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寓言的特质及其阅读策略的选择

来源:化拓教育网
教学探微

寓言的特质及其阅读策略的选择任红云(宁波市鄞州区教育局教研室,浙江宁波315100)

摘要:寓言具有代代相传的生活经验层层叠加、时空背景模糊、人物形象的类型化处理和

双重结构等特质。寓言教学,可选用如下阅读策略:用“六何法”梳理故事;用“推测”建构意义;用“连结”进行跨文本理解。

关键词:寓言;阅读策略;《愚公移山》

一、寓言的特质

也是不明确的或者不是现实的存在,《杞人忧寓言的特质或许有很多,但以下四点是显天》《狐狸与葡萄》《愚公移山》等莫不如此。世见的,基本的。

界万物总是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中,是时空的背(一)代代相传的生活经验的层层叠加景赋予万物规定性、具体性和不可混淆性。什寓言是古老的文学。它通过故事的讲述,么东西能不依赖于时空而永在?是人的内心使人欢笑,使人落泪,引人超脱平淡无味的现活动与精神活动,这是寓言的指向。

实生活,进入神奇别致的想象世界。寓言口耳(三)人物形象的类型化处理

相传的方式,使它具有口述故事的效应,正如苏珊·朗格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

本雅明所言,讲故事“可以说,它本身是一种工造。”[2]

寓言中的人物没有名字,往往也缺乏对

艺的交流形式。讲故事不像消息和报道一样人物外形的细致描摹,即使有刻画,往往也有着眼于传达事情的精华。它把世态人情沉浸别于常人,不是生活中习见的形容,而只是一于讲故事者的生活,以求把这些内容从他身上种符号形式。《穿井得一人》中的宋君、丁氏与释放出来。因此,讲故事人的踪影依附于故

闻而传之者,还有《杞人忧天》中的杞人莫不如事,恰如陶工的手迹遗留在陶土器皿上”[1]。本

此:无貌,无名;见言,见行。

雅明的话,揭示了寓言的第一个特质:代代相(四)双重结构

传的生活经验的层层叠加。

寓言与隐喻有密切的关系,寓言本身就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的寓言《穿井得一一种隐喻的延伸,其人物与情节都带弦外之人》,故事简短,历久弥新,常读常新,叠加了丰音,尤其是人物往往是某一抽象意念的拟人富的生活经验:不能盲目地相信,要观察、审化,使抽象变成具象,虚实并用,现实世界与抽辨,谣言止于智者;不能盲目地传播,要确认、象世界重叠。赫尔墨斯想了解自己在人间的实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能口不择言,地位,化作凡人,来到雕像者店里,希冀享受尊说话要清楚、明白,不能引起歧义……

重的滋味,结果事与愿违,名与实背。方寸之(二)时空背景的模糊

间,一个盲目自高自大的形象跃然纸上,极具寓言发生的时间总是不明确的,地点往往

现实的讽刺效果。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20/519教学探微

二、寓言教学的阅读策略选择

其潜力。《愚公移山》强化了移山任务的艰巨教学寓言,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运用适切的——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巍峨存在;彰显了人力阅读策略,认清故事的特质,体悟故事的意涵。的单薄——荷担者三夫;暗示了路途的遥远以下笔者以《愚公移山》的教学为例进行阐述。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放大了反对的声音(一)用“六何法六何法””梳理故事

——甚矣,汝之不惠;点明了支持的微茫——“六何”指何时、何地、何人、何因、如何和遗男跳往助之;表现了贤内助的忧虑——以君何果六个要素。学习《愚公移山》,教师可以指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有两处强调年龄导学生找出“六何”的相关信息:

——愚公年且九十,遗男始龀。综而观之,移何时——不明确。山于愚公是精卫填海式的壮举,实际上是断无何地——不明确。

可能完成的。

何人——愚公及妻子、儿子,邻居始龀之(二)用“推测推测””建构意义

遗男,智叟,操蛇之神,天帝,夸娥氏二子。

寓言是我们理解世界的路径,它帮助我们何因——面山而山塞,出入不便。走出蒙昧,满足我们的好奇,给予我们生活的如何——聚室而谋,率子而行,智辩智叟。经验。愚公移山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生活建何果——神惧而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议?要深入理解这个故事,需用推测的阅读移山。

