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短文阅读专项考点练习及答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短文阅读专项考点练习及答案
一、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
宋庆龄十五岁那年,被父母送到美国留学,进了佐治亚州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学院。
有一天,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广泛收集资料做了充分的准备。讨论的时候,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历史发展是难以估计的,你们看,那些所谓的文明古国,特别是亚洲中国,已被历史淘汰了。人类的希望在美洲,在我们这里……”
坐在第一排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紧锁着双眉,耐心地听完了这位同学的发言。
轮到宋庆龄发言了。她虽然有些激动,但仍然温文尔雅地站起来,声调柔和地说: “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着的,但它永远属亿万大众。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说她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她决不会永远沉睡下去。有多少仁人志士正在为她的振兴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啊!有一天,东方睡师的吼声必将震惊全世界!因为她有广阔的土地,有勤劳的人民,有悠久的历史,有富饶的物产,有优良的传统……”。
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交口称赞。
一次,有一位同学问她: “亲爱的宋庆龄,我们女孩子年纪轻轻的,应该无忧无虑地尽情享乐,你为什么总是想着祖国啊、大众啊?你不觉得这是自寻烦恼吗?’
宋庆龄听了,抿着嘴笑了笑,说:“我自己觉得非常愉快。我不能忘记祖国,我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一个人,如果真的忘记了祖国,那人生该是多么没有趣味呀!”
1.根据词义,在文中找出合理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①态度温和,举止文雅。(_______) ②仁爱而有节操的人。(_______)
1 / 19
③众口同声赞美。(_______)
2.本文有一句话既点了题,又点出了文章中心思想,找出来画上“____”。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想到了本学期学的哪篇课文?此时,你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给文章取个题目,写在文章上面的横线上。
二、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雨越下越大,本来我要到同学家去学习,这下只好拉倒了。我坐在门口,看着瓢泼大雨出神。
爸爸喊我:“你看,雨水都溅在身上了。”
我没理会,却发现了什么奇妙的东西:“爸爸,你看!屋檐下的石头,怎..么隔着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小窝?”
爸爸还没有回答,我就自己解释说:“爸爸,我知道了,那是让屋檐滴下来的雨水打的。”
“是吗?”爸爸故意惊奇地问,“雨水有那么大的劲儿,把石头打出窝窝来?”
爸爸这一问,我也愣住了。
爸爸见我答不出,就走过来笑着说:“这叫‘水滴石穿’。咱们这房子已有几十年了,雨点的力量虽小,可是长年累月,它总滴到一个地方,渐渐地就打出小窝来了。”接着,爸爸又说:“无论干什么事情,只要有这种水滴石穿的精神,就一定会成功的。”
听了爸爸的话,我心里想:要永远记住“滴水穿石”的启示。 1.文中加点词“奇妙”的近义词是( ) A.美妙
B.奇怪
C.怪异
D.美好
2.读完短文后,我认为( )这个成语最能概括本文的主旨。 A.水滴石穿
B.滴水成河
2 / 19
C.如石投水
3.当“我”向爸爸提问时,爸爸为什么故意发问?其原因是( ) A.爸爸也不知道石头上有窝窝的原因。 B.爸爸想引导“我”明白水滴石穿的道理。 C.爸爸想逗“我”玩。
D.爸爸想去查一查石头上有窝窝的原因。
4.本文所告诉我们的道理与( )这句话所蕴含的道理是一样的。 A.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5.读完短文后,你有什么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D.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三、 课内阅读
午后一点左右,从原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 ),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 ),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 )。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 ),逐渐( ),( ),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 ),浩浩荡荡地(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在括号里按课文内容填空。
2.以上两段文字,是作者通过由 而 地观察,描写的是(潮来之前 潮来之时 潮头过后)的景象。(请用“√”划出来) 3.快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渐渐(__________) 抖动(__________) 好像(__________) 飞跑(___________)
4.文中画“——”的句子是一个打比方的句子,它具体形象地描述了近看钱塘江大潮
_____________。(只填序号)
3 / 19
四、 课内阅读。
