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玉器文化探微——从一件半成品琮形器谈起
来源:化拓教育网
2011年第14期 总第207期 囊璃三谚 THE SILK R0AD 考古与考察I 齐家玉器文化探微 从一件半成品琮形器谈起 张晶雨 (甘肃省博物馆,甘肃兰州730050) [摘要]齐家玉器文化是齐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玉器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通过解读甘肃省 会宁县博物馆馆藏的一件半成品琮形器,探讨了齐家玉器的来源、材质、制作工艺和用玉观念。 [关键词]齐家文化;玉器;琮形器;玉文化 [中圈分类号]K87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4—0014-03 中国的玉石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上万年的历史发 器、书画、拓片等1万多件文物。其中,新石器时代的 玉石器是该馆最富有特色的藏品之一,这里有一件半 展轨迹,至今仍有着无限的生命力。玉石打磨、雕琢成 玉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 成品琮形器,其外形、材质以及蕴藏的历史信息,格外 时代中期的兴隆洼文化。玉石文化的发生、发展、演变 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始终,并对我国社会的政治、 礼仪、信仰、宗教、审美情趣等都有很大影响,是中华 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玉器研究是继传统金石学、现 代考古学、地质学和矿物分类学之后的一个重要研究 领域,它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华文明起始阶段的重要 历史信息。 在玉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齐家文化玉器占有十 引人注目。 一、对半成品琮形器的解读 琮,始见于《周礼》,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礼器 之一,它与玉壁、玉圭、玉璋、玉琥、玉璜共称为“六 瑞”。它的基本形制是一个方柱体的外轮廓和圆柱形 的内轮廓的结合,圆柱中空,一般圆柱的内轮廓高于 立方体的外轮廓,高出的这一部分就是射台。这件琮 形器为会宁县丁沟阳洼山遗址出土,被当地老乡收 分重要的地位。齐家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界于新石器 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公元前2000~1900年铜石 并用时代文化)原始氏族公社解体和华夏文明诞生之 间重要的史前文化遗存之一。1924年.因在甘肃省广 河县齐家坪首次发现而得名。齐家文化分布地域广 泛,以甘肃中西部、青海东部以及宁夏西南部为中心。 藏,后被征集到会宁县博物馆。琮体高22.8~23.2厘 米,底端切面长9厘米、宽7厘米,上端切面长5厘 米、宽3厘米,底端切面的圆孔内径5~5.2厘米。离底 端切面4厘米处有一平行切痕,切痕深度1厘米左 右。整体轮廓外方内圆,呈不规则长方体,体一端大, 一端稍小,像是一件玉琮的雏形。器身较大的一头有 横向切痕,只切割了1厘米左右的深度就放弃了。 东起泾水、渭河流域,西至湟水流域、青海湖畔,南达 白龙江流域,北人内蒙古阿拉善右旗附近。地跨甘、 一至于这条切痕为什么没有切割完整,笔者有两点推 青、宁、陕、蒙五省区,南北600余公里。东西1000余 断:第一,有可能古人是想在这个位置切出琮体的射 公里,至今共发现遗址350多处,已发掘的墓葬有 5000多座,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其中有大型、特大型玉 器出土。 台;第二,古人想从这块整体大玉料上裁切一部分下 来,再做一个矮体短射的琮。切痕的切面内侧有平行直 线截割痕迹,经分析,这个平行直线截割切痕是古人利 用兽皮条或木竹片,在要裁切的地方加水蘸解玉砂,不 断来回拉动兽皮或木竹片来切割器体而形成的。解玉 砂是古代琢制玉器用的矿砂.是由采集来的天然刚玉 齐家玉器在古玉石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甘肃 境内的齐家玉器非常丰富,尤其是地处甘肃省中部的 会宁县,因该县博物馆所藏玉器丰富而有特色,成为 齐家玉器课题研究项目组重点考察之地。会宁县博物 馆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军长征途中一、 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旧址内,成立于1990年 是全 国县级重点博物馆。馆内藏有石器、玉器、陶器、青铜 砂也可称为天然金刚石(结晶氧化铝)和石榴石矿砂, 经捣制筛选制成。解玉砂的莫氏硬度为8~9,一般都高 于要裁割的玉料.玉料的裁割工作正是通过解玉砂的 高硬度与玉石的摩擦力完成的。琮形器圆孔上大下 小,为两面对钻而成。这种对钻方法通常是在钻距较 长的器物上采用,齐家文化早期高体玉琮的圆孔大部 分都是对钻而成。对钻不好掌握中心点,定位容易偏 差,借助水和解玉砂的力量,用拉弓钻孔的机械原理。 