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古诗词鉴赏漫谈

古诗词鉴赏漫谈

来源:化拓教育网


古诗词鉴赏漫谈

淮南市潘集中学 高良胜

古诗词阅读是近些年来高考必考题之一,属于鉴赏评价能力范围。考试说明从两个方面规定了考试内容:一是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作者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古诗词鉴赏实际上就是对诗词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加以赏析。一般来说,先形式后内容,由浅入深。下面就结合本人的多年教学实际来谈谈一些浅陋的看法。

首先,从整体上大致把握诗词意思,为理解深层内涵作基础。这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重视标题。标题是文学作品的眼睛。读诗必先品诗题,通过标题往往能够率先对诗的内容有个宏观的了解。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韦应物的《赋的暮雨送李胄》等,通过标题就可以初步判定它们属于送别类的诗,再结合

我们所学的古诗词的常识,就不难理解诗词的大致内容了。

2、倚重注释。若诗词后面有注释,务必看清注释,这是进行诗词鉴赏的一个依据和突破口。在有限的试卷版面中,不可能添加注释作为摆设,它一方面解释诗歌当中较为生僻或难以理解的词语,另一方面也向考生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即写作诗歌的相关时代背景或诗人经历,以降低理解诗歌的难度。既然给了这些注释,说明在解题时肯定就要用上它,借助注释可以帮助自己准确地理解诗歌内容,进而准确作答。如2008年安徽卷谢枋得《小孤山》就对诗题、作者等作了如下注释: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无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

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结合注释①②知作者是位南宋爱国诗人,欲托小孤山以言志,带着这样的诠释再解读全诗自然会事半功倍,效果显著。

3、借助古汉语知识。古诗词与古汉语虽属不同体裁,但都是用文言来表词达意的。因此,运用古汉语中所掌握的词义来诠释,往往能令鉴赏更迅速更准确。如柳永词《雨霖林》中“多情自古伤离别”之“伤”的释义,就是古汉语中的为动用法“为……伤悲”之意。再如2003全国卷王维《过香积寺》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之“咽”、“冷”即为诗眼,是古汉语中的使动用法“使……呜咽”“使……阴冷”之意,形象地写出了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色。

4、结合语境。语境即为语言环境,就诗词而言,就是上下文的意义或对应关系。我们知道,诗词都有固定的格式,讲究对应对仗,甚至有的诗体(如律诗)还规定了哪几联必须对仗,可据此以已知推测未知。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这里的“寻常”可不是“平常”之意,否则就够不成对仗了。原来古代以八尺为寻,两寻为常,这样借来对数量词“几度”就工整了,意思也就自然明了了。

其次,在了解了诗词整体意思之后,就要向纵深方向挖掘,也就是要通过对形式(语言、形象等)的解读来理解诗词的内容(主旨、意境等),具体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1、关注作者。鉴赏诗词需要知人论世,“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论世”就是要了解时代背景和诗人身世背景,这是理解诗词主旨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有力依据。如解读南宋著名爱国词人陆游、辛弃疾的词,就要了解南宋偏江南一隅弃广袤中原于不顾的史实及词人矢志不愈的收复中原的个人情感,这样就能比较深刻的探讨了诗词的内涵。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时代的诗人,其作品内涵不同,即使是同一时代的诗人由于其个人经历与情感性格的不同,其诗作内涵也不相同(如李白与杜甫),甚至是同一诗人由于生活际遇的变化

诗歌内容也就有了较大的变化(如李清照)。所以,借助作者来把握诗意,切记不可先入为主,知人论世是有效解题的突破口,但这一原则过了头也就会适得其反。当然,更不可牵强附会,生套硬搬,以免弄巧成拙。

2、组合意象。诗词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种将主观情意浸润于客观物象,或借助客观物象来表现主观情意的载体即为意象。在古诗词当中,固定的意象有其特定的内涵,如“月”表相思,“柳”为“留”之谐音表送别,“菊”“松”表高洁的品行,“梧桐”表伤悲的情感等等。从意象入手鉴赏诗词,往往能迅速把握主旨,有事半功倍之奇效。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倘若知道古诗词中“月”是思乡的代名词,就比较快地理解全诗怀乡念家的思想感情了。

3、咀嚼诗眼。“诗眼”是诗歌中最能表现诗人情感和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推敲诗眼也就是在雕琢诗歌的内涵。一般情况下,诗眼若是某个词语,则多为动词、形容词或动词化了实词,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僧敲月下门”之“敲”等。也有些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如周邦颜《咏蔷薇》“长条故惹竹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中“似”字,便使蔷薇处于人似与不似之间,显出无限情韵。诗眼若是某个句子,一般是这首诗的主旨句,也多为名句,如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即是如此。通过咀嚼诗眼,能够快速而准确地体会诗词意境,感悟诗人的主观情感,平常练习时不妨一试。

4、分辨类别。综观古诗词,其内容无外乎豪放洒脱超然世俗、忧国忧民爱民惜才、归隐田园钟情山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青春易逝昔是今非、矢志报国慷慨愤世、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战等,在了解诗词表层意义时就不妨先初步设定诗歌题材类别,再知人论世,探究深层内涵。分清题材定夺类别,这是鉴赏诗词的一条便途捷径,能有效

提高鉴赏的效率。例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通过词的表层意义的理解,不难发现这是一首边塞词,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5、逆用表达技巧。诗词的表达技巧是为内容服务的。诗人在创设意境表达情感时,往往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调动各种艺术技巧(渲染烘托、动静虚实、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创造出一个个融合着他主观情思和客观风物的意境,我们正是借此逆向而用之,来挖掘诗人在字里行间透露的情感。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与富家的鲜明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另外,在了解了诗的形式和内容之后,还需要踩准分点规范答题,明确题目要求,权衡答题角度,组织并规范答题语言,掌握相应的方法步骤与技巧。如分析意境,则可从景(意象)、情(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境(作者的思想情感)三方面鉴赏;分析技巧,则先指出所用的表达手法,再结合意象加以阐释,进而阐明该手法传达出怎样的情感;分析语言风格,则先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简洁朴素等)再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从而传递出诗人的情感等等。需要强调的是,不论是何种答题方式,都要紧扣题意,或具体或概括,切忌笼统空泛,无实际内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