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
题
一、基础知识综合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吹号者从铺散着稻草的地面上起来了, 他不mán_____怨自己是睡在如此潮湿的泥地上, 他轻jié_____地绑好了裹腿, 他用冰冷的水洗过了脸, 他看着那些发出困fá_____的鼾声的同伴, 于是他伸手携去了他的号角; 门外依然是一片黝黑, 黎明没有到来,
那惊醒他的是他自己对于黎明的过于yīn_____切的向往。 (节选自《艾青诗选•吹号者》)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mán________怨 ②轻jié________③困fá________④yīn________切
(2)诗歌一般是分行书写的,达到强化节奏,增强表现力的效果,如果要把下面这个长句分成三行来写,怎样来分更恰当?请结合其他几行诗,用“/”标出分行处。 那 惊 醒 他 的 是 他 自 己 对 于 黎 明 的 过 于 yīn 切 的 向 往。 二、句子默写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1)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鸡声茅店月,________。(________《商山早行》)
(3)________,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4)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________》)
(5)不应有恨,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6)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干里,浮光跃金,________,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范仲淹《岳阳楼记》)
(7)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李白《行路难》)
(8)不义而富且贵,________。(《论语 述而》) 三、选择题
试卷第1页,总15页
根据你对艾青诗歌的了解,选出不是评论艾青诗歌的一项是( )
A.艾青的作品一般是描写太阳、火把、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现出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他是“一生追求光明的作家”。
B.“《他的诗》把我们从怀疑、贪婪的罪恶的世界,带到秀嫩天真的儿童的新月之国里去……它能使我们在心里重温着在海滨以贝壳为餐具,以落叶为舟,以绿草上的露点为圆珠的儿童的梦。”﹣郑振铎。
C.“归真返璞,我爱好他的朴素、平实,爱读他那用平凡的语言,自由的格式,不事雕琢地写出的激动人心的诗篇。”﹣唐弢
D.先生以画家的身份,进入诗坛,他追求光明,热爱土地,他脚踏大地,手持火把,心向太阳,一首朴实无华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感动了无数代人。
为下面这段文字提炼主要观点,最正确的一项是( )
寂寞不是病态心理,而是人心路历程的标志。我国有许多有名的诗篇,都得力于作者当时心境的淡泊寂寞,如众人熟知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一言以蔽之,当心灵发生寂寞感的时候,不一定是什么坏事,如果能正确认识寂寞,那么你的天赋才华会因寂寞的冶炼而升华一个境界。 A.作家只有在寂寞时才能写出优美的诗歌 B.要表现你的天赋必须能够忍受寂寞 C.寂寞的坏处大于好处
D.只要我们能正确认识寂寞,那么它就不是坏事 四、语言表达
下面是一篇演讲稿提纲,如要把下面三段材料作为分论点的论据,请把论据的序号填在对应的横线上。A.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B.马克思在图书馆钻研,数十年如一日,座位下的地面竟然磨掉一层。C.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①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②,塞上风云接地阴③。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④,白帝城高急暮砧⑤。 【注】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试卷第2页,总15页
①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②兼天涌:波浪滔天。③接地阴:凤云盖地。④催刀尺:指赶裁冬衣。⑤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1)首联描写了怎样的景物特点?有什么作用?
