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蒙古帝国族群的后裔们

蒙古帝国族群的后裔们

来源:化拓教育网


蒙古帝国族群的后裔们

三、中国蒙古族人口的分布现状溯源

据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蒙古族人口为598万1840人,人口聚集居住地主要在内蒙古、东北三省,其次在、青海、甘肃、河北,散布于河南、陕西、山西、山东、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江西、贵州、广东等地的乡镇村而小聚集;目前蒙古族遍布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31个省区市有具体人口数据,、、澳门三地数据不详。(各地蒙古族人口统计数据,除有括号注释外,均以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为依据)

1、内蒙古自治区

中国蒙古族是内蒙古区域的世居民族,分诸多蒙古部落。部落详情在《中国境内蒙古族聚居地的行政区划》一节详细介绍。居住内蒙古的蒙古族有422万6093人。

2、辽宁省

辽宁省蒙古族有65万7869人。明末清初,蒙古喀喇沁部、土默特部、蒙郭勒津部和科尔沁部的一部分,自蒙古草原逐步南下,最后定居于辽宁。清朝定鼎北京后,一些八旗蒙古兵丁、巴尔虎蒙古兵丁和他们的眷属因防务派往辽宁。上述蒙古各部、八旗蒙古、巴尔虎蒙古的后裔构成了辽宁蒙古族的主要部分,主要分布于朝阳市的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朝阳县、建平县、凌源县、北票县,阜新市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彰武县。

3、吉林省

吉林省蒙古族有14万5039人。吉林省蒙古族属吉林省世居民族。13世纪初,蒙古人从大漠北方向南移动,逐渐地在这些地区居住下来。窝阔台于1234年征服金国,这一带属于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管辖地。目前主要聚集在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该县隶属吉林省松原市,是吉林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亦是中国马头琴生产的最大基地,被誉为“中国马头琴之乡”。

4、黑龙江

黑龙江省蒙古族有12万5483人。蒙古族属黑龙江省的世居民族,主要来自蒙古的杜尔伯特部、郭尔罗斯部、准噶尔部和清代派驻的蒙古人以及清末放垦后迁入的喀喇沁、吐默特、蒙古贞、博王、宾图、达尔罕、敖罕、奈曼、扎鲁特、乌珠穆沁等地的蒙古人。黑龙江原有三个蒙古族自治旗(县),后撤旗建县,郭尔罗斯后旗改名肇源县,伊克明安旗并入富裕县。现仅存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现在,黑龙江蒙古族主要分布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肇源、富裕等地。

5、维吾尔自治区

维吾尔自治区蒙古族有15万6280人,主要是1771年东归的土尔扈特蒙古人,主要分布在巴音郭楞、博尔塔拉两个蒙古自治州以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另外,还分布在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区。由吐尔扈特、和硕特、厄鲁特、察哈尔、沙毕纳尔、扎哈沁、乌梁海、喀尔喀等部的蒙古人组成。

6、青海省

青海省蒙古族有9万9815人。蒙古族是青海世居少数民族之一。约在13世纪20年

代进入青海。主要分布在海西州的德令哈、格尔木市和都兰、乌兰县,黄南州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海北州的祁连县、海晏县和门源县,以及西宁市、海南州、海东地区、大通县和部分地区;蒙古民族自治地方有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

7、甘肃省

甘肃省蒙古族有1万0935人。蒙古族是甘肃世居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总人口11741人(2012年),其中蒙古族4446人,占37.9%。甘肃蒙古族系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第19代孙固始汗的后裔,是成吉思汗家族的直系血统。白银市马姓蒙古族后裔,为元裔铁礼棉、铁礼秀后人;赵姓蒙古族后裔,是成吉思汗三弟哈赤温后人。千百年来,蒙古族人民过着“逐水草而徙”的游牧生活,甘肃西北的许多草场都曾留下过蒙古族人民的足迹。

8、河北省

河北省蒙古族有18万0849人。据史载,自元代起有弘吉刺部、兀良哈部、喀喇沁部、察哈尔部和准噶尔部的达什达瓦部落先后从大兴安岭东西麓、阴山脚下、嫩江平原、伊犁河畔移居热河的记载。热河的范围包括现河北省的承德地区,内蒙古的赤峰地区、通辽部分地区,辽宁的朝阳、阜新、葫芦岛市的建昌县等地区。热河省撤销划归三省(区)后,河北省蒙古族的来源有四部分:一是世居的蒙古族,包括喀喇沁部和察哈尔部;二是厄鲁特蒙古达什达瓦部的后裔;三是清代驻守围场的蒙古八旗兵丁及其家属;四是清朝派驻各地驿站、关隘及城镇驻防的蒙古八旗官兵。元明清时期,今平泉、围场、承德、隆化等县(市),为蒙古喀喇沁部的游牧地。清代分属喀喇沁中旗、喀喇沁右旗。这里的蒙古族世居此地,以游牧为生。现居这些县(市)的蒙古族人,多为其后裔;在平泉一带

还有驿站驻守蒙古族后裔。据史记载,清朝初年自今平泉南五十家子始向北至瑷珲共设16个驿站,由喀喇沁王派蒙古人负责管理,在今平泉境内有两个驿站。其驿站驻守蒙古族来源说法有二:其一为康熙年间,建立驿站,从内蒙古的林东、林西迁来100户,分别驻扎于县南和县北,成为南、北五十家子;其二为清康熙初年,在此地设立驿站,派50名蒙古人驻守,后因轮值困难,乾隆三十年(1765年),喀喇沁王从喀中旗、喀右旗选100户蒙古族人家,50户驻守县城北驿马站,在老哈河和黑里河交汇处定居,是为北五十家子。50户驻守县城南的头台驿马站,住户定居在瀑河西岸,是为南五十家子。河北省唯一的蒙古族高级中学就坐落于南五十家子地界。

