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中心理健康问题探析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中心理健康问题探析
作者:冯潇
来源:《时代经贸》2013年第18期
【摘 要】目前,高职学生在顶岗实习时出现了焦虑、偏执和人际关系紧张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使顶岗实习的质量大打折扣。关注顶岗实习期间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索实习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不仅仅为保障学生能够顺利完成顶岗实习,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调职业心理,正确面对困难,树立职场信心,进而提高顶岗实习生心理素质,使其真正成为既有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又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心理健康;探析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中“2+1”模式的具体实践,即学生在校学习2年专业课,第3年到专业对口实习单位,带薪顶岗实习12个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顶岗实习有别于其他实习方式在于它使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对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起到很大的作用。顶岗实习以其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工作经历与体验的综合性成为高职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把学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习单位实干的实践能力。要想在顶岗实习中三方参与者(实践的主体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方——学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实习单位)能够获得“三赢”,这就要求我们学校、实习单位和顶岗实习生能够相互协调合作,共同努力完成。 一、顶岗实习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
顶岗实习具有使学生获得实习报酬免除家庭经济负担、提高学校办学效率、满足实习单位用工需求三大优点,而且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事业的日益重视,各个院校都在实践教学环节上不断进行深入的探究,在管理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本应受到学生、学校、实习单位以及学生家长的广泛欢迎,但是近年来却出现了“学校很辛苦、学生很痛苦、实习单位不欢迎、家长不乐意”的怪现象。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实践主体——实习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由于心理原因而引发的问题呈不断上升态势所致。
我院学生在顶岗实习中也曾出现过多起由于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疏导而引发的事件。比如,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工作中遇到的挫折、对环境适应能力差等,情绪发生波动,出现了罢工事件;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基层工作的重要性,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敌对、偏执和人际关系紧张等状况;由于学生接触社会较少,在工作中产生了敏感、焦虑、忧郁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促使我们要把做好顶岗实习生心理疏导工作作为高职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顶岗实习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学生自身原因 1、角色转换准备不足
学生到实习单位顶岗实习要面对身份、管理、学习等一系列的变化。顶岗实习中,学生具有在校生和实习单位准员工的双重身份,在管理上必须同时接受学校的管理又要服从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学习内容和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实习单位”替代了“学校”,“岗位”替代了“课堂”,“师傅”替代了“老师”,“工作时间”替代了“学校作息时间”。这些变化都使得一些学生出现了心理不适应。
2、自尊心过强、耐挫折能力太弱
由于学生刚踏上社会,理论知识与实践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实习过程中面对真实、复杂的工作环境,难免会遇到各种技术技能等方面的问题,如不能得到解决,会导致自尊心过强的学生心理受挫,产生自卑、逃避等心理问题。 3、不能正确认识岗位分配
顶岗实习生会分配到不同的岗位。岗位不同,其工作强度和待遇又会有所差别。一些待遇相对低或工作强度大的实习生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从而导致敌对情绪、过度焦虑、自卑等心理。
4、沟通能力差
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受到一些不公平待遇后,藏在心里或不能正确处理,矛盾越积越深,不分场合与人争执,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或愤然辞职。 5、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
实习生缺乏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在一线岗位干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工作“简单”、“重复”,觉得大材小用,导致心理不平衡,出现了工作不认真、不积极、迟到早退、旷工等现象。 (二)学校片面追求办学效率 1、实习岗位与专业不对口
学校为了便于集中管理,把大批学生集中安排在一个实习单位,但是由于实习单位的岗位有限,所以出现了很多学生的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所做的工作与学生心理想象差距较大,产生逆反心理,对工作失去信心,导致教学任务无法有效完成。 2、心理辅导的滞后性和不全面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学校一般都会安排辅导员去顶岗实习单位管理学生,但是由于学生分布分散并且工作的岗位、地点、时间不同,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操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很难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诉求,这就造成了心理辅导的滞后性和不全面性。 3、技术指导的不及时和缺乏
在放假两个月内,学校会安排指导老师到顶岗实习单位给学生做技术指导,但是一旦开学了,指导老师不得不返校完成新学期的教学任务,导致实习生的技术指导不及时,甚至缺乏。弱化了学校自身的教学功能,学生培养质量得不到保证。 (三)实习单位追求经济利益,用人而不育人 1、缺乏制度性保障
目前,政府对于实习单位承担院校学生实习没有建立制度性保障体系,实习单位认为自身没有义务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而且在实施过程中考虑到生产安全、秩序、产品质量以及实习生可能带来的人员不稳定、生产组织管理的复杂因素,也不愿意安排学生到重要岗位,把顶岗实习生当做廉价的劳动力,难以达到预期的实习效果,这极易激化顶岗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之间的矛盾。
2、脱离教育本质
实习单位追求经济利益本无可厚非,但是在顾及到自身利益的同时也有责任承担教育顶岗实习生的义务。很多实习单位把顶岗实习列为他们用人计划的一部分,而不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我们在带队实习和课题调研中发现,一般实习单位只是以讲座的形式进行“上岗培训”、“安全教育培训”、“技术交流”等培训,组织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少之甚少。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管理都是按照员工管理的方式进行的,目的是确保学生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而不是针对实习生特点进行具有教育教学目的的管理,几乎脱离了学校的教学设计和课程建设。 3、降低管理成本