(2)杜甫十分重视诗歌语言的锤炼,如最后一联中“催”与“急”字就极富表现力,结合诗句简要赏析这两个字。 六、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
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1)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湖心亭看雪》)
B.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丰乐亭记》)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D.今天/不遗斯民(《丰乐亭记》)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
A.民以为未足(《丰乐亭记》)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B.越明年(《岳阳楼记》)越三月(《丰乐亭记》)
C.亭以雨名(《丰乐亭记》)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D.官吏相与庆于庭(《丰乐亭记》)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①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②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
(4)明代杨慎评论此文,认为“此篇题小而语大”,请你说说,本文“小”在何处,又“大”在何处。 七、现代文阅读
试卷第3页,总15页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食品安全风险类型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中新旧风险交替,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微生物污染、农兽药残留、添加剂等传统的食品安全风险仍然是主要的风险类型;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农牧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以及新的消费方式带来了新型食品安全风险。
2017年我国食品抽检总体不合格率为2.4%。其中食品添加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占不合格样品的23.9%。特别是粉条粉丝、面制品中铝超标问题尤其突出。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部分中小食品企业整体素质不高,为了延长食品保存期,强化感官特性,不顾法律法规要求,超限量、超范围地滥用食品添加剂。
此外,以转基因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品类风险备受关注。2016年农业部调研发现我国部分省份存在转基因作物非法种植现象。转基因产品的规范化管理与民众的知情权的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201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预测》) 【材料二】
在工业和医学领域,甲醛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有机物,但在食品行业,它是非法添加物。因此,不允许将甲醛添加到食物中,只要添加就是违法。
尽管有人认为甲醛在食物中的防腐效果并不好。在面条中添加甲醛没有意义,但是面条等食品中检测出甲醛的案例并不少。比如,2016年陕西榆林一家面店的老板为了延长面条的保质期,从网上购买甲醛,生产面条时添加其中。警方及时将面店老板抓获,他供认不讳,最后被判刑一年并作罚款处理。
除了直接添加甲醛,食物中的外来甲醛还可能来自甲醛次硫酸氢钠。甲醛次硫酸氢钠是一种化工原料,俗称“吊白块”。国家已明令禁止将其作为添加剂加入食品,但是由于它可以改善食物的口感和外现,一些不法商贩在食物生产过程中将其掺入,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摘编自《科学画报》2019年第3期) 【材料三】
食品安全已经越来越成为不同类型消费者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消费者担心哪些方面的食品安全问题?相关机构进行了一项关于食品安全的调查。 消费者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统计图表
试卷第4页,总15页
【材料四】
近年来,中小学生食物安全引发全社会高度关注。日前,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发布《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针对学校集中用餐安全问题作出部署,为保障师生的食品安全提供了坚实基础。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的“学校集中用餐”制至少有三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首先,应确定校级以上的“学校集中用餐”责任主体,由责任主体负责制定地区餐费标准,设置非营利机构或委托有资质的餐饮企业,以属地为中心形成统一的采购、制作、运输系统,改变目前自办食堂、委托、外包、外购等状况。其次,进一步健全法规体系。对食堂面积、设施设备条件、人员资质等具体指标应作出明确规定。最后,“学校集中用餐”除“就餐”之外还最具教育教化功能。学生可以在就餐过程中学习食材生长、饭菜烹调、学校餐食制作及运送、健康合理膳食等方面的知识,为健康人生打下基础;通过备餐及分餐过程中的小组分工培养合作能力;通过收拾餐具、餐后打扫过程培养责任心。最重要的是,体验到与同学一起吃饭的乐趣。因此“学校集中用餐”应纳入旨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的“食育”范畴,而不是只限于安全与健康的“就餐”行为。 (摘编自《大民教育》2019年第8期)
(1)【材料二】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请你结合相关内容分别提一条保障食品安全的建议。
(3)阅读下面的文字,结合【材料三】说说购买牛奶时你应该关注牛奶包装盒标签上的哪些信息,并说说理由。
近期,媒体曝光了个别不合格的牛奶产品。引起了消费者对牛奶安全问题的担心。重阳节到了,同学们准备去敬老院看望老人,由你负责到超市买几箱牛奶,老师提醒你要看一下牛奶包装盒上的标签。标签上的信息包含产品名称、产品类型、配料、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地址、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贮存条件、净含量等。
(4)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
A.随着现代农牧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转基因产品风险已成为食品安全主要的风险类型。
试卷第5页,总15页
B.甲醛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有机物,但防腐效果并不好,因此不允许在食物中添加甲醛。 C.材料三图表显示,只有1%的人担心注水肉问题,说明注水肉不再成为食品安全问题。 D.“学校集中用餐”不应只顾及安全与健康的“就餐”行为,还应顾及教育教化功能。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棉花的味道 龚细鹰
①棉花的籽儿发芽后。母亲就忙碌起来,锄草、松土、施肥,像照顾自己心爱的孩子一样细致。两个多月后,棉花长得有几尺高了,翠绿的叶子如张开的小手掌,在风中轻轻摇摆。母亲说,该给棉花“打顶”了。她熟练地掐住棉花秆顶部的一部分,稍一用力,“咔嚓”一声将它折断,对着一棵棵棉花“狠下杀手”。在这块棉地里,母亲不知倾注了多少汗水!可她为何又要毁掉它呢? ②我着急地大叫:“妈,棉花会死掉的!”
