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研究报告 《议程设置》研究报告
研究题目: 《议程设置》
小组分工: 第一部分来珺 第二部分沈源 总结与感想法柔扎 其他组员裴艾琳、张姝洁
指导老师: 马凌
【摘要】我组分两个部分对《议程设置》进行研究。第一个部分为“原著解读”,分析议程设置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产生的原因及其效果和差异。第二个部分为“以’我爸是李刚’事件为例”,结合议程设置原理以及网络传播的知识对事件进行剖析。
目录
目录 .............................................................................................................................. 1 第一部分:原著解读 ............................................................................................. 2
一、议程设置的基本概念 .................................................................................... 2
1、显要性转移 ................................................................................................... 2 2、公众议程、媒介议程与现实议程 ................................................................... 2 3、“惊觉”(alarmed discovery) ......................................................................... 2
二、议程设置的研究 ............................................................................................ 3
1、高度相关性 ................................................................................................... 3 2、相对因果 ...................................................................................................... 3
三、议程设置的原因 ............................................................................................ 3
1、导向需求 ...................................................................................................... 3 2、容量有限性 ................................................................................................... 4
四、议程设置产生的后果 .................................................................................... 4
1、议程设置的效果 ............................................................................................ 4 2、议程设置的效果的差异 ................................................................................. 5 (1)不同的媒介 ............................................................................................ 5 (2)不同的议程 ............................................................................................ 5
第二部分:以“我爸是李刚”为例 ................................................................. 8
导语......................................................................................................................... 8 一、“我爸是李刚”时间回顾 .............................................................................. 8 二、谁设置了媒介议程? .................................................................................... 9 三、议程设置课题的特点 .................................................................................. 10
1、议题课题的多元属性 ....................................................................................10 2、公众和议题的关联性 ....................................................................................10
四、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因素 ......................................................................... 10
1、传播模式影响议题的转移 ....................................................................................10
2、媒介属性以及目的影响视角的铺垫 ...............................................................11
五、媒介议程、公众议程、行为界限模糊 ..................................................... 11
总结与感想 ............................................................................................................. 11 参考文献 .................................................................................................................. 11
1
第一部分:原著解读
一、 议程设置的基本概念
在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与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的关系,即传播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传播媒介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
1、 显要性转移:
大众媒介描绘的关于世界的重要图画转移到我们头脑中,成为我们头脑中的图画。 显要性转移有两个阶段:一是客体显要性转移,二是属性显要性转移
图1 第一与第二层面的议程设置
2、公众议程、媒介议程与现实议程
芬克毫泽:“媒介报道的模式与任何议题的现实情况都不存在一对一的关系”简而言之,60年代的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在保持高度相关性的同时,却都与这个时期的历史趋势存在一定的距离。
在新的世纪里,《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萨菲尔重新诠释了李普曼的拟态环境观点,他这样简洁的概括现实与新闻的关系:“在政治中,媒介与公众所广泛感知到的事物是虚拟的现实。”
3、“惊觉”(alarmed discovery) 指公众对议程上的新议题做出的初期反应
例子:2001年鲨鱼袭击人类《时代》杂志极具渲染的报道。事实上,从1990到1997年,美国有28个孩子被掉落的电视机砸死,这个数字是整个20世纪葬身鱼腹的人数的
四倍。相较而言,看电视可能比在海洋中游泳更危险。
二、 议程设置的研究
1、 高度相关性 查普希尔研究
议程设置效果的角度:阿卡普尔科模型
在国防意识、环境污染等议题上编辑不同版本的电视节目,强调其中的某个议题,在实验室中创造不同的显要性,然后让受试者观看这些电视节目。采取一系列的操纵手段,确保在某个议题上的显要性变化来自于对新闻议程的接触。
图2 阿卡普尔科模型:议程设置的四种角度
2、相对因果
体现这种因果关系的第一个必要条件是:假定的原因与结果之间存在很大程度的相关性;第二个必要条件是时间顺序:在时间上,原因必须位于结果之前。查普希尔研究中采用固定样本连续访问法。
议程设置理论的核心假设认为媒介议程影响公众议程,与之对立的因果假设认为公众议程影响媒介议程。1976年对大选年的深入而广泛的研究提供了另一个机会来对这两种观点进行比较。如上所述,全国电视节目对公众议程设置效果的相关性为+0.63,而在同一时期,公众议程对其后全国电视议程的相关性却仅为+0.22.
