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技术专业调研报告 ——课程改革的思考
自200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再次腾飞,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中国数控机床的产业化步伐,也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迈进!数控加工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飞速发展。社会上大量需要数控专业技术人才,而掌握数控技术的人才奇缺,“月薪6000元难聘数控技工”等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因此,近年来数控加工技术专业也在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里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可是由于国家没有出台相应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各个学校所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是各行其是,教学效果也相差甚远,因此,数控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已成为当务之急。下面笔者根据多年来从事教学管理和数控一线教学的经验来谈谈我的一些构思和做法。共同仁们商讨。
一、数控加工技术专业的现状 (一)数控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数控加工技术在近几年的广泛应用和飞速发展,引起了数控人才的大量需求,同时造成数控专业师资、特别是具备相当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数控专业师资严重不足。尤其缺乏熟悉企业生产实际,并能够承担数控教学工作的“双师型”专业教师,严重制约着现代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二)数控实训设备条件差,数量严重不足
近年来,受数控人才需求增长的拉动,有相当部分职业学校建有不同规模的数控实训基地,但由于数控设备非常昂贵,学校购置的设备数量与招收的专业学生相比十分有限,每个学生的动手实际操作机会很少,实训效果并不好。一般学校培训以观摩为主,实践培训为辅,无法在短期内实现规模化、普及化的培养,很难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实训效果也较差。
(三)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陈旧,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课程设置比较陈旧,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的要求尚存在差距。大部分学校因师资、实训条件所限,仍以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教学为主,仅开设数控机床操作及编程等几门简单的数控课程,教学仍以理论讲授为主,培养的学生根本不能满足企业所急需的数控机床操作及维护工作,不能系统地适应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数控专业教材,形态单一,内容陈旧,实践性差。适合职校生学习的数控专业教材非常有限,严重脱离生产实际。
二、数控加工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
(一)正确定位数控加工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本专业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较强数控设备操作能力,并兼顾学生继续学习和深造的需要,具有较高素质的“蓝领层”数控技术人才。毕业生主要从事数控设备及自动生产线的操作、调试、维护和保养工作,也可从事生产现场工艺实施、数控软件使用、数控编程、数控改造、设备管理、质量检测和产品销售等工作。
因此,数控专业开设的课程必须使学生具备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及专业基础知识,具备初级钳工、机加工、电工基本技能;掌握数控设备工作原理和结构的基本知识,具备数控设备的中级以上操作技能,具有调试、维护、保养数控设备和对设备实施数控改造的初步能力。掌握现代制造技术的基本知识,具备使用CAD/CAM一种软件、实施工艺、数控编程、设备管理、质量检测和产品销售的基本能力。
(二)数控加工技术专业课程开设的原则 1、“实用、够用、管用”原则
文化课程要以“实用、够用、管用”原则进行整合,删减太难太深的理论知识和不必要的知识点,在使学生具备高中阶段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着重围绕着服务于数控专业课程来进行。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计算能力、思考能力及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数控专业课、实践课时能够尽快进入角色,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获,并为学生继续学习和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实践、理论、再实践”原则
专业课程的开设及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能通过实践认知、理论学习、再实践的规律,掌握数控知识、技能。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体现以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熟练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实现理论与实际、教学与生产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数控实践教学特别要注意其先进性、前沿性,通过教学内容上渗透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教学过程由教室向生产延伸等,可以培养出一批能熟练运用新技术、新工艺,能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数控操作人才。
3、“综合化、模块化、一体化”原则
