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新贫困群体社会保障困境的分析范式
来源:化拓教育网
2011年3月 山东经济 Mar.,2011 总163期第2期 SHAND0NG ECON0MY Gel1.163 No.2 中国城市新贫困群体社会保障困境的分析范式 黄晓燕 万国威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天津300071) [摘 要] 随着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呈现出了里程碑式的发 展。但是,城市社会保障的种种问题预示着这场制度改革仍然具有很大的阻力。本文从福利三角的角度揭示城市 社会保障背后的福利变动原理,并对城市社会保障的阻力以及中国城市福利发展的未来走向提出自己的看法。本 文认为,福利三角的倒置是中国城市新贫困群体社会保障遭遇困境的根本原因,在强化国家社会保障力量的基础 上优化家庭责任、开拓市场保障机制、健全政府管理是使福利得以提升的基本维度。 [关键词] 福利三角;范式;城市新贫困群体;倒置 [中图分类号]F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1X(2011)02—0087—07 城市新贫困社群是不同于传统福利救济对象, 针。冲突学派则主张资源不平等分配制度对于贫困 可能具有劳动能力但不具备劳动机会,主要由于新 问题的产生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J。功能学派认为 体制推进而引起的意识形态变化、制度变迁、社会转 城市贫困问题的存在乃社会功能之需要,是一种社 型与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而造成的结构性贫困主 会的必然现象,社会不平等是由社会发展的价值目 体 。 标和功能需要共同决定的,所以其将社会保障定位 新贫困问题的出现和以下因素有关:世界经济 于有限的非制度政策。 的一体化与国际市场细分;经济结构变迁,劳动力、 与此同时,文化主义对于贫困问题的关注也在 资金等从第一、二产业部门向第三产业部门转化;意 逐步发展。主张文化视角看待贫困问题的学者主要 识形态和社会福利供给的变化等等。为了将在这些 有Levis、Banfield、Harrington、Bourdieu和Gans。Le— 背景下出现的贫困与原有贫困相区别,学者们将此 vis主要从贫困亚文化的角度出发去考察贫困者的 定义为新贫困 儿 。就中国而言,新贫困问题不但 自然生活状态,其理论对亚文化进行的深刻分析揭 是经济发展下的匮乏问题 ,还是一种需要满足的 示了贫困的主要缘由l 。非道德家庭主义的代表 制度性社会排斥问题 。 Banfield则主要从贫困者的利己主义出发去考察贫 一、贫困问题研究的三个视角 困者是如何“排斥”外部人士的帮助和集体行为 城市社会保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消除贫困基 的 j。文化视角的另一个代表人物Harrington主要 础上的人的全面发展,所以传统上看,由于贫困的诱 基于贫困的代际转移开始研究,并系统地分析了文 发原因相对明晰,所以主要是从结构、文化、发展的 化带来的贫困持久性问题 9 J。Bourdieu的主要关注 角度出发来界定贫困者的社会保障的。结构取向的 点在于四个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 城市贫困研究还认为,贫困不在于贫困者本身的无 符号资本,他特别强调了文化资本和符号资本对贫 技能或缺乏动机,而是社会力作用的结果,因此城市 困问题的影响与作用[1 。Gans的研究突出了贫困 社会保障需要将风险的防控视为解决问题的总方 文化在社会转型中的缓慢型,并认为贫困文化在社 [作者简介]黄晓燕(1975一 ),女,江苏海门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讲师、博士。主要 研究方向:社会政策、社会保障。 ・87・ 会转型期间反而使贫困者与正常社会人群差距加 大㈨。 国外关于新贫困问题的发展视角研究目前为止 已经形成了较多理论(参见表1)。Mead认为新贫 困源于机会的缺乏而不是无能力或者不愿意利用机 会,所以,加强新贫困群体的能力建设和发展机会是 当务之急 12]。Silverman和Yanowitch从社会转型 与新贫困之间的关系来进行探讨,认为社会保障有 必要建立赋权机制以增强贫困人群在转型过程中的 稳定性 1 。Bauman认为消费的内部排斥是形成新 贫困的主要原因,所以社会保障需要加强以抗衡不 必要的恶性排斥¨ 。 