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汉字的发展
作者:孙红利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33期
摘 要:同世界上大多数文字一样,汉字的发展,从造字的方法考察,经历了表意、表音、表意兼表音(意音)三个阶段。中国传统的文字素有“四体二用”的说法,较好地反映了汉字的造字实际。所谓四体,指四种造字方法,即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所谓二用,指两种用字方法,即六书中的转注、假借。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盖有指事象形,而后有会意、形声,有是四者为体,而后有转注、假借为用。”这个说法大体上是不错的。
关键词:汉字;语言;发展
作者简介:孙红利(1970.4-),汉,女,河南省开封人,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H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4--01 一、结合造字的方法来看文字体系的发展过程
1、第一阶段是由记事图画直接发展出来的象形的表意字,可以分为象形字和会意字两种情况。东汉许慎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意即比照事物的形体,描画实物的形状。比如“火”,象火焰向上的样子;“贝”,象海贝的形状;“门”,繁体为“門”,象带门框的双扇门等等。应该说,这些象形字在古文字中其象形特点是很突出的,现在这些字都不同程度地简化,但大致也能看出象形的特点。至于会意字,则是“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意思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符号或指示符号来表达某个词,比如“休”字表示“人”在“木”旁歇息;“北”,原意“相背”,两个人背对着背;“看”是指“手”放在“目”的上方,挡着光,好远望;“友”则为两个“又”(右手),是两手相助,引申为朋友等等。不可否认,象形字是“独体”,会意字是“合体”。会意字也是表示语言里某一个词的,是用几个象形符号的组合关系所表示的词义联系。而且用两个象形字或指示字会合成字,所“会”的意往往就是很牵强的,更有甚者如同猜谜。例如:“间”,原来的意思是间隙,门中见月,以示有隙。不过,会意字同象形字、指示字比起来,在造字方法上确实有些进步,因而汉语中的会意字数目比较多。
2、第二阶段是表音字的出现。由象形字和会意字构成的表意字尽管可以通过形体知道它所表示的意义(本义),但是却有三个缺点:一是这种由形表义的过程往往不很准确,有时人们很难知道某些表意字究竟表示语言中的哪一个语素或词;二是语言中有很多意义比较空灵的虚词和意义抽象的词根本无“形”可“象”;三是不识字的人无法由“形”而知“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当人们认识到字形和语言之间的联系后,就可以借用一个同音的表意字来记录语言中的另一个同音词,例如用表示“鼻子”的象形字“自”来表示“自己”的“自”;用表示“日暮”的“莫”来表示否定副词“莫”。这种情况就属于假借。假借字都是由早期的表意字转变过来的。
3、第三阶段是形声字的出现。单纯的表音字或假借字的出现表明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字可以通过声音直接记录语言中的语素或词,不必依赖表意。于是人们就在表意字的旁边再加上一个字,这个字只是表示读音,结果形成了“先形后声”的形声字,也就是把两个字合在一起,一个字是表意的,另一个字是以假借的方式来表音的,这样就可以造出更多的字。还有一种情况,如果一个字的意义在语言的发展中产生了分化或被借去表示其他语素或词的读音,人们也可能在该字的旁边添加一个形符来表示它的义类,从而形成了“先声后形”的形声字。 至于现代汉字的造字法,主要有形声、(用楷书字形)会意(如灭、泪、孙)、合形合音合义字(如 巯、朆)、变形字(如乒、乓、冇)、非音非义符号与其它部件组合字(如刘、邓、汉)以及草书楷化(如农、书、为、长)等。 二、结合用字的方法来看文字体系的发展过程
汉字文字体系包含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字形:表意字,借表意字充当的表音字,以及兼用表意表音两种方法的形声字。不过,由于汉语言文学的繁荣以及书面语言的准确性要求,在汉语的发展历程中,第二类字(即假借字)逐渐产生了变化。这又分几种情况:
1、“久借不归,借义行而本义废。”比如表示“愚笨、粗笨”的意义没有本字,从一开始就借用本义是“竹里”的“笨”来表示。这个字一直沿用到现在,虽然曾经有人想用一个“体”字来代替它,但始终没有被代替,也没有为表示“笨”的本义的那个词造字。另外,象“新旧”的“旧”,“困难”的“难”等一些字都属于这种情况。
2、为假借义另造新字。例如“收藏”、“内脏”、“赃物”等,意义也都没有本字,只是借用本义是“臧获”(即战争中被虏获为奴隶的人)的“臧”字来表示。为了文字表达的准确,后来为“收藏”的意义造了“藏”字、为“内脏”的意义造了个“臟”字、为赃物的意义造了个“贜”字。“藏”、“臟”、“贜”都是后起的区别字,它们和“臧”都是古今字的关系。
3、为本义另造新字。《孟子·公孙丑上》:“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这个“然”字显然是“燃烧”的意思。不错,“然”正是“燃烧”的本字。《孟子》里用的正是本字本义,而指示代词“然”则是借燃烧字为之。因为被借义所专用,才又造了一个表示本义的“燃”字。 参考文献:
1、 叶蜚声、徐通铿,《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3版。 2、 徐通铿、胡吉成,《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3版。
4、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教学说明与自学参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5、胡裕树,《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第6版。 6、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5月第3版。
7、 胡培俊,《古代汉语》辅导及习题集,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版。
2006年7月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