有的实习单位大量使用学生顶岗劳动,导致实习生工时长,加班多,报酬低,这样的管理无疑为实习单位大量的减少了管理成本,提高了使用实习生为实习单位带来的经济效益。如果实习单位仅仅将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不仅与其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这样的“校企合作”也是不可持续的。这不但不能达到学校设计的目的,还会使学生产生反感、逃避、敌对等心理,对实习失去兴趣和积极性,甚至会影响学生对职业的正确认知。 三、消除顶岗实习生产生的心理问题的对策探析 (一)政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现阶段国家只规定顶岗实习生与实习单位的关系不视为建立劳动关系,这样的规定难以保障顶岗实习生的利益,必然会引起实习生的诸多心理问题。政府应该发挥自身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有利于职业教育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制度。
(二)实习单位
实习单位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也有责任为国家培养面向生产、实践、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应努力找到与学校合作的契合点。坚持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与教学设计、课程建设相结合,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如果实习单位在实施过程中有意压制顶岗实习生,让他们对实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反倒会降低实习单位的效益。实习单位一般会举办培训会,却很少有实习单位会听听实习生们的想法和意见。实习单位只注重给学生灌输“实习单位”的理念,“实习单位”的工作方法,有时实习生所学知识难以发挥,使学生们对自己、对工作、对社会产生质疑,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而无处释放,继而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
其实实习单位应该做到“新”老员工的有机结合。让“新”老员工都充分发挥自身最大的优势。顶岗实习生作为“新”员工,虽然缺乏实践经验,但是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他们年轻,思维活跃,创意丰富,能够把市场中最前沿的信息带入实习单位。而老员工由于工作年限久,实践经验丰富,可以“以老带新”,能够及时发现实习生在工作中出现的技术问题、人际关系等问题,第一时间给与实习生帮助,心理疏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加快实习生的成长。让两者有机结合、相互弥补,才能为实习单位创造更大的价值。 (三)学校
1、建立健全“刚柔相济”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
学校传统的“规章制度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凭借着制度的约束,管理监督等手段,对顶岗实习教学运行进行上实下效纯粹的刚性管理,在实践中日渐显露弊端,难以适应当今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实习管理专人负责制、实习管理责任制、实习指导老师制度、实习大纲、实习计划和实习日志制度、监督制度等刚性制度需要严格执行之外,我们还应在教学运行中突出“动态可调、柔性管理”的原则。比如:“学习计划”灵活的安排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学习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以保证校内学习和校外顶岗实习的质量。“实习报告”是实习鉴定的一个重要硬性指标,但是报告内容、形式等都可根据实习生自身在实习中的体会来自由选材,以保证实习报告的真实性,而非形式化。在执行过程中,应该遵循着柔性与刚性相结合,保障顶岗实习制度得以落实和不断完善,及时发现和化解实习生出现的心理问题。 2、尊重教育教学规律,保持教育的独立性
学校应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学校要按照教育教学的规律和人才培养要求来制定和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行计划,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不能因为市场有需求就盲目追求办学效率,以降低学生培养质量为代价。只有这样顶岗实习生才能学到真正的技能,同时实习单位也才可能从中发现可用之才,那么顶岗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之间矛盾也就引刃而解。也只有这样,校企合作才能找到契合点,并长期推动下去。学校与实习单位也不再是一个硬塞实习生的角色,而是能助推实习单位发展的人才供应站。
3、夯实在校期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充分利用在校的两年时间,开展《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教学,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端正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之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4、重视实习前、中、后的心理教育
顶岗实习前应开展实习动员,不仅要学习相关文件与规章制度,还要让学生真正明确顶岗实习的目的及意义。消除顶岗实习中“走过场”、“怕吃苦”等不良认识和思想。教育学生认真工作,按时完成生产任务,与领导、同事和谐相处。提前进行心理干预,不断增强适应能力,锻炼自身意志,学会与人沟通,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顶岗实习中,应该按照实习生工作的地点、工作分类成立实习小组,每组中任命班干部或党员为小组长,应用QQ群、微信群、微博、邮箱等手段,建立网络信息交流、学习平台,能够有助于师生之间经常交换意见,发现并及时处理问题。同学之间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联络感情,让压抑、不满等情绪得到释放,降低心理问题的出现。除了学校之外,顶岗实习生的家长也是心理疏导的重要参与者。带队老师要与家长常联系,获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掌握其心理动态,共同引导和教育学生,提高解决实习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性。
顶岗实习结束后,各个小组都要召开实习总结大会,总结经验,交流成果。指导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信息反馈,仔细查看学生的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实习总结,这样以便于发现学生顶岗实习阶段的心理共性,为以后顶岗实习学生心理疏导和干预积累经验。
总之,解决实习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构建一个学校、用人单位、实习生骨干、家长、社会为一体的实习生管理联动体系,各尽其能,各负其责,共同为高职顶岗实习生心理健康问题撑起一把坚强的保护伞。 参考文献:
[1]王春青.顶岗实习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研究[J].经济师,2009(01):131. [2]任仕均.对顶岗实习目的异化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8(16):37.
[3]陈惠.对顶岗实习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与分析[J].职教探索,2012(02):181.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张斌·“三点一线”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12):170. 作者简介:冯潇(1989-),女,陕西靖边人,陕西警官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助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