表1 新贫困问题的国内外主要研究:发展视角 代表人物 年份 主要研究 Mead 1991 机会缺乏下的贫穷,主 张给予机会 Silverman&Yanowitch 1997 经济转轨下的贫穷 国外学者 消费下内部排斥的贫 Bauman 1998 穷,反对排斥 Gordon 2ooO 张参与 社会排斥下的贫穷,主 张成福 2000 正义、公正、有效率的 实现需要 陆学艺 20o2 社会分层产生新贫困 问题 孙立平 2004 社会断裂造成新贫困 问题 中国学者 沈亚平 2006 建立社会取向型政府 遏制新贫困 邓大松、林毓铭 2oo7 社群的需要 公共政策回应新贫困 彭华民 2008 社会排斥形成新贫困, 反对社会排斥 郑功成 2008 社会公平的价值取向 与建制理念 国内的诸多学者也为新贫困问题的研究提出了 自己的见解。张成福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出发对新贫 困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新贫困问题的发展研究视 角是基于正义、公正、有效率的实现需要H 。社会 学者陆学艺和孙立平则分别从社会分层和社会断裂 的角度解读了新贫困问题,并认为当前的新贫困现 象是能力剥夺与机会丧失条件下的社会断裂现 象_1 。学者沈亚平的研究是从社会取向型政府建 设的角度出发去探讨新贫困问题的解决,主张政府 责任的介入和社会资本的建设 。基于发展视角, 邓大松、林毓铭倡导良性的公共政策以回应新贫困 ・88・ 社群的需要¨引。彭华民主要在发展型社会福利的 基础上对转型期间新贫困社群的需要满足进行了研 究,并主张弥合社会排斥,发展个人能力,增强赋权 意识 。郑功成的主要研究建立于社会公平的价 值取向与建制理念,试图构建个体能力建设基础上 的福利体制 。 由于新贫困问题的深入,城市社会保障有新的 发展方向。首先,从人的需要理论来看,政府担负的 责任绝不单是提供最基本的生存,还包括为新贫困 社群提供能力、机会 与自主 。政府不但要为 新贫困社群提供其基本生存的保障,还需要向他们 提供充足的社会保障和疾病预防机制。其次,从发 展型社会政策的角度来看,其含纳的社会发展制度 理论 、积极福利理论 和能力剥夺理论 也分 别强调了政府在城市社会保障中应当着力发展新贫 困社群的参与和能动,以避免能力剥夺与机会丧失 造成的持续贫困。再次,新贫困群体的社会保障应 当注重消弭社会排斥,应当在社会的建设中反对 “远离中心”排斥现象,重点关注社会支持与社会活 动,保证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援助的实现 j。从这三 点看,城市社会保障转轨的基本方向也已确定(参 见表2)。 表2 城市社会保障的发展视角 基础 人物 时间 主要研究 Wong 1991 群的需要 机会获取是新贫困社 需要满足 WoeITIeSs 1998 新贫困社群的机会需 理论 要满足 Doyal&Cough 2008 本需要 健康与自主是人的基 Sen 1990 能力剥夺理论 发展型社 会政策理 Midgley 1995 社会发展制度理论,人 论 力资本的价值 Giddens 2Ooo 的建设 积极福利.机会与能力 Touraine 1991 社会排斥与水平社会 社会排斥的三大范式: 社会排斥 Silver 1995 团结、专业化、垄断 理论 Burehardt 1999 社会排斥的五个向度 Castel ∞0 社会排斥中的“有援” 二、福利三角分析范式 城市社会保障的责任和内容历来受到学术界的 广泛关注,也是城市社会保障研究范式的主要转轨 方向。新自由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理 动者的具有制约作用,对于福利的政策选择也有深 刻影响 。 表3 Evers福利三角的组织、价值和关系 价值 关系 论等不同的福利流派 在城市社会保障的责任问题 上各有不同的视角,且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因此, 在这两个问题上,不同学者提出了众多的城市社会 保障研究范式。 城市社会保障的责任划分问题是城市社会保障 问题的首要问题,而视角的不同产生出不同的研究 福利三角 组织 (文化、政治、经济背景) (文化、政治、经济背景) 市场 正式的 选择与自主 行动者与市场的关系 国家 公共的 家庭 非正式的 平等与保障 团结与共有 行动者与国家的关系 行动者与社会的关系 范式。新自由主义主张依靠市场进行综合的福利供 三、中国城市社会保障的范式转轨 给,所以在城市社会保障领域只强调国家的底线责 任,对市场的效率非常推崇。因此,其理论建立的研 究范式往往以效率与自由作为基本的核心要点来考 察福利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与效果,强调小政府、自 由的公民社会、经济个人主义和市场原教旨主义,对 效率而非平等进行公开的认可。新马克思主义与社 会民主主义则主张建立全面的“普惠式”福利体制, 福利的绝大部分责任由国家担负,城市社会保障自 然也就成为一种需要满足的制度。其研究范式的建 立与个体的需要满足具有很大的关联。