划,对月收入在10000~20000元居民200户进行了调查,设每户年收入X元,储蓄金额为Y 元,经过整理和预算,可得(单位为千元):ΣX=1239,ΣY=662,ΣXY=15620,ΣX² =28640

试求储蓄金额与年收入间的回归方程,并解释回归系数b的含义。 参考答案:Yc=-0.09+0.54945X

3、某地区1982~1996年国民生产总值与工商税收收入的数据如下: 年份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序号 1 2 3 4 5 6 7 8 国民生产总值(亿元) 234 246 258 254 282 294 314 318 47

工商税收(亿元)Y 29 31 33 32 35 39 42 44

根据上述资料,要求:

①计算两变量间的相关系数;

②建立以工商税收收入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 ③计算估计标准误差。

参考答案:相关系数=0.988;回归方程:yc=-11.1078+0.1699x;

估计标准误差Syx=1.14

第14讲 抽样推断之一

一、判断题(把“∨”或“×”填在题后的括号里)

1、抽样极限误差总是大于抽样平均误差。( × )

2、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的主要区别是调查目的不同。( ∨ )

3、从全部总体单位中按照随机原则抽取部分单位组成样本,只可能组成一种样本。( × )

4、 在抽样推断中,作为推断的总体和作为观察对象的样本都是确定的、唯一的。

(× )

5、总体又称全及总体。它是抽样推断中唯一的、确定的。( ∨ ) 6、样本指标随样本不同而有不同的取值,是不确定的。( ∨ ) 7、样本中所包含的单位个数叫样本个数。( × )

8、从总体全部单位N中抽取部分单位n组成样本时,可能产生多少个不同的样本,这叫样本容量。( ×)

9、每次抽出一个单位,把结果记录下来,又重新放回,参加下一次抽选,这是重复抽样。( ∨ )

10、每次抽出一个单位,把结果记录下来,不放回,不参加下一次抽选,这是不重复抽样。( ∨ )

二、单项选择题(从下面每小题的被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并将正确答案的序

号填在括号内)

1、置信概率越大,则置信区间相应( B )。

A.越小 B.越大 C.不变 D.有效 2、在一定的抽样误差条件下( A )。

A.扩大极限误差范围,可以提高抽样的可靠程度

48

B.扩大极限误差范围,会降低抽样的可靠程度 C.缩小极限误差范围,可以提高抽样的可靠程度 D.缩小极限误差范围,不改变抽样的可靠程度

3、反映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的平均误差程度的指标是(C )。

A.抽样误差系数 B.概率度 C. 抽样平均误差 D. 抽样极限误差 4、抽样平均误差是( C )。

A.全及总体的标准差 B. 样本的标准差 C. 样本指标的标准差 D. 抽样误差的平均差

5、对某种连续生产的产品进行质量检验,要求每隔一小时抽出10分钟的产品进行检验,这种抽查方式是( C )。

A.简单随机抽样 B.类型抽样 C.等距抽样 D.整群抽样

三、多项选择题

1、抽样调查中的误差( ABCE )。

A.是不可避免的 B.是可以通过改进调查方法而改进的 C.是可以事先计算的 D.只能在调查结束后才能计算 E.其大小是可以控制的

2、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有( ABCD )。

A.是重复抽样还是不重复抽样 B.总体被研究标志的变异程度 C.抽样单位数的多少 D.抽样组织方式 3、在抽样推断中应用的抽样误差指标有( BC )。 A.标准差 B.抽样平均误差 C.抽样极限误差 D.平均差 4、抽样调查抽取样本的基本方法有( BC )。 A. 简单随机抽样 B.重复抽样 C.不重复抽样 D.等距抽样 E.类型抽样 F.整群抽样

四、填空题

1、抽样推断是在( 抽样调查 )的基础上,利用样本资料计算样本指标,并据以推算( 总体数量 )特征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2、从全部总体单位中随机抽选样本单位的方法有两种,即( 重复 )抽样和( 不

