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记叙文阅读方法

来源:化拓教育网


记叙文阅读方法初探

记叙文阅读理解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之一,也是中考的重量级题形之一。它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记叙文知识的技能技巧解决相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它涉及的知识面广,问题琐碎,所以常常让语文教师感到无从下手,对学生来说,也是一只烫手的热山芋,难以下咽。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反复摸索,试图从以下几方面解读记叙文阅读理解,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和大家共分享。

一、找到记叙的要素

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因此我们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事情的时间、地点,以及有关的人物称为记叙的六要素。掌握记叙的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脉络。有些记叙文,所写的事情较复杂,时间、地点都有变化,如《藤野先生》,作者从东京写起,写到仙台,最后写在北京的寓所。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内容不断深化,中心不断显现。如果不考虑时间、地点的变化和有关的人物,就很难弄清文章的脉络。所以对于时间要素和地点要素的把握,一要注意连续的时间和地点,必须注意其整体过程,找出这些时间和地点间的内在联系;二要注意背景知识,把时间要素、地点要素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分析人物要素,要弄清各个人物之间的主次关系,弄清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

二、找出记叙文的线索

抓住了线索,对理解文章、掌握结构、把握中心大有作用。线索的形式有如下几个方面:1、以某一件有意义的实物为线索;2、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如《一面》;3、以人物为线索,如《藤野先生》;4、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如《荔枝蜜》;5、以时

间为线索,如《老山界》;6、以地点变换为线索,(也有以第一人称“我”为线索的)。阅读一篇文章,首先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和内容、表现手法,再认真阅读全文;其次注意文章标题,不少文章标题就是线索;还有,应注意文章中从头到尾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和某个事物,它就是线索;除上述以外,还要注意文章中议论抒情的语句,如《白杨礼赞》中的“我赞美白杨树”。值得一提的是文章中有时除了明线外,还有暗线,又如《藤野先生》。记叙文在组织材料时,无论运用哪一种记叙方式,都必须将材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优秀的记叙文都有一条清晰的线索。阅读时只要抓住了统领全篇的线索,就能对文章的结构条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因此,把握记叙的线索也是记叙文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找寻记叙的顺序

常用的三种记叙顺序。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阅读时要注意倒叙和顺叙交换处的句、段是怎样连接起来的。总之,倒叙只是顺叙方法的一种局部变通方式。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顺叙、倒叙、插叙三种叙述方式,成为记叙文体的一个特点。阅读记叙文,把握住文章记叙的顺序,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四、找准记叙的人称

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是第一人称。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但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阅读时要充分注意到“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本人,“我”在文中可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如《藤野先生》中的“我”处于重要地位,通过“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相处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孔乙己》中的“我”是次要人物,在文中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以第三者的地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是第三人称。用这种人称不受任何限制,用“他”或“他们”,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写来比较自由开阔。也有的文章用第二人称代词“你”或“你们”直接与读者交流,一般多是出现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五、找出记叙文中描写、议论、说明和抒情,并体会他们的作用

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但还常常辅以描写、议论、说明和抒情。采用综合表达方法是记叙文的主要特点之一,它能使文章文情并茂,使所记叙的人物血肉丰满,栩栩如生,使所写事件细致生动,文章的思想感情更鲜明突出。阅读记叙文,理解文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是我们把握全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描写是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在记叙文中,叙述和描写往往是相辅相成的,两种手法缺一不可。描写手法运用得好,能将人物、事件和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记叙文中的议论,一般是先叙后议,使读者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增强文章的思想深度;也有先议后叙,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对下文的密切注意。有些记叙文中,作者不直接对所写的事物发表议论,而由文章中某个人物去发表议论,作出评价。记叙文中的议论的目的都是为了直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其中有的议论就是文章的中心意思,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因此阅读时对记叙文中的议论要细加揣摩,注意它与叙述、描写的关系,理解它在文章中的作用。记叙文中的抒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阅读时只有把产生这种感情的依据掌握之后,才能更加深刻地受到感染。还有一种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在情景交融、情事结合的内容中去接受美的感染和熏陶。

记叙文中的说明,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应该注意的是,记叙文

中的说明,从整体上看仍是为写人叙事服务的。

另外,没有一定的阅读量,不会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也不会有灵敏的语感。所以,要多读一些典范的、文质优美的记叙文。读得多了,自然而然地就使自己获得了较强的语言感受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巢宗祺 雷实 陆志平 主编 湖北教育出版社

[2]九年级语文《中学教材全解》薛金星 主编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秦训刚 晏渝生 主编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4]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高一语文(下)申志刚 主编 南方出版社

[5]语文教育艺术研究 于漪主编全国中语会教师中心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