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2018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3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理论成果第32讲近代中国思想解
【创新设计】(浙江选考)2018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13 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理论成果 第32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训
练
1.(2016年9月绍兴适应性考试)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云:“我朝三百年间,学术三变:国初一变也,乾嘉一变也,道咸以降一变也。”材料中“道咸以降一变”,主要“变”在( ) A.对理学旧说的批判和反思 B.沉潜于诸经义理的考据上 C.介绍传播并研究西方文化 D.针砭社会时弊,注重实学
解析 注意时间,“道咸以降”也就是鸦片战争以后,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主要变化是开始学习西方文化。 答案 C
2.(2016·嘉兴高一期末)下列口号或主张,属于《海国图志》主旨思想的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C.打倒列强,除军阀 答案 A
3.(2015年10月浙江选考)中国近代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下列思潮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三民主义” ②“师夷长技以自强” ③“师夷长技以制夷” 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A.②③①④ C.③②④①
B.②④③① D.④③①②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解析 中国近代思想的演进中,①出现在20世纪初,②出现在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③出现在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中,④出现在19世纪末维新变法期间,故正确的顺序是③②④①,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4.(2016年9月金华十校联考)19世纪90年代,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批判。下列各项,属于谭K12的学习需要努力专业专心坚持
生活的色彩就是学习 嗣同所言的是( )
A.“变法之本,在育人才……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B.“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 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D.“冲决君主之网罗,冲决伦常之网罗” 解析 四项中只有D项是批判君主专制言论。 答案 D
5.(2016年9月嘉兴教学测试)中国近代有维新志士提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后人评他“立论锋利,条理分明,感情奔放,痛快淋漓,是当时最有号召力的政论家。”他是( ) A.郑观应 C.谭嗣同
解析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梁启超。 答案 D
6.(2016·宁波九校高二联考)在《青年杂志》创刊时,陈独秀向读者声明:“批评时政,非其旨也。”那么,其旨在( ) A.推动思想启蒙 C.鼓吹政治革命
B.倡导文学革命 D.宣传马克思主义 B.康有为 D.梁启超
解析 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可以看出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实质,A项符合题干要求。B、C、D项表述错误。 答案 A
7.右图是某画册封面,下列言论与其内容主旨一致的是( ) A.“尊孔复古”
B.“中国民不拜天,又不拜孔子,留此膝何为?” C.“打倒孔家店” D.“孔子穿上了西装”
解析 由图示可知该画册的主旨主要是对孔子的批判,新文化运动号召“打倒孔家店”,彻底批判封建旧道德,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答案 C
8.(2014·浙江学考)1918年,中国一位先进知识分子指出:十月革命是20世纪世界革命K12的学习需要努力专业专心坚持
生活的色彩就是学习
的先声,是人类历史的新曙光,也是劳工主义的胜利。这位知识分子是( ) A.陈独秀 C.胡适
B.鲁迅 D.李大钊
解析 李大钊第一个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最早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 答案 D
9.(2016·湖州高二期末)《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五四运动以后,新的宇宙观、人生观一齐涌来,新的一代改革者科学地认识和阐明了下层群众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这里的“下层群众”主要是指( ) A.农民阶级 C.知识分子
B.工人阶级 D.资产阶级
解析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让中国的改革者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和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故选B项。 答案 B
10.(加试)20世纪初,中国翻译出版的书籍除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外,还有杨廷栋译的卢梭《民约论》、蔡元培译的科培尔《哲学要领》,以及大多由出国留学生翻译的《政治学》《经济通论》《美国独立战争史》《万国宪法比较》《葡萄牙革命史》等书。这反映出( ) A.西方学说已经完全统治中国思想界 B.欧洲启蒙思想成为舆论界大一统学说 C.民主革命思想逐步成为思想界主流 D.资产阶级政体大争论仍然持续进行着
解析 材料中列举的书籍信息说明近代书籍翻译从经济主张到民主革命思想,故选C项。 答案 C
11.(加试)与资产阶级维新派相比,资产阶级革命派民权主张的最大不同主要体现在( )
A.反对民族压迫和剥削 C.国家机构的阶级实质
B.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D.反对封建的土地制度
解析 革命派的民权主张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核心,维新派的民权主张是实行君主立宪,说明两者的差别在于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故B项符合题意;A、D两项不属于资产阶级民权思想的范畴,C项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的相同点。 K12的学习需要努力专业专心坚持
生活的色彩就是学习 答案 B
12.(加试)《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文章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起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斯(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希(什)维克主义;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的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工运动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的情景。”文中所说的“一年”是指( ) A.1915年 C.1920年
B.1917年 D.1924年
解析 从时间上判断,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期,俄十月革命爆发后开始传入中国,所以与题意较适合的是C。 答案 C
13.(2016年9月台州质量评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争,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
——《日知录》卷七
材料二 王国维曾将清代学术分为国初、乾嘉与道咸以降三个时段,其各自的特征为:“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以降之学新。”一个“新”字,十分准确地概括出了晚清经世实学近代转型的趋向。
——黄长义《经世实学的近代转型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三 居今日而言经世……今中学以经义掌故为主, 西学以宪法官制为归,远法安定经义治事之规,近采西人政治学院之意,与二三子共勉之。
——摘自《梁启超选集》
(1)指出《日知录》的作者,并根据材料一概括该作者的治学理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魏源为例指出“道咸以降”时段,清代学术的学新之处及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对魏源学术思想的发展。用一句话概括指出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治学理念与材料一作者思想之间的关系。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顾炎武;第二小问,根据材料概况即可得出答案。第(2)问,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其新在何K12的学习需要努力专业专心坚持
生活的色彩就是学习
处及历史意义。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概括出从学习科学技术到学习政治制度;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经学致用思想继承与发展。
答案 (1)作者:顾炎武;治学理念:反对理学空谈,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2)新: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或主张学习西方长处,抵抗西方侵略。 意义:是对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3)发展: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发展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关系:材料一思想为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奠定了思想基础。(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4.(2016·宁波九校高二联考)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是密切联系的重大历史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一切都是由以下两方面因素促发的:一方面是由二十一条和巴黎和会的山东决议所激起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是由一种学习西方、试图从科学和民主的角度重估中国的传统以建立一个新中国的企望。
——周策纵《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吾人一说到文化运动,就不能不联想到欧洲的文艺复兴,因为它实在是文化运动上最显著的一个例证。……观察我国的文化运动,也可用欧洲的文艺复兴作一种参证。
——高平叔《蔡元培全集》
材料三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爱国热情”推动下五四运动的阶段性成果。当时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对新中国的“企望”是什么?
(2)结合所学,试分析材料二中蔡元培将新文化运动联想到文艺复兴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请各用一例说明“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所呈现的不同文化倾向。
答案 (1)阶段性成果: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的职务,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企望”:民主与科学。 K12的学习需要努力专业专心坚持
生活的色彩就是学习
(2)理由: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全面进攻,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打破了传统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束缚,也体现了人文主义的色彩;新文化运动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也体现文学的反封建力量。(任答两点即可)
(3)“五四”前: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康有为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宣传其变法政治理论(或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五四”后: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
K12的学习需要努力专业专心坚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