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试题
一、单选题
1、党的十五大指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行( d )。
a、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b、重视节省资源的 c、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d、可持续发展战略
2、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 d )。 a、工业现代化 b、农业现代化 c、国防现代化 d、科学技术现代化
3、坚持自主的和平外交,必须以 ( c ) 为最高准则。 a、维护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b、人类正义 c、国家利益 d、 发展生产 4、当今世界,国际间的竞争主要是 ( c ) 的竞争。
a、军事力量 b、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 c、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 d、 意识形态
5、十五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论断指出了( d )
a、社会主义民主的论点 b、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c、民主和法制的紧密联系 d、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 d ) a、各民族一视同仁 b、主权归,治权归地方 c、发展民族经济,实现共同繁荣
d、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力
7、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归根到底是因为它( a )。 a、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政治上的集中体现 b、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c、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d、体现了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
8、 “一国两制”的在特别行政区成立以后,将至少保持 ( b ) 年不变。 a、30 年 b、50 年 c、100 年 d、200年
9、十二届六中全会把理想划分为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现阶段我国人民的
1
共同理想是( a )。
a、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 c、初步实现四个现代化
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
10、关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c )。 a、 物质文明建设为主,兼顾精神文明建设 b、 精神文明建设为主,兼顾物质文明建设 c、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d、物质文明建设为内容,精神文明建设为形式 二、多选题
1、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可理解为( abcd ) a、有法律保障的民主才是真上的民主 b、没有法制就没有民主 c、民主建设必须与法制建设同步进行 d、体现了其民主法制思想 2、“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点是 ( abcd ) 。 a、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b、港人治港和澳人治澳 c、高度自治 d、 50 年不变 e、完全自治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是因为它( abc ) a、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
b、保证人民的权力在全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首要地位 c、在制定国家的各种制度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d、直接反映了中国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 e、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相适应 4、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abde )
a、 维护和法律的尊严 b、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c、 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完善行政执法和司法制度 e、 加强法制教育
5、政治改革的任务是(abcde ) a、健全民主制度 b、加强法制建设
c、推进机构改革 d、完善民主监督制度 e、维护安定团结 6、当前国际形势发展的总趋势是( bd )
a、经济一体化 b、由紧张趋向缓和 c、战争因素已不存在 d、由对抗转向对话 e、改革成为世界潮流 7、所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 abe )。
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b、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2
c、互不侵犯、互帮互助 d、互相尊重主权、互不干涉内政 e、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8、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对象包括( abc )
a、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b、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c、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d、与我国有联系的外籍华人 e、结成反帝反霸统一战线的国际友人 9、下列组织属于非党组织的是( bcde )。 a、九三学社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共青团 d、全国妇联 e、中华全国总工会 10、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三大支柱是( abc )。 a、思想建设 b、组织建设
c、作风建设 d、道德建设 e、法制建设 三、论述题
如何认识坚持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指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正确认识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党的十五大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3)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对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主导作用这种表述,使人们对公有制经济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从过去单纯看它们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扩展为从质和量的统一的观点上去把握,从偏重于量的优势发展到更加重视质的提高。这为更好地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拓宽了思路,奠定了坚实的了理论基础。在坚持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的条件下,只有强调质的提高,努力使公有制经济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和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注重结构优化和规模经济效益,加强科学管理,加速技术进步,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这样的数量优势才有实际意义,才能真正坚持主体地位。在国有经济控制涉及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的前提下,在其他领域中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增强控制力和竞争力,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 四、材料分析题
3
下面是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材料,请结合材料与我国国情实际,分析报告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意义。 材料1
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近50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据中国有关专家初步估算,从1994年到200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年均增长率约为4%,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所占的比重由1994年的76%上升到2004年的83%。 材料2
Al gore继凭借《难以忽视的》摘得第79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后,他又与联合国的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分享了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在公告中说,戈尔和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在确立和大力推广与“由人类活动带来的气候变化”有关的知识以及扭转全球气候变暖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
自从在2000年美国总统选举中惜败给现任总统布什后,戈尔就一直致力于推动环境保护,成了一名“环保斗士”,并获得了多个环保奖项。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两者相辅相成。气候变化看似与和平搭不上边,但是全球变暖带来的干旱、歉收和热带疫病可能使一些地方变得更为贫穷和动荡,而海平面上升也可能使一些低地国家出现大量难民,给这些国家自身及其邻国造成巨大压力。这些都会成为产生或加剧冲突的根源。正如诺贝尔委员会所说的那样,气候变化可能会触发人类大规模迁徙,竞争地球自然资源也会更为激烈。这些改变将把尤其沉重的负担施加给世界上最为脆弱的国家。结果是,国内和国际出现暴力冲突和战争的危险将会增加。 材料3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日益增大。一是资源约束加大。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很多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淡水、耕地、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石、铝土矿等。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消耗大、浪费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高,据资料显
党提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并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体布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答案要点:
4
(1)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反映了党对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新认识,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人类社会对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关系的认识,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党对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也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并做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反映了党对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关系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 (2)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涵。当前,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食品、优美宜居的环境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战略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期待,反映了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是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也应该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
(3)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反映了党对当今世界发展新趋向的深刻把握,对推进人类生态文明的进步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人类生态环境意识不断增强,人类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拓展,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潮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正成为新的趋向。党准确把握了这一新趋向,从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度认识和解决资源环境等问题,这不仅为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科学的理念和方指导,也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积极的有益的促进。
注意:在答题时,要求结合本题材料进行论述。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