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禅宗祖庭

来源:化拓教育网


禅宗祖庭

嵩山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座精神文化圣山,自古以来就受到了各种宗教的渗透和影响,嵩山周围遍布寺庙道观和书院,儒、释、道三家在这里都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发展,使这里成为一个三教荟萃之地。

佛教在传入中国之时,就开始在嵩山扎根立足,并成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中心了。

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目前史学界、佛教界的一个公认说法是,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的一天夜里,汉明帝做了一个梦,梦到一位身高六丈,头放金光的金人,围着金殿飞来飞去,飞了几圈后就往西方隐没了。这个梦让汉明帝百思不得其解,就召集大臣询问,见多识广的大臣傅毅说:“臣少年时,听家父说天竺有得道的人,号之曰‘佛’,能在空中飞行,身有日光,莫不就是‘佛’吧。”于是,汉明帝就派遣蔡愔、秦景等人,到天竺访求佛法。他们在大月支国,意外地见到了两位来自天竺的高僧迦叶摩腾(又叫摄摩腾)和竺法兰,喜出望外,向两们高僧提出到汉地弘扬佛法,得到了两位高僧的认可。于是,蔡愔等人领着摄摩腾和竺法兰二人,并由白马驮着佛经四十二章,回到了京都洛阳。

在洛阳,汉明帝热情接待了两位天竺僧人,安排他们在鸿胪寺居住,次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建造了白马寺,专门供两位高僧居住。由于白马寺处于都城旁边,加上汉明帝对佛教的热心,二僧住下后,前往白马寺访佛问道的人络绎不绝,二僧不堪其扰。三年后(公元71年),汉明帝在嵩山为他们建造了法王寺,请他们在这里翻译佛经,传授佛法。这就是汉地佛教初传的“汉明求法”的普遍传说。也就是从这时候起,西域佛教正式开始大规模传入中国,并逐渐融入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之中,成为影响中国深远的三大宗教之一。

法王寺坐落在嵩山太室山的半山腰,处于一个两边山梁环抱之地。寺里有两棵参天的古银杏树,传说就是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居住时亲手种下的。历史上,法王寺规模宏大,历代均有修建。法王寺后有4座唐塔,其中一座大唐塔为15层密檐式砖塔,外廓呈优美的抛物线形,整座塔高居寺院后的高地上,成为全寺的标志。该塔同西安的小雁塔,大理的崇圣寺千寻塔,合称为中国唐代三大密檐式塔。寺周围还有元塔和清塔,寺内还保存着清代重建的天王殿、大雄展等40余间建筑。这些古塔古建筑,成为法王寺沧桑历史的最好见证。

20世纪80年代以后,又对寺院进行了大规模的重修。今天的法王寺结构严谨,从前到后有七进院落,有山门、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西方圣人殿、卧佛殿及藏经阁等。寺内苍松翠柏相映成趣,殿堂楼阁,金碧辉煌,环境优美,风景如画。

北魏时期,佛教被奉为国教,这期间,处于都城之旁的嵩山,先后建起了少林寺、永泰寺、嵩岳寺、嵩阳寺(嵩阳书院前身)等著名寺院,佛教在嵩山得到了大发展。被尊为禅宗初祖的达摩,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到嵩山,并在这些创立了中国禅宗一派的。到了隋唐时期,是佛教在中国又一个大发展的时期,嵩山在这期间又先后兴建了会善寺、龙潭寺、卢崖寺、龙泉寺等,同时这个时期嵩山也出了神秀、法如、道安、普寂、净藏、法玩、同光、元珪、僧一行等一大批高僧。如今,嵩山仍保留着大量的唐塔,都是这时候佛教在嵩山兴盛的标志。

宋代以后,统治者在思想领域里,更加重视儒家的伦理纲常,儒家的地位被尊崇到极致。佛教为了自身的发展需要,则曲意迎合儒家思想,从而使佛教思想也更趋儒化,宣扬儒释合一成了佛教界一种典型的代表。现存于嵩山少林寺的《三教合一碑》,就是儒、佛、道三教在宋代以后在思想日渐合流的明证,也是儒释

道三教在中原大地上和谐共生、共同繁荣的象征。

少林寺现在不仅全国闻名,而且是世界名寺,全世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都和少林寺有联系。少林寺的出名,与少林武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不远万里慕名而来,大多都是冲着少林武术的美名而来的。然而,已故前佛协主席赵朴初说:“少林寺是禅,不是拳。”少林寺在佛教界的影响和地位,则是因为其“禅宗祖庭”, 不仅对禅宗,其对佛教的传译和律宗的建树,都有其独领风骚的贡献。

少林寺初创者为跋陀(或译为佛陀、僧伽佛陀),魏孝文帝专门在少室山为他建寺,而且是“净供法衣,取给公府”,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少林寺。跋陀又在那里建了甘露台,即今天少林寺后的土台,台上建“翻经堂”。跋陀的弟子慧光,曾在少林寺协助翻译《十地经论》,慧光的弟子中,有多人是华严宗的巨子,如僧范、昙衍、法上、昙遵等,都对中国华严宗做出过开创性的贡献。跋陀还有一位有名的弟子叫僧稠,是当时著名的禅僧,跋陀称他为“葱岭以东,禅学之最,汝其人矣”。不过他们代表的是早期禅学,或叫小乘禅法。

