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阳光雨露下更茁壮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典型事迹
近年来,峡口学区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在贯彻落实、、工作部署中,组织和协调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出实招,办实事,推动了全学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蓬勃开展。
一、针对部分贫困学生急需救助的实际,由领导带头发起了“代理家长”活动。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探索了“单包”和“双包”两类代理机制。对家庭贫困的品学兼优生实行“一包”代理制。调动社会力量,发挥民营企业家、个体工商业主等热心扶困助学人士的积极性,从经济上进行支助,保证他能够顺利成才,同时,助学人士也能够在这些品学兼优生的进步、成才过程中,得到爱心回报;对家庭贫困的落后生实行“双包”代理制,既包经济支助,又包思想教育。确保贫困落后生在义务教育期间,不因经济问题失学、辍学。现在全学区已有15名教职工担当16名贫困落后学生的包保责任人。截止到去年年底,已有20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资助金额共3000元。
二、设立好法制课程,抓实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为加强法制教育,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我们请当地派出所所长担任了各学校的法制副校长,并邀请县公、检、法司部门9名业务精、素质高的同志前来各学校开展精彩的法制讲、模拟法庭教育;组织学生到参加现场开庭,在全学区范围内开展了《中小学生法律知识竞赛》,参加人数达2000人,使全学区未成年人法制受教育面达100%。
三、健全家访制度,建立班主任家访档案,切实抓好学生的跟踪管理。同时,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互动式教育,建立有时代感的德育课堂教学模式和德育实践活动课模
式,结合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重大历史人物纪念日、杰出人物、英雄模范事迹等,自行设计了演讲会、读书会、辩论会、演唱会等载体,开展形式新颖、内容鲜活,寓教于乐的活动,加快中小学德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并在各中小学设立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了兼职教师,帮助中小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障碍,据统计,已有近50名学生消除了心理障碍。
四、利用好教育时机,抓实学生思想教育活动。每年“六一”儿童节组织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充分利用教育时机开展青少年文化艺术活动,陶冶青少年思想情操。在每年的“六一”节,学区协同村委会、镇组织开展了书画、普通话朗读、篮球、乒乓球等竞赛,全学区14所小学300多名学生参加。其中东坡小学、普济寺小学与驻峡形成“军民共建”活动,官兵向学生赠送学习用品并向他们讲述英雄人物的光荣事迹,2006年6月还进行了一场“警民共建庆团圆”的拥军演出。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峡口学区率先发起倡议,号召全学区师生开展了“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全学区师生积极响应,积极参与,为灾区捐款20141.3元,其中教师91人(代理教师5人)12623元,学生1407人5568.3元,退休教师21人1950元,钱虽不多,但代表着一种心情,代表着峡口学区全体师生对灾区人民的关心和同情。同时还组织各校学生开展“我向灾区同学说句话网上留言”活动和“我给灾区同学写一封信”的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给广大未成年人又上了一节生动的思想品德课,培养了他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
目前,峡口学区针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实际,按照年初计划,全面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以学校为主阵地,抓好德育工作,健全和完善德育教育工作机制,确定校长为德育工作第一责任人;开展百部爱国主义影视系列化教育活动;组织各中小学开展“心系祖国,健康成长”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做诚信人,办诚信事”读书实践活动。加强团员和少先队员的先进性教育,深化“跨越式发展与青年责任”主题教育,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挖掘民族精神七个一”、“养成道德好习惯”、“争奖章、做有志少年”、“手拉手”、希望工程帮扶等活动;以家庭为主课堂,抓好家教工作,建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开展家庭教育巡回讲座和培训;组织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以“我所希望的孩子”与“我所希望的父母”为主
题的座谈会。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峡口学区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2005年、2007年被峡口镇、镇评为“精神文明”先进集体;2007年获临洮县中小学生书画竞赛“优秀组织奖”。
峡口学区
2008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