③母亲轻轻一笑道:“傻孩子,这时舍不得‘打顶’,以后我们就收不到多少棉花。” ④看到那么多被母亲折断的棉枝七零八落地掉在地上,我心痛极了,执拗地要求母亲分两棵棉花给我种植,并坚持不给它们“打顶”。
⑤母亲的抉择是对的。“打顶”后的棉花长得枝繁叶茂,开满了白色、粉色的花,而那两棵没“打顶”的棉花主秆长得太高,阻碍了侧枝的生长,侧枝少而且短,虽然看上去绿叶葱笼,却只有稀硫几朵花开。母亲指着那两棵棉花对我说:“看到了吧,有时候该舍弃的东西就要舍弃,否则会失去更多。”
⑥不久,母亲棉田里的花谢了,一个个壮实的棉桃长出来。八月,棉桃如石榴一般张开了小嘴,煞是好看,几天后,雪一般的棉花灿然盛开在枝头。
⑦午饭后,酷热难忍,母亲却顶着毒辣辣的太阳去摘棉花。她挽着一个大竹篮,走进棉田里,双手快速地采摘着棉花,汗水湿透了衣衫。天空湛蓝湛蓝,一望无际的棉田如一片无垠的雪地,身穿浅蓝布衫的母亲被白色的棉花簇拥着,如一位神奇的织女在灵巧地编织一张巨大的白毛毯。
⑧一天夜里,我看见母亲站在院里安静地望着天上。明月皎洁,一片一片的白云层层叠叠,整齐排列在深蓝色的夜空,月光如水一般倾泻而下,母亲的脸显得格外柔美,她喃喃道:“天上的云真好看啊,像棉花一样。”母亲读书不多,却能用最熟悉的东西、最贴切的比喻描绘眼前的美景,繁重的农活、生活的磨砺使母亲像大多数农妇一样唠叨、凡俗,但她心里却同样有对美的无限憧憬。
⑨初冬,母亲就开始用新棉花给我们做棉衣、棉鞋、棉被,给长大的姐姐做嫁妆。机器扎过的棉花变得更加柔软洁白,母亲轻轻将棉花一层层叠好,铺在崭新的布上,然后一针一线细细地缝合。新棉被蓬松厚实,我撒着欢儿在上面翻跟斗。雪后的田野如同一床松软的大棉被,我穿上新棉衣跑进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扭头却看见母亲提着一篮翠绿的青菜从菜园走来,脸和手都冻得通红,她身上是一件穿了很多年的棉袄。我问:“妈,你冷吗?”母亲帮我扣好松开的纽扣,眼里漾着笑意:“妞儿不冷,妈就不冷。”
⑩晴朗的冬日,母亲把棉被抱到太阳下曝晒。晚上把头坦进被里,会闻到一股香味,我问母亲:“你放了什么在被子里?香香的,真好闻。” ⑪母亲说:“哪来的香味?那是棉花的味道。” ⑫母亲老了,再也干不动农活,不能种棉花了,儿女们给她买了羽绒被、羽绒服,可母亲还是说冷,姐姐买来新棉花给母亲做了棉衣、棉被。穿上用蓝色金丝绒布料做的新棉袄,母亲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 ⑬母亲去世多年后的一天,我走在街上,看见前面一个穿着蓝色金丝绒棉袄的老人,背影极像母亲,顿时心跳加速,明知不可能,但还是身不由己紧跑几步追上她……
试卷第6页,总15页
⑭一个思念母亲的女子,伫立在人来人往的街头便咽无语,一任泪雨滂沱。 ⑮多年以后,我还经常闻到母亲说的“棉花的味道”,它柔软、浓密、温暖,将伴随我一生。
(选自《羊城晚报》2018年6月19日 )
(1)作者围绕“棉花”这条线索,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文中第⑤自然段中“我”种棉花的相关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
(3)如果要把第⑦段画线的句子推荐给其他同学,你写的推荐理由会是什么?