使竹筒等材料往复运动,钻出玉琮芯。这就是史前时 来源主要来自就地或就近取材。齐家文化玉器在制作 工艺上已经非常的成熟,玉器手工业此时已经成为一 门独立的手工业生产体系,拥有了一批制作工艺相当 熟练的玉工,因而才在古老的黄河上游产生出了一大 批独具齐家文化特征的精美玉器,会宁县博物馆的这 代延用的对钻制玉方法。这件半成品琮形器表面通体 件半成品琮形器为一典型代表。 无光泽,触摸琮形器圆孔内壁,可感觉到有旋转的螺 旋痕迹,并可摸到对接处错位的楞台痕。可以断定它 没有经过打磨,或者是还没有进行到打磨阶段。符合 二、半成品琮形器与两处新石器时代出土器 实物比对 第一处是永靖大何庄遗址。大何庄遗址地处甘肃 齐家文化早期琮器对钻制玉的方法。 古代玉器的制作工艺,源于制作石器,把玉石加 工成玉器有一套复杂的技术程序.首先要准备好原 料,其次要经过切割、琢磨、抛光等一系列制作工艺过 程,最后才能制作出精美的玉器作品。这套制玉技术 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形成了。并一直延续到清代晚 期。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是我国古代玉器及玉文化的发 端,也是古代制玉技术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齐家 文化的先民在长期玉器制作的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 了齐家文化玉器的制作技术和工艺经验.其制作工艺 大致可分为选材、切割、钻孔、琢磨、抛光等。从器的表 面和材质来说,会宁县博物馆这件琮形器与调查中的 其他齐家玉器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一是这件琮形器 表面有石纹,且石纹是围绕着同一个同心圆有序排列 起来的纹路,类似于人的指纹。石纹的颜色呈现白、 粉、灰三色,这三种颜色的交替呈现,使得石料纹路更 加清晰。而这种白色、粉色和灰粉色三种相间排列的 颜色组合体,正是带状玛瑙的最大特点:二是这件琮 形器莫氏硬度为6.7,在玛瑙硬度6.5 7范围之内。因 此,通过这“一察一测”,可以充分判定会宁县博物馆 这件琮形器的材质就是玛瑙。 玛瑙是石英的一个变种.它与火山活动有密切关 系,当地下岩浆在地质作用的影响下冲破表层、喷涌 而出时,由于温度和压力的骤降,岩浆迅速冷却凝固。 同时析出温度较高的含有大量二氧化硅的水溶液.然 后沿着周围岩石的缝隙和空洞流动填充.并继续冷却 凝固,最终形成玛瑙。我国用玛瑙做饰品如同软玉一 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几乎各省区都产玛瑙。主要 产地有云南、辽宁、内蒙古、黑龙江、江西、宁夏、山东、 新疆等省、自治区。玛瑙广泛的产地给我们研究出土 物的原料来源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为先民创造 了“就近地区取材”的有利条件。这件琮形器出自紧邻 宁夏的甘肃省会宁县,为研究其取材找到了源头。 甘肃本地玉石矿藏在史前就已经开采。从近几年 开展的“河西走廊冶金遗址调查研究项目”中发现的 玉矿遗址及玉石制造场所来看.齐家文化玉器的玉石 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著名的炳灵寺石窟就在这 里。从自然条件来看,后面傍山,前面临近黄河,周围 有广阔肥沃的土地,不难想象,早在远古时期,这里是 一块适于人们居住和生产活动的好地方。遗址是一处 面积较大、保存较好的齐家文化村落。出土的文化遗 物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陶塑等。其中,装饰 品包括玛瑙珠、绿松石珠、骨管、骨璧、牙饰等58件。 大量制作精巧的装饰品出土说明齐家文化的居民爱 好修饰又富于艺术创造。大何庄遗址出土的两件玛瑙 珠(M69:4、M695)可与这件琮形器比对。直径均为0.7 厘米,有中孔,两珠呈紫红色,色彩艳丽。南朝梁江淹 《空青赋》有“赤琼以照燎为光”诗句,其中的“赤琼”指 的就是红色玛瑙。判断玛瑙品质优劣,有句口诀.“玛 瑙无红一世穷”。说明颜色艳丽且稀缺的红玛瑙的价 值高。两件玛瑙珠和会宁博物馆的这件琮形器同属齐 家文化遗物,同样的玛瑙材质,均出土在甘肃境内,从 地理上证明这件琮形器出现的可能性。 第二处是赤峰西水泉红山文化遗址。西水泉村位 于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南邻赤峰市约9公里,遗址 在阴河和召苏河之间山岗的侧坡上。出土遗物有石器 和陶器两大类。石器共278件。其中细石器有221件, 磨制和打制石器57件。细石器的石料有燧石、碧玉、 水晶、石英、蛋白石、粉砂岩、硅质岩等。其中包括若干 件玛瑙锥。锥体被加工成弯尖形,由腹背两面各一侧 长边的中腰至一尖端加工而成。锥尖偏向一侧。利于 剔剥。红山文化从年代上来讲早于齐家文化.玛瑙锥 出现在此,说明我们的先民采集玛瑙、加工玛瑙、使用 玛瑙有近60oO多年的历史。从时间上证明这件琮形 器出现的可能性。 从矿物分类来说,玛瑙是一种传统的玉石。史前 时期的玉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时人对玉的认识多是 “美石为玉”。在玉器与石器分离之前。玉器也是石器 的一部分。