张家口地区的崇礼、赤城、张北、沽源、尚义、康保及承德地区的丰宁、围场、隆化县一带,历史上是察哈尔部蒙古游牧地。清代,分隶察哈尔蒙古正蓝、镶白、正白、镶黄四旗,现居这一带区域的蒙古族人多为其后裔。

厄鲁特蒙古达什达瓦部原居伊犁河畔。1745年(清乾隆十年),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贵族为争夺汗位展开混战,达什达瓦父子三人战死。1755年(乾隆二十年)9月,达什达瓦寡妻车臣莫尔根哈率部众离开战乱的伊犁,投归清。到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5月,达什达瓦部2136人来到承德。清将他们编入驻防八旗。并将五道梁、狮子园一带地方划为牧地,供他们游牧。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清在伊犁设立“总统伊犁等处将军”。17年(乾隆二十九年),达什达瓦部500名士兵及家属又重还,其余部众仍留在承德。今承德市狮子沟镇、喇嘛庙村附近的蒙古族即其后裔。

1681年(清康熙二十年)设置木兰围场。初由蒙古王公管领围场事务,设围场总管大臣,并拨派满、蒙八旗兵驻守围场。辛亥后,驻守围场的蒙古八旗兵丁及眷属定居下来,成为当地居民。另外,清代前期和中期,清派往各地驻防、当差的八旗兵中有部分蒙古八旗官兵,主要分布于山海关、沧州、保定、遵化、雄县、玉田、三河、易县、

张家口等市县,以后逐渐在当地定居。

因蒙古族是承德地区的世居民族之一,所以居住人口最多,约12万人(2009年);其次是唐山市和张家口市,各有6千多人,其中张家口市还有23个蒙古族村和1个蒙满联合村。此外,邢台市新河县东董村、西董村脱姓蒙古族,自称元末丞相脱脱第三子的后裔。

9、河南省

截止2010年,河南省有20个姓氏蒙古族,确定为户籍蒙古族的有6万3473人,未改回蒙古族的近14万人。来源大体有四种类型:一、在元亡明兴、改朝换代之际从其它地方逃亡到河南省的;二、元朝时期已世代居住在河南多年、元亡明兴时被迫隐名埋姓留下来的;三、元亡后被迫投降明朝、立功后又被封官加爵世代定居下来的;四、在清朝受统治者派遣到河南省驻防并世代定居的蒙古文武的后代及建国后进入河南的蒙古族人。蒙古族分布区域主要有南阳、洛阳、安阳、郑州、濮阳、许昌、新乡、平顶山等城市的县区。

南阳市镇平县王姓蒙古族。分布在镇平、内乡、淅川、南召等县境内,一支祖先名铁木花儿,自称为元顺帝第四子,元末逃至镇平定居晁陂,因封王爵,以王为姓;另一支王姓的先祖相传为司(四)陀王,亦有称镇殿王的。现存始祖墓碑的正面写道:“镇殿始祖考王公讳成、妣孙氏恭人之墓”,碑的序文中有“吾家始祖王公讳成者,本元宦也”等辞句。

安阳市内黄县马次范村的董、李、马、关、陈五姓蒙古族。自称元末豫王阿剌忒纳失里后裔,元亡之后,豫王五子逃至内黄,各随妻姓,并分居5处。除四子按照蒙古祖训在

马次范村守祖坟外,其余四个儿子移居至濮阳市清丰县关焦夫村,而陈姓后人则因任鄢陵县令就定居于鄢陵县陈化店一带。

平顶山荆山村马姓蒙古族。其先祖马秃塔尔,其墓碑记刻:“大元故宣武将军、右诩蒙古侍卫亲军千户、赠昭勇大将军、佥书枢密院事、上轻车都尉、追封范阳郡侯马秃塔尔。至正己丑年仲冬季旬七日。”

安阳市滑县张营村可姓蒙古族,新乡市获嘉县可姓、张姓蒙古族,获嘉县洛纣村和辉县市峪河镇的冯姓蒙古族。始祖名可可反,成吉思汗宗室后裔,明朝因功封百户官,后代世袭,为滑县宁山卫百户官,作为卫所军人,定居当地,后裔散布滑县、获嘉县和峪河镇一带。

南阳市社旗县李店乡李姓蒙古族。蒙古帝国功勋将领木华黎的后代,最初落居在洛阳西陡沟一带,后世中一支迁到唐河、社旗境内,著名蒙古族作家李准即此支后裔。

安阳市林州市申家岗村申姓蒙古族,自称元朝宗王后裔。

洛阳市汝阳县陶台堡梁姓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第五子也先帖木儿的后裔,入明后,以汝阳古属大梁,故取“梁”字为姓。近代国学大师梁漱溟就是这支蒙古人的后代。

10、江西省

江西省蒙古族有3479人。江西赣州市月姓源自蒙古族。源自元初四杰之一博尔忽。博尔忽后人为月阔察儿。据赣州《月氏族谱》记述:赣州月氏始祖是月阔察儿。月阔察儿为“先朝博尔忽裔也,万户侯,字失考。”月阔察儿是元朝的一员战将,官至平章政事,

