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唐雎不辱使命》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

《唐雎不辱使命》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

来源:化拓教育网
《唐雎不辱使命》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共9分)

①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②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1.不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布衣:平民 B.以头抢地尔 抢:碰,撞

C.休祲降于天 休䘲:吉凶的征兆 D.长跪而谢之曰 谢:感谢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B.仓鹰击于殿上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C.与臣而将四矣 呼尔而与之 D.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以光先帝遗德 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本文选自《战国策》。文章记叙了唐雎为维护安陵国尊严进行外交抗争的故事。 B.选文第①段中,秦王以“天子之怒”恐吓唐雎,唐雎以“布衣之怒”震慑秦王。 C.选文主要通过对唐雎的神态和动作描写,塑造他不屈不挠、大智大勇的形象。 D.选文句式丰富多彩,有长有短,有整有散,富有表现力。

《曹刿论战》《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8分)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选自《曹刿论战》)

【乙】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

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____________ (2)公将鼓之____________

(3)虽千里不敢易也________________ (4)今日是也________________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B.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C.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D.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此庸夫/之怒也 B.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C. 臣未/尝闻也 D. 下视/其辙 4.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5. 这两篇文章都记叙了弱国和强国之间的斗争情况,运用相同的方法塑造出了不同的人物形象,从而揭示了以弱胜强的原因。认真阅读甲、乙两文,填写下面的表格。(4分)

人物 曹刿 唐雎 人物性格特点 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 三

《唐雎不辱使命》《富弼传》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

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富弼传(节选)

契丹乘朝廷有西夏之忧,遣使来言关南之地。地是石晋①所割,后为周世宗所取。 富弼②奉使,往见契丹主曰:“两朝继好,垂四十年,一旦求割地,何也?”契丹主曰:“南朝违约,塞雁门,增塘水,治城隍,籍民兵③,将以何为④?群臣请举兵而南,吾谓不若遣使求地,求而不获,举兵未晚。”

弼曰:“北朝忘章圣皇帝之大德乎?澶渊之役,苟从诸将言,北兵无得脱者。且北朝与中国通好,则人主专⑤其利,而臣下无所获;若用兵,则利归臣下,而人主任⑥其祸。故劝用兵者,皆为身谋耳。今中国提封万里,精兵百万,北朝欲用兵,能保必胜乎?就使其胜,所亡士马,群臣当之与?抑人主当之与?若通好不绝,岁币尽归人主,群臣何利焉?”契丹主大悟,首肯⑦者久之。

弼又曰:“雁门者,备⑧元昊也。塘水始于何承矩,事在通好前。城隍修旧,民兵亦补阙,非违约也。”契丹主曰:“虽然,吾祖宗故地,当见还耳。”弼曰:“晋以卢龙赂契丹,周世宗复取关南地,皆异代事,若各求地,岂北朝之利哉?”……契丹主知不可夺⑨,自遣人来议。

【注释】①石晋:即后晋高祖石敬瑭。②富弼:北宋名相。③籍民兵:让老百姓成为士兵。④将以何为:想要干什么。⑤专:个人专有。⑥任:承担。下文的“当”亦同。⑦首肯:点头表示同意。⑧备:防备。⑨夺:改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轻寡人与( ) (2)长跪而谢之( ) (3)苟从诸将言( ) (4)民兵亦补阙( )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臣未尝闻也 / 尝趋百里外 C.所亡士马 / 马无故亡而入胡 C.非若是也 / 地是石晋所割 D.与臣而将四矣 / 群臣当之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今中国提封万里,精兵百万,北朝欲用兵,能保必胜乎?