爬山虎的脚(节选)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 )成小圆片,( )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一把,使它紧( )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1.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动词。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____________的样子,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脚及爬山虎爬行的过程写得这么详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杨靖宇誓死不降
1938年冬,日寇实施惨无人道的归屯并户政策,并勾结日本武装屯田移民,加强对南满抗日根据地的摧残,抗日联军的处境更加艰难。杨靖宇率第一路军一部一千四百多人,进入长白山密林中。次年,在蒙江县境与敌人战斗中受重大损失,队伍剩四百多人。
1940年1月,为解决部队给养问题,杨靖宇命部队主力北上,自己带领一支小部队东进。到了最后,他身边仅有7名战士,4名负伤,在零下40度严寒中,没有一粒粮食,仅仅依靠树皮棉絮和雪水充饥,但是他与600人的日伪军顽强作战,誓死不降。伪排长赵廷喜劝降他:“我看你还是投降吧,如今满洲国对投降的人不杀头的。”杨靖宇平静地回答:“我是中国人,不能做这样的事情。如果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咱们中国就完了。”
4 / 19
由于叛徒出卖,杨靖宇被敌人包围,在山林中与敌人激战数日,受伤多处,后被敌人包围,在只剩下他一个人的情况下,仍毫不畏惧,顽强抗击,击敌死伤20余人,壮烈殉国。杨靖宇牺牲后,敌人残忍地剖开了他的腹部,惊骇地发现他胃肠里尽是未能消化的枯草、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日寇无不震惊。
他用鲜血浇灌着和平之花,用生命捍卫了人类的正义。
1.“惨无人道”的意思是________。它的近义词有________、________等。 2.画线的句子写出了杨靖宇面临的困难主要有: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在这种情况下,杨靖宇依然誓死不降,表现了他________的精神。
3.读一读伪排长赵廷喜和杨靖宇的对话,想一想,杨靖宇的行为和下面哪句诗表现的一样?( )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人无信不立。
C.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4.想一想,当敌人看到杨靖宇的胃肠里的枯草、树皮和柳絮的时候,会想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东北抗日联军中,有很多坚贞不屈的革命将士。除了本文中写到的杨靖宇之外,你还知道谁?请你写出两个人名来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课外阅读。
路面上的新科技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路面非“黑”即“白”(黑色沥青和白色水泥两种颜色),而在欧洲彩色路面已较为普及,彩色路面通过道路颜色的不同,如红、绿、蓝、黄等,提示不同车辆的驾驶者在规定的略面上行驶,从而避兔了车辆的混行,大大增强了安全性。
现在,国内一些城市也开始采用彩色路面。以北京为例,当汽丰行驶到二
5 / 19
环路雍和宫到东直门转弯时,会发现此处路面与别处不同,一是呈暗红色,原来此处为事故多发地,改变路面颜色以引起司机注意;二是路面加铺了一层颗粒状防滑材料。在上海的局部地区还出现了碧绿色、橘黄色的路面,各种车辆“各行其道”。
与此同时,一种新颖的透水路面也应运而生。这种路面做成三层:最上层安置了透水材料,保证雨水及时吸纳进路面,中间层是分流设施,负责将吸纳进来的雨水分流到回收系统,最底层为密封层,防止雨水渗迹到地下。
透水路面含有一种强化纤维材料,使路面吸水功能提高10%到20%,有的甚至高达25%,所以这种路面不积水,不溅水,汽车行驶时不易打滑,有利于交通安全。
这种能吸纳回收雨水的透水路面,对于水资源不够丰富的城市来说,无疑是个福音。
1.第二自然段中写了“此处路面与别处不同”,这种不同之处体现在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
2.透水路面各层功能可分别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第二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_______) (2)彩色路面在我国已经普及了。(________)
(3)对于缺水型城市,建议该城市铺设透水路面。(_________) 4.第四自然段中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为了说明( ) A.透水路而吸水能力强。 B.强化纤维材料好。 C.汽车行驶不易打滑
七、 课内阅读。
旁边一个鬼子嗖地抽出刀来,瞪着眼睛要向雨来头上劈。扁鼻子军官摇摇头。两个人唧唧咕咕说了一阵。那鬼子向雨来横着脖子翻白眼,使劲把刀放回鞘里。
扁鼻子军官压住肚里的火气,用手轻轻地拍着雨来的肩膀,说:“我最喜
6 / 19
欢小孩。那个人,你看见没有?说呀!”
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扁鼻子军官的眼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他向前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大手。啊!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雨来疼得直咧嘴。鬼子又抽出一只手来,在雨来的脸上打了两巴掌,又把他脸上的肉揪起一块,咬着牙拧。雨来的脸立刻变成白一块,青一块,紫一块。鬼子又向他胸脯上打了一拳。雨来打个趔趄,后退几步,后脑勺正碰在柜板上,但立刻又被抓过来,肚子撞在炕沿上。
1.从“瞪着眼睛要向雨来头上劈”这个句子中的“瞪”你体会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扁鼻子军官摇摇头。两个人唧唧咕咕说了一阵。”这两个鬼子可能在说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选文的第四自然段加个小标题:________________。 4.对画线的句子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扁鼻子军官很善良,很爱孩子。 B.扁鼻子军官想和雨来交朋友。
C.扁鼻子军官装出很喜欢雨来的样子,实际上是想让雨来说出李大叔的下落。
八、 课外阅读:
时光老人与流浪汉
一个流浪汉呜呜地哭着。时光老人问:“你是谁?为什么哭?” 流浪汉说:“我少年时代玩儿玻璃球,青年时代玩儿纸牌,中年时代打麻将,家产都败光了!如今我一无所有,我真后悔呀!”