于1355年加封为太尉。其奉命南征,1356年“死于行间”。月阔察儿原配为江都人阎氏,又娶了刘氏,繁衍后裔于此地,有蒙古族2000人左右。

11、陕西省

陕西省蒙古族有6976人。主要分布在大荔县和凤翔县。

渭南市大荔县官池镇拜家蒙古族村拜姓蒙古族,据《拜氏家谱》记载,拜氏蒙古族是蒙古帝国功臣木华黎六世孙拜住后裔。拜氏世袭表为孔温窟哇、木华黎、孛鲁、霸都鲁、安童、兀都带、拜住。元英宗时,木华黎裔孙拜住任丞相,后代始姓拜,元朝北迁蒙古,拜住次子拜笃麟帖木儿遂隐居于父亲的平江封地。平江即今苏州。其躬耕农田,不受明朝官封。后来为了躲避战乱,在明朝官吏的追查下,被迫率众家人隐迁至现在的大荔县洛南冯翊。那时蒙古人没有父子相袭家姓的习俗。为纪念父亲拜住确定以拜姓为世传家姓,以隐其身份。如今,拜姓蒙古族人已在大荔繁衍了三十余代。在拜家村、帖家村、官池村等村有一千多户蒙古族后裔。其中拜家村人数最多,原建有拜家祠堂,定有族规,立有家法,规矩后世子嗣,此家法延续至今,所以至今族人尊老爱幼、团结友爱,村风蔚然。拜姓每遇过年和婚丧大事,悬挂神轴祭奠敬拜祖先,神轴有上7代世祖遗像。他们披蟒腰玉,位列王公。拜祖之后再拜当世至亲。拜祭祖坟,拜姓人采用传统的古典祭祀方式,上香、烧纸、敬酒、响鞭炮。集体叩拜,庄严肃穆,场面规模很大。这些祭拜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村名由东杨村、梧柳村、兴平村等几经变更,土改时确定为拜家村,第一次人口普查登记时,将拜氏蒙古族统一登记为汉族。所以,鲜有人知的陕西“蒙古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有蒙古族5千多人,但是已经被汉化,与其他居民没有什么俩样。

凤翔县陈村镇紫荆村的屈姓蒙古族家族,历来就有祖上曾是蒙古族王室的传说。2004年,一座墓碑的发现,证实传说确为真实。据这座“大元天潢初立凤翔府城子达鲁

花赤屈术之茔”墓碑碑文记载:“大元天潢,高祖哈失,曾祖扎儿台,祗受凤翔府凤翔县达鲁花赤兼管本县诸军奠农事;曾伯祖达喇罕哈剌铁木尔,敬受脱脱大王右丞相都总裁兼管府达鲁花赤;曾叔祖脱因不花,祗受大将军兼司都元帅府扎付。”立碑人:“曾孙那海,受达鲁花赤兼管本县诸军奠农事;”立碑时间:“大元至正元年请明日大清乾隆八年请明日重修。”据《新元史》记载:窝阔台汗生7子,其第5子为“哈喇察儿王哈失家族”兼任凤翔府达鲁花赤,镇守西府重镇凤翔。墓碑原系墓主之曾孙、时任凤翔府凤翔县达鲁花赤兼管该县诸军奠鲁事之职的那海,于元代至正元年[1341年]清明节,为其曾祖屈术[原名扎儿台]而立。到1743年[清乾隆八年]时已有约400年之久,碑石几坏,文亦将湮,其后世经族内共议,指定经管人屈复基等6人将原碑文誊录后,再经石工刻于新碑之上。据专家推断,取蒙古“奇渥温”之“奇”发音近于汉姓“屈”为姓,即该村的屈姓户族原系汉化了的蒙古宗室后裔。同时还有墓室石刻文字、画像砖等遗存和现存在堡子、祭祀台等遗迹。均证明紫荆村屈姓为蒙古宗室后裔。有蒙古族2500多人。

12、山西省

山西省蒙古族有5070人。太行山西麓阳泉市盂县秀水镇东白水村是山西省境内唯一的蒙古族聚居村,其先祖为元代朝中显贵名叫塔海。又经数代,有兄弟三人,长兄西戌,老二西泽,老三西古。后来长兄无后,西泽之后亦少。历经600多年,据说现在只有10多人。唯老三西古之后繁衍人众,约有数百人,即现时盂县秀水镇东白水村这一支。据1995年版《盂县志》载:“元年以前,本县居民主要是汉族,也有蒙古族……据旧志载,白水村的孙姓为蒙古族。”

截至2007年,盂县蒙古族为423人。秀水镇东白水蒙古族聚居村有农业人口1114人,其中,蒙古族410人,占总人口的37%,是全省唯一的蒙古族聚居村。他们是塔海后裔。据《盂县志》载:塔海,字元祥,宋代元丰年间定居盂县白水村。塔海从土土哈

(人名,钦察人)充哈刺赤(近卫,宿卫之意),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随忽必烈征讨叛王乃颜。12年,帝命充宝儿赤,扈驾至和林,赐子孙冠服。大德四年(1300年)授中书直省舍人,迁中书客省副使。武宗即位(1308年),赐中统钞五百锭,以旌其能。不久晋封为和林行省理问所官,后改通政佥院,历和宁路总管,后改汴梁。先是“朝廷令民自实田土,有司绳以峻法。民多虚报,以塞上命。其后差税无所于征,民多逃窜流移”。塔海具实禀报朝廷,于是省民间虚粮二十二万。天历元年(1328年)冬十月,枢密院臣奏,塔海充枢密佥院,守潼关(今陕西潼关)及河中府(今山西永济)。皇帝遣人驰赐百金钞币,宣授监书枢密院事。不久,西军侵犯南阳(今河南南阳),塔海率领卫兵前往平定,到达之后,首率勇士与帖木哥交战,斩杀其前锋并夺得其旗鼓,西军大败而逃,赏赐三珠虎符,进大都督累官资善大夫。卒后,葬肖家汇乡兴道村,后世子孙改姓孙。《盂县志》所载塔海生平史实与元史所载基本相同。《新元史》记载:塔海之叔为虎都帖木禄,其祖父为铁迈赤,祖孙三代均为元代显贵。