三、 议程设置产生的原因
1、导向需求 (need for orientation)
一条科学原理“自然界是没有真空的”,同样也适用于人类心理。当你处于一个认知空间时,你会产生不安,会产生认识当前情境的需求。“在公民领域里,也有许多让
3
公民需要知道的情境,在大部分情况下,他们会转向大众媒介寻求指导,他们或者依靠新闻获取相关信息,或者直接依赖报纸社论的观点。”
图3 导向需求与议程设置效果
2、容量有限性
公众议程容量的有限性可以通过公众拥有资源的有限性来解释,资源的有限性包括时间与心理容量。
记者没有能力采集关于这些信息的所有信息,也没有能力将所有这些信息告知受众,因此他们凭借一些职业规范,并在其指导下每日对环境进行取样。结果造成新闻媒介只能描绘大环境中的有限一部分,就像透过狭窄的窗户观看外部世界,观察到的视野非常有限。如果窗玻璃的透明度与光滑度较差,那么这个比喻更能传神。
四、 议程设置产生的后果
1、议程设置的效果:
19世纪晚期变革时代的改革家极力推崇新闻媒介的这种作用:“设置公众议程就像行使一种权力,这种权力居于民主政治的核心”
这个时期,报纸集中而持续的报道市区有轨电车管理的议题,导致这个议题多年主导地方选举。19年,所有候选人都觉得有必要将此作为竞选宣传活动的主要议题。
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对某个信息显著性的增加而“引导”或“转移”受众的注意,从而达到预期的社会效果。比如现在大家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对失学儿童的关心等等,一定程度上是传媒强调的结果。的管理也是有议程和重点的,传媒可以帮助“引
导”和“转移”民众的关注。在信息时代,的议程如果不借助于大众传媒,则很难推广和深入人心。
图4 议程设置及其后果的地图
2、议程设置的效果的差异 (1)报纸与电视(不同的媒介)
在大约一半的时间里,报纸与电视在议程设置作用方面不存在可以辨别的差异。在另外一半时间里,报纸看起来更强大一些,比例大约是二比一。日报与电视新闻相比拥有更大的容量,这意味着受众通常有更多时间去学习报纸的议程。电视新闻更像报纸的重要版面。在某个议题进入报纸议程前列或者在电视议程上出现之前,报纸读者可能已经接触她很久了。
导向需求高报纸;导向需求低电视(简洁明了)
开放系统,新闻与政治言论的来源,不受与主要政党的控制,在具备这两种开放性的地方,公众会接受新闻传媒提出的议题议程的相当大的一部分。
(2)具体与抽象(不同的议程)
然而,大众媒介并非公民了解公共事务的唯一来源。作者在对美国十年的研究中,得出结论:与新闻媒介在抽象议题上的高度一致性与在具体议题上的极低一致性。这里面涉及到公民的亲身体验和经验。具体议题指一定会进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议题,如通货膨胀、失业、犯罪问题。在此情况下,个人经验就足以为人们就当前局势提供指导,于是额外的导向需求就低。而在一些抽象议题上,比如国家凝聚力、污染、毒
5
品问题上,亲身经验并不能提供充分指导,而媒介议程通常成为导向需求的重要来源。
如果抽象议题与公众有了共鸣,那么导向需求会居中或者较高。在具体议题上,大部分导向需求可以通过亲身经验来满足。但是,如果亲身经验导致获取更多信息的欲求,那么人们会转向大众媒介以获取更多指导。
图5 在具体与抽象议题上的议程设置效果(自然历史角度)
图6 具体议题与抽象议题的议程设置效果(竞争角度)
【洋葱理论】
地方新闻机构是从通讯社供给的大量新闻中创建他们的每日议程的。
记者通过观察同行的工作来验证自己对新闻的感觉。地方报纸与电视台观察他们的直接竞争者对每日地方新闻的关注以确定自己的新闻议程。这些日常的、连续的观察及其形成的媒介间影响最终产生一个高度重复的新闻议程。 时间以及议题数量的影响
图7 媒介议程设置之洋葱比喻
第二部分:以“我爸是李刚”为例
导语
我们可以从第一部分中概括出“议程设置理论”的主要含义:大众媒体加大对某些问题的报道量、或突出报道某些问题,便能够影响受众对这些问题重要性的认知。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案例“我爸是李刚”事件,来体会一下议程设置理论在实践中是如何应用的,并思考:在当今新媒体风行的情景下,议程设置理论的一些内容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一、“我爸是李刚”事件回顾
2010年10月16日,河北大学生李启铭在河北大学一超市门口撞到两位女学生,造成一死一伤,事后不但不表示出任何悔意,并且吼出“我爸是李刚”的狂言,随后“我爸是李刚”也成为网络流行用语,一时成为关注的焦点,李刚父子也遭到了的不断抨击。社会化媒体作为这次“李刚门”事件的平台,对事件后续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
7
么,“我爸是李刚”如何走进媒介的议程,又如何形成了“公众议程”?