(4)结合全文,说说标题“棉花的味道”有什么含义?
(5)文章结尾说“棉花的味道”“将伴随我一生”,为什么?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要说说。 八、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树舍灿烂夏花,得秋果华实;溪流舍弃自我,得汇入江海;蜡烛舍其身躯,得一世光明;人舍虚伪娇饰,得真挚情感;舍墨守成规,得别具一格……必须有所舍弃才能有所收获,只有懂得了舍得的大智慧,才能够将我们的人生经营得有声有色,从而活得精彩,活得快乐。
请以“舍得”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剧本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个字: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试卷第7页,总15页
参与试题解析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
题
一、基础知识综合 1. 【答案】 埋,捷,乏,殷
那 惊 醒 他 的/是 他 自 己 对 于 黎 明 的/过 于 yīn 切 的 向 往。 【考点】 综合读写 【解析】
(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根据平时对字词的积累,以及语段的内容,“mán怨”写作“埋怨”,“轻jié”写作“轻捷”,“困fá”写作“困乏”,“yīn切”应为“殷切”。
(2)本题考查诗歌节奏的划分。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准确把握句意是关键。然后再利用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的结构。本句中表达的是“过于殷切的向往黎明让他惊醒了”,所以可划分为:那 惊 醒 他 的/是 他 自 己 对 于 黎 明 的/过 于 yīn 切 的 向 往。 【解答】 埋 捷 乏 殷
那 惊 醒 他 的/是 他 自 己 对 于 黎 明 的/过 于 yīn 切 的 向 往。 二、句子默写 【答案】 雪拥蓝关马不前 人迹板桥霜,温庭筠 露从今夜白
沉舟侧畔千帆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何事长向别时圆 静影沉璧 直挂云帆济沧海 于我如浮云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本题考查诗文的连续性默写及作家作品的识记。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语境,并结合平时的积累与巩固解答。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解答】
雪拥蓝关马不前。 (重点字:蓝) 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重点字:筠) 露从今夜白。 (重点字:今)
沉舟侧畔千帆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重点字:畔) 何事长向别时圆。 (重点字:事)
试卷第8页,总15页
静影沉璧 (重点字:璧) 直挂云帆济沧海(重点字:沧) 于我如浮云 韩愈(重点字:于) 三、选择题 【答案】 B
【考点】 现代诗歌阅读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评论的辨析能力。在平时的阅读中,认真阅读诗歌,理解其内容,了解一些名家对作品的评价。《艾青诗选》是近代诗人艾青的诗歌选集,他的诗歌通常都富有“五四“战斗精神和饱满的进取精神。该诗歌集创作于1979年。 【解答】
ACD.正确;
B.有误,从“它能使我们在心里重温着在海滨以贝壳为餐具,以落叶为舟,以绿草上的露点为圆珠的儿童的梦”可以知道,这是郑振铎先生评论泰戈尔的《新月集》的话。 【答案】 D,D
【考点】
寻找或归纳论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解析】
这个语段首先指出寂寞是心路历程的标志,并举例进行论证,接着阐述了心灵发生寂寞时,只要能够正确认识寂寞,就会得到境界的升华。 【解答】
这道题考查的是对语段的主要观点的提取概括,阅读语段,可知这段论述的是心生寂寞时,应该正确认识寂寞,进而提升到新的境界。所以D选项的说法是正确的。 故选D。 答: D。
四、语言表达 【答案】 B,C,A
【考点】 论证结构
补充论据(或选择合适论据)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的分析。演讲稿提纲的中心论点是“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下有三个分论点,理解给出的三个论据,分
析与分论点的关系选择填空即可。A.“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这句名言侧重于“迎难而上,坚忍不
拔对实现理想的重要性”,符合分论点三;B.“马克思在图书馆钻研,数十年如一日,
试卷第9页,总15页
座位下的地面竟然磨掉一层”的事例重在论述
“勤奋刻苦对实现理想的重要性”,符合分论点一;C.“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这句名言重在
