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唐诗五首》之4《渡荆门送别》
12《唐诗五首》之4《渡荆门送别》【导入门】
送别,是古今诗人墨客常写的题材,如高适的《别董大》,那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呢?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李白另一首送别诗——《渡荆门送别》
【目标牌】
1. 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正确流利有感情背诵并默写全诗。
2. 在反复诵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领会地的意境美、语言美。
3. 感悟诗人的家国之诗,激发自己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诗意篇 疏通文意理思路(为啥写)(趣味性)
一读:一读:初读诗歌,感知内容(读出“音韵美”:注意字音、字形、重音、语气、语调、节奏)
一写:抄写文常基础,批写段落大意(自主思考)
【自学径】
一、记文常(知人、论世)
[解诗题]
题目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辨诗体]
五言格律送别诗
[知诗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性高傲,不为权贵所容,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名篇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等。他的诗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查背景]
本诗选自《李太白全集》,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李白在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此次李白离
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二、立基础
[记音形]
荆(jīng)门
[译诗意]
1. 原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解释:荆门: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楚国:楚地。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翻译:从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那古时楚国之地游历。重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2. 原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解释: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怜:爱。一本作“连”。万里:形容行程之远。
翻译: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彩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划节奏]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感知石】
三、划结构
1. 渡荆门(前三联):
(1) 远渡出蜀(叙事)
(2) 雄浑壮美(写景)
① 远景:平野、江流
② 近景:江月、云生
2. 送别(尾联):怜水送舟(抒情)
四、概内容
[标诗眼]怜
情意篇
解读文本拓思维(写什么)(知识性)
二读:品读诗歌,拓展思维,身临其境(读出意蕴)
二写:评写人事情理,整写课堂笔记(合作交流)
【解读园】
五、析诗句(意象、意境)
人(性格)-事(情节)-物(形象)-景(特点)-境(背景)
[导向厅]
(一)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二)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三)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四)末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五)李白年轻时曾“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渡荆门送别》就写于他乘舟东下、出蜀入楚的途中。细读诗作,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景色,注意写景视角的转换,体会诗人心境的变化。
[善思堂]
(一)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点明出发地、目的地。
(二)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1.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2.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3. “入”字用得贴切,写出了江水奔腾的气势。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4. 远景,“移步换景”。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山随平野尽”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5. 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6. 朗读杜甫的《旅夜书怀》,找出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旅夜书怀 (唐)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7. 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1.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仰、俯)视所见,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将明月比作天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江水的平静、美丽。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2. “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将云霞比作海市蜃楼。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海楼”即“海市蜃楼”。这种自然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光线在大气中的折射,在夏天大海或沙漠的上空,有时忽然出现像城市的奇幻景象,古代人的科学水平低,惊为神怪,认为是海中的蜃(蛤蚌之类)吐气结成的。江汉平原上空并无这种自然现象。)
3. 描写长江近景。想象奇特,在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
这里的新奇不在描写景色的本身而在它的托意。“月下飞天镜”,“下”字是动词,说月亮下来了,影子落在江水中。圆圆的月亮,像一面镜子。镜子从哪里来的呢?从天上飞下来的。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影,上下生光,照得大地的一切晶明透亮。古诗:“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本诗却从相反的方面来运用它新奇的想像。“云生结海楼”,诗人看到天空云彩的奇幻变化,产生无穷想像。
(四)末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 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2. 可见,这首送别诗不是写为朋友送行,而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五)李白年轻时曾“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渡荆门送别》就写于他乘舟东下、出蜀入楚的途中。细读诗作,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景色,注意写景视角的转换,体会诗人心境的变化。
1. 诗人乘舟东下,随着船只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
2. 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来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地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向更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山岭本是静止的事物,却如影随形,竟至于消失。这里作者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江水本在河道中奔涌,却仿佛流入辽远无际的荒原,显得视野辽阔,境界高远。
3. 颈联以静止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写朗月映照下的夜景,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江水与江上空气的澄净明澈。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写黄昏的风景,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这两联的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风物灵动,景色优美,正是作者喜悦开朗心境的展现,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表现出作者远游异乡、闯荡世界的兴奋心情。
4. 随着离乡越来越远,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就越来越浓,最后一联则转入思乡之情的抒发。
六、探主题
描绘了荆门一带壮阔、奇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故乡的思念和依依不舍之情。
七、绘板书
【拓展林】
八、拓思维
(一)《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两首诗都写了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色,试比较它们的异同。
1.相同:两首诗都写了自己出游的经历,都展示了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色,写景技法高明,均有名句彪炳千秋,让世人时时吟诵。两诗景物描写皆融注诗情。
2.不同:
(1) 《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
视野开阔,流露了诗人孤寂的心绪。
(2) 《渡荆门送别》写出了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写景灵动,情韵悠长,意境高远,风格雄健。流露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以及初次远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类文拓展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
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创意篇 赏析特色勤积累(怎么写)(文学性)
三读:诵读诗歌,赏析特色(读出情感)
三写:仿写句段篇章,总写体会反思(深入探究)
【赏文亭】
九、赏写法
1. 从构思看:构思巧妙,脉络清晰,波澜起伏。
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
2. 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像瑰丽。
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别是颔联,要求学生通过想像,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
3. 从表现手法看:
(1)写景部分,诗人坐在船上沿途观赏,一路看来,眼前的景物逐渐变化,这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
(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江水以情意。
(4)情景交融
①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诗人远离蜀地,乘船沿江游览楚地。
②中间四句描写景物,描绘长江之水出山之后的壮阔气象,反映出年轻的李白离开蜀地追求理想的喜悦与热情。
③结尾两句,诗人发出心声:这长江是故乡的水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为我送行,抒发了诗人爱自然、爱故乡的深挚感情。
【积累台】
十、储积累
送别的名句(背4句)
1.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4.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5.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陆龟蒙《别离》
6.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7.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骆宾王《易水送别》
8.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9.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10.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11.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12.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13.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结语碑】
《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说白了就是“水送人,人思乡”。
【训练池】
一、选择填空
1. 对诗的内容、写法理解不符合诗意的一项是( )D
A.诗的一开头,就以明快的手法点明了此行的特点、途中已经到达的地方以及将要前往的目的地,以至乘坐的交通工具。
B.诗的颔联景象雄阔,颈联景象瑰丽。“荆门外”的山川胜景,兼收笔底。尾联抒发诗人作别故土,惜别亲友的诚挚。
C.全诗以远游起笔,中间写途中所见景色,最后以惜别作结,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写景用语着字,也独具匠心。
D.诗中所写景物,既有远景又有近景,远景广阔而雄伟,近景明朗而秀丽,可见诗人很善于摄取自然景物到诗境中来。
2.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 (2分)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B.首联写诗人从蜀地来到荆门山,游览楚地风光。
C.颔联描写了山峦渐渐消失,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景象。
D.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3. 对《渡荆门送别》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C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中间两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
B.颔联两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景中也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表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C.尾联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李白远行,既点明了题目,又暗示了故乡人的深情厚谊。
D.全诗情景交融,想象奇特,显露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和浪漫的情怀。
4. 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3分)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二、理解默写
1. 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 化静为动,从俯仰两个视角,描写诗人过荆门入楚地雄浑开阔的意境,含喜悦开朗心情、朝气蓬勃活力的诗句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 奇特大胆想象,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 采用拟人手法,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