位于两种巨 大分野的认识之中,福利多元主义理论与其后期发 展的福利三角理论界定了城市社会保障的责任划 分,并自成一个分析范式。 福利多元组合理论是福利三角范式建立的基础 和前提,而Rose和Johnson在福利多元组合理论的 研究进程中无疑被公认为重要的代表。Rose主张 依靠政府、市场和家庭三方之一为主导,建立综合的 保障体系,将政府、市场、家庭纳入到到整体的福利 框架之中。他进一步界定,在现代社会福利的总量 等于三者之间的加总。Johnson继承了Rose相关的 研究成果,但特别强调了志愿服务的重要价值,并将 福利多元主体扩充为四个维度,即提供直接或间接 福利的国家福利、提供职工福利或营利性福利的市 场福利、家庭和邻里提供的非正规福利、自助或互助 组织提供的志愿组织福利 。两位学者的研究为 福利三角范式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作为福利多元组合理论的继承者,Evers则提出 著名的福利三角来解决城市社会保障范式上的困 局,即充分调动政府、市场、个体各项主体的力量,形 成福利的合力 。Evers认为福利三角本身具有不 同的组织、价值和规范关系,三种制度的互动对于行 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社会保障的发展来 看,中国城市社会保障发展脉络的变化表现在三个 方面:一是实现了由基本保障举措向有限能力导向 举措进行的转换,二是实现了从道义型保障向制度 型保障进行的转换,三是实现了从城市保障制度向 农村保障制度进行的转换。这三个表现,从根本上 为城市社会保障的发展提供了渐进之路。从基本保 障型到有限能力导向型、从道义型到制度型、从城市 到农村,中国城市社会保障开始了转轨进程。它开 始使政府突破了传统思维的束缚,利用体系合法实 现了城市社会保障的定位问题,成为中国城市社会 保障问题的重要革新。 但是,这种基于基础生存保障建立起来的城市 社会保障范式也随着时间、需求的变化而出现了问 题,出现了大量的失效现象。重点表现在三个大的 方面:一是从公共政策的持续性上看,公共政策没有 能够形成稳定的连续性;二是当前的城市社会保障 方式在福利供给上明显不足;三是个体在福利的体 系中风险性依然巨大。从公共政策上认识这种转轨 的失效,可以总结为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城市社会 保障缺乏对经济体制的宏观上的把握,进而没有形 成一个如西方《贝弗里奇报告》似的完整的城市社 会保障总体设计。由此,在转轨的过程中尽管取得 了很大的成绩,但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仅仅从一种宏观政策的角度去分析范式的失效 问题,很显然过于简单。如果想要深入地剖析这种 转轨之中的力量,需要借助于福利范式转轨过程的 分析来进行更深层次的追索。研究认为,由于政府 对机会的引导不足,市场力量没有体系化地参与到 城市社会保障建设的基本范畴内,造成了“福利三 角”的扭曲,使这种范式也需要吸纳进更多的参与 .89. 主体和保障内容来构建另一种福利范式。当前国家 而存续。企业或公社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不具备 在福利供给与城市社会保障的发展中亟需另一场大 的转轨来改变这种福利供给的缺位问题。 四、城市社会保障的主体失范 根据福利三角范式,国家作为福利供给的重要 一极,需要和市场、家庭一起承担起福利供给的基本 责任。国家在福利分配的过程中需要有两点重要的 主体参与性质:一是形成国家的最后保障责任,成为 福利供给的最后底线;二是需要国家对市场进行强 力的引导与干预,以发挥市场这一福利供给主体的 效用。 中国的社会转型是同经济改革以来中国所发生 的重大变化联系在一起的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 体制下,这种主体是相对明晰的。这一时期的城市 社会保障具有的主要特点是以下几点:第一,建立于 传统二元经济结构基础上的城市农村社会福利二元 分化。城市形成了针对公有制经济的充分就业保障 体系,并辅之以基本生活资料的低价供应来构建城 市保障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城市建立起了企业式 的养老、疾病、福利等各项事务。在农村地区,则形 成了集体经济与平均分配基础上的五保制度、疾病 保障制度等等。第二,这一时期的国家承担了两方 面的责任,一个是给予最后责任的保障制度,形成了 以国家为最后责任人的制度体系;另一个是促进经 济的运行,依靠计划经济进行统一的协调,这间接地 起到了促进市场的重要作用。第三,城市社会保障 是国家的责任,国家的主体责任是相对明确地。可 以说,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作为“福利三 角”的重要一极,参与并主导了社会福利供给的发 展趋向,这一种经济运行与社会发展体制尽管对个 体自主性限制过多,但就保障效果来讲,基本能够较 为有效地解决政府的福利主体问题和福利供给内容 问题。