少林寺真正称为“禅宗祖庭”,是从受了达摩开始的大乘禅法的影响。 达摩是天竺禅宗第二十八祖,他本是南天竺香至王第三子,属于刹帝利种姓。梁大通八年(527年)航海到中国,在辗转几处之后,最后在嵩山把少林寺作为他落迹传教的道场,广集僧徒,首传禅宗。

禅宗,因主张修习禅定而得名。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

所谓达摩面壁,就是他所传的“壁观”禅法,他并不要求人们去读经,而是要让人们从自修自证中悟得真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静坐修身,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成了佛教禅宗的宗旨。少林寺达摩洞牌坊上的“默玄”二字,就是这种修行的形象说明。

在今天的少林寺景区大门内约300米的路旁高台上,有一座古塔,这座塔的主人为法如,与禅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那么法如是什么人?与禅宗又有什么关系呢? 达摩在嵩山少林寺创立禅宗之后,将其衣钵传与慧可,因此慧可被称为禅宗二祖,宋代时,在少林寺对面的少室山钵盂峰上专门修建了二祖庵予以纪念。此后,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按照一代只传一人的接法方式,进行禅宗的传承。然而,弘忍在接法后,改变了禅宗的头陀行,在双峰山“择地开居,营宇立像”,并大开法门,广招门徒,称为“东山法门”,号称有十大弟子,其中有法如、神秀、慧能、道安、智诜等人。

现在我们都认为六祖为慧能,但少林寺景区里的这座塔上的《法如碑》却揭示出,其实最初的禅宗六祖,却是法如。

碑文中提到,法如侍奉弘忍16年,一直到弘忍去世,成为“定门之首”,就是禅宗传人的领袖。该碑文写到禅宗传法人时说:“菩提达摩„„入魏传可(慧可)、可传璨(僧璨)、璨传信(道信)、信传忍(弘忍)、忍传如(法如),当传之不可言者,非曰其人,孰能传哉!”这是五祖诸徒中第一个以正宗传人的名义出现,当时慧能到南方,神秀还在京师活动。

然而,可惜的是,法如在开法4年后(公元689年)就“寂然卒世”了。在他死后,他的徒弟全都归附于神秀门下,法如生前又是一个有“高遁之风”的和尚,不会社会活动,又无高徒传世,所以几乎被历史遗忘。

法如死后,神秀成了禅宗实际的宗主,影响极大。公元701年,他得到了武则天的礼遇,“亲见跪礼”,影响大大超过了法如,后人称之为禅宗“北宗”之

祖。神秀去世时,中宗为其谥号“大通”,并下诏在嵩岳寺南辅山之上的古灵台之处,为其建十三级浮屠,可惜塔今已不存。神秀死后,他的弟子普寂、义福、惠福等团结了一批官僚士大夫,使禅宗北宗仍然炽盛。特别是他的弟子普寂,被称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在嵩山传其正法,并刻意建立自己的法统地位,立“七祖堂”,以神秀为第六代,自己为第七代正统传人。

弘忍的另一个弟子慧能,后来被称为禅宗“南宗”之祖,得法以后南归,隐居15年,后应请在韶州大梵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并传授无相戒。慧能的嗣法弟子有行思、怀让、神会、玄觉、慧忠、法海等40余人。其“即心是佛”的观点,在中晚唐不安定的社会中,更易于为人们所接受。后来,他的弟子神会公开扯起了批判神秀、攻击北宗的旗号,大传“曹溪了义”,宣讲“顿门”,南宗由此发扬光大,从而确立了慧能禅宗六祖的地位。所以,在今天少林寺的六祖堂内,供奉的就是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和慧能六位祖师,而在大雄宝殿的三世佛两侧,除了其他寺院都有的迦叶和阿难两位弟子外,又多了一位扛着禅杖的胡僧达摩。

中国禅宗的普及完成并与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契合,则是在五代以后,形成了“一花五叶”,即禅宗形成了五大流派:临济宗、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宋代,禅宗的弘扬达到了新的高度,而且禅学作为一种思想文化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在少林寺,为了进一步确立达摩的祖师地位,元祐年间,洛阳留守张简翼找到五乳峰上的小洞,确认这就是达摩面壁之处,作亭以纪念。十余年后,登封知县楼异借宋皇室在巩县修造帝陵之机,向当时主持修陵的龙图阁学士吴居厚申请,以修永泰陵的余力在少林寺后山建“面壁若兰”,即初祖庵。近千年来,初祖庵成为纪念达摩祖师最珍贵的纪念地。后来,又有人分别在嵩山修建了二祖庵、三祖庵等分别纪念禅宗二祖慧可、三祖僧粲,少林寺里还修建了立雪亭等,更加确立了少林寺的禅宗祖庭的地位。

如今,嵩山脚下的唐塔除法如塔外,还有法玩塔、同光塔、净藏禅师塔、萧光塔等。其中,净藏禅师曾先后师从道安和慧能,一身师南北二宗,还是第一个将慧能禅法带到北方的;同光为神秀弟子普寂的徒弟,禅律并修,遁迹林野之间,义务讲学,20余年间名声大振;法玩18岁礼拜大照普寂为师,因此他与同光是师兄弟,法玩也是一位律、禅皆通的禅师;萧光则师从道安的另一个弟子元珪学习禅法。

名僧已去,古塔仍在。古塔为嵩山、为少林寺增添着佛光禅意,名僧却留下了宝贵的思想光华,纪录着那个时代禅宗在嵩山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他们在佛教、在禅宗创立的微言大义,仍在照耀着禅宗前进的步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