策略。

在此基础上,联系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和神话故事《女娲造人》,可以发现:寓言故事的背景知识、KenGoodman经验和信念积极地建构意义的过认为,阅读是读者根据自己

的时空背景总是缺失的。进一步研读,还可以程,是“心理语言的猜测游戏”。这种试探性是发现:寓言故事的人物形象也总是模糊的——阅读的特色,可以构建出作者没有告诉我们的无名无形。这恰恰是解读寓言的一条路径。信息,蕴含着一项非常重要的阅读策略——推一个具体的人,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生活的,测。推测时,首先要从已知信息中寻找线索,这是人的宿命。从故事对时空背景的消解可然后使用线索和自己的经历去想出文本中没以研判,故事要刻画的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人,有给出的信息。我们知道,故事的魅力不仅在而是一类人,这也可以从角色形象的无名无姓于冒险和悬疑的激动人心,让儿童在想象的世得以印证。另外,故事的意义是超越时间和空界中天马行空,而且还能帮助孩子解决成长的间的普世存在,从远古走向未来,无远弗届。困惑和内心的冲突,可以说,故事呵护着我们愚公虽垂垂老矣,而壮心不已,行动不止;愚公的童年。我们根据寓言故事时空背景与角色之妻有为人之妻的温存和呵护,有人之常情的形象的模糊,可以推测出故事中的形象是具有忧虑;荷担者三夫,果敢坚定,体现了阳刚的血类型化意义的,其不指向个别与具体。这些类性;孀妻之遗男,体现的是道义的支持;智叟,型化形象的存在,是不是内心冲突的具体化是守己而安、畏难而知趣的老者。他们代表的呢?当我们把故事中所有的形象连结起来观就是一类一类的人。

察,就会发现这样的推测是有道理的。当一个寓言故事时空和形象的模糊,提醒我们必人面对明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会犹豫彷须重视寓言故事中呈现的信息,因为寓言故事徨,会畏缩反对,会毅然起行,内心交织各样的不旁逸斜出,时过境迁仍能凝聚其活力,发挥

声音。愚公的伟大在于把自己的初心——一

20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20/5教学探微

个儿时的梦想(这可以从遗男的形象感知),坚如果认同费尔巴哈的观点,那么可以肯持到底,也许中间出现过如妻子这样的犹豫动定,神的形象也是愚公的形象,是愚公人性中摇,出现过如子孙这样的坚毅无畏,出现过如最理想和最纯粹特质的具体化身。当然,愚公智叟这样的知趣而退,但是愚公战胜了它们,身上的神性还表现在他移山的目的不是为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我们应该高扬的解一家之愁,而是为大众谋福祉,这可以从他愚公精神。

移山而非搬家佐证,还可以从千里迢迢移山到(三)用“连结连结””进行跨文本理解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佐证。之所以要“投诸读者在阅读文章的时候,有时需要将文本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就是不想“以己出入畅内容与自己的背景知识、经验连结,有时需要换人出入迂”。所以,他的善念、他的悲悯也是将文本中的信息连结。“连结”这一阅读策略能超越人性的“自觉觉人、自度度人”的神性够使阅读达到连贯性,进而加深对文本的理闪光。

解。《愚公移山》为什么以神话结尾?如果要彰总而言之,寓言故事不单单是事件的连显人的伟大,最后经过无数代人的挖山不止而缀,更重要的是呈现人物心境的变化:心态的移山终于完成,不是更好吗?故事的结尾操蛇改变和心灵的成长。这是问津寓言故事的归之神“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而“帝感其诚”,途。借助“六何法”梳理故事的信息,根据梳理“不已”指的应是移山的行动,移山的壮举让神的已知信息推测未知,运用连结的阅读策略为恐惧,说明这样的行动已经超越神性,是对神推测佐证,这是寓言故事解读的应选路径。□◢的权威的超越。对此,连结费尔巴哈的关于神参考文献:

的灼见,我们不难找到答案:“人不是按神的形[1][德]本雅明.启迪:本雅明文选·讲故象而被创造,而是反过来,上帝是按人的形象事的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而被创造,然后将其安放于外在超越的位置加2012以膜拜。上帝不是客观真实的存有,而是有限[:103.

2][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的个体将人性中最理想和最纯粹的特质(知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译者前言.

识、能力和善心等),投射为完美上帝的理念,

[3]周保松.走进生命的学问[M].北京:但自己却没有意识到这一事实。”

[3]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228.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20/5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