49

重复 )抽样。

3、常用的抽样组织形式有(简单随机抽样 )、(等距抽样 )、(类型抽样 )和(整群抽样)四种。

4、反映抽样误差的指标通常用( 抽样平均误差 )和(抽样极限误差 )。 5、参数是抽样推断中( 唯一的 )、(确定 )的量。

五、简答题

1、 试述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有哪些。 指导书第68页

六、论述题

1、 试述重复和不重复抽样方法的具体操作。 指导书第68页

七、名词解释

1、 抽样推断 指导书第67页

2、 重复抽样 指导书第68页

3、 不重复抽样 指导书第68页

4、 抽样误差 指导书第68页

八、计算题

1、某企业有1500个工人,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出50个工人作为样本,调查其工资水平,如下: 工资水平(元) 524 534 540 550 560 580 600 660 合计 工人数(人) 4 6 9 10 8 6 4 3 50

50

要求:①计算样本平均数和标准差;

②计算抽样平均误差。

参考答案:样本平均数560;标准差28.28;抽样平均误差20

第15讲 抽样推断之二

一、判断题(把“∨”或“×”填在题后的括号里)

1、在统计学中,将抽样极限误差与抽样平均误差之比称作抽样误差的概率。( ×) 2、表明抽样指标和总体指标的误差不超过一定范围的概率保证程度的指标是概率度。( ×)

3、以样本指标的实际值直接作为相应总体参数的估计值就是点估计。( ∨ ) 4、对于总体的被估计指标X, 找出样本的两个估计量x1 和 x2,使X落在区间(x1,x2)内的概率为已知。这就是区间估计。(∨ ) 5、在概率保证程度已知时,可查概率表得到t值。( ∨ ) 6、t=1.64时,概率保证程度为90%。( ∨ )

二、单项选择题(从下面每小题的被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并将正确答案的序

号填在括号内)

1、抽样极限误差与抽样平均误差之比称作抽样误差的( A )。

A、概率度 B、置信度 C、概率 D、概率保证程度

2、表明抽样指标和总体指标的误差不超过一定范围的概率保证程度的指标是( D )。

A、概率度 B、置信度 C、抽样平均误差 D、抽样极限误差

3、根据总体指标的结构形式,设计样本指标,作为总体参数的估计量,并以样本指标的实际值直接作为相应总体参数的估计值,这种抽样估计的方法叫做( A)。 A、点估计 B、区间估计 C、典型估计 D、重点估计

4、在抽样推断中,p叫做( C )。

A、样本 B、总体 C、成数 D、概率

三、多项选择题(从下面每小题的被选答案中,选出二个以上正确的,并将正确答案

51

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根据总体指标的结构形式,设计样本指标,作为总体参数的估计量,并以样本指标的实际值直接作为相应总体参数的估计值,这种抽样估计的方法叫做( AD)。 A、点估计 B、区间估计 C、概率估计 D、抽样估计

四、填空题

1、极限误差、概率度和抽样平均误差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t=Δx/Mx )。 2、对于简单随机重复抽样,若其他条件不变,则当误差范围缩小一半时,抽样单位数必须(扩大3 )倍;若误差范围扩大一倍时,抽样单位数将为原来的( 1/4 )。 3、点估计是以样本指标的(实际值)直接作为相应总体参数的(估计值)。 4、区间估计要求给出总体参数所在的(范围),以及相应的(置信度 )。 5、常用的置信度有t=1时, F(t)为( 68.27% );t=2时, F(t)为( 95.45%);t=3时, F(t)为(99.73%)。

五、简答题

1. 什么是点估计? 指导书第74页

六、论述题:

1、 举例说明怎样做平均数的区间估计?指导书第74-75页

2、 举例说明怎样做成数的区间估计?指导书第74-75页

七、名词解释

1、 点估计 教材第188页

2、 区间估计 指导书第74页

3、 概率度 指导书第73页

4、 置信度 指导书第73页

八、计算题

1、某企业有1500个工人,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出50个工人作为样本,调

52

查其工资水平,如下: 工资水平(元) 524 534 540 550 560 580 600 660 合计 要求:①计算样本平均数和标准差;

参考答案:样本平均数560;标准差28.28 ②计算抽样平均误差; 参考答案:20

③以95.45%的概率保证程度估计该企业工人的平均工资所在的区间。 650.82——669.18

④计算该企业工资总额的区间。 976230——1003770

2、设某地区高考成绩服从平均数为550,标准差为100的正态分布,随机抽取50人,试以95.45%的概率保证程度估计该地区高考平均分数的区间? 参考答案:521.72——578.28分