13、山东省

山东省总计有户籍蒙古族1万7669人。

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刘家营村是山东省唯一的蒙古族村,刘姓蒙古族始祖为刘五公,蒙古族斡罗那歹部族人,为蒙古军士,驻守山东。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升为镇抚。其后裔世居淄博。

菏泽市鄄城县苏老家村苏姓蒙古族。自称始祖名苏克明,蒙古名和尚,元朝镇守扬州义王,即元威顺王宽彻普化之季子,属蒙古孛尔只斤氏。据《元史》记载:“宽彻普化,是世祖之孙,镇南王脱欢子也。……其子曰和尚者,封义王。……二十八年,顺帝将北奔,诏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而以和尚佐之,及京城将破,即先遁,不知所之。”这支蒙古族

在邻近的河南濮阳、山东临沂都有分布。

烟台市牟平区北头村都姓蒙古族,始祖为元初牟平等处都达鲁花赤必里海。必里海系蒙古黄金家族后裔,即《元史·兵志》中记载的五部探马赤军帅不里海拔都儿。

1217年,元太祖命木华黎伐金,分探马赤军为五部,每部各置统帅一人。不里海拔都儿即其中一员。他率部随木华黎进入中原,在山东、河北一带同红袄军以及宋、金的几股势力进行激烈角逐。1220年,在木华黎由河东再次转战河北,围攻东平(今山东省东平)之际,不里海拔都儿正活动在山东、淮北一带。是年12月,红袄军首领石珪与之发生联系,自苏北连水只身渡淮,因不里海拔都儿而归降木华黎,不里海拔都儿因战功,授济、兖、单三州兵马都总管、山东路行元帅。1221年到1224年,不里海拔都儿仍活动在河北一带。1225年4月,彭义斌围攻东平,守将严实遣使求救于不里海拔都儿,不里海拔都儿失期,严实势蹙,乃伪降于彭义斌。7月,彭义斌挟严实北上,与不里海拔都儿对垒,严实于阵前倒戈,助不里海拔都儿击溃彭义斌。不里海拔都儿与石珪之子石天禄、严实出南线,与笑乃台、史天泽南北夹击,擒斩彭义斌于赞皇(今河北赞皇县)境内。1226年,孛鲁率兵入山东,至1227年4月,平定河北、山东之地。灭金后,探马赤军分镇中原,不里海拔都儿以军功授宁海州等处达鲁花赤,镇守益都路辖下的山东半岛。所赐食邑五户丝户在德州等处,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卒于宁海,子孙世袭其职。必里海在《牟平县志》有记载。明焦希程《宁海州志》有传。必里海子抄儿,孙不老赤。

14、湖北省

湖北省蒙古族有1万0318人。

荆州的洪湖市、仙桃市的沔城镇陆姓蒙古族。自称阿里不哥后代。清末两江总督陆建

瀛是其后裔。恩施州鹤峰县三家台村部姓蒙古族,家谱记述为元世祖之子镇南王脱欢后裔。

黄冈市红安县王姓蒙古族,元末显贵也先不花的后裔,红安本是古黄冈、古黄陂、古麻城三县结合的地区,地处光黄要道。因为光黄古道处于山区、湖区交接地带,所以历代这里变成了盗匪路霸的天堂。元朝时期,在今天红安县城的金沙河又发现了金矿。因此淘金者甚。元朝为了管理开采这里的财富,采取控制要道,设立的机构的办法。至今,光黄古道上还有黄陂站、仰天窝场、金场、中和司、歧亭等等很多官方化名称。今金沙河的李姓先祖,便是元朝时期负责管理淘金的,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疑是这些的后裔,但考据不足。湖北省黄州府黄冈县回龙镇下张家湾村、红安县桃花乡的王姓,今集聚倒水河边沙河村,是蒙元贵族也先不花驻军的后裔,称之为鞑子王。《黄安县志·氏族》里就有关于红安沙河王姓的记载:“沙河王姓,始祖百大,曾为元代官百户,其孙也先不花表封提领王,平章黄州路兼封邑桃花,遂居黄安,卒,赠恒阳王,子孙因以王爵为姓。今仍多居于桃花一带,散居城关、高桥、二程等地。”开国将军王建安、王近山便是这一支蒙古人的后裔。

15、四川省

四川省蒙古族有3万66人,主要分布在成都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盐源县、木里藏族自治县两县。居成都的蒙古族最早在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以八旗官兵身份入川,约占当时在川八旗人口的三分之一。分布在凉山州的蒙古族最早在元代来川,因与当地一些民族杂居,习俗多有交融。原编入八旗的蒙古族有骑射等独特习俗。现建有4个蒙古族乡。城镇蒙古族现通用汉语文,习俗与当地主要民族基本一致,居城镇者从事各种行业。凉山州的蒙古族以农业为主,兼及林、牧业。

