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森工林区经济发展的思考
(2012)06-0010-02[文章编号]1009-6043
商业经济
SHANGYEJINGJI
No.6,2012TotalNo.399
黑龙江森工林区经济发展的思考
孙克俭
(中共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委员会党校,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摘要]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长期以来,在保障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当前,林区存在着
体制制约、观念落后、经营模式单一等诸多现实问题已严重影响了森工林区的发展。森工林区必须加快产业结的资源枯竭、
构调整,加速产品升级换代;发挥资源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体制创新,激发和增强企业活力,从而实现森工林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发展制约因素;解决措施[中图分类号]F235.3
[文献标识码]A
ThoughtontheEconomicDevelopmentofForestIndustryRegioninHeilongjiang
SUNKejian
Abstract:Withrichforestresources,theforestindustryregioninHeilongjianghasplayedasignificantroleinsupportingnationalcon-structionforalongtime.Atpresent,theproblemsofresourceexhaustion,institutionalconstraint,backwardconceptandsinglebusinessmodelhaveinfluencedthedevelopmentoftheforestindustryregionseriously.Inordertoachievesustainableeconomicdevelopment,thegovernmentmustacceleratetheindustrialstructureadjustment,speedupproductupgrading,makefulluseofresourceadvantagestoculti-vateneweconomicgrowthpoint,andpromoteinstitutionalinnovationtoinvigorateenterprises.Keywords:theforestindustryregioninHeilongjiang,developmentrestrictionfactors,measures
为应对全球环境的恶化和林区森林资源的枯竭,国家采取了规划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实施天然林二期保护工程和逐年削减木材产量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这种背景下,森工林区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新问题。因此,有必要就当前林区现状研究加快林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材生产逐渐减少。因此,必须改变目前林区的单一产业结构,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这既是森工林区所面临的当务之急,也是大势所趋。
二、制约森工林区经济发展的因素
1.资源枯竭危机
作为全国最大的国有林区,黑龙江森工林区辖区占全省总面积的22%,拥有施业区总面积1009.78万公顷,有林地面积826.2万公顷。林木生产是林区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资源,但由于多年的不间断采伐,林木蓄积逐年递减,可采资源日趋匮乏,发展后劲与潜力明显不足。仅以当前资源状况相对较好的鹤北林业局为例,上世纪80年代末,可采伐利用的成过熟林面积占林地总面积近50%。然而,仅仅经过20多年的采伐利用,目前当地可供采伐利用的成过熟林的面积占有林地面积的比例不到5%,蓄积占有林地蓄积的比例不足9%。
2.体制改革滞后
由于历史的原因,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多年来受计划经济影响,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权属不清,政企不分。林区的体制问题造成国家的一些优惠政策无法享受、行政机关没有上级财政支持、企业不堪重负无暇顾及科技的
一、森工林区发展现状
森工林区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包括木材在内的各种林区资源极其丰富。自建国以来,森工林区的木材供应在保障国家各项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长期过量的木材生产,黑龙江森工林区木材可采资源几近枯竭、质量严重下降。总体来看,森工林区资源林份质量差、公顷蓄积量少、林地的现状是森林面积大、
生产力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其突出问题为中幼龄林多,成过熟林少,急需抚育多,可采资源少;低质低效林份多,优质高效林份少;一般树种多,珍贵树种少等。
近年来,全球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民众环保意识逐渐增强。作为我国重要的绿色天然屏障,森工林区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实施了天保工程和确定了大小兴安岭功能区等重要举措。然而,随着天保二期工程的实施,木
[收稿日期]2012-04-26
黑龙江哈尔滨人,中共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委员会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森工企业改革及[作者简介]孙克俭(1959-),
经济管理和品牌战略。
-10-