论述”时间对实现理想的重要性”,符合分论点二。据此分析填空作答即可。 五、诗歌鉴赏 【答案】
首联描写了阴沉、萧瑟、败落的景象,烘托了诗人伤感抑郁的心情,奠定了全诗忧愁凄凉的感情基调。
秋已深,“催”字写家家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急”字写捣洗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这两个字形象地表达诗人暮年飘零、寄寓他乡的孤独愁苦之感,对国家动荡时的担忧之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译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考点】 现代诗歌阅读 【解析】
《秋兴八首•其一》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七言律诗。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全诗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丽的意境。格律精工,词彩华茂,沉郁顿挫,悲壮凄凉意境深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最典型地表现了杜律的特有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解答】
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掌握。起笔开门见山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巫山巫峡”,诗人所在。二句下字密重,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赏析。尾联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西风凛冽,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意味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白帝城在东,夔州府在西,诗人身在夔州,听到白帝城传来的砧杵之声。砧杵声是妇女制裁棉衣时,槌捣衣服的声音。砧即捣衣之石。此诗末二句,关合全诗,回到景物,时序由白天推到日暮,客子羁旅之情更见艰难,故能结上生下,下面接着写夔州孤城,一气蝉联。钱注杜诗称:“以节则杪秋,以地则高城,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表达了诗人暮年飘零的孤苦之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对国家动荡时局的担忧之情。 六、课外阅读 【答案】 B A
①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
②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
试卷第10页,总15页
小:把建亭跟喜雨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写。
大:提炼出关心民生疾苦、与民同优同乐的积极主题。 【考点】
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
参考译文: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我在亭子里开酒宴,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废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既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歌词说的是:“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力量。归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认。归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归之于太空。而太空冥然飘渺,不能够命名它,于是我用它来为我的亭子命名。 【解答】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子的停顿。解答此题,要结合句意及相关的文言标志词语进行分析。
A.有误,句意: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根据句意可知正确的断句应是: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B.正确;
C.有误,句意: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根据句意可知正确的断句应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有误,句意: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根据句意可知正确的断句应是:今/天/不遗斯民。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句意,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和用法。
