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期末复习专项训练题10——修辞手法(含答案+详细解析)

来源:化拓教育网
期末复习专项训练10——修辞手法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1.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B.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C.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D.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

2.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设问) B.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拟人)

C.他们那样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反问) D.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比喻) 3.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与其他几项不同的是:( )

A.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啊: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B.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

C.大陀螺摇头晃脑,挺着肚皮一次次冲过来。 D.风儿清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4.与“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应用的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B.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 C.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D.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5.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是雪梨,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 B.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C.它们是那样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D.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6.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B.梅兰芳先生的民族气节令人敬佩。

C.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D.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7.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几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B.那散落在草丛里的野花,多得像满天的繁星。 C.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

D.阳光投射在湖面上,湖面波光粼粼,就像一卷展开了的水墨画。 8.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什么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中华不振哪!(反问) B.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排比)

C.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夸张) D.“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设问)

9.下列表述正确的是哪一项?( )

A.《扁鹊治病》根据《列子·汤问》相关内容改写。

B.《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西门豹治邺》都是中国神话故事。

C.“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这是自问自答的设问句式。 D.《陀螺》一文中,“我”用自己制作的小陀螺战胜了小伙伴的大陀螺。 10.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排比) B.当四周很安静时,蟋蟀就坐在这平台上弹琴。(拟人)

C.为什么没豁虎跳就会惹起哄堂大笑呢?我至今还不明白。(设问) D.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反问) 11.下面句子属于比喻句的是( )

A.当四周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B.落在电线上的燕子,就像是五线谱的音符。 C.他走路的样子像我爸爸。

D.一阵风吹来,树上的梨儿像在对我们点头微笑。 12.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潮还有没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夸张) B.蟋蟀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拟人)

C.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设问)D.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比喻) 13.下列句子没有用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爬山虎的脚就像蛟龙的爪子一样。

B.大家都很喜欢他,因为他长得好像明星易烊千玺。 C.花牛在草地里眠,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D.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

14.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表达方式不同的是( ) A.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是什么呢?是嘴和耳朵的配合。

B.在庞大的猎狗面前,老麻雀能救下自己的孩子吗?那是不可能的,但它不顾一切。 C.蝴蝶有家吗?蝴蝶的家会不会在桥下面呢? D.蟋蟀有建筑住宅的才能吗?当然没有。 15.下列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句子序号是( ) A.是谁来呼风唤雨?当然是人类。(设问) B.雨点密集地喧嚷着。(拟人)

C.每片绿叶仿佛都能流出汁来。(比喻)

D.这块地方没有巴掌大,怎么能盖房子呢?(夸张) 16.下列句子中没有用到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B.船头飞溅起的浪花,吟唱着欢乐的歌儿。

C.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D.可是牛像是无所谓似的,只是眨眨眼,把尾巴甩了甩。 17.下面关于修辞手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为( )

A.最喜欢听的一句话是什么呢?“文章写得真绝了!”它出自王老师之口。(设问:吸引读者)

B.妈妈,我怎么能舍得扔下小狗不管呢?(反问:加强语气)

C.弟弟见到苍蝇叫,见到蚊子叫,见到地上的蚂蚁也要叫一叫。(排比:突出胆小) D.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比喻,生动形象) 18.下列句子所用修辞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比喻) B.是谁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设问)

C.雨后,蝴蝶就会重新出来,在阳光里飞。(拟人)

D.蝴蝶们是那样柔软,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反问)

19.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B.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

C.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D.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20.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②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石头似的落在了猎狗面前。 ③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④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A.设问 比喻 排比 拟人 C.反问 比喻 排比 拟人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解析和运用。 A、C、D都是拟人句。

B.是比喻句,把“大潮”的响声比喻成“闷雷”。 2.D

【详解】考查修辞手法辨析。

A.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先提问后解答,可知是设问。 D.“抱”字将水塘拟人化可知使用了拟人修辞。

B.设问 排比 比喻 拟人 D.反问 比喻 拟人 排比

C.“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使用反问加强语气。 D.“它们在对我眨眼”可知将星星拟人化,使用了拟人。 3.B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学生注意平时要多积累。

A.从“打扮”“青松作衫”“白桦为裙”可知,把“大兴安岭”当作人来写,赋予人的特征,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句子把“稻田”比喻为“银毯”,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从“摇头晃脑”“挺着肚皮”可知,把“大陀螺”当作人来写,赋予人的特征,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从“唱着歌”“唤醒”可知,把“风儿”当作人来写,赋予人的特征,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故选B。 4.B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解析和运用。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中,将“露水”比作“珍珠”,将“月儿”比作“弓”,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A.句中将“蟋蟀”当作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B.句中将“稻田”比作“银毯”,运用了比喻的的手法。

C.句中用“从天上挂下来的”描述石级的高,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D.句中连续用四个“追寻你,……”是排比句。 故选:B。 5.D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

