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复习资料
丧失其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特征的过程。
2. 土壤:是历史自然体,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
不均匀的聚积层,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3. 土壤污染:是指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或制剂施
加到土壤中,使其增加了新的组分或某种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境质量恶化和相应危害的现象。 4. 土壤环境质量: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土壤自身性状对其持续利用以及对其
他环境要素,特别是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生存、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性,是土壤环境“优劣”的一种概念,它与土壤遭受外源物质的侵袭、累积或污染的程度密切相关(背景状况——外来物质的侵袭与累积状况——污染状况),是“特定需要之环境条件”的量度。
5. 土壤负载容量:是指一定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即保证农产品质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6. 同晶置换:矿物形成时,性质相近的元素,在矿物晶格中互相替换而不破坏晶格结构的现象。
7. 硝化:是指微生物在好气条件下将氧化为硝酸或亚硝酸的过程。
8. 反硝化:在厌氧条件下,把硝酸盐及亚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而生成氮气的过程。 9.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一种疏松而不均匀的覆盖层及其相关的
生态与环境体系;它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界面和中心位置,既是它们所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又是对这些圈层的支撑。
10. 有机硫的矿化:是指在土壤中含硫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将有机硫转化
成无机硫的过程。
一、土壤环境评价使用的标准
根据土壤应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将土壤环境质量划分为三类:
I类为主要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原有背景重金属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保持自然背景水平。 Ⅱ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到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Ⅲ类主要适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产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蔬菜地除外)。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① 一级标准 为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维持自然背景的土壤质量的限制值。(I类)
② 二级标准 为保障农业生产,维护人体健康的土壤限制值。 (II类) ③ 三级标准 为保障农林生产和植物正常生长的土壤临界值。(III类)
二、按照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所划分的土壤污染源
污水灌溉、固体废弃物的利用、农药和化肥的施用、大气沉降物等
三、土壤污染的特点
隐蔽性或潜伏性、不可逆性和长期性、后果的严重性
四、土壤的组成
1. 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
物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
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2. 有机质的含量一般只占固相总重量的10%以下,耕地土壤多在5%以下。
3. 土壤空气的组成特点:土壤空气成分与大气有一定的区别(CO2含量高于大气,O2含量
低于大气),土壤空气的数量(空隙状况的变化和含水量的变化是主要原因)和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
4. 土壤水的能势、有效性:土壤水势是基质势、压力势、溶质势、压力势的总和(Φt= Φm+Φp+Φs+Φg);土壤水的有效性是指土壤中的水能否被植物吸收利用及其难易程度。 5. 土壤密度与质量含水量θm、体积含水量θv :
① 土壤密度:是指单位容积土壤的质量。根据干土和湿土质量又可分别称干土壤密度和湿土壤密度。
② 土壤容重:单位体积的土壤(包含粒间孔隙)的烘干重量。 ③ 土壤比重:一定容积的土壤(不包括土粒及粒间的孔隙)烘干后的重量与同容积水重的比值。
④ 质量含水量即土壤水分中的质量和干土质量的比值,又称为重量含水量,它是指土壤中水分的实际含量。土壤质量含水量(%)=(湿土质量—干土质量)/干土质量×100。
⑤ 容积含水量即单位土壤总容积中水分所占的容积分数。它表明土壤中水分占据空隙的程度。土壤容积含水量(%)=﹛土壤质量含水量(%)/水密度(1g/cm3)﹜/﹛烘干土重(100g)/容重(g/cm3)﹜×100 =土壤质量含水量(%)×容重「单位容积的土样的烘干重,称为土壤容重」
五、土壤碳循环
1. 土壤碳的形态:土壤有机碳的固体形态(包括以粗有机质和有机质-土壤矿物质结合的细颗粒态两类)、土壤有机碳的生物形态、土壤有机碳的溶解态 2. 甲烷的产生条件:一是厌氧条件,即丰富的水分,二是碳源,即丰富的有机质。 3. 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温度、土壤水分和通气状况、植物残体的特性、土壤特性、PH、质地、外源有机物的化学组成。
六、土壤重金属污染:
1. 土壤重金属形态: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划分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土壤中化合物或矿物的
类型,而另一层含义是指操作定义上的重金属形态。操作定义有2种:Ⅰ连续提取法(水
溶态、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残留态);Ⅱ欧盟(有关项目BCR)提出的四步分级(①水溶态、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②铁/锰氧化物结合态,③有机物和硫化物结合态,④残渣态)
2. 特点:污染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污染隐蔽性、无法被生物降解,并可能通过食物链不
断地在生物体内富集,甚至可转化为毒害性更大的甲基化合物,对食物链中某些生物产生毒害,或最终在人体内蓄积而危害健康。
七、土壤有机污染:
1. 有机污染物类型:农药(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多环芳烃类、多氯联苯、二噁英、
石油类、药物与个人护理品、增塑剂、阻燃剂、表面活性剂、染料类、酚类和亚硝基化、废塑料制品等。 2. 多氯联苯:具有良好的化学惰性、抗热性、不可燃性、低蒸汽压和高介电常数等优点;
多环芳烃:萘、蒽、菲、芘、二苯并[a,h]蒽、苯并[a]芘;DDT:在土壤中,特别是表
层残留较高,易被胶体吸附,它的移动不明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