时光老人看他哭得可怜,试探着问:“假如你能返老还童……” “返老还童?”流浪汉抬头将老人打量了一番,扑通一声跪下,苦苦哀求,“假如再给我一个青春,我一定从头学起,做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好吧!”时光老人说完便消失了。惊呆了的流浪汉低头一看,自己变成一个十来岁的少年,肩上还背着书包呢。
7 / 19
他想起自己刚才的话,便向自己熟悉的一所小学走去。路上他看见几个孩子在玩儿玻璃球,他不觉手痒了,也挤进去玩儿了起来。他仍然按老样子生活,到了老年,他又懊悔地痛哭起来。正巧,又碰到时光老人。他扑通一声跪下,哀求时光老人再给他一个青春。“我做了件蠢事!”时光老人冷笑说,“给你再多的青春,你也不会得到真正的生命。”时光老人那么生气。从此,他给每个人的时间都一样,谁也别想多得一分一秒! 1.“返”用部首查字法,查(____)部,再查(____)画。 “返老还童”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熟悉”的反义词是____________,“懊悔”的近义词是___________。 3.回答问题。
(1)流浪汉苦苦哀求时光老人再给他一个青春时,是怎么说的?用“____”把有关句子画下来。
(2)流浪汉第一次见到时光老人时,呜呜地哭着,他说:“我真后悔呀!”你知道他后悔什么吗?后来他是怎么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流浪汉第二次见到时光老人时,时光老人冷笑着说:“给你再多的青春,你也不会得到真正的生命。”时光老人的话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 课内阅读
走月亮
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着……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细细的流水,流着( )和( )的香味,流着( )。灰白色的( ),布满河床。呦,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8 / 19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把文章内容补充完整。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我也能用这种修辞手法写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走月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4.作者描写月光下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
5.“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中的“抱”字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________)。
十、 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女娲造人(节选)
女娲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
她一心要让这些灵敏的小生物布满大地。但是,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意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
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这么一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模样一般无二。“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 1.女娲造人的目的是( ) A.女娲想让人类叫她“妈妈”。
B.女娲想让世间不再荒凉寂寞,想叫天地间更加生气蓬勃。 C.女娲闲着没事,用泥捏自己的形象消磨时光。 D.女娲想造出人来管理宇宙。
2.盘古用________劈开了天地,女娲想到了造人的好办法_____________。这些想象都很奇特,运用了________的手法,这也是神话故事的特点。 3.在刻画盘古、女娲这两个神话人物时,故事中都运用了________描写。 4.请你选择恰当的词语评价这两个神话人物。 盘古(___) 女娲(___)
9 / 19
A.神通广大 B.勇于献身
5.这个语段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我还读过《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 短文阅读。
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
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软 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着……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zài zǎi)许多新鲜.的花(辫 瓣)……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1.联系上下文,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字或词语,打上“√”。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讨厌——(______) 陈旧——(______)
3.联系课文内容,我知道“走月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4.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景物。 5.用“____”画出文中的一个拟人句,再写一个这样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2自然段连用了几个“照亮了”,说说这样表达的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用两三句话写下来。 清风明月 秋月春花 花好月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 19
十二、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走月亮(节选)
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 ……
村道已经修补过,坑坑洼洼的地方已经填上碎石和新土。就要收庄稼了,收庄稼前,要把道路修一修,补一补,这是村里的风俗。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声里银光一闪……
