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及答案(审定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及答案(审定版)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蓦然(mò) 剽窃(piāo) 哺育(bǔ) 莘莘学子(shēn) ....B.狡黠(xiá) 倒坍(tā) 拂晓(fú) 汗流浃背(jiā) ....C.闷热(mēn) 氛围(fèn) 戏谑(xuè) 叱咤风云(zhà) ....D.拮据(jū) 悖论(bèi) 缄默(jiān) 茅塞顿开(sāi)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迫不及待 流言蜚语 芸芸众生 仗义直言 B.幅员辽阔 一泄千里 明察秋毫 应接不暇 C.集思广益 真知灼见 再接再励 闲情逸致 D.融会贯通 金榜题名 以逸待劳 山清水秀 3、下面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必为平凡而义愤填膺,因为平凡也是一种美丽。 ....B.读书读到会心处,我们常常忍俊不禁地感叹:“太妙了!这正是我想说而说....不出的话啊!”
C.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D.温州面临东海,江河纵横,海产品栩栩如生。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只有守住底线,相关互联网企业就能把握好科技创新的风口,站在社会发展的潮头。
B.央视推出的《朗读者》《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以及《信·中国》等大型文化综艺节目,均获得不错反响。
C.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影响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 D.中国去年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递交的专利、商标和工业设计申请达110万份,而美国仅有58.9万份,几乎比中国少了一倍。
1 / 9
5、以下句子运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富士这才从熟睡中醒来。
B.天上铺了一层淡淡的云,使太阳显得有些害羞了。 C.牛犊的模样像贵妇人,仪态端庄。
D.寂静的夜晚,当睡神拥抱了大地万物,唯独我难以入睡。 6、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就是享誉中外的醉翁亭。
②道旁两侧,浓荫蔽空,如入苍黑色的幽寂之境。 ③那天秋雨连绵,驱车出城,在琅琊古道上下车步行。 ④湿漉漉的宽阔青石板道长约二里。
⑤举首可见林木掩映的亭台楼阁紧靠崖壁下。 A.①⑤④②③ B.③②⑤①④ C.③④②⑤① D.①③②④⑤ 7、古诗文默写
(1)相见时难别亦难,_______。( 李商隐《无题》 ) (2)_______,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 ) (3)_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 (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雪》 ) (5)“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这句格言强调的是做学问要善于思考。《论语》中表 达同一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6)海南热带雨林景色美丽怡人,野花芬芳,树木茂盛。正如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所说:“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一)
林逋①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舟,游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放鹤。良久,.逋必棹小舟而归,盖常以鹤飞为验也。逋高逸倨傲,多所学,唯不能棋,常谓人曰:“逋世间事皆能之,唯不能担粪与着棋。”
2 / 9
(选自《梦溪笔谈人事二》)
(二)
李茇号岣嵝,武林人,住灵隐韬光山下。造山房数楹,尽驾回溪绝壑之上。溪声淙淙出阁下高厓插天古木蓊蔚人有幽致。山人居此,孑然一身。好诗,与天池徐渭友善。客至,则呼僮驾小肪,荡桨于西泠断桥之间,笑咏竟日。以山石自.磥累生圹②,死即埋之。所著有《岣嵝山人诗集》四卷。天启甲子,余与赵介臣、陈章侯、颜叙伯、卓珂月、余弟平子读书其中。主僧自超,园蔬山蔌,淡薄凄清。但恨名利之心未净,未免唐突山灵,至今犹有愧色。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有删改)
(注)①林逋(968—1028):字君复,钱塘人,卒谥和靖先生。②生圹:指生前预造的坟墓。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的意思
(1)常畜两鹤(_______) (2)延客坐(_______) (3)笑咏竟日(_______)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溪 声 淙 淙 出 阁 下 高 厓 插 天 古 木 蓊 蔚 人 有 幽 致。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但恨名利之心未净,未免唐突山灵,至今犹有愧色。 (2)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4.林逋和李茇在志趣上有什么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意,作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知足就是幸福 陈乃举
①没有谁不向往幸福。可幸福是什么呢?一千个人可能有一千种回答。 ②其实,幸福既简单又复杂。说它简单,是因为它是人们生活的一种舒畅的体验或感受;说它复杂,是因为促使人们能够体验或感受到生活的舒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以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作为一种心理感受,知足就是幸福;不知足,不会幸福。
3 / 9
③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密纳小学一名三年级小学生在作文里写道:“我们可以喝上干净的清水了,饭也好吃了,原有的厕所也将拆除重建,还可用水来冲洗,我们不再闻臭味了,我们更幸福了……”能够喝上干净水,不再闻臭味,孩子们知足了,所以感到幸福。
④《三月风》杂志曾报道过,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自恃自己条件好,“走遍了中国科学院的直属单位”,“竟没有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心意的工作”,于是他自杀了。我们在感到震惊和为他惋惜之余,自然想到:他是不是不知足,欲望太高了?