4.秦王和契丹主为得到土地采取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富弼传》中哪一句与《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受地于先王”意思差不多?(2分)

5.各用一个词概括唐雎和富弼的性格特征。(2分)

唐雎: 富弼: 四

《次北固山下》《唐雎不辱使命》《醉翁亭记》

【甲】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唐雎不辱使命(选段)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丙】醉翁亭记(选段)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下列对《次北固山下》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B.“日生残夜”“春入旧年”写日夜交替,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C.尾联运用设问,借用“雁足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思乡愁绪。

D.“客路”“行舟”与“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B.徒以有先生也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C.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D.聂政之刺韩傀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次北固山下 次 (2)请广于君 广

(3)而君逆寡人者 逆 (4)翼然临于泉上翼 然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5.乙文画线句子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3分)

6.丙文中,作者在乎山水之间,体现在哪些事上?(3分) 7、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8分)

①烽火连三月, 。(杜甫《春望》)

② ,病树前头万木春。(白居易《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③ ,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无题》)

⑤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写士兵们在秋高气爽时节接受检阅的句子是 , 。

⑥李贺《雁门太守行》中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的一句: , 。

⑦周敦颐《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意相反的语句: , 。

《唐雎不辱使命》《触龙说赵太后》

【甲】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 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 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B.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日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放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C.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音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书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岩燕后

D.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媼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3 分) A. 愿终守之,弗敢易 易:交换 B.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休:吉祥 C.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谢:感谢 D.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奉:俸禄 3. 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项是(3 分) A. 甲文记叙了唐雎在紧要关头出使泰国,质利完成使命的事情,表现了唐瞧不畏强 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

B. 甲文中安陵君虽然是个次要人物,但又是必不可少的。正是因为有了他的支持和信 任,唐雎才有了用武之地。

C. 乙文中触龙讲究劝说艺术,先从国家大事说起,再联系生活琐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说服了赵太后。

D. 甲乙两文都运用大量对话,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对比鲜明。主人公睿智聪慧、娴于辞令的形象跃然纸上。

4.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面画线的句子。(8分)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既,以头抢地耳。(4分)

(2)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4分)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赵策三》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试题。

【甲】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

郑同北见赵王。赵王曰:“子南方之传士也,何以教之?”郑同曰:“臣南方草鄙之人也,何足问?虽然,王致之于前,安敢不 对乎?臣少之时,亲尝教以兵。”赵王曰:“寡人不好

兵。”郑同因抚手仰天而笑之曰:“兵固天下之狙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臣亦尝以兵

说魏昭王,昭王亦曰:‘寡人不喜。’臣曰:‘王之行能如许由乎?许由无天下之累,故不受也。今王既受先王之传;欲宗庙之安乎?’王曰:‘然。’‘今有人持万金之财,时宿于

野,内无孟贲之威,外无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今有强贪之国,临王之境,索王之地,告以理则不可,说以义则不听。王非战国守圉之具,其将何以当之?王若无兵,邻国得志矣。”赵王曰:“寡人请奉教。”

(选自《战国策·赵策三》,有删改)

【注释】:①狙:狡猾,文中指狡猾的人。 ②许由:尧舜时代的贤人。 ③孟贲(bēn):战国时期卫国人,是古代著名的武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天下缟素 缟素: (2)长跪而谢之 谢: (3)亲尝教以兵 兵: (4)其将何以当之 当: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要离之刺庆忌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B.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C.子南方之传士也 若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D.时宿于野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2)兵固天下之狙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

4.【甲】文中的唐雎和【乙】文中的郑同,你更欣赏谁?请结合原文具体分析。(3分)

参:

1.D谢:认错,道歉。

2.A 助词,取消句子性,无实际意义。

3.C 选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塑造唐雎不畏强权、大智大勇的形象。

1.(1)虚夸。 这里是说以少报多。 (2)击鼓。 (3)交换。 (4)这样。

2. B A项,前一个“也”表示疑问语气,后一个“也”表示判断语气;B项,两个“者”都是“……的人”的意思;C项,前一个“安”是“养”的意思,后一个“安”是“怎么,哪里”的意思;D项,前一个“于”是“从”的意思,后一个“于”是“在”的意思。 3. B A项,正确停顿应该是“此/庸夫之怒也”;C项,正确停顿应该是“臣/未尝闻也”;D项,正确停顿应该是“下/视其辙”。

4. (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弄清楚,也一定按照实情判断。

(2)但是他(安陵君)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5.