投入与创新等诸多问题。虽然森工林区近年来进行了一些体制改革,但仅限于将教育和公、检、法、文教卫生等公益性机构纳入事业性政府开支。只有以上机构的职工工资与社会平均水平相近,而其它林区职工的工资水平仍然很低,平均收入不足已改制单位职工收入的50%,人为的造成了企业内部
“同工不同酬”的新问题。3.思想观念落伍
长期以来,林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托于木材生产,林区的生产经营模式仅仅维持在传统观念上,忽略了林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林区的物质资源非常丰富,具有高经济和食用价值的野生经济植物、药用植物没有得到重视,对于林下资源具有一定规模性的开发利用非常少见。
4.经营模式单一
目前,森工林区所生产的大量木材等原材料基本上销往外省市,而在林区内进行深加工的很少。仅有的一些林区加工企业,也只是进行简单的初步加工,缺乏深度开发和精细加工,无法创造出更高的经济价值,这种收入产出不协调的现象在森工林区普遍地存在,直接影响了林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加快森工林区经济发展的建议
1.加快产业调整、加速产品升级换代
森工林区必须实行产品的优化升级,从而提高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多年以来,林区以出售木材为赖以生存的主财源,目前天保二期工程已实施,以销售木材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格局必须改变。
要重点扶持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有市场前景的优势产业,关、停、并、转高污染、高消耗、亏损严重的落后企业。实行产业结构调整,注重产品的研发,打造品牌优势,占领市场制高点。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招引一批能带动本地大发展的项目。要做强林产工业,以精深加工和规模经营为方向,加快推进木材加工项目建设步伐。要做精旅游业,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森林观光旅游等项目,打造特色旅游品牌。要做细绿色食品业,加快食用菌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种植基地项目,积极争取栽培技术研究项目。
2.发挥资源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挥资源优势就是将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文资源转换为经济发展资源。
森工林区不仅有林木资源,还有种类繁多的其他资源,如林下资源、土地资源、风力资源、气候资源、人文资源、地理资源等。以上资源都未得到充分的利用。
将这些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采取以存量换增量,以增量促发展的方式,瞄准大市场,进行大招商,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设备,从而促进森工林区的经济发展。
森工林区应坚持走区域化布局、规范化扩张、专业化经营、现代化服务的发展路子,充分发挥特色市场对特色产业的拉动作用。积极谋划和建设一批关系发展全局的新项目、大项目,尽快培育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通过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企业向集约化、专业化、精深化方向发展,实现企业总量规模扩张和效益
孙克俭:黑龙江森工林区经济发展的思考
提升。此外,
森工林区应积极的实行“走出去”战略。鼓励并支持各类专业协会、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外联市场、内联基地的“中轴”作用,走向全国推销产品。
3.推进体制创新,增强企业活力
所有制结构创新。增强经济活力,
实现科学发展,首先就要增强所有制的活力。实施所有制结构创新的关键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混合经济,将其作为区域经济的主要经济形式。积极鼓励、全力扶持民营经济,并为民营经济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全社会弘扬创业精神,加快形成民营经济自主成长机制,使民营经济成为壮大林区经济的重要力量。
决策机制创新。对于基本建设项目、产业发展方向、资金管理使用等重大事项实行集体决策机制。在集体决策重大事项前,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要邀请不同层次、
不同范围的群众召开座谈会,听取群众意见。对决策事项中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问题,要先征求专家的意见,再进行决策。对社会涉及面广、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实行决策公示机制,经公示后,根据各方面的反映,做出决策。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
[参
考
文
献]
[1]钟钰.对我国林业经济转型的思考[J].中国林业产业,
2004(6)
[2]李文达.加快振兴森工国有林区经济的研究[J].中国林业企业,2005(2)
[3]高金芳.解放思想、
抢抓机遇、努力实施森工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J].活力,2010(7)
[4]蔡炯,高岚,康媛.试论林业资源型城市转型[J].林业经济,
2010(9)[5]李尔彬,
柏晓东,孙延华.林业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策略选择———以伊春市为例[J].林业资源管理,2011(5)
[责任编辑:刘玉梅]
\"!!!!!!!!!!!!!!!!!!!!!!更正
!!!贵单位汪蕾、
刘海波、杨雅莹、张逸凡同志!!在本刊二0一二年三月上半期(总第393期)!!发表了一篇《道德判断研究及其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的论文,在该文中由于印刷人员!!的失误,没有刊登该文中通讯作者,该文中的!!通讯作者是尚哲,对此本刊深表歉意。
!特此证明
!!《商业经济》编辑部!!二0一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