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家思想文化概论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自创始就有着博大精深的内容,有着精华之处,无论在古代或现代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它在古代起到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儒家思想的重要社会影响在于它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让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的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国家治理实践获得了封建社会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光辉人类发展社会史,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影响深远的,也是中华民族以前现在和将来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当然儒家思想在现代也有许多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因素,它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精神的丰富和改善,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积极地作用。而儒家文化的现实意义有很多,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简单论述儒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一、儒家思想的“和谐“观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儒学提倡德化社会、德化人生的思想对中国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华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它很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儒家文化中的天人关系和人际关系正好体现了这种和谐,在人际关系上儒家提倡“中庸”即“和而不同 和 过犹不及 ,其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变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儒家学说的“和而不同”和“经世致用”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能不断的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很多其他有用的思想文化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儒家思想的宏大体系中,和谐思想又是其致政理民的重要标尺,成为国人优秀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积淀的瑰宝。总之,儒学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主体部分,
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被历代统治者和知识分子们所推崇。
二、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
在上世纪初期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一批先进中国人大力批判儒家思想,既剔出了糟粕,也剔出了精华,民族精神受到重大考验。新中国建立以后,儒家思想又面临着无产阶级专政的考验,在文革中又遭批判。改革开放初期,儒学思想有所复苏,而在新世纪对传统国学的关注似乎开始大大升温,儒家思想的复苏迹象越来越明显,比如现在的以人为本,和谐社会,以德治国等等。在历史的长河中儒家文化不断地在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当代,正当我国国内一些人盲目否定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时,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却掀起了“中文热 、“中国文化热”,在经历了历史的变迁之后,儒家思想在现实社会中还依日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可实施性,在“国学”热不断升温的今天,其很多核心思想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我觉得以下三个方面最为重要:
1、 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和谐现
在中国古代就有了和谐思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就说明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人只有遵循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才能使自身的优势得到最大的发挥。在处理人们之间的关系时,孔子主张“以和为贵 ,孟子也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就体现出人和的重要性。注重人性的发展和生命的成长,将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从人与自然的和谐转向人际关系的和谐,把人向自然界追求的价值取向与人追求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的目标统一起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2、“以民为本”的民本政治理念
儒家学者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将民作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体;认为“天子之尊,非天帝大神也,皆人也”,主张为百姓,非以为君也,故有“兴,百姓也;亡,百姓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要使人民真正成为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主人和核心,人民支配权力而非权力支配甚至主宰人民。以儒学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能够经历五千年的发展而没有中断的原因就在于其核心价值具有先进的文化特征,能达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3、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中庸”之道
“中庸 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独具特色的观念,虽然在社会历史观、变革观上是消极有害的,但在群体观、社会观上却是积极的、有利的。当代西方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在明确宣告 西方社会的没落 、“西方文化的没落 的同时,又为救治其所生存的社会愈益严重的失衡的病态而把目光投注到古老而又常新的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的传统儒学,认为在那里蕴藏着给今人无穷启迪的文化资源,如儒学的 心物合一 、 内外合一 、 天人合一 的整体思维方式与 和而不同 的“中庸 之道将给当今人类指明生存与发展方向并给未来的人类世界带来福音。
三、儒家思想与中医养生文化
儒家思想发端于春秋战国之际,以孔、孟之学为代表。孔子作为儒家的师祖,也是杰出的养生大师,他对养生的真知灼见为中医养生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孔子一生倡导“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用儒家仁、义、礼、智、信、孝、悌的伦理道德来加强人性修养,培养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达到博大宽容、中和
平正的人格境界,最终实现“仁者寿”的养生目标。孔子认为,具有仁德者方可通向长寿之路,在《中庸》中就提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的理论。孟子《尽心》谓“存心以养性,修身以立命”,把养德养性与养生融为一体。因此养身旨在养心,养心是为养性,把这种养性观融人中医养生文化之中,通过养性达到养生的最高境界。儒家思想开创了身心并重的养生之道,形成了自身传统特色和优势。《素问·上古天真论》倡导外避邪气以养身葆形、内守正气以养心葆神的基本大法,指出:“上古圣人之教下也,……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药王孙思邈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正寿”,“道德日定”,“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以为道德是否高尚,是决定健康与疾病的重要因素 。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现在已有不少研究者认为,儒家的修身养性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种心理养生的方法,这不仅与我国古代一直非常强调心理养生的观点一致,还与当今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而来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谋而合。
儒家推崇“中庸”之美,追求一种恰如其分,达到整体和谐的完美。儒家文化不走极端,温良平和的特点对养生文化有很大的影响,与中医养生倡导阴阳调和的真谛相似。在《中庸》中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与《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昭示的养生之道“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 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即保持机体各种机能的协调与平衡是维持健康的根本。西汉董仲舒认为“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
儒家思想还为中医养生提供了不少具体方法。孔子倡导“君子食无求饱”,反对“饮食不节”对中医养生学强调“饮食有节”有着积极影响。《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反对过食肥甘、恣食生冷或腐败之物。“食能以时,身必无灾。”要求除定时定量地进餐外,还要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来考虑饮食的宜忌。
若饮食不节,则必发病而伤身。诸如“膏粱之变,足生大疔”,“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饮食以时,饥饱得中”,“每吃不重用”,讲的就是要定时定量。《太平御览》写道“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元气胜谷气,其人瘦而寿。养生之求,常使谷气少,则病不生矣。”这种食无求饱的说法,与现代养生学的观点是相一致。孔子主张“居无求安”,提倡“将身有节,动静以义”,正如《素问·宣明五气》所言:“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即劳逸结合之谓也。《千金方》指出:“养生之道,常欲小劳。”即量力而行,劳动和体育锻炼是重要的长寿之道。说明运动是维持人体健康最基本的因素。朱丹溪也明确提出:“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也恒于动”。体现出运动是万事万物的固有属性。中医养生学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指导防病治病,以求延年益寿。
总之,儒家文化博大精深,不仅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让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地应用于中国的国家治理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而且对现代社会影响深远,儒家的思想精华深入人心,对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应该进一步把儒家思想弘扬光大,充分利用现代各种宣传工具的优势弘扬儒家思想,让其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 邰东梅,王哲 仁者寿—— 儒家致中和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反映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
2.申 诚——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华夏文化》1994.1
3. 周立升——儒家文化与当代社会.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