从普通的石器发展到玉器,器物本身就不 再是普通的生产工具,而是注人了更高一级的人的精 神领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说明玉器之所以从石器中 分离出来,是缘于人类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所需。在齐 § 5,YI ̄。K ;≮{ 15 家文化时期,人们对玉器的类别已经有了明确的划 分,像制作琮等礼器类物品,对玉料的质地都有意识 地加以选择,表明宗教信仰等观念在当时人们心目中 的地位之高,同时也表明了当时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的提高。这件半成品琮形器使用材质较好的玛瑙制 作。足以说明齐家文化先民们对玉器质地的优劣有了 一些地方流行。赠玉,指在下葬时以玉充实于墓穴中,郑 玄注“所以送先玉”。从以上来看,玉器均是作为天、 地、鬼、神、帝及人死后的食品而享用的。 在三星堆文化中,曾发现没有使用过痕迹的玉凿 等仿工具类玉器置放于青铜尊内.以及考古发现中的 早期玉璋放于青铜鼎内.这些当是上古先民食玉观念 的一种反映。在大何庄、秦魏家及皇娘娘台等齐家文 化遗址中。发现墓葬中普遍随葬璧、经人工打击或切 定的鉴别能力。 三、齐家文化时期的用玉观念 到目前为止,考古发掘的玉器(特别是玉礼器)大 部分是随葬于墓中的,对此.多数学者认为这些随葬 于墓中的玉器是墓主人用以显示财富和权力的。笔者 锯而成的石片、小石块(因颗粒小也称小石子)等,其 材质均为粗玉和大理石料。它们一部分置于腰际、手 部或头侧,另一部分置于陶罐、尊、豆之中,除此之外, 以为,探讨齐家文化时期的玉器和人们的用玉观念, 除显示财富和权力之外,还应该有以玉为“食”的观 念。 还有猪下颌骨等,都与陶器放在一起。师赵村遗址位 于甘肃省东部天水附近,遗址中发现在人头部右下方 有一璧、一琮,其中璧的一面磨光,另一面尚留有切割 的锯痕。这些尚未打磨完整的玉璧以及制作玉璧剩下 的边角废料,都应该是为死者准备的食物。 四、小结 从对会宁县博物馆馆藏半成品琮形器的解读及 其与永靖县大何庄遗址、赤峰市西水泉红山文化遗址 出土玉器的对比,以及对齐家文化时期人们用玉观念 的探讨可以看出,齐家玉器是齐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在《山海经》中,玉不是用以显示财富和权力的,而 是天地鬼神的食品。《山海经・西山经》:“鲞山……其中 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 瑾瑜之玉为良,坚粟精密,浊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 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详。” 在《山海经》中还有很多材料可证明上古先民确实以 玉为天地鬼神的食品,比如《南山经》与《西山经》中对 诸山神灵的祭祀,其祭品中多有礼器等名称出现。这 些“璋”、“璧”、“百琏百璧”等物出现在祭品中,就像现 在在亡者灵前供奉的鸡、鸭、鱼、肉、馍、水果之类的食 品一样。 分,是研究齐家文化和中国玉器发展与演化在黄河流 域上游承上启下的实物依据。狭义上说,齐家玉器有 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材质上,齐家玉器遵从了“就地就 近取材”的规律,玉料来源于古甘肃(含宁夏)等西北 地区。材质上乘,取“石之美者”进行玉器加工。二是品 相上,从已发掘出土的齐家玉器来看,其表面通常光 素无纹,以素为美。其造型简单朴拙、粗犷、豪放,品种 多样,方圆中矩,线条流畅,大气凝重。三是工艺上,齐 家玉器制玉技术相当娴熟,工序有采玉、解玉、钻孔、 打磨、抛光等近l0个步骤。借助解玉砂、钻头钻孔、管 在《周礼》中曾记载礼天地神灵用玉:“以玉做六 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 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 方。”郑玄注中对此说明:“礼东方……大昊、句芒食 焉。礼南方……炎帝、祝融食焉。礼西方……少吴、蓐 收食焉。礼北方……颛顼、玄冥食焉。”中华文明源远 流长.很多传说大都早于文献记载。以玉之“六器”分 钻、对钻、砺石打磨等工艺方法,创造出许多器形精美 礼天地四方.四方各有一帝一神。应是战国五行说流 行之后的观念.但是礼神之玉被四方帝、神食焉,这种 观念当是由来已久。 的稀世珍宝。四是用玉观念上,齐家文化随葬的玉礼 器,除象征权利和财富之外,还用之供奉天、地、鬼、 神、帝、灵等,显示了古代先民以玉器为“食品”、“祭 品”的观念.反映了齐家玉器在人类精神文化生活中 《周礼》:“大丧,共饭玉、含玉、赠玉。”饭玉,郑玄 注:“碎玉以杂米。”含玉,指人刚死时含于死者121中之 崇高地位。 玉.这种人刚死时121中含玉或铜钱的现象至今仍在一 [参考文献] [1]张忠培.齐家文化研究[J].考古学报,1987,(1). [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工作组.甘肃永靖大何庄遗址发 掘报告[J].考古学报,1974,(2). [3]方群.甘肃地区齐家文化及其青铜时代诸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J].社会科学,1990,(6). [4]谢端琚.甘青地区史前考古[MI.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