A.句意: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为:认为。/句意: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行为。意义和用法不同。
B.句意:到了第二年。越:到。/句意:到了三月。越:到。意义和用法相同。 C.句意: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名:命名。/句意:命名的人是谁?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名:命名。意义和用法相同。
D.句意: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相与:共同,一起。/句意:一起在中庭散步。相与:共同、一起。意义和用法相同。 故选:A。
试卷第11页,总15页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句子,要结合句中的重点词语,采用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式进行翻译。
①重点词语:引流:引来流水。以为:把……作为。句意: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
②重点词语:今:现在。遗:遗弃。斯:这。而:表顺承,然后。句意: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首先明确“小”在这里是指选取的材料小,“大”的意思是表达的主题大。据此,在文章找到作者选取了什么小材料来写,通过这些材料表达了什么大主题即可。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写了“建亭子”和“下雨”这两件小事来写,这些事件都是很小的,而作者通过把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写,表达了作者关心民生疾苦、与民同忧同乐的主题,这个主题是很大的。
答案:(1)B(2)A(3)①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
②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4)小:把建亭跟喜雨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写。
大:提炼出关心民生疾苦、与民同优同乐的积极主题。 七、现代文阅读 【答案】
(1)举例子,通过列举面店老板给面条加入甲醛的例子具体地说明了尽管有人认为甲醛在食物中的防腐效果并不好,但是面条等食品中检测出甲醛的案例并不少的观点,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2)示例:①加强食品添加剂使用的管理。②加大对违法食品企业的处罚力度。③加强对甲醛等有毒有害物质的管理。④加大对不法商贩在食品中违法添加甲醛等有害物质行为的处罚力度。
(3)①关注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可以知道牛奶有没有过期变质。②关注配料,可以知道牛奶有没有违规使用或滥用添加剂。③关注有没有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可以知道牛奶是不是假冒食材。④关注产品名称,可以知道牛奶是不是媒体曝光的问题乳制品。 D
【考点】
筛选并整合信息 材料理解与分析
概括内容,归纳要点(应用文) 说明方法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比如”表明画线句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一位面店老板为延长面条的保质期而在面中放入甲醛的事例,它说明的内容可从上下文寻找,“面条等食品中检测出甲醛的案例并不少”就是这个事例要说明的观点。
(2)首先根据题意,找出材料一、二中所表现出的食品安全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比如,材料一介绍了食品安全风险的类型,可建议“加强食品添加剂使用的管理”“加大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或惩罚力度”等;材料二介绍的是食品中甲醛的危害,那么可以建议“加强对甲醛在市场流通的控制”,或是“对在食品中添加甲醛的商贩给予严厉的处罚”等。
(3)根据材料三图表中列出的人们所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对照题干所给出的关注物品——牛奶,我们不仅要关注其生产日期、保质期,还要关注其成分表,看有没有添
试卷第12页,总15页
加有害的物质,比如违规使用某些添加剂等;同时还要关注生产厂家,看是否是正规厂商;有关细菌是否超标等问题,则要关注产品的名称,看是不是媒体曝光过的问题商品等。
(4)A项,有误,材料一原文是“一方面微生物污染、农兽药残留、添加剂等传统的食品安全风险仍然是主要的风险类型”,选项中“转基因产品风险已成为食品安全主要的风险类型”表述有误;