⑤人就怕“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欲望太多太高,实现不了,便会觉得不幸福,甚至为此而痛苦。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我们不能以消极的态度对待之,但面对太多太多的诱惑,如果奢望过高,一旦被太多的难题所累,便会深陷烦恼之中,甚至失去理智,干些不明智的蠢事。有的人之所以觉得不幸福,不是他拥有的太少,而是期望得到的东西太多。所以,我们要调低自己的欲望底线,摒弃浮华,拒绝诱惑,以“知足常乐”平常心对待生活。唯此,才会享受到人生的幸福。
⑥知足是一种生活智慧,知足就是幸福。有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太多的不知足蒙蔽了心智,老觉得不如别人或社会亏欠他,自然不会拥有快乐和幸福。古人云:“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为什么要“知足”呢?因为人的情况是变化的,不如意事常八九,一时知足不行,要持续知足方能终身不辱。“知止”,是说当止则止,不能得寸进尺,而且要“常止”,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经得住诱惑,管得住自己,唯“常止”方能终身无险。
⑦提倡知足,并不是让人不思进取。个人利欲和事业上的进取心是两回事。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能懂得取舍,以知足的态度对待利欲,以不知足的态度对待事业,该坚持的就坚持,该放弃的就放弃,那我们就会永远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在事业上取得更加绚丽的成就。
(选自《今晚报》,有删改)
1.本文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③④段都运用了举例论证,其论述角度有何不同? 3.请简析第⑥段的论证过程。
4 / 9
4.有同学认为第⑦段删去不影响全文的论述,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岁月中飞翔的瓦
王剑冰
①在桥上闲坐着的时候,我常常把目光长久地放置在瓦片上。
②那一片片的瓦以灰暗的色调,涂抹了周庄的岁月。这种瓦从窑里出来便是一种不太光明的颜色,不像西方的瓦,展现出红和蓝的鲜艳,也不像皇宫和寺庙那种金黄的宗教色光,这种瓦本就是代表了平民性,它不是用来装饰的,而是直接进入了生活。那些瓦只在中午的时候会全部保持一种颜色,早晨或傍晚,阳光会像涨潮一样一点点漫过一层层的瓦,而有些瓦由于屋脊的遮挡,还是会呈现出灰暗的颜色,让太阳感到无奈。到了傍晚,又如退潮一般,光线会一点点从一片片瓦上消失,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最终使一片片的瓦,变成一整个的瓦,变成一顶巨大的黑色的草帽。
③这高高低低的房上的一片片瓦,也确实像鸟的羽翅,扇动着却没有飞走。 ④小的时候,曾帮人拆过老屋,看似不大的一块屋顶,却能拆下那么多的瓦片,一片片肩并着肩,膀挨着膀地挤在一起,不给风雨以任何可乘的机会。
⑤瓦其实质地并不坚硬,很小的我,将瓦扣在地上,一挥拳便会让它粉身碎骨,这种瘾是砸了无数块瓦才出现的,每一块我都会砸成无数瓣,直到砸不动才停止我的破坏,而那些瓦终是要被废弃的。现在想起来有些感慨,守候了一生,还因我等的调皮而不得“瓦全”。这种瓦掉落地上的时候,是不会发出大的声响的,尤其是这些经过了数百年风霜的瓦,它们的掉落甚至是无声的。
⑥瓦是一种亲密协作的典型。我发现一些屋角的瓦片出现了空缺。正是由于它们的空缺,其他的瓦也出现了裂隙。不知是在哪一天,一片瓦悄然滑落,坠地的声音没有谁听见。而且会碎裂得成为一小撮灰灰的土块。不细心的人会轻易地扫走它。有些屋角的瓦是落在了水里,那同样激不起多大的声响,而且会以极快的速度沉入河底。这些瓦就此完成了它的使命,它们是用尽了最后的力气才失落的,它们绝不想失去自己的弟兄和责任。它们知道由于更多的瓦片的失落,会改变周庄的形象和地位。周庄的瓦同石头一样,坚硬地同岁月抗争着。很小的时候,
5 / 9
我以为瓦是一整块地盖在上面的,后来才知道,那是一小块一小块的个体所组成的。每一块所覆盖的面积并不大,只是因为多了,才显出它们的作用。它们真的不如西方的一块铁皮,一整块地覆上屋顶,不知省了多少瓦片的劳苦。但是周庄必须以这些瓦片来表达自己的生活。
⑦在有雨的时候,我钻进屋子里,听着薄薄的屋顶雨打瓦片的声音。那声音让人有 些伤感。尤其连日阴雨的日子。是那些瓦片撑住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一天天一年年,只要瓦片不坠落于地,这生活就总是延续下去。其实瓦片不知道,屋子里的主人已走了一拨又一拨。瓦片不仅对同类表示出了友好,也对其他物种表示出亲切的包容。比如燕子或其他的鸟类飞过时忘掉的一颗草籽或瓜籽,瓦片会精心地为它们保存起来,不致它们死去。即使没有谁找回这些失物,瓦片也会供养它们生长,长成花,长成草,甚至结成果。