凉山州西昌市俞(余)姓蒙古族,分布在姜坡、高枧、川兴、河西及城区一带。元朝

蒙古钦察部玉里伯牙吾氏家族后裔。钦察部玉里伯牙吾氏来自今高加索地区,蒙古西征时迁入中原,名人有元代权相燕铁木儿。余姓蒙古族在南方地区,定居于四川、重庆、贵州、湖南、江西、广西、云南等地,分布广泛,总数多达十几万人,通行“铁改余”的传说。

眉山市青神县余姓蒙古族,曾出现过明弘治年间兵部尚书余子俊。

凉山州盐源县纳西族、彝族蒙古后裔,是元诸王月鲁·帖木儿及其扈从的后裔,以后融入了两族中。

16、重庆市

重庆市有户籍蒙古族5688人。重庆蒙古族大都为元代蒙古人的后裔,有的因元代作为朝廷命官迁来重庆境内,有的则因屯军或战败避难而迁入重庆。新中国成立以后,也有因经商、工作需要、学校结业分配等多种原因迁入重庆的。在迁入重庆后,经过几百年的逐渐迁徙和发展,重庆蒙古族逐渐形成了总体散居与局部聚居的分布格局。从整体来说,蒙古族散居在重庆市的各区(县);局部聚居地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的鹿鸣乡向家村和太原乡香树坝村,这两个村居住的蒙古族均为谭、张两姓,自称元朝皇族后裔,是南逃四川西涯的元朝皇室五个兄弟的后裔。1374年明军追剿,五兄弟被追到凤柳江边桥头(今嘉陵江畔合川一带),商定解散自求生路,临别盟誓诗云:“本是元朝帝王家,红巾追散入川涯。绿杨岸上各分手,凤柳桥头折柳桠。咬破指头书血字,挥开眼泪滴黄沙。后人记得诗八句,五百年前是一家。”分别后,其一改姓谭,来到夔府(今奉节)传9代240多年,明末清初时,为避嫌战乱,谭启鸾携眷至彭水下塘口,改名为张攀桂,再后迁居鹿鸣乡向家坝村定居,至今又传16代,据此,蒙古族在重庆已传承有25代。彭水蒙古族为同姓氏、同家族相邻而居,人口较为集中,因此,形成了小规模聚居的蒙古族村。在小规模聚居中,主要是通过崇拜家庭共同祖先来维系着群体成员之间的紧密关系,张、谭

两姓不通婚,真如当地俗语:谭家无张氏,张家无谭氏。

另据《四川蒙古族》记载:明朝时期,有部分驻防江南、安徽、江苏、长沙的蒙古统帅和军户,随着红巾军,朱元璋的崛起,元朝王室北迁而无法北撤,退到当时属蒙古人统治的地区。驻长沙、武汉(当时称谭州)的拖雷支系的一支人马,从谭州顺长江撤出后,散居到长江沿岸地区的万县、忠县、开县及酉阳、秀山、石柱、彭水等大山中,改姓谭,少数改姓花、张、余,只有彭水县鹿鸣乡向家坝村聚居,现约有1500人。

彭水的另一支蒙古人,居住在太原乡香树坝村,亦为谭姓。《族谱》载,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初二晚,元朝廷托付心腹谭国知(化名谭国明)带着铁木耳10子中的铁满四等7人,化装成汉人,改姓谭,逃出大都,远走河南灵宝以北隐居。次年二月初二,他们来到洛阳桥边,插柳为记。后又迁入湖北麻城县孝感乡高街珍珠石马头居住。由于明军搜捕,明洪武四年(1371)四月,他们又迁入四川万县三稹里龙王坝。这年八月十五日夜,他们兄弟共议七言诗8句:“本是元朝帝王家,洪(红)兵(巾)赶散入西涯。红阳岸上分携手,凤凰桥头插柳桠。一姓改为几样姓,几姓分居百千家。要想兄弟同相会,一梦云游海推沙。后人记的诗八句,五百年前是一家”。从此,7兄弟分手。他们虽然改姓谭姓,但不改族,那8句诗(实为10句)却代代相传,但只传子不传女,传内不传外。谭满四与妻黄氏落业于忠州后,生长子元龙(阿忽台)次子元凤(阿忽岱)三子元虎(阿剌哈),迁巫山县后,再迁石柱县沙子关。元龙及其子宗贵,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变卖田产,迁彭水县龙射堡谭家堡(今属太原乡)定居,至今已发展300余人。

在向家坝、马颈一带张、谭姓蒙古村,残留遗文、遗物、遗址很多,依然保留着苏德勒节、供奉白马、灵牌上对联、射箭等蒙古习俗。村口有由点将台、马槽、跑马场、箭池、跑马拐弯的窝子等组成的骑射场,农闲时,族人聚此,调练骑射。村里有八角庙,祭祀、

供奉泥塑白马,被毁,现存残破屋一角。村里老幼多能背诵兄弟分别时的八句诗。张、谭两姓共建一祠堂,屋内石凳、水缸、灶头等用具都喜欢做成八面、八方或八个角。房屋结构独特,一幢多间,中间一间的柱头比两边小一间的柱头高出一公尺多,四角如虎爪高高伸出,正中有顶,称为纱帽顶,大致同蒙古包的顶部式样相仿。每家灵牌上都写有同样内容的对联:“元蒙尚古挥戈耀祖一代英豪乃文乃武千秋百代振箕裘①;舜尧虞后讨伐荣宗百载雄王能谋能征亿年万世建宏阁。”

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重庆市现有户籍蒙古族人口5688人,是重庆市的第四大少数民族。其中,彭水自治县有蒙古族1871人,是重庆市蒙古族人口分布最多的县。