B项,有误,材料二原文是“但在食品行业,它是非法添加物。因此,不允许将甲醛添加到食物中,只要添加就是违法”,选项对原因的表述“防腐效果并不好”有误;
C项,有误,材料三是“消费者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统计图表”,在图中显示出来,就表现有这一问题的存在,数值小是相对于其他问题而言的,并不能说明“注水肉”不再成为食品安全问题。 故选D。 【答案】
种植、管理和采摘棉花;用棉花为儿女做衣物;年老后仍爱用棉花制成的棉织品。 不能删,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描写了打顶的棉花与没有打顶的棉花的区别,突出了母亲具有丰富的种植管理棉花的经验,同时也借此表达了在很多时候的深刻哲理。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望无际的棉田”比作“一片无垠的雪地”,把母亲采摘棉花的画面比作织女在编织白毛毯,具体贴切地写出了棉花的外形与质地的特点,表现出作者对棉花的喜爱,对母亲勤劳身影的赞美。
一是棉花自身的味道,是母亲生前喜欢的香味;是蕴含的双重咪道即深深的母爱,以及子女对母亲的感激和思念之情。
我是在母爱中成长起来的,母亲管理棉花就像照顾自己心爱的孩子一样或者母亲给我们做棉衣棉被使我们感到温暖。或:妈妈帮我晒棉被,做棉衣,“棉花的味道”其实就是妈妈对我的爱,这种爱会一直温暖我;母亲教给我道理成人,母亲用棉花“打顶”才能丰收的事实教肓我“有舍才有得”的道理;母爱像棉花一样柔软、浓密、温暖,使我温暖一生。
【考点】
记叙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解析】
本文以“棉花的味道”为题,表达了母亲的赞美与思念。文章写了母亲种植和收获棉花的艰辛和母亲做棉衣、棉鞋、棉被,给长大的姐姐做嫁妆以及年老了用棉衣、棉被等棉制品的事情,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棉花的味道”就是母爱的味道,它将温暖“我”的一生。 【解答】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文章前11个自然段,围绕“棉花”写了母亲的三件事情。前7段写母亲种植和采摘棉花;8至11段写母亲“用新棉花给我们做棉衣、棉鞋、棉被”等各类衣物,年老后还是喜欢用棉花做成的棉织品。
本题考查文章段落的作用。“母亲的抉择是对的,‘打顶’后的棉花长得枝繁叶茂,开满了白色、粉色的花”,而我“那两棵没‘打顶’的棉花只有稀疏几朵花开”,这是对比手法。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母亲对棉花生长习性的熟悉,对农事的谙熟,所以不能删。 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赏析。把“一望无际的棉田”比作“一片无垠的雪地”、把“母亲采摘棉花的画面”比作“织女在编织白毛毯”,具体贴切地写出了棉花白而多的特点,表现出作者对棉花的喜爱,更是赞美了母亲的勤劳。
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含义理解。“棉花的味道”比较丰富,要结合文章的内容来回答。既指真正的棉花的味道,又蕴含着温暖的母爱,还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和思念之情。
试卷第13页,总15页
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赏析。文章结尾说:我还经常闻到母亲说的“棉花的味道”,它柔软、浓密、温暖,将伴随我一生。是因为母亲的爱令我终生难忘,“我”对母亲的思念也相持续终生。 八、作文 【答案】
舍得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人生处处面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抉择,时时蕴藏着舍得的智慧。只有看清了什么是“鱼”,什么是“熊掌”,我们才能毅然决然地判定该舍什么,得什么。
北海,荒无人烟,鹅毛大雪落在苏武日日夜夜守护的汉节上,也落在他眺望故乡的身影上。对苏武而言,像卫律一样背叛大汉投降匈奴以得到苟且偷安的机会,又何尝不可?但个人性命生死,较之维护国家尊严,坚守民族气节,正如“鱼”和“熊掌”之别。“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苏武舍弃了安逸享乐的“鱼”,得到了名垂青史的“熊掌”。
然而很多時候人们做不到像苏武那样,对什么是“鱼”,什么是“熊掌”一直游移不定,对事情的观测犹如雾里看花,甚至像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一样,一生追求金钱,为了钱放弃了亲情,舍弃了人生中几乎一切美好的东西,成为遭世人唾弃的“守财奴”。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为了金钱和财富,不惜丢掉自己的情趣、志向、爱好,甚至自由、健康和良知……当我们的认知发生了偏差,便会舍“熊掌”而取“鱼”,最终追悔莫及。所以我们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舍能舍该舍的,才能得想得应得的。
杨绛隐藏了才情,舍弃了事业,成为“最贤的妻”,收获了举案齐眉的美满;南仁东舍弃了国外的高薪厚遇,投身于我国天文事业,成为“天眼之父”,收获了世界的尊重。敢于舍弃,源自无私,舍弃里有小家小爱,也有大国大爱!