⑧生活中突遭战火或灾祸,会有一个词叫“一片瓦砾”,可见瓦总是最后的底线。这个底线没了,生活也就失去了支撑的东西。
1.作者满怀深情描写了周庄的瓦,它有哪些特点?请联系全文,分点概括作答。 2.作者表达对周庄瓦的深情,但却写小时候挥拳砸瓦的经历,请说明这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3.如何理解第⑥段画线句“周庄必须以这些瓦片来表达自己的生活”?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
4.标题“岁月中飞翔的瓦”巧用比拟,它有哪些妙处?请简要赏析。
四、写作题(40分)
请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其一,按要求作文。 题目一:
幸福,人人希望获得,它需要你通过不懈的努力去追求、去赢得。努力,恰如助推器,助力你抵达幸福的彼岸。而在努力的过程中,你会深刻地感受到,不断地努力,可以让幸福感持续叠加。
请以“越努力,越幸福”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
生活中,一缕幽幽弥散的书香,一番耐人寻味的话语,一段感人肺腑的真情,
6 / 9
一次不同寻常的经历……都浸润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感悟到生命的美好。 请以“ ,浸润我心”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如选择题目二,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2)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如果写诗歌,不少于20行)(3)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7 / 9
参考答案:
一 A D C B D C
⑴东风无力百花残 ⑵塞下秋来风景异 ⑶几处早莺争暖树 ⑷欲与天公试比高 ⑸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⑹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二
1. (1)养 (2)邀请 (3)整日、终日 2.溪声淙淙出阁下/高厓插天/古木蓊蔚/人有幽致。
3.(1)我只遗憾自己名利之心还没消除净尽,怕未免唐突了山中的神灵,到现在(想起来)还是有惭愧之色。(2)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
4.都淡泊名利,过着隐居的生活。林逋隐居在杭州孤山,与鹤为友,李茇独自一人居住在林隐韬光山下,可见二人都淡泊名利,不愿流于世俗;都热爱自然,醉心于山水。林逋常泛舟游览西湖诸寺,李茇则与客人在西冷断桥之间泛舟游玩,说明二人皆醉心于山水美景,热爱自然。 三
1.知足就是幸福。(或:知足就是幸福;不知足,不会幸福。)
2.第③段列举云南小学生的例子,从正面论述“知足就是幸福”;第④段列举某大学生例子,从反面论述“不知足,不会幸福”。
3.首先提出观点“知足是一种生活智慧,知足就是幸福”,接着从反面论述有人“身在福中不知福”,然后援引古人名言“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作为道理论证,最后论述人应“知足”“知止”的原因。 4.不同意。第⑦段补充论述“提倡知足,并不是让人不思进取”,使全文关于
8 / 9
“知足就是幸福”的论证更为辨证而全面。
1.①颜色灰暗,代表平民性。②质地不坚硬,默默无声(落地无声)。③亲密协作,共御风雨(或“有责任感”“坚守一生”)。④对其它物种亲切包容。 2.①写小时候砸瓦,突出了瓦质地的易碎。②瓦以易碎之躯坚强地同岁月抗争,虽不能瓦全,但却默默坚守一生,反衬出它的坚强(或“坚韧”“坚守”)和奉献精神。
3.①这些瓦不是装饰性的,代表着周庄简单的、平民化的生活。②这些瓦经历过数百年的风霜,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意蕴,相当于古老的周庄(铁皮所代表的是一种西方文明,周庄的瓦所代表的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文化)。③无数瓦片用自己的劳苦撑住了周庄人的日常生活,使他们的生活虽历经风雨,但也能世代延续下去。
4.①点出全文线索。②“飞翔”用比拟的手法突出了瓦的外形,像鸟在展翅飞翔;“岁月”则从时空的角度形象地说明了瓦从古至今,经历过的漫长历史。这个标题使得瓦有了动态之美、沧桑之感,易引起读者的注意。③使得文章寓意深刻。虽说瓦的色彩、质地、结局并不尽如人意,但瓦所呈现出的品质以及与周庄人的相依相偎,让作者生发出对瓦的喜爱与敬意。 四
9 /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