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京剧艺术特性浅议

来源:化拓教育网
京剧艺术特性浅议

作者:张新民

来源:《剧作家》 2012年第4期

在京剧艺术的舞台上,人们平时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自然形态都会按照美的原则加以美化、概括、夸张、提炼,使呈现在舞台视野下的生活人物变得那么生动、鲜活、神采飞扬,体现出京剧艺术独有的艺术特性。透过京剧舞台魅力四射的外在呈现,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最能体现京剧艺术特性的是程式化的表演特色和虚拟化的表现手法。

所谓程式化,就是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动作,按照一定的规范提炼和加工,形成一种比较统一的有章可循的表演形式。在当前文化艺术形式多元发展的今天,有很多人对京剧程式化的特点提出批评,认为它太守旧,太僵化,太呆板,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式,不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标准。但是,当我们真正进入对京剧艺术的研究时,就会发现,京剧艺术的程式化其实就像我们平时说话时的语法、词汇、标点符号一样,无论多么华丽的辞藻都要在一定的语言规则下才能组成优美的词句,而生活中的我们觉得是这一切是那么自然平常,丝毫未觉得呆板。

京剧的表演程式,就是生活动作的规范化,就是赋予表演以固定或基本固定的格式。程式又是前人艺术创造的经验积累,是形成这一艺术形式必不可少的条件。当程式化为戏,化为有血有肉有灵魂的戏剧人物时,便带给我们无比的惊喜。例如京剧舞台上的开门、推窗、上马、行舟等动作表达,都有一套基本固定的程式。许多程式动作都有一些特殊的名称,例如“卧鱼”、“吊毛”、“抢背”等等。京剧的表演程式还有另外的涵义,即它又是生活动作的舞蹈化。京剧人物的表演动作,要让观众能看懂,就要表现得具体、明白,但他又不是对生活动作的绝对照搬,需要把生活动作舞蹈化。如“起霸”实际上就是皮甲扎靠的意思,在京剧舞台上,这样的生活动作,已变成舞蹈性的表演了。同时,京剧舞台上的程式特性又是根据不同剧情的需要来设计变化的,相对来说比较灵活。而且不同行当都有不同的程式,如花脸有花脸的脸谱,丑角有丑角的脸谱;同是一个云手的动作,不同的行当和不同的人物,也都有不同的运用方式。

所为虚拟,就是京剧舞台的剧情布景是随着人物的变化而变化的,演员要通过表演,将观众引入剧情之中。在京剧舞台上,我们常常看到的是一桌二椅,除此之外其它的东西很少。在剧情开始前,观众是很难确定其代表的意义的,只有通过剧情的开展,通过演员的表演,我们才能知道舞台上表现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环境,而观众也欣然接受它所表达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哪,这是因为,中国戏曲文化最重要的美学原则就是他的写意性,注重“神似”,注重“意象”。比如:如果在一桌二椅后面正襟危坐的是个头戴乌纱、手持惊堂木的官爷,那么这个舞台表现的就是沉重的衙门;如果是手持兵器的将士在台上对打,就表示舞台变成了战场。再如,京剧舞台上表现的开门和关窗,门总是往里拉的,窗却是向外推的,虽然舞台上并没有门和窗,但观众一看便懂,从来不会搞错,原因很简单,因为开门和推窗的动作,是经过提炼和典型化的动作,它符合过去建筑的特点,因而也符合观众的生活经验。京剧舞台上的虚拟性艺术特性,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日常生活的体验感受中提炼总结出来的。所以运用虚拟手法一定要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如果不从生活出发,不但不能调动观众的想象力,还会将人引入莫名其妙的方向。

京剧艺术程式化、虚拟性的艺术特性,给观众提供了自由想象的空间,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京剧艺术在这种美的艺术创造中,给我们展示出丰富的生活画卷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让我们感受到,京剧艺术之所以生命力旺盛,魅力无限的根源所在。今天,在痴迷于京剧艺术的人们研究和探索它博大深厚的文化价值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了解和掌握京剧艺术的特性带给我们的审美愉悦和欣赏价值也同样重要。

责任编辑 刘 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