对于贪婪的人,即使分清了鱼和熊掌,也会对“鱼”的好处念念不忘,舍不得更放不下。不如学学大自然的生物吧,当苍鹰选择了重生,就得忍受死一般的痛苦啄掉老化的爪子,壁虎会选择断尾求生,螃蟹会选择断钳自救……舍,可能很痛苦,可舍是得的前提,舍弃的深处是得到。诗人泰戈尔说:“当鸟翼系上了黄金,就再也飞不远了。”贪婪往往使人步入深渊,而舍弃才有生路。可以说,人生越“得”越少,越“舍”越多。 适时地舍弃吧,去除一切细枝末节,把重心移到主干上,给思维做一个减法,还大脑一个清晰明朗的空间来权衡每一种选择的利弊所在。懂得舍得,便学会了选择,而这舍得的智慧,不仅蕴含在对鱼和熊掌的辨别上,更表现在敢舍的勇气上,做到这两点,才能“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考点】 全命题作文 【解析】
这道命题作文,只有两个字﹣﹣“舍得”,却蕴含着无穷的智慧。“舍得”并不是一个词,而是“舍与得”两个意义相反的词。提示语说“有所舍弃才能有所收获”。这里的“舍”与“得”不一定是客观的实在的事物,它有可能是一次精神的愉悦,一点人生的感悟,一份生命的觉醒……在人生旅途上,芸芸众生的我们,在舍出一点钱财之后,可能得到一份感激;舍出一点真诚之后,可能得到一份友情;舍出一点真爱之后,可能得到享用不尽的亲情……不“舍”的人则不“得”,这就是“舍”与“得”的辩证法。这一题目的立意还可以更高,如:舍眼前得长远,舍个人得集体或国家的利益,舍私利得公益等;还可以写“舍”并不是为了“得”,如为残疾人捐款,希望工程,向灾区捐钱捐物等。 文体不限。如果写记叙文,只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记忆,围绕一件让自己必须有所取舍的事,写出自己的心路历程和最后的收获即可,如果能把舍弃的这个艰难曲折的心理过程描写出来,从过程和结果中表现舍与得的强烈对比,文章会更加出彩。如果写议论文,可以按照分析问题的一般思路来写,讲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即
试卷第14页,总15页
可。先回答“要舍什么”,然后谈“为什么要舍,按什么标准选择舍弃”,最后谈“舍的好处”,从而断定“舍即是得”。也可以按照议论性散文的路子写:从自然、社会等不同领域讲一些有舍才有得的现象,肯定“舍得是一种智慧”。 【解答】
舍得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人生处处面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抉择,时时蕴藏着舍得的智慧。只有看清了什么是“鱼”,什么是“熊掌”,我们才能毅然决然地判定该舍什么,得什么。
北海,荒无人烟,鹅毛大雪落在苏武日日夜夜守护的汉节上,也落在他眺望故乡的身影上。对苏武而言,像卫律一样背叛大汉投降匈奴以得到苟且偷安的机会,又何尝不可?但个人性命生死,较之维护国家尊严,坚守民族气节,正如“鱼”和“熊掌”之别。“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苏武舍弃了安逸享乐的“鱼”,得到了名垂青史的“熊掌”。
然而很多時候人们做不到像苏武那样,对什么是“鱼”,什么是“熊掌”一直游移不定,对事情的观测犹如雾里看花,甚至像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一样,一生追求金钱,为了钱放弃了亲情,舍弃了人生中几乎一切美好的东西,成为遭世人唾弃的“守财奴”。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为了金钱和财富,不惜丢掉自己的情趣、志向、爱好,甚至自由、健康和良知……当我们的认知发生了偏差,便会舍“熊掌”而取“鱼”,最终追悔莫及。所以我们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舍能舍该舍的,才能得想得应得的。
杨绛隐藏了才情,舍弃了事业,成为“最贤的妻”,收获了举案齐眉的美满;南仁东舍弃了国外的高薪厚遇,投身于我国天文事业,成为“天眼之父”,收获了世界的尊重。敢于舍弃,源自无私,舍弃里有小家小爱,也有大国大爱!
对于贪婪的人,即使分清了鱼和熊掌,也会对“鱼”的好处念念不忘,舍不得更放不下。不如学学大自然的生物吧,当苍鹰选择了重生,就得忍受死一般的痛苦啄掉老化的爪子,壁虎会选择断尾求生,螃蟹会选择断钳自救……舍,可能很痛苦,可舍是得的前提,舍弃的深处是得到。诗人泰戈尔说:“当鸟翼系上了黄金,就再也飞不远了。”贪婪往往使人步入深渊,而舍弃才有生路。可以说,人生越“得”越少,越“舍”越多。 适时地舍弃吧,去除一切细枝末节,把重心移到主干上,给思维做一个减法,还大脑一个清晰明朗的空间来权衡每一种选择的利弊所在。懂得舍得,便学会了选择,而这舍得的智慧,不仅蕴含在对鱼和熊掌的辨别上,更表现在敢舍的勇气上,做到这两点,才能“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试卷第15页,总15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