二、谁设置了媒介议程?
“我爸是李刚”事件首先在“天涯论坛”上被曝光,网友通过对事件的价值判断——或许论坛上的“媒体人”所意识到的并非事件完整的新闻价值,而仅仅是事件的重要性,从而通过发帖这一形式将信息传播到网络上。媒介内容完全是由网友自己决定的,不断有网友进行跟帖,从而赋予了这个议题以显著性。转而“李刚门”风靡整个网络,并且从起初对于车祸肇事者李启铭的抨击引发到了对其父亲李刚的强烈谴责。
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传者和受者的身份界限已经非常模糊,因为每个人都兼具两者的功能。传播媒介最重要的效果在于它影响了我们的理解与思考,而社会化媒体通过赋予人不同的功能来告知网民自己已经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所以作为媒介把关者的网民创造了媒体的内容,而无数个人化媒体的参与,进行转载、跟帖等等,更加强化了“李刚门”事件的显著性,将其搬上了社会化媒体的媒介议程之上。
综上,“我爸是李刚”议题由“天涯论坛”的媒体人创造内容,通过在社会化媒体如人人网、新浪微博进行再次传播赋予其显著性,其兴起和发展的平台都在社会化媒体之中,从而影响到传统媒体以及其他网络上的门户媒体对此议题进行再度报道,形成公众议题,这个模式其实并未变化,主要的变化体现在参与到媒介议程的媒体数量急剧增长。传统议程设置的主体格局发生了变化,媒介议程不再只是被掌握在少数的传统 “精英媒体人”的手上,只要是使用了社会化媒体的公众都可以通过“媒体人”的身份来参与到媒介的议程设置之中。
图8 “我爸是李刚”议题的形成
三、议程设置客体的特点
“我爸是李刚”的议程有两个特点:一是议题讨论深入议题客体的多元属性;二是对议题属性的讨论显著地反映了社会心态和社会需求,公众和议题的关联性很高。
1、议题课题的多元属性
“我爸是李刚”事件的原型是李刚的儿子李启铭在车祸之后没有悔改之心,反而吼出了一句“我爸是李刚”,原本媒体对事件的聚焦点应当在校园车祸车祸之上,但是在媒介的狂轰乱炸的报道之中,聚焦点一直都在那句“我爸是李刚”,议题的直接客体转移成为“我爸是李刚”,所以客体的属性也并非从车祸上开始延展。
这也是由于议程设置主体的特点决定的,社会化媒体中的媒介格局有两大特征:一是具有双重身份,二是基础十分庞大,议题的决定权掌握在无数个体化媒介手中,所以经过社会化媒体把关之后所形成的媒介议题非常鲜明地反映了公民的社会心态以及需求——追求社会公平。
2、公众和议题的关联性
议题客体本身是一个发生在河北大学里的车祸,与公众的关联性其实不高。那么它为何能够引起全国的?但因为客体的属性体现了一个显著的社会现象,“我爸是李刚”一个鲜明的属性就是“”。对于“我爸是李刚”的批判也直接体现出了社会对于“”现象的讽刺与抨击。在社会公平的主流环境下,“”现象刺激了公众的神经,议题的关联性大大提高。加之其发生在河北,大多数的个人化媒体和受众无法接触到事件,不确定性也不断增长,以至于产生了导向需求非常高的媒介议程。
所以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产生的议程必定反映了社会心态以及整体的需求,因为其不再是通过少数媒体人把关所产生,所以虽然是通过媒介议程产生了公众议程,但是媒介议程是在具有社会代表性的大众的微型媒体的多向传播中所产生的,议题与公众的有很高的关联度,所以议题客体和属性的特点也决定了议程设置的效果。
四、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因素
1、传播模式影响议题的转移
社会化媒体对于议程设置的重要影响还在于其传播模式,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一对多的传播模式,形成了非常典型的多对多的的传播,进而形成“病毒式传播”。
“我爸是李刚”事件则是通过在社会化媒体中这传播获得了“病毒式”的效果,每一个
9
社会化媒体的用户的首页都会接收到来自许多个人化媒体传播的内容,并且是强制性的接收,强化了选择性注意的效果,很多用户都会被卷入到这场“病毒式传播”之中,并且由于其灵活性和低成本性,他们很容易就参与到议题的讨论之中。
2、媒介属性以及目的影响视角的铺垫