【注释】①箕裘即簸箕,比喻祖先的事业。

17、云南省

云南省蒙古族有2万2624人。云南蒙古族是1253年随忽必烈征战遗留在云南的蒙古族士兵后裔。13世纪时,蒙古可汗蒙哥在位时命忽必烈发兵大理国,元朝建立后正式将云南并入版图。云南随即成为元朝梁王属地,也是蒙古出兵中南半岛的地方。

云南蒙古族以喀卓人为主。喀卓人又译卡卓人,是以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为主的使用卡卓语的分布云南其他地区的蒙古族的统称。700多年来在云南生活,其文化风俗与当地民族融合,形成独特的卡卓文化,通用卡卓语。卡卓语是蒙古语与白语和彝语混合而成的云南蒙古族通用的独特的通海蒙古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目前使用人口约00人。

元朝时期派蒙古管理云南,和驻军留下后裔。玉溪市通海县兴蒙乡蒙古族,

元宣慰司阿喇帖木耳蒙古右旃及其所部士兵屯驻当地的后裔。曲靖市、宣威市的余姓蒙古族,系元朝蒙古钦察部玉里伯牙吾氏燕铁木儿后裔。红河州建水县虎姓、伙姓蒙古族,始祖虎都帖木儿,原籍青海一带,元亡降明,后跟随傅有德、沐英入滇作战。因战功被任命为临安卫[今建水县域]千户,后定居当地,子孙遍布红河州、文山州。昆明市富民县完家村完姓蒙古族,元朝云南临安宣慰司都元帅府[今建水县]都元帅完者都后裔。保山市腾冲县和顺乡李姓蒙古族,系元将里黑斯波后裔。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原名李生萱]是其后代。里黑斯波是元朝大军南下时的一名将领,奉命驻守腾冲安寨,到艾思奇这辈已是第18代后裔。思茅市镇沅县铁家坡村铁姓蒙古族,自称元朝宗室后裔。

18、贵州省

贵州省蒙古族有4万1561人。贵州的蒙古族大部分居住在毕节地区的大方县,铜仁地区的思南县、石阡县。此外,在毕节地区的毕节市、黔西县、金沙县、纳雍县等地,遵义市的遵义、仁怀、凤冈、湄潭等地,铜仁地区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施秉、镇远、岑巩等县均有分布。全省87个县(市)中有68个县(市)有蒙古族居住。元朝蒙古钦察部玉里伯牙吾氏燕铁木儿后裔。贵州的蒙古族,以余姓为主,占绝大多数。并根据族谱记载,基本上是明清之际由四川迁入贵州落籍。

根据大方县余姓保存下来的嘉靖三年(1524年)撰修的《余氏族谱》谱序载明:我余氏祖姓奇渥温,胡人也。入华夏,而起朔漠,初号蒙古,铁木真出焉。……不料红巾扰乱天下,又被奸臣诽谤,元顺帝听信奸臣之言,有诛吾九族之意,统家窃负而逃,来至四川,改铁为余,余字万代不改,一行来至泸州(泸阳)凤锦桥,人多影大,难以一路,乃联诗盟誓遗嘱作证,四散各处。诗日:

本是元朝宰相家,红巾构祸入西涯;泸阳岸上分携手,风锦桥边插柳桠;

否泰是天皆是命,悲伤思我又思他;余字源无三两姓,一家分作万千家;

十人誓愿归何处,如梦云游浪卷沙;后来须相认,千朵桃花共树发。

又据1851年续修《余氏家谱》小引写道:“我余氏之宗,其由来已远矣。自元迄明,世远而年湮矣,历明至清,时移而代更矣。溯厥渊源,一脉相派,而今五百有余岁矣。”

以《余氏家谱》为族谱的余姓群众,其共同点是,族谱的记载与他们的心里认同相吻合,在姓氏渊源上为了藏匿原来真姓,是由原来的“铁”去失改“金”然后去掉“金”下面的一横改为余姓。确信自己是蒙古族人。余姓家族对子女和后人,从小就将族谱中联诗盟誓的诗词教他们背诵,以期世代牢记。

蒙古族最多的三个县:大方县、思南县、石阡县。按1990年统计,蒙古族人口占全省蒙古族总数的77%。主要是以余姓为主,余姓的蒙古族占全省蒙古族的80%以上。仅大方县的余姓蒙古族就占全省蒙古族总人口的46%。

19、江苏省

江苏省蒙古族有1万0691人。

江苏冒姓蒙古族,出自元末明初江苏泰州蒙古脱脱部贵族德新。该支冒氏自述是受姓于元末明初。当时居于泰州的蒙古脱脱部贵族德新,篾儿吉特氏,为避兵乱,将其子改汉姓为冒氏。篾儿吉特·德新的长子叫冒致中,被张士诚劫持到苏州,封授督丞相,冒致中拒而不受,从孟渎渡江逃至如皋东陈河西安家定居,是为如皋河西派冒氏始祖。其次子叫冒启之,仍居泰州,是为泰州冒氏始祖;第三子冒桧从泰州迁到天长,后经常熟至如皋东

部的陈河东安家定居,是为如皋河东派冒氏始祖。从此,在江苏如皋、泰州形成冒氏三位始祖、三大支派。在家谱文献《冒氏宗谱》中规定,自始祖以下按世计,至今有30多世子孙。