所以,这一时期,一种基于“平均分配”意识 下的“全覆盖、低水平”的保障被有效地建立起来。 如果不考虑经济体制,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 城市社会保障范式是一个很好的保障模式(如图 1)。国家与公有制企业实际上充当了基础保障地 位,为家庭保障提供了必要的平台。这种保障方式 就主体来看相当明确,国家通过公费医疗、低价供应 保护个体的权益,并作为家庭保障的重要方式之一 ・90・ 明确的市场参与性质,就城市社会保障功能来看,是 国家对外延伸的一个代理或网点。国家及其城市社 会保障的代理机构在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过程 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时,这种稳定的城市社会 保障制度,实际上也构成了一个城市社会保障领域 中不错的保障模式。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社会保障模式随着计划 经济的破碎而变化,这一体制也瞬问予以瓦解。当 然,仅仅就城市社会保障角度来看,无论是保障广度 和深度,抑或是保障的效果,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 社会保障模式都是不错的。但是,由于它所依存的 经济基础激励程度不高,所以造成了其制度本身必 然需要进行转轨。 图1 中国城市社会保障转轨过程中城市社会 保障责任范式的变化 转轨后的制度本身从历史条件上看是适应时 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转轨的过程中也取得了重要的 成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种改革就必然一帆风 顺。尤其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属于不同性质的经 济体制,改变这种经济体制往往意味着对很多制度 的整体颠覆,所以难度可想而知。中国城市社会保 障体制在这种转轨的过程中,尤其是在20世纪90 年代中期出现了福利主体的缺位,并进一步导致整 个福利三角体系出现了倒置,损害了福利改革的一 贯性。特别是90年代中期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 全球化将大量传统工人抛人下岗与失业的境地,他 们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急剧下滑,并沦为弱势群体,其 社会保障就更加无从谈起。 转轨后的福利范式有几点显著的特点:第一,国 家作为城市社会保障的主导者的地位开始下降甚至 隐蔽化,造成国家在从事城市社会保障工作时很难 真正了解城市社会保障的本质属性,并且将这种福 利供给的义务转轨成了一种权力的施与过程。最为 明显的特征是国家提出了“收缩化”的福利供给思 路,这就无形地将本来是国家必须要加以实现的福 利供给与权益保护责任嬗变为对整个社会的“积极 相关家庭的索取,造成家族内部医疗福利互济的失 效。第三,个体与家庭因制度原因造成的医疗福利 丧失,往往容易引发对社会的强烈不满,如果形成一 种群体化的共识,则是一个威胁执政基础的重要因 素。群体化的过程是一个形成群体共识的过程,个 体思想在组成群体思想的进程中,如果没有适度的 贡献”,这显然抹杀了城市社会保障中政府的福利 参与主体的地位。第二,福利范式的转轨将家庭独 自放置在了城市社会保障的最前沿,依靠自我保障 成为个体或者家庭唯一选择和被迫选择。本来在国 福利供给,则可以使之立即转化为一种潜在的社会 问题。 家基础上才发挥作用的家庭保障被新的经济体制搬 移到了基础地位,并使之随时可能暴露于国家提供 五、城市社会保障领域的内容失范 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第三,福利范式的转轨 没有将国家规范引导市场的保护作用提到重要的位 置。并不是市场中所有的独立经营个体都具有强烈 的社会责任,因此需要国家对于企业履行的城市社 会保障责任进行严格的监督与引导。但是,由于新 经济体制下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更加关注于经济 发展水平,对城市社会保障的关注力度下降,所以往 往将企业置于城市社会保障的第二层防线。这样, 传统意义上的福利三角就会演变成一种福利三角的 倒置,政府将福利供给的责任隐形化,并将个体与市 场的福利主体地位前移,“现实一理性”的社会保障 制度 和基础整合的社会保障体系均没有形成,造 成了福利供给的不畅,这点也突出地表现在社会保 障的领域之中。 这样,传统的城市社会保障所形成的稳固性就 随着城市社会保障思路的变化而出现了主体的转 轨。