3、某生产厂家欲估计某一项作业所需的平均操作时间,从98人种随机抽取9人,记录他们的时间是3.8,4.3,5.1,4.6,4.9,5.6,4.8,5.3,3.6。假设操作时间在工人中正态分布,试以95.45%的置信度估计总体所需平均时间。 参考答案:4.25——5.09

4、对某型号的电子元件进行耐用性能检查,抽查的资料分组列表如下,要求耐用时数的允许误差范围为10.5小时,试估计该批电子元件的平均耐用时数。

耐用时数 900以下 900-950 元件数 1 2 工人数(人) 4 6 9 10 8 6 4 3 50

53

950-1000 1000-1050 1050-1100 1100-1150 1150-1200 1200以上 合计 参考答案:教材第197页例题

6 35 43 9 3 1 100 4、在上题中,假设950小时以下是不合格品,以95.45%的概率保证程度估计这批电子元件合格率的区间。 参考答案:教材第198页例题

第16讲 抽样推断之三

一、 判断题(把“∨”或“×”填在题后的括号里)

1、简单随机抽样适用于全及总体中各单位的标志值变动不大的均匀总体。( ∨ ) 2、简单随机抽样可以通过对各单位编号,然后利用随机数表或直接随机抽选,产生样本。( ∨ )

3、在抽样推断中,当需要推断多个指标时,可以对样本容量进行多次计算,然后取各个结果中最大的数作为实际抽样的样本单位数。(∨ ) 4、等距抽样又称分层抽样。( × ) 5、类型抽样又称机械抽样。( × )

6、整群抽样对选中的群作重点调查。( × )

二、单项选择题(从下面每小题的被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并将正确答案的序

号填在括号内)

1、在抽样推断中,当需要推断多个指标时,可以对样本容量进行多次计算,然后

取各个结果中( A )作为实际抽样的样本单位数。 A、最大的数 B、最小的数 C、平均数 D、任何一个数 2、等距抽样又称(C )。

A、类型抽样 B、分层抽样

54

C、机械抽样 D、整群抽样 3、整群抽样又称( B )。

A、目标抽样 B、集团抽样 C、自然群抽样 D、分区抽样

4、等距抽样适合于( A )总体。

A、均匀 B、不均匀 C、类型突出 D、按行政区划分的 5、( C )适合于各个单位明显分成不同类型的总体。

A、机械抽样 B、简单随机抽样 C、等比抽样 D、整群抽样

三、多项选择题(从下面每小题的被选答案中,选出二个以上正确的,并将正确答案

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类型抽样又称(BC)。

A、机械抽样 B、分层抽样 C、等比抽样 D、整群抽样 2、适合于均匀总体的抽样方式有( AC )。 A、等距抽样 B、分层抽样 C、简单随机抽样 D、整群抽样 3、等距抽样常用( AB )。

A、半距取样 B、对称取样 C、不对称取样 D、随机取样 4、简单随机抽样的排队标志可以是( AB )。

A、有关标志 B、无关标志 C、品质标志 D、数量标志 5、抽样单位数目的决定因素是( BCD )。

A、全及总体单位数目的多少 B、全及总体标志变异程度 C、允许的极限误差 D、概率

四、填空题

1、被选择用于排队的数量标志,可以按照其与所要推断的指标之间关系密切程度

分为( 有关标志 )和( 无关标志 )。

2、针对内部差异较大的总体采用类型抽样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 抽样误差 )。 3、针对内部差异较大的总体应尽量采用( 类型抽样 )的方法。

55

4、一般来说,简单随机抽样按有关标志排队比按无关标志排队,抽样结果误差( 小 ),准确度( 高 )。

五、简答题

1、 什么是类型抽样? 指导书第80页

2、 什么是简单随机抽样?指导书第80页

六、论述题:

1、 举例说明简单随机抽样的过程。指导书第80页

七、名词解释

1、 类型抽样 指导书第80页

2、 整群抽样 指导书第80页

3、 等距抽样 指导书第80页

5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