专业基础课程综合化是指以数控专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为主线把相近专业课程整合成一到几门课程。它能够使开设的课程更加紧凑,教学内容更加简练。课程综合化更注重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培养,加强了在学科体系中被人为分离的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应用,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控专业课程模块化是指将专业课程按照相近技能群划分成若干模块,每一个模块都是相对的。模块是“以能力为本位”的,学生通过模块的学习,直接掌握某一类技术技能。教学内容贴近生产实际需要,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每一个模块也是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的有机结合,它有利于技能的形成。模块化的课程结构有利于组织教学与课程考核,使得教学更为灵活,同时打破了原有的学期考核方式,取而代之的是模块单元综合考试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综合技能的形成。
数控专业课程一体化是指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一体化,它要求理论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构成一体,理论课教材与实习课教材构成一体,理论教室与实习车间构成一体。从本质上讲,就是课程综合化与模块化的延续,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数控加工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方案 (一)以“实用、够用、管用”原则整合文化课程
1、删减不必要的文化课程,只保留语、数、英、政等几门课程。 2、删减文化课程中太难太深的理论知识和不必要的知识点,保留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应具备的文化基础知识。例如:语文侧重于现代文与应用文的阅读及写作,为学生阅读专业书籍及毕业后的基本表达和写作能力打下基础。数学、英语则围绕数控专业特点,主要讲述在数控加工、编程、CAD/CAM等教学内容中所用到的知识点。
(二)根据技能模块,重组数控专业课程体系
数控专业课程按照相近技能群划分成数控车、数控铣、数控加工中心三大模块课程体系,第一学年学习公共课程,第二学年开始分模块进行学习。
(三)根据综合化原则整合数控专业课程内容
根据数控专业技术知识、技能为主线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训练重新组合在一起整合成为一门新课程。例如将原《机械基础》、《公差配合》、《钳工》、《金属切削机床》四门课程整合为一门《机械制造基础》。这样就使数控专业学生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在学习机械专业基础课程上,而又可以掌握学习数控专业必须掌握的机械知识,为后续的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的教学奠定基础。
(四)以“实践、理论、再实践”原则整合数控专业课程教学形式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专业课程教学通过先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过程逐步掌握数控知识和数控操作技能。原则上在教学专业技能课程前先到实训车间见习若干周,然后在进行理论教学。
四、整合后的数控专业课程教学计划
(一)课程设置分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和选修课程四个部分。 具体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表见下表 数控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表 课 程 类 别 入学教育及军训 语 文 文化基础 数 学 政 治 体 育 5 3 3 2 135 86 86 45 课程名称 学 总 课 理实第一学年 实训教学 第二学年 第二学期(16/论 验 教分 时 教第一学第二学第一学期期期(18/1(16/1(18/1学 学 4周) 3周) 2周) 4周) 60 2 5 60 32 2周 5 5 2 2 32 13 5 5 2 2 5 5 5 86 86 45 46 2 2 2 2 课 计算机应用基础 小 计 机械制图 专 机械制造基础 业 基 础 小 计 电工基础 金工实习 25 525 6 8 3 82 136 84 5 82 116 60 4 6 4 2周 2 4 4 3周 20 56 28 10 150 5周 236 68 150 27 454 数控加工工艺 数控机床入门 数控加工编专 业 技 程与操作 3 92 68 24 8 3 48 20 26 4 5 138 48 112 3 周 16 4 CAXA工程师 5 就业指导及毕业教育 128 8 8 2 60 2 周 8 2周 术 数控车工实训 课 数控铣、加工中心实训 数控中级工认证实训 小 计 Pro/e 选 修 课 Mastcam 心理健康教育 人际交流 小 计 周学时 10 360 周 4 4周 10 360 周 3 4周 4 90 周 273 3周 44 914 2 2 2 2 4 50 600 12 12 12 12 56 32 24 24 80 24 32 32 32 29 总 计 100 1948 802 152 994 (二)教学安排说明
1、每学年第一学期按20周计,第二学期按18周计,其中期终考试时间1周,长假及其他活动一周,每学期实际教学时间为18/16周;入学教育和军训在第一学期开学第一二周集中进行;第四学期以实训考证为主,最后2周为毕业教育和毕业工作时间,第五、六学期进厂实习;
2、本计划为结合本校数控专业课程改革而制定的学分制教学计划。 3、本计划将课程分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和选修课程四个部分。通过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为适应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毕业生可能从事的岗位的要求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选修课程是根据学生在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差异性开设的课程,这部分课程为学生延伸专业知识及技能服务,选修课共计4学分,4门课程中选2门,具体课程由各学生自主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