人物 人物性格特点 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 曹刿 深谋远虑(远谋) 语言描写 唐雎 不畏强暴(敢于斗争) 语言描写

【参考译文】

[乙]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呢?况且秦国已经灭了韩国亡了魏国,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守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死尸百万,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

“这是平庸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一定要发怒的话,死尸两个,血流也不过五步远,天下百姓都要穿孝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唐雎)拔出宝剑站起来。

1.(1)轻视(2)道歉(3)如果(4)同“缺”(各1分,共4分) 2.A(2分)

3.(每句2分,共4分)

(1)韩国、魏国都灭亡了,可是安陵却凭着五十里的国土存留,只因为有您啊。

(2)如今中国疆域万里,精兵百万,法令严明,上下一心,北朝打算发动战争,能保住一定能获胜吗?

4.前问:前者是交换,后者是索要。后问:吾祖宗故地。(每问1分,共2分) 5.唐雎:有勇有谋。富弼:不卑不亢(仁而有威)。(每个1分,共2分)

1.B(日生残夜”“春入旧年”是写时序的交替,不仅有日夜的交替,还有新旧年的交替。) 2.D (A中的前“于”是“在”之意,后者“于”是“比”之意;B中的前“以”是“因为”之意,后者“以”是“按照”之意;C中前“而”表承接,后者表并列,并且。D中的“之”作用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

3.(1)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2)扩大(地盘)(3)违背(4)的样子 4.(1)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 (2)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 。

5.言外之意:唐雎表达以死相拼的决心和勇气,将以布衣侠士为榜样,杀掉秦王。

作用:在对比中突出唐雎大义凛然的鲜明形象;强化冲突,精心营造戏剧性的惊心动魄的场面。

6.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7 .①家书抵万金 ②沉舟侧畔千帆过 ③曲径通幽处 ④蜡炬成灰泪始干

⑤沙场秋点兵 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⑦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 B

2. C (谢,道歉)

3. C (“先从国家大事说起,再联系生活琐事”说法错误,应该是“先从生活琐事说起,再谈到国家大事”)

4. (1) (4分)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2) 于是就替长安君准备(备办、备齐、安排)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的救兵才出动。

1、(1)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 (2)道歉 (3)兵法 (4)抵挡,防御 (每小题1分)

2、D (D项的“于”字都是在;A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结构助词,的;B项:用/因为;C项:判断句的标志/句末语气词)

3、(1)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凶吉的征兆。现在加上我就将成为四个人了。(2分)

(2)兵法本就是天下狡诈的人所喜欢的东西 ,我原本就猜到大王您会不喜欢它。(2分) 4(1)唐雎:“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等地方可以看出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正气凛然的人。

(2)郑同:“兵固天下之狙喜也,臣故意大王不好也。”“今有人持万金之财,时宿于野,内无孟贲之威,外无弓弩之御,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等地方可以看出有谋有略、善于辞令、机智聪慧、迂回委婉、谦虚文雅的人。(言之有理即可,性格1分,分析2分)

【乙文翻译】:

郑同北上拜见赵王。赵王说:“您是南方的博学之士,来这里有何见教?”郑同回答说:“我是南方一个鄙陋无知的人,有什么值得您向我请教。当然尽管如此,大王您已经把问题摆在了我面前,我又怎么敢不回答呢?我年轻的时候,父亲曾教给我兵法。”赵王说:“我不喜欢兵法。”郑同听了这话拍手仰天大笑,他说:“兵法本来就是天下最狡诈的人喜欢的东西,我原来就猜想大王您不喜欢它。我早先也曾用兵法游说过魏昭 王,昭王也说:‘我不喜欢。’我就说:‘大王的行为能比得上许由吗?许由并没有被世俗的名利牵累,所以不接受尧的禅让。可是现在大王已经接受了先王遗留下的江山,您想要保持祖先的灵魂平安无事,国家的领土不被侵占,社稷之神得到祭祀吗?’魏昭王说:‘那是当然的。’我又说,现在如果有人带着万金之财,一个人独自在野外露宿,本身没有孟贲那样的威武,身边也没有强弓利箭来 防御,那么不超过一个晚上,就会被人害死的。现在有强大贪婪的国家进逼大王的边境,向大王索取疆土,晓之以理、动之以义,它们都不会听从,在这种情况下,大王您如果没有争战之国所具有的防御装备,又将用什么去抵御它们呢?大王您如果不讲求用兵的策略,那么邻国的野心就会得逞了。”赵王说:“寡人请求你多加指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