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来源:化拓教育网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__一 于此,它倡导的是一种难得的风气: 可以不讲关系。也正因为它与职称 无涉,与升迁无益,和评博士点、 一寂寞时,徐南铁淡淡地说:我 越来越多,越来越提不起精神,越 来越拖拉,似乎有人在后面举着鞭 子在逼我发文章,而我抓着笔,没 有了写的冲动。从某种意义上说, 圈子是个小世界。 谈论学术可以不讲面子,自由来稿 们只相信时光。 级学科、研究中心、各种评奖申 我失却了对文字的信仰。 La chair est triste,h61as ̄et J’ai lu tous les livres. 报统统无关,杂志的学术生态环境 读了十几年书,之后又在大学 是开放的,健康的,自足的。一边 教了十几年书,二十多年码的文字, 是严肃思考,一边是认真操办,作 别人的、自己的,堆在一起也有高 者不是冲名利而来,编者也不是奔 高的一摞,我似乎早应该习惯“知 销量而去。 Fuir?la.bas fuir?… 肉体真可悲,唉!万卷书也读 识分子”这个标签了。但我并不习 累。 惯。并不是有知识有文化就是知识 的确,比较c刊故作晦涩、 中规中矩的八股文章,《粤海风》 逃!只有逃!……(《海风》, 分子,知识分子还是一种情怀,一 马拉美的诗,卞之琳译) 的行文风格是平实清浅一些,有点 种立场,一种批判精神。我已经有很久不去向往别处 野,有点散淡,甚至有点从心所欲。 虽然没有众声喧哗,却也和剽窃造 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粤 作为传媒产品生产者的尊严,和圈 离,“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我已经很多年不写诗了。 的生活,圈子圈住的又岂止是学术 了一个人……” 我对很多人、很多事都已经不 呢?“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 假等学术无端的种种腐败撇清了千 在乎了。 每期《粤海风》封二刘一行的 更糟糕的是,不知从什么时 PPT、项目、开会……欠的文字债 孙猴子被招安了,我已经习惯 了:平庸。 海风》的长处就是一以贯之地守持 图文已经不能刺痛我的神经了。 不过,我又安慰自己:四十 不惑 子始终留着一个不远不近的安全距 候开始,我习惯了评估、表格、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口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名誉主席黄树森 《粤海风》百期荆棘行过,殊 呈现一种诡秘的静态,暴烈的动态 潜沉于河底,很难发现。《粤海风》 属不易。海明威说过一句很有意思 和残酷的病态。《粤海风》探幽烛隐, 远离山寨式文化批评故辙,抛却虚 的话、叫做“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爬梳剔快,寻觅真理,清理文化债 假大空的理论模式,让混沌变为清 《粤海风》找到属于自己的“句子”。 务,还原历史与人物固有的复杂性 晰,让低语化作呼喊,让中国飘远 成为理论的“南天一峰”。 和本真性,实明智之选。 了美学尊严,拨乱反正,刮毒疗伤, 文化反思,摒弃旧有叙事,权 真象为归,固守美学尊严,向 实魄力之举。 读李建军《毛泽东诗词:谀 力的、惯性的,找到了一个学术关 真向善的、向前的,适应了一个历 期以来,我们的文化、历史认知, 捩,这是《粤海风》一大智慧。长 史转机,这是《粤海风》男一大智 评之后的重评》文,(《粤海风》 慧。真象比黄金还要沉重千万倍, 2013年第3期,新编第96期)写 穹海风 4笨噜’期 3 1 _I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得笔蓄霜断,字挟秋严;辄多胜解, 气和创新的能力,而最终被淘汰。 好语如珠,即为典型一例。 之举,所展示的文化自省,所抒写 的创新,值得敬重,值得祝贺。 惟对本土文化关注不够,如能 不说真话,假话真说,谀评呼啸,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研究 真象迷离,改革或缺,创新无力, 明,结论无一例外,不是他杀,而 之论,当为我们引以为戒,深深记 是自杀,其原因盖在没有改革的勇 取。《粤海风》的明智之选和魄力 过20多种在历史上相继消亡的文 那无异文化的慢性“自杀”。汤氏 补补偏,‘救救敝,就更好。 十年相识亦有缘 口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黄忠晶 时间过得真快,回头一看,在 而且掌握发表文童的权力,在某些 想到《粤海风》,觉得大概只有投 不知不觉间,我认识《粤海风》已 时候他必须用很大努力来克制自己 向它才是合适的。我不仅愿意为它 有十年。 去“枪毙”持不同或相反观点的文 投稿,也很乐意成为它的读者。一 十年前,由一位朋友介绍,我 章的冲动。因此,我见得更多的是, 册在手,随意翻翻,可以从头读到 才知道有《粤海风》这个刊物—— 不少刊物“观点一律”,缺乏思想 尾,也可以选其中最感兴趣的几篇 其实我是很孤陋寡闻的一个人。朋 交锋的好文章;那些观点与编辑相 先读,是一件让人十分享受的事情。友告诉我,这个刊物上有一篇文章 左的文童,即使是有创见的,也往 我翻检了一下在《粤海风》发表的 是批驳我某个观点的,他把这一期 往被视为异类,弃而不用。 的《粤海风》寄来给我看。这篇文 文毒,正好十篇,平均每年一篇。 《粤海风》是一本真正的文化 这不算发表很多的,但我总共投稿 童虽然立论的根据站不住脚,但作 批评杂志。这里的“文化批评”不 也只有十一次,几乎是每投必中。 者的态度还比较认真,而且其观点 仅是通常理解的文艺评论,它的内 倒不是我的文章写得有多么好,而 具有代表性,我决定予以回应,写 涵比这丰富得多,是对各个层次的 是我逐渐搞清楚了《粤海风》的特 了一篇题为“评论历史人物岂可仅 文化现象从不同视角予以审视和评 点,知道它需要哪一类文童,投给 凭想当然”的文章,投给《粤海风》。 判,完全不受某个或某些固定学科 它的大概都是比较合适的。 当时我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并不 思路的束缚,而往往是多元的、综 《粤海风》的文章大都让人愿 指望文章一定会发表。没想到投去 合的和立体交叉式的。这种类型的 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们较 的时间不长,就被刊登了。这也让 刊物在国内并不多见,因此《粤海 少或没有八股气息。这跟编辑的提 我认识到《粤海风》的一个特点: 风》形成了自己的刊物特色。这种 倡和导向是密切相关的。换言之, 大气包容,给不同观点的投稿人提 风格很对我的路子。我写的有些文 只有在编辑的鼓励和支持下,那些 供一个充分交流思想的平台,而编 童,很难把它们归类为哪一个学科 不拘常套、比较有创见的文童才可 辑自身不带任何倾向性。尽管这是 的论文,甚至看起来不太像通常所 能脱颖而出。这里不仅需要编辑有 对一个好的学术思想刊物的基本要 说的论文,但我自认为它们很重要 水平、有眼光,还需要他有胆识、 求,看似简单,要做到这一点并不 或很有意义,却不知道该把它们投 有勇气。在投某些稿件时,对于是 容易,因为编辑肯定有自己的观点, 到哪一种刊物,这时很自然地就会 否会被采用我心中没底:自己认为, 32 努海风 。’ 擎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