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职重在尽责严管更要厚爱———让第一书记成为助推脱贫攻坚的生力军
作者:张淑明
来源:《前进》 2017年第6期
选派第一书记驻村是党中央站在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推动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树立大抓基层导向,推动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的重大举措。2015年8月以来,省、市、县先后为永和县选派第一书记78名,其中省直单位14名,市直单位37名,县直单位27名。如何科学管理这支脱贫攻坚生力军,激励、引导他们在农村基层党建和脱贫工作中更好发挥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永和县坚持“履职重在尽责,严管更要厚爱”的思路和理念,强化日常管理,注重关怀激励,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正能量,汇聚了脱贫攻坚的合力。
严格管理重精细。管理比领导重要,管理出效率,管理出成绩。第一书记来自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和单位,对管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为此,县委坚持“严”字当头,三管齐下,切实管好管活这支队伍。定责压责。明确第一书记四项职责、五项任务,制定出台管理考核办法,与乡镇签订属地管理责任书,建立工作实绩档案,强化“三个必须”,即,县委领导下乡调研必须过问第一书记到岗履职情况,召开乡镇党委会议必须研究有关第一书记工作,村“两委”重大决策必须有第一书记参与,增强了第一书记的责任感和存在感。知责履责。举办精准扶贫、富民产业、村级事务等专题培训班,开辟“强三基·促脱贫”第一书记论坛,促使第一书记明确职责,认真履责。提出“3633”服务项目建设要求,每名第一书记每年要为所在村至少办3件实事。截至目前,共确定为民服务事项250余件,开展政策、法律、法规宣传232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58个,帮助解决热点问题61个,实施集体经济发展项目22个,培训电商骨干280余名,建设网点8个,协调落实脱贫项目115个,争取帮扶驻村资金9800余万元,赢得广大群众的普遍认可。督责查责。坚持周例会、月巡查、季通报、半年测评、年终考核督导机制,每周各乡镇召开“三位一体”工作例会,目前,7个乡镇共召开38次。开展第一书记专项月巡查5轮270余人次,实现“全覆盖”。建立精准脱贫信息系统大数据管理平台(APP),实行日签到、日报告制度,严格落实驻村出勤守岗、作用发挥、考核奖惩等制度,倒逼第一书记责任落实。
关心爱护重细腻。严管也是厚爱,但厚爱重于严管。县委书记加天山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永和最缺的是人才,第一书记都是人才,我们一定要把他们当成宝贝来呵护。”县、乡、村三级都把对第一书记的关心、关爱放在心上,切实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和后顾之忧。省、市派出单位为第一书记安排了5000-10000元不等的工作经费,特别是县上在财政特别紧张的情况下,为县派的27名第一书记核定办公经费5000元。县委脱贫攻坚指挥部专门下设帮扶工作小组,在加强管理的同时,重点解决第一书记面临的实际困难。去年11月30日,市里增派21名第一书记,为了让他们住得暖和、吃得可口,乡村干部又是找房子、起炉子、买炭火,又是购锅碗、买米面油肉菜。很多第一书记感动地说:“虽然天寒地冻,但心里暖和,永和的领导为我们考虑的太周到了!”
作用发挥重引领。第一书记是脱贫攻坚的排头兵,其作用发挥,关键在于各级党组织的引领。一是党建先行。引导第一书记把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紧紧抓在手上。加强“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协助党支部开好“党员活动日”,实现全覆盖、全纪实、全方位、全身心的“四全”目标,规范“5+x”主题党日模式;整合活动场所的服务功能,实现“一室多能”;推行轮班坐班制度,做到大门常开、干部常在、村民常去、事务常办。二是产业为重。鼓励和支持第一书记跑项目、找资金、引产业,协助村“两委”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第一书记郭若桥带头发展电商产业,帮建“永和珍宝”电商平台,为村民销售农副产品近10万元,
集体增收1万元,户均增收500元,带动57户193人脱贫;娄合兴带领10户村民发展养殖业;李振民为21户贫困户安装3kw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站。三是建强队伍。发挥第一书记素质高、人脉广、视野宽、思路清的优势,帮建班子,帮带队伍,引导党员学政策、学知识、学技术,提高致富带富能力;指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推行“定查评”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使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当前,村“两委”换届在即,他们协助抓好农村后备干部“百人计划”,实施“三培养”工程,为换届储备后备干部158名(其中党员后备干部37名),也为贫困村培养了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党员干部队伍。
干事创业重奖惩。奖罚分明是最有效的管理。一是树导向。为切实提高第一书记的工作积极性,县委专门拿出一部分职位选拔任用第一书记。根据日常工作和年度考核情况,从县派第一书记中,选拔重用了10名脱贫成效显著、群众认可满意的干部,其中正科调整到重要岗位3名,副科提正科3名,副科平调2名,科员提副科2名。二是推典型。选树典型立标杆,推荐典型鼓干劲。对涌现出的曹瑞师、郭若桥、娄合兴、李振民等20个先进典型,在今年全县经济工作会上给予表彰;对上级单位派出的工作实绩突出的第一书记,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推荐和建议,为他们的成长进步牵线搭桥。三是强问责。强化考核问责机制,认真执行约谈、诫勉、通报、召回等制度,按照年度考核结果,调整县派第一书记11名,对巡查和县委领导明察暗访中发现的驻村守岗差、履职尽责不到位的12名第一书记进行约谈,对第一书记管理不到位的4个派出单位“一把手”进行约谈。严明严厉的奖惩措施,激发了第一书记想干事、敢干事、要干事的热情。
几点启示
重点在融合。个别单位对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支持不力。要么把完全与原单位脱钩理解为撒手不管,不闻不问;要么表面上执行脱钩政策,实则不舍得放人,仍然安排单位工作;要么放任不管事,认为脱贫攻坚工作就是派出干部个人的事情,与单位无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两家必须做好深度融合工作,在沟通、协调、扶持、合作上多下功夫,而不是两张皮、背靠背。
关键在用心。部分第一书记心不在焉,有的是想换个工作环境“镀镀金”;有的是想到农村呼吸“新鲜空气”;有的是想领取补助不干事,两头空转,耍“空手道”等。对此,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对那些精力集中、真心脱贫的第一书记,要重点推荐,让有为者有位;对那些三心二意、假意脱贫的第一书记,要敢于亮剑,建议该撤换的撤换,该召回的召回。
根本在扶志。脱贫重在扶志,不仅要给贫困户“输血”,更重要的是要让贫困户有“造血”功能。为此,基层党组织和第一书记要在激发脱贫攻坚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上多做文章,要能引起互动,同频共振,扶在当前,富在长远。
出路在发展。脱贫攻坚的要义就是发展经济。第一书记要按照省委提出的“一村一品一主体”的要求,从所在村的实际出发,找准发展经济的契合点和着力点,尽快走出一条适合本村经济发展的特色之路。
(作者系中共永和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责编:杨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