篾儿吉特·德新是江苏蒙古族冒氏的始祖,但他在冒氏家庙只能接受兼祭,却上不了冒氏宗谱,因此在该支《冒氏宗谱》的世系图表中,没有篾儿吉特·德新的名字。

南通市如皋市冒姓蒙古族,《冒氏族谱·东林公家传》记载:“公讳致中,字东林。先世为淮南王[应为镇南王]脱欢之后。至正朝,尝荐举儒术,为两淮盐运司丞,分巡丰利诸场,多所兴革,商民两德之。元亡,遁迹如皋,氏曰冒,为变姓之始。”

泰州市泰兴区商井村余姓蒙古族,元朝大将阿术后裔。阿术,蒙古兀良哈部人,速不台之孙,兀良合台之子。追封河南王。

无锡市江阴市青阳镇树家村李姓蒙古族。元朝初年,蒙古大将嘉那迎娶成吉思汗的女儿月姬为妻,而月姬也就是忽必烈的姑姑。在忽必烈统一中原的战争中,嘉那战功赫赫。灭南宋后,嘉那之子霑柯袭荫镇守镇江路,后又调江阴路,其孙八撒又袭父荫镇守江阴路,因此八撒被其后人尊为迁江阴一世祖。八撒又生脱脱、脱因二子,其中长子脱脱袭父爵万户侯,后召回大都,而次子脱因袭世荫继续镇守江阴,为江阴第二世。江阴第三世为脱因的三个儿子:长子帖帖、次子丑厮,幼子钹宝。如今,嘉那李氏宗族在江阴后人众多,共形成了桐岐、砂山、邵岐、赤岸4支。据统计,青阳镇树家村有1300余人、邵岐村有800多人,华士镇向阳村有1500余人,北漍镇赤岸村有1800多人,另散居在苏州、常熟等地还有不少。自此成吉思汗的后人在江阴繁衍生息,生生不息。华士镇古称“花市”又称“龙砂”。桐岐古时与今青阳镇有关。

树家村名称究其来历与脱因之孙宣有关。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帖帖的长子宣弃官归隐,在桐岐纂修家谱。后明立朝,宣被明兵追捕。明兵将其绑在树上盘问姓名,宣灵机一动,回答说自己姓树,明兵最后便将他放了,自此宣及其后人都以“树”为姓,直到清末民初才恢复李姓。

有关八撒将军,元史书有记载:南宋末年,蒙古族统军将领嘉那,尚元世祖姑越姬,世居蒙古,辅佐元世祖忽必烈定天下,战功卓著,官拜行军大元帅,赐佩金虎符。嘉那遂为江阴李氏南迁始祖。至元二年[1265年]元廷置河间路总管府,成吉思汗第六子阔列坚孙兀鲁带封为河间王。嘉那即驻札河间路。卒,葬宁津县西墓,有纪绩碑。越姬诰封为河间郡一品夫人。其子霑柯,袭大元帅荫敕守镇江,再调江阴路,加封万户,是元代驻守江阴的第一任蒙古族将军。统领子孙世袭。卒,葬归宁津县父茔之昭。其妻为右丞相燕帖木儿之女,生子八撒。

八撒,亦音译为伯察,袭父为江阴路万户,至元中,敕加上万户,赐号忽哩哈赤,卒,葬现江阴市青阳镇树家村中檀树坟。八撒生两子,长子脱脱被召入大都。次子脱因,字明善,仍袭世荫万户,至正中,诏征张士诚死难,赠明威将军[按元史兵志记载为正四品],葬江阴市青阳镇邵歧村东。

脱因生四子,长子帖帖,字淡如,袭祖父荫加封昭武大将军[正三品],授达鲁花赤,有抚驭才,人悦慕之,卒,葬青阳镇树家村檀树坟祖茔次昭穴。崇祀邑中名宦祠,娶延陵吴氏,子二,宣、定。次子丑斯,字静如,以世勋累官昭勇大将军[正三品]镇江阴州监制万户府,军民胥爱悦。至正十一年,奉命“督军九江”,率部进入宣让王镇戎区。宣让王“遗使谕旨”命令丑斯万户移戎安庆。至正十二年,威顺王宽彻普化,却因武昌失守和王印暂夺,恳请丑斯留驻其驻地,并且在郊野为丑斯万户设帐饯饮。出师屡捷。然不幸于至正十二年十一月,在追贼中,中流矢而卒,诏赠都元帅,丧归江阴州,州人哀且德之,

祀于邑之名宦,具列传赞[有“见”之意]郡邑志书,据《无锡掌故大观》载:名宦祠在橒星门东,知县黄县传建,奉祀梁司马筠,唐赵和,宋崔立、王棠、徐耆、楼锷、戴溪、赵彦适、颜蒇仲、史隽之、杨孝儒、林庚、于浦、楚执柔、袁燮、郑谬、尤襄、郑应中,蒙古丑斯……共三十六人。丑斯是蒙古人,江阴名宦,载于县志之中。

江阴市青阳镇树家村李姓蒙古族是元朝贵胄的后裔,隐居江南小镇6世纪之多。青阳镇树家村中檀树坟现尚存八撒墓碑,碑高1.28米,宽0.46米,厚0.2米,石灰石质。遗憾的是碑文在“”中被破坏,字迹辨认不清。立碑时间,据家谱记载约在元至正年间,该碑十分珍贵。八撒之后人树家村李氏,自元代至前一直派专人守护,最后一位守护者的后代叫李根富。每逢清明节,都会举办蒙古族传统祭祖仪式。2010年修建了家族祖先八撒将军的陵园。2013年,江阴青阳李氏后裔重建檀树坟“庄肃公八撒之墓”,清明节,在江阴市青阳镇树家村举行了落成典礼。