“我爸是李刚”在央视新闻频道的《新闻调查》栏目中的报道,并不具有新闻最基本的客观性,因为在这个事件中最主要的受害者及其亲属都未出现在访问之中,而更多镜头给了李刚父子飙泪的镜头,明显对于公众的议程引导有失偏颇。而在社会化媒体中,参与的媒体数量众多,角度的多元化给了公众新的视角来对议题形成意见。
五、媒介议程、公众议程、行为界限模糊
在社会化媒体的媒体人作为公民的身份在网络上进行对“李刚门”事件的抨击和批判之时,产生具体的行动之时,其作为媒体人的身份又在进行媒介议程设置。导致了媒介议程、公众议程和行为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社会化媒体的出现,重组了媒介的新格局,重构了受众的身份,媒介不再是掌握在“精英媒体人”手中的玩物,“媒体人”也不仅仅是内容的创造者,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的主体身份的多元也对客体本身以及其属性有着更深度的挖掘,媒介的属性也使得媒介议程和公众议程更加全面而客观,从而引导着产生理性的公众意见和行为,独特的传播模式也强化了传播的效果。议程设置理论在这种的环境下作用机制也发生了转变,媒介议程、公众议程以及行为的界限变得模糊。
总结与感想
议程设置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
(1)媒介议程影响公众议程
议程设置引导我们关注产生的阶段.媒介通过对视觉的铺垫作用,影响公众的行为。这种情况要求新闻记者承担了强烈的道德责任,仔细选择议程上的议题。
(2)媒介议程和受众议程的关系变为“双向互动,螺旋式前进的辩证运动过程” 网络媒体时代,受众自主性增强,媒介议程和受众议程的关系已经变成一种“双向互动,螺旋式前进的辩证运动过程”。
网络媒体作为一个被多元要素影响的媒体,一部分传播权力分散到广大网民手中,传统新闻发布的单向度信息传播变成了互动性多向度信息传播。传统媒体不再是第一手的或者唯一的新闻来源。多元化的传播者,复合式的传播形态,多样的传播渠道等因素使得以网民为代表的公众可以自行选择加工信息,并通过网络传播形式成网上舆情。
总的来说,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有利有弊。用得好,它会对社会,公众起正面的,积极地作用。用得不好,会引起社会问题,对社会产生负面的,消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麦考姆斯M, 贝尔T, 郭镇之: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作用[J]. 新闻大学, 1999, 2. [2] 甘露:浅析网络议程设置的特色[J]. 国际新闻界, 2003 (4): 36-39.
[3] 张洪忠: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关系探讨[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10: 92-95.
[4] 刘正荣:网上引导中的 “议程设置”[J]. 新闻战线, 2007 (5): 57-58. [5] 蔡雯, 戴佳:议程设置研究的历史, 现状与未来[J]. 国际新闻界, 2006 (2). [6] 傅蓉:议程设置的起源, 理论框架与应用[J]. J]. 现代传播, 2002, 6.
[7] 陈虹, 孙华艳: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媒体议程互动——以 “我爸是李刚” 事件为例[J]. 新闻记者, 2010, 12: 014.
[8] 夏明名, 张宜俊.:网络议程设置的效用——以 “李刚门” 事件为例[J]. 青年记者, 2011, 2: 045.
[9] 王倩:浅析网络的形成及影响——以李刚门事件为例[J]. 华中人文论丛, 2011, 1: 052. [10] 柳红兵:新媒介事件的传播机制研究[D]. 西北大学, 2011.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