原来较为稳定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被全新的福 利供给范式所代替,并形成了福利三角的倒置。出 现这种倒置容易造成以下几点危害:第一,由于个体 或家庭的保障力度相对来讲抗风险性较小,所以难 以形成长期有效的家庭社会保障。同时,由于家庭 的核心化特征El益突出,调剂力度减弱,这也造成家 庭在发展中容易出现诸多问题。在实际的发展中, 由于重大疾病、突发疾病等非体制性因素造成的医 疗福利缺失现象十分严重,福利供给在效果上不能 够很好地得以控制。第二,个体与家庭的福利供给 缺失,容易引发相关人口的群体化趋势。由于中国 传统的大家庭观念仍然在部分地区存在,客观上为 家族内部的适度互济提供了思想条件。当社会福利 供给不能够大幅度地实现对新贫困社群的合理保护 时,往往容易诱发福利供给的客体因贫困而导致对 关于城市社会保障的内容,从福利供给的开始, 就是一个相当敏感且实际的问题。现代体制下的城 市社会保障在福利国家的构想《贝弗里奇报告》中 有所体现,主张“全面”、“普遍”的福利供给内容。 目前,欧洲各国建立的城市社会保障体制中均有针 对“广泛性”福利供给的内容。其保障主导思想是 维护人的基本权益,保护个体最基础的“自由”与 “生存”,并顾及“平等”、“公平”,其城市社会保障 的方面涉及了食物安全、保健、教育、疾病预防等各 项内容。 中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采取的是一种计划 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障方式。这种社会保障方式依 托于全民就业、物资配置和低度供给,对于防止贫困 人口的问题扩大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一方面,个 体与家庭由于从属于一种集体经济模式下的生产, 其社会保障的程度虽然不高但是基本是全民覆盖, 这样就使需要城市社会保障的人口比重大幅度降 低,能够缓解城市社会保障的压力。从覆盖内容上 看,城市社会保障惠及了几乎所有需要保障的方面, 并以各个单位为依托形成了强大的保障力量。另一 方面,即使部分个体由于疾病、意外事件陷入贫困, 集体经济也能够将家庭互济的作用充分发挥,个体 在大集体经济下的城市社会保障中具有更大的保障 力。对于灾害导致的集体经济的困境,国家会实现 宏观物资供应的调整。所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 市社会保障,尽管水平不高,但是无论从充分性还是 从普遍性来看,这种城市社会保障行为在当时的历 史条件下都不失为一种较为公平的保障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社会保障思路一直 是一种服从国家体制下的福利供给方式,长期以来 建立的基础是国家与社会的稳定。所以,在城市社 ・9】・ 会保障的内容上,国家20世纪仅仅以保护基本生存 作为其基本需要的满足,不强调对个体发展、社会参 与的保护。特别是20世纪8O年代以后,随着“效率 优先、兼顾公平”思想在社会保障领域的大规模普 及,社会发展让位于经济发展,呈现出了新贫困群体 (“三无人员”)转移成为了新贫困者,成为由于新体 制推进而引起的意识形态变化、制度变迁、社会转型 与经济结构变化等原因而造成的结构性贫困主体。 在当前的条件下,对这部分群体的福利供给应当格 外引起政府的关注。然而,在这部分主体的城市社 会保障进程中,政府在当前的福利供给中出现了一 定的困局。这种困局的形成源于政府没有将城市社 在能力建设与参与机会上的显著不足,大大制约了 社会保障的良性发展。2003年以来,国家开始逐步 强调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责任,加大了城市社会 保障的资金支持力度,社会保障的保障内容开始出 会保障中个体的生存、能力建设、社会参与作为三个 连续的变量加以综合考虑,导致现行体制中城市贫 现了良好的变化。2008年,民政部提出了社会保障 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进行转轨,从而开始了 另一场城市社会保障领域的重大变革。但是,客观 上讲,中国的城市社会保障情况在改革开放的转轨 过程中依然存在了很强的内容失范现象。 图2 中国城市社会保障转轨过程中城市 社会保障内容范式的变化 政府的城市社会保障内容失范,主要体现在对 个体的城市社会保障缺乏多重的保护,个体在保健、 教育等环节上没有得到很好地保护。出现这种福利 供给失效的原因在于政府的定位问题与社会保障理 念问题。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来看,由于一种官 本位的价值取向,政府的福利供给定位于一种对政 策的执行行为而非一种对贫困个体的社会服务行 为,所以在定位之中,官僚科层制的作风仍然存在于 广大的基层政府。