20、福建省

福建省蒙古族有5830人。

泉州市泉港区小坝村出姓蒙古族。成吉思汗大将木华黎后裔,元末木华黎后人纳哈出在辽东降明,被封海西侯,纳哈出死后,长子察罕袭爵,后因坐蓝玉党死,次子佛家奴当时占籍福州中卫,屯田御倭,恐株连夷族,遂弃职归田,去“纳哈”,以“出”为姓,隐居民间。

福州萨氏蒙古族。称其为雁门萨氏,自元代诗人萨都剌起,名人不断,近代名人有曾任总理的萨镇冰。也有人考证其为色目人后裔,但现代多自称蒙古族。详情见第十一章第十五节。

21、广东省

广东省蒙古族有1万4331人。

佛山市顺德区罗亨村云姓蒙古族,系元朝时期湖广安南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云从龙后裔。

佛山市南海区甘蕉上街村蒲姓蒙古族,为蒙古官吏后裔。

河源市龙川县佗城镇沙姓蒙古族,为元朝循州(治所在今龙川县佗城)达鲁花赤兀良哈氏阿里沙后裔。蒙古兀良哈氏系高原森林部落之一。阿里沙史称兀良哈·阿里沙,亦称兀良哈·阿日沙,祖籍在今蒙古国东部绰尔河畔的朵颜山。其为元朝的著名将领,征战有功,被元顺帝敕封为达鲁花赤。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兀良哈·阿里沙从江苏江宁调广东为循州刺史(今广东龙川佗城),元朝北撤,兀良哈·阿里沙滞留循州,偕家人卜居善庆厢(今中山市)。从二世始改称沙氏。

22、自治区

有户籍注册蒙古族307人。编者疑惑,蒙古人礼遇佛教僧侣、笃信藏传佛教,为何地区蒙古族人口如此之少,这始终是个迷。

在拉萨市的当雄县有1000人左右的蒙古后裔。1635年至1654年住牧于天山附近的和硕特蒙古首领固始汗,应五世喇嘛请求,扶持黄教,起兵到,灭了嘎玛政权,统一了,由是五世喇嘛把当雄草原割赠给固始汗养马。固始汗蒙古八旗兵约有一个骑兵团驻扎当雄。并把当雄设为其夏宫,驻地在今公塘乡中嘎多村;以蒙古族行政管理

的手段建立政权,不受政教管辖,称为丹木蒙古八旗。当雄,藏语意为“挑选的草场”。1681年固始汗的曾孙噶丹策旺率当雄2500人的蒙军八旗兵,平定了拉达克五森格朗吉的反叛,安定边界。1751年(乾隆16年)清朝将丹木蒙古八旗划归驻藏大臣直接管辖,八旗即八个部落,每个部落约一百户左右,设“甲本”(住百户头人)“藏军”(佐领)一人、“坤都”(骁骑校)一人。但是因始汗建立的甲本、藏军、坤都、居本等政级管理制度仍保留到1959年的民主改革时期,随着时光流逝,当年的蒙古骑兵,最终与当地的藏族牧民融为一体,变成了今天藏北牧民的先辈,这些蒙古骑兵后裔虽然和藏族融合,但还是保留很多带有蒙古族特点的生活和风俗习惯,当雄一带一些老人们仍在使用着的少量蒙古语,比如,过年的时候互相拜年时说:“阿玛司,桑贝那”(蒙古语直译是“在这里给你请安,你好”的意思。意译就是“新年吉祥如意”的意思);当雄北部第一大湖——纳木错,他们称作“腾格里诺尔”,蒙古语是天湖的意思;由于蒙古人特别崇拜天,他们往往说“向蓝天发誓”,表示庄严的发誓。每年藏历七月十日(公历8月份)在当雄草原上举行一年一度的骑兵检阅式。检阅式的主要内容之一的赛马活动一直沿袭下来。每年藏历七月初,来自拉萨、山南、日喀则、那曲等地成千上万的群众,纷纷前往当雄参加一年一度的盛大赛马节。大家会带上充足的食品,来到当雄贡堆唐草原上搭起帐篷及灶台。每到这一时节,各式各样的帐篷星罗棋布地盖满贡堆唐草原。炊烟从帐篷顶上袅袅飘向蓝天,美味佳肴的香气从帐篷内散发出来,人们品尝着牧区特产奶渣、酸奶及手抓羊肉等食品,体验牧区的生活。说是赛马节,实际上可以说是一个饮食文化节。男女穿着独有的蒙古图案装饰的藏式服装,头戴蒙古式的长帽檐的毡礼帽,色彩繁多,圣洁庄重而又耀眼夺目,同样也是一个服装文化节。

其他省份亦有散居蒙古族人口,祖源身世或考据不详或说法繁杂,目前无法厘清,只列出数据。北京市76736人,上海市11238人,天津市20328人,浙江省6976人,宁夏回族自治区6661人,湖南省3693人,海南省3463人,广西壮族自治区3017人,安徽省2809人。省、特区、澳门特区,资料不详,虽然有蒙古族居住,但是具体

人口无详实数据。如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生于四川,成长于,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原籍内蒙古察哈尔部。

据2010年数据,中国境内蒙古族人口城镇、乡村(包括牧区)分布情况:城镇人口276万2849人,占总人口的46.19%,农牧区人口321万91人,占总人口的53.81%。总体呈现农牧区人口多于城镇人口的特征。蒙古族受教育程度,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人口78万2492人,占总人口的13.1%,其中研究生学历有2万6536人,大学本科33万5274人,受教育程度高于中国平均水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