A.本句无疑而问,自问自答,运用设问的手法。 B.句中将“芦苇”赋予人的特点,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C.句中无疑而问,增强了语气,运用反问的手法。 D.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故选:D。 6.B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辨析。本题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是B项。 A.比喻,把老麻雀比作猎狗。 B.没有修辞手法。

C.设问,有问有答,所以是设问的修辞手法。 D.拟人,把蟋蟀当成人来写。 7.A

【详解】考查修辞手法。

A项“抱”字把月亮当作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项把野花比作繁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项把稻田比作银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项把湖面比作水墨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8.B

【详解】考查修辞方法的解析和运用。 A.有误,有问有答,这是设问句。 B.由“是……”引导的排比句,正确。

C.有误,这是比喻句,把“老麻雀”比作“一块石头”。 D.有误,无疑而问,这是反问句。

9.C

【详解】A 《扁鹊见蔡桓公》是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创作的一篇寓言故事。此文讲述了蔡桓公讳疾忌医,最后病入骨髓、体痛致死的寓言故事。意在告诫世人特别是为政者,应该勇于正视现实,直面个人灾难、社会危机,及早采取救治措施。

B《西门豹治邺》是历史故事,不是神话故事。两千多年前,西门豹管理邺(今河南安阳市北,河北临漳县西)那个地方时,通过调查,了解到那里的官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危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并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重又繁荣起来。

D《陀螺》一文中,主要写了小时候,“我”很爱玩陀螺,却做不好。后来,叔叔帮“我”做了一只其貌不扬的陀螺。小伙伴都嘲笑“我”的陀螺,但“我”的陀螺十分顽强,打败了其他伙伴的陀螺。这件事令“我”终身难忘。根据课文可知“陀螺”是叔叔帮我制作的,而非“我”自己制作的。

而C一问一答,是设问句的形式,故正确答案选C。 10.C

【详解】考查修辞方法的解析和运用。

A.从“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可知,这是运用排比的手法。 B.把蟋蟀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的手法。

C.有误,自己提出问题,没有针对性地回答,所以不是设问句。 D.无疑而问,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是反问句。 11.B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比喻句的掌握。

A.“当四周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句子把蟋蟀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的手法。

B.“落在电线上的燕子,就像是五线谱的音符。”句子把电线上的燕子比作五线谱的音符。

C.“他走路的样子像我爸爸。”句子没有本体和喻体,没有运用任何的修辞手法。 D.“一阵风吹来,树上的梨儿像在对我们点头微笑。”句子把梨儿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的手法。 12.D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解析和运用。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A.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将人多夸大为“人山人海”,突出了看江潮的人数之多。 B.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唱歌”是人的动作,句子把蟋蟀人格化,语言更生动形象。

C.此句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先提出问题“这位同学是谁呢”,再自己回答是周恩来,这种自问自答的句式属于设问句。

D.此句中虽然有“仿佛”,但没有本体和喻体,所以此句不是比喻句。“眨眼”和“说话”都是人的动作,这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此项修辞手法判断错误。 13.B

【详解】考查修辞方法的解析和运用。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A.运用比喻修辞,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 B.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长的像”是指外貌相似。

C.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眠”和“霸占”是人的动作,把“花牛”“白云”当作人来写。 D.运用了设问的修辞,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故选B。 14.C

【详解】本题考查句式的转换。 设问句的特点是无疑而问,问后回答。 A、B、D都是设问句。 C.是疑问句。 15.C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

A正确。设问: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本题先提出问题“是谁来呼风唤雨?”再回答问题“当然是人类”,自问自答,使用的是设问的修辞手法。

B正确。拟人: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本题将雨点当作人来写,会“喧嚷着”,使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C错误。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本题没有喻体,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

D正确。夸张: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本题“这块地方没有巴掌大”是缩小的夸张,突出这块地方很小,不能盖房子。 16.D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辨析。本题中没有运用到修辞手法的是D项 A项:设问,有问有答的句子。 B项:拟人,把浪花当成人来写。

C项:比喻,把老麻雀当成石头来描写的。 D项:没有修辞手法。

17.D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理解。

选项D表述不正确,文中描写的是小星星,用上了“在天上走着,走着”。走是人具有的动作,所以这里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拟人。 18.C

【详解】考查修辞手法。

A项把稻田比作银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项是一问一答的方式,这是设问的修辞手法。 C项飞是蝴蝶的动作,没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D项“怎么”是反问词,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19.C

【详解】考查修辞手法。

A项把露水比作珍珠,把月亮比作弓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项把稻田比作银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项“驮”把鸟儿拟人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项把老麻雀比作石头,这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20.A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判断。

①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先提问后回答,是设问。

②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石头似的落在了猎狗面前。“石头似的”可知将“老麻雀”比作了石头,故是比喻。

③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由“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可知是三个以上句式一致内容相近的内容,故是排比。

④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由“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可知是将蟋

蟀拟人化,是拟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