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在坡头那片月光下的果园里,这些好吃的果子挂满枝头。沟水汩汩,很满意地响着。是啊,它旁边,是它浇灌过的稻田。哦,阿妈,这不就是我们家的地吗?春天,我们种的油菜开花了,我在田地里找兔草,我把蒲公英吹得飞啊飞......收了油菜,栽上水稻。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哦,阿妈,我们到田埂上去吧,你不是说学校放假了,阿爸就要回来了吗?我们采哪一塘新谷招待阿爸呢?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有时,阿妈给我讲月亮的故事,一个古老的传说;有时,却什么也不讲,只是静静的走着,走着。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啊,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多么奇妙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平平整整——(_______) 轻飘飘——(_______) 2.怎样理解下面的句子。 (1)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课文内容写出你对“走月亮”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 19
4.作者在选文中描写了月光下的哪些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明明是“我和阿妈走月亮”,为什么作者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填上走着,走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美的启发
我家住在古城一角,窗外有块空地,附近的居民竟把它当成了堆垃圾的地方。怎么办?我制了个“禁止倒垃圾”的木牌插在那里,可人们连看都不看它一眼,那里照样垃圾成堆,臭气薰天,为此,我们伤透了脑筋。 一个星期天的早上,爸爸妈妈嘀咕了一会儿,爸爸对我说出了一个好主意。我听了,乐得直拍手。于是,我们全家动员,先将垃圾铲成一堆,再从河边挑来石块,砌成一个椭圆形的花坛,再糊上水泥,并在石缝外勾出美丽的图案,又在花坛的垃圾上面堆上一尺多厚的细土,栽上各种花苗,还就近挖来了两笼翠竹,栽在花坛东西两旁。一天功夫,这儿变成了另一番景象。附近的居民[ ]没来这儿倒垃圾,[ ]纷纷把家里珍贵的花木奉献出来,为这小小的花圃增美添色。
春去秋来,这里花团锦簇,翠木葱茏,竟然成了古城的一角风景。人们工作之余,便来这儿休息聊天,看书下棋。你瞧,一位小姐姐正坐在花坛边抚弄着琴弦呢!
窗外,飘散着动人的琴声;窗外,洋溢着沁人心脾的清香;窗外,小鸟在枝头欢乐自在地歌唱……
看着窗外美丽的风景,我蓦然懂得了:只有用美,才能启发更多的人爱 。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蓦然: _________________ 沁人心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仍旧(_____________) 慷慨(_____________)
12 / 19
4.照样子,概括文章有关内容
第2自然段写建造花坛的经过是:铲垃圾、挑石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栽花苗(每条横线上写3个字 ) 5.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用“______”在文中画出来。
十四、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飘香的生命
突然,觉得办公室内流动着一股熟悉的香味,很熟悉,却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香味。开始,还以为是某个同事身上的香水味。可一个个挨着猛嗅了一番,却都不是。这时,有人提醒:“这是桂花香吧。”
这才恍然醒悟,这确实是桂花香啊!于是,赶到室外,走到立在人行道旁的桂树旁。果然,一股浓烈的幽香沁人心脾,激荡魂魄。再仔细瞧去,在那密密的树叶后面,那些米粒大小的嫩黄的花儿正如天空的星星闪烁,却又十分静谧,毫无张扬之意。
瞧着瞧着,我的眼睛就湿润了。这些惹人怜爱的小东西,竟在偷偷地飘香,飘香了像什么都没发生似的,静静地立在枝头,等着悄悄地凋零。我们如不仔细瞧,还不知道它已经到过这个世界,已经香过这个世界。这时,我的思绪触到一段最温柔的记忆,那是上中学时一个同学讲的故事。
当时,这个同学家里很穷,为了省电,他每天晚自习后十一点钟才回家,而那时,学校的大门也在他走后一段时间才缓缓地关上。他一直以为大门是要到那个时候才关的,因此春夏秋冬,他天天如此,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直到有一天,他被锁在校园内过了一夜,他才知道学校大门是十点钟就关的,而原来关门的老大爷生病住院了。直到那时他才明白,老大爷一直在默默地为他开着方便之门。当他流着泪买了一大堆礼品去看老大爷时,老大爷已经去世了。……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为了那个默默行善的老人。我们的心湿漉漉的,因为在那一刻,我们才醒悟,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在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他们就像这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地释放着幽香,然后悄悄地凋零。
13 / 19
他们不张扬,是因为他们的生命本就是如此啊!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嗅( ) 沁( )人心脾 凋( )零 静谧....( )
2.把下面的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短文补充成语。
( )醒悟 激荡( ) 默默( ) ( )之门 4.第3自然段中画线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和“我们的心湿漉漉的”,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飘香的生命》写出了作者对生命的什么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五、 阅读理解。
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 )有骤雨,这里( )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1.这两段话选自课文《____________》,作者是法国作家_______。 2.请将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14 / 19
3.蟋蟀不吃出口处的那丛草的原因是( ) A.那丛草好看。 B.那丛草遮阳。
C.那丛草可以遮蔽洞的出口。
4.蟋蟀的住宅“算是伟大的工程”,是因为( ) A.蟋蟀慎重地选择住址,不肯随遇而安。
B.蟋蟀建造住宅的工具简单,但建造得却很精心。 C.蟋蟀的住宅又向阳又隐蔽。
5.从画横线的句子中可以看出蟋蟀的住宅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6.这两段话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
1. 温文尔雅 仁人志士 交口称赞
2.我不能忘记祖国,我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一个人,如果真的忘记了祖国,那人生该是多么没有趣味呀!