社会保障理念的问题也同样存 在,在社会保障之中出现的主要是将保障视为一种 政府的惠及施与行为而非政府的一种责任与义务。 这样,在城市社会保障的过程中,政府将主要定位设 立于如何减少财政开支,降低个体需求的角度,这样 的一个定位显然于城市社会保障的本质要求是不相 符合的。 当前,大部分城市贫困者已经由传统的贫困者 ・92・ 困群体的权益没有得到合理保护。所以,防范城市 新贫困群体福利供给困局的另一个主要方式就是要 形成一体化的福利供给链条。 六、研究结论 在当前的中国的城市社会保障行为中,国家的 作用没有完全凸现出来,从主体到内容均出现了严 重的失范问题。主体上看,国家在福利三角中的作 用被削弱化与隐性化,没有充分发挥国家的福利供 给效用,对市场的规范也有待提升;从内容上看,国 家没有对新贫困人群的能力建设与社会参与进行联 动保护,从而使国家在城市社会保障内容上陷入巨 大的困境。 建议国家应加强责任意识,强调作为福利三角 一体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国家应该进一步完善福 利供给的思维,加强对贫困社群社会保障的投入以 保证福利三角的稳定性。在社会政策方面,国家应 当努力刺激与倡导贫困者的社会保障,努力调整市 场福利供给,通过一体化的福利供给策略,在进一步 的福利提供中谋求社会保障的进一步深化与开拓。 福利三角的倒置是中国城市新贫困群体社会保障遭 遇困境的根本原因,优化家庭责任、开拓市场保障机 制、健全政府管理是使福利得以提升的三个基本维 度。 【注】 ①关于福利理论流派的划分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Tit— muss(1974)主张剩余主义、制度再分配主义、社会主义的流 派划分,Geo ̄e和Wilding(1976)认为福利流派应当划分为 反集体主义、勉强的集体主义、费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Mishra(1977)则认同社会改革、公民权理论、趋同主义、功能 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划分,Pinker(1979)对流派的认识是古 典经济学理论、新重商主义、马克思主义,Room(1979)的看 法是市场自由主义、政治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新马克思 主义,Midgley(2000)则赞同制度取向型、保守主义取向型、 激进或批评理论、女性主义、福利多元主义、社会发展取向、 种族政治取向的研究视角。 参考文献: [1][19]彭华民.社会福利与需要满足[M].北京: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唐钧.确定中国城镇贫困线方法的探讨[J].社会学 研究,1997,(03). [3]Silverman.&Yanowitch.New Rich,New Poor,New Russia:Winners and Losers on the Russian Road to Capital— ism.New York:Sharpe,2000. [4]慈勤英.社会进步与城市贫困概念的发展[J].湖北 大学学报,1998,(04). [5]彭华民.福利三角的社会排斥——对中国城市新贫 困社群的一个实证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Dahrendorf,R.The Modem Social Conflict:An Essay on the Politics of Liberty.London:Weidenfeld&Nicolson, 1988. [7]Levis,Five Families:Mexican Case Studies in the Culture of Pove ̄y.New York:Basic Books,1968. [8]Banfield.The Moral Basis of A Backward Society, New York:Free press,1958. [9]Harrington.The Other America:Poverty in The United States.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62. [10]Bourdieu.The Forms of Capital,in Richardson,A Handbook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Westport,ct:Greenwood Press,1983. [1 1]Gans.Culture and Class in the Study of Poverty:An Approach to Anti—poverty Research.In Moynihan,D.P.on Understanding Poverty:Perspective From the Socila Science. New York:Basic Books inc,1969. [12]Mead.The New Politics ofthe New Poverty[J].Pub— lie Interest,1991(91):103一l06. [13]Silverman&Yanowitch.New Rich,New Poor,New Russia:Winners and Losers on the Russian Road to Capital— ism.New York:Sharpe,2000. [14]Bauman.Work.Consumeirsm and the new poor. Buckingham,Philadelphia:Open University Press,1998. [15]张成福.服务型政府的构建[J】.中国行政管理, 2000,(03). [16]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和和谐[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7]沈亚平.从“公共服务型政府”到“社会取向型政 府”[J].生产力研究,2006,(1o). [18]邓大松,林毓铭,谢圣远.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发 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0]郑功成.科学发展与共享和谐——民生视角下的 和谐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1]Wong.Ideology,Welfare Mix and the Production of Welfare: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ld Daycare Policies in Britain and Hong K0ng.Shefifeld:Department of Sociological Studies,the University of Shefifeld,l991. [22]莱恩・多亚尔,伊恩・高夫.人的需要理论[M]. 高淳波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3]Midgley.Socila Development:The Developmentla Perspective in Social Welfare,SAGE Publications London・ Thousand Oaks・New Delhi,1995;“Growth,Redistribution, and Welfare:Toward Social Investment”,Social Service Re- view,March 1999. [24]Giddens.Socioloyg.Cambridge:Polity Press&Black —well Publishing Company,2001. [25]Amartya Sen,Development as Freedom,New York :Alfred A.Knopf,1990. [26]Castel,The Roads to Disaflication:Insecure Work and Vulnerable Relationships,2000. [27]Johnson.Mixed Economies of Weflrae:A Compara— tive Perspective.London;New York:Prentice Hall Europe, 1999. [28]Evers.The Welfare Mix Approach:Understanding the Pluralism of Welfare Systems.Aldershot:Avebury,1993. [29]Evers.Shifts in the Welfare Mix:Introducing a New Approach for the Study of Transformations in Welfare and Social Policy.Eurosocial,Vienna,1988. [30]王思斌.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断裂与弥合 [J].江苏社会科学,2004,(03). [31]景天魁.基础整合的社会保障体系[M].北京:华 夏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周杰) ・9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