3.宋庆龄在美国留学时,同学在历史课上轻视中国,而宋庆龄为祖国据理力争。
4.《我的祖国》。如果我们都像宋庆龄那样热爱自己的祖国,那么我们的祖国就会变得更加强大。 5.我不能忘记祖国 二、 1.B 2.A 3.B
15 / 19
4.A
5.无论干什么事情,只要有这种水滴石穿的精神,就一定会成功的。 三、
1.风平浪静 越来越大 移来 拉长 变粗 齐头并进 飞奔而来 2.远 近 潮来之时
3. 逐渐 颤动 犹如(或“如同”) 飞奔 4.① 四、
1.触 变 巴 拉 贴 爬
2. 比喻 爬山虎的脚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的脚很细的特点 3.因为作者对爬山虎观察的特别细致。 五、
1.残酷到了没有一点人性的地步,形容凶恶残暴到了极点; 心狠手辣; 丧心病狂
2.战士少; 严寒; 没有粮食; 日伪军人数众多; 强烈的爱国主义 3.A
4.他们会被杨靖宇坚贞不屈的精神而震惊,不敢相信他竟然靠着这样的东西坚持了这么多天。 5.赵一曼、赵尚志等。 六、
1. 呈暗红色 加铺了一层颗粒状防滑材料 2. 及时吸纳 分流回收 防止渗透 3. √ × √ 4. A 七、
1.鬼子的凶恶与残忍
2.在商量如何诱骗雨来供出李大叔的下落。 3.鬼子打雨来 4.C
16 / 19
八、
1. 走之底 4 由衰老恢复青春。形容老年人充满了活力 2. 陌生 后悔
3.“给你再多的青春,你也不会得到真正的生命。”
后悔在他年轻时没有勤奋学习,白白的浪费了自己的青春,导致一事无成。 后来他想哀求时光老人让他返老还童。
不懂得珍惜生命的人,是永远也不会获得真正的人生的。 九、
1.山草 野花 月光 鹅卵石
2. 排比 冬天虽然没有春天迷人的鸟语花香,没有夏天壮观的电闪雷鸣,没有秋天诱人的丰硕果实,但冬天有献给大自然含蓄的美。 3.在月光下散步。
4. 溪水 鹅卵石 小水塘 5. 拟人 倒映在水中的月影 十、 1.B
2. 斧子 用一条枯藤伸入泥潭,搅动泥浆,向地面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人 夸张 3.动作
4. B A
5. 精卫填海 夸父追日 十一、 1.柔和 zài 瓣
2. 喜欢 新鲜 3.在月光下走
4. 溪水 鹅卵石 小水塘
5.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夏天的夜晚,天空中有多少明亮的小星星啊,每个小星星都眨着自己那双可爱的小眼睛!
6.表现了月光的皎洁、明亮。
17 / 19
7.清风明月:一个夜晚,四处都很安静,一轮皎洁的月光照着幽静的小径上,一阵微风吹来,让人心旷神怡。 十二、
1. 坑坑洼洼 沉甸甸
2. 月亮倒映在每个水塘里。 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掺杂在溪水里,月光也洒在水面上。 3.在月亮下行走,散步。 4.水塘,溪水,鹅卵石
5.将月亮比喻成妈妈,星星比喻成“我”,表现了妈妈对“我”的爱。 十三、
1. 蓦然:忽然、猛然。 沁人心脾:吸入芳香气味,感到舒服,愉快。 2.不但,而且
3. 仍旧( 依旧 ) 慷慨( 大 方 )
4. 砌花坛 糊水泥 勾图案 堆细土 栽翠竹 5.本文告诉我们只有用美,才能启发更多的人爱美。 十四、
1.xiù qìn diāo mì 2.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怎能不湿润呢? 3.恍然 魂魄 行善 方便 4.引出下文。
5.“眼睛都湿润”的原因是“为了那个默默行善的老人”;“心湿漉漉”的原因是“那一刻,我们才醒悟,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在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他们就像这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地释放着幽香,然后悄悄地凋零”。
6.生命的美好在于默默地奉献。 十五、
1. 蟋蟀的住宅 法布尔 2.即使 也 3.C
18 / 19
4.B
5. 向阳 便于排水 门洞隐蔽 6.主要写了蟋蟀住宅的外部和内部特点。
19 / 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