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学习数学需要全面的理解概念,正确的进行表述,推理和证明,这就离不开对逻辑 知识掌握和应用。在日常的学习中,基本的逻辑知识是认识与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而本节 内容又是逻辑知识的基础,对学生能否掌握和判断一个事物并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起着关键 的作用,因此本节课在高中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2、重点和难点:理解“且”与“或”的含义,以及判定含有“且”与“或”的命题的真假是本节 的重点,难 点是对“或”的含义的理解。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1)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精心设例,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探讨,归纳,从中体会逻辑的思 想。
(2) 通过简单命题与含“且”“或”命题的对比,明确它们存在的区别和联系,加深对“且”与“或” 的理解,抓住其本质。
(二)学生现状分析:高中学生思维活跃,敢于实践,但逻辑思维能力不成熟,同时我所教普通班的 学生基础较差,所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问题情境和例题习题的选用,应尽可能选择与日 常生活相关的或较简单的例子。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认知目标:理解“且”“或”的含义,掌握含“且”“或”的命题的构成,并能正确判断命题的真假。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由实例到抽象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抽象观察以及推理的思维能力。 2、通过发现式的引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主体意识,并在这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探索的乐趣,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法学法分析:为达到教学目标,采用如下方法
(一) 教法: 依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心理特征,在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基础上,采用以发现法
为主,以讲解法,练习法为辅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 题,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列举例子,让学生观察,从中发现问题, 并通过简单的指导,启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加深理解。 (二)学法指导: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知 识”,因此在本节的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讨论、总结归纳等手段来进行本 节课的学习,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对整个过程进行了系统规划,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回顾
常言道“温故而知新”,为此先对上节课的知识进行复习:
1、命题的概念: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正确的叫真命题,错误的叫假命题。
2、量词的概念:表示个体常项或变项之间数量关系的词叫量词;分为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两种 。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设置了一个问题情景:小明从小在城 市长大,他第一次去农村玩时,有人指着地里的麦苗问他:“这是麦苗还是韭菜?”认不出 来的小明狡猾的回答:“这是麦苗或韭菜。”小明这样回答有错误吗?
由于学生已具有生活的简单逻辑常识,所以解决此问题不难。由此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体现了逻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性,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三)自主探索,归纳新知
由于本节涉及到比较抽象的概念,而“比较”是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有效方法,所以设计了如下 例题
例:有以下三组命题
(1)p:2是质数 q:2是偶数 (2)p:5=2 q:5>2
(3)p:菱形的对角线不平分 q:菱形的对角线不垂直
提出以下三个问题:(1)以上六个命题的真假 (2)将以上三组命题分别用“且”联结起来,并判
断这三个“p且q”命题的真假 (3)将以上三组命题分别用“或”联结起来,并判 断这三个“p或q” 命题的真假。 这三个问题由同学们分组讨论完成,最后由小组代表回答。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 的精神,也能激发他们团结协作的意识。 学生回答完以上三个问题后,再提出新的问题:根据以上实例,归纳总结p、q的真假与 “p且q”“p或q”真假之间的关系。 仍然由学生讨论完成。这个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以及逻辑推理的能力。 本环节通过设计“问题串”、作比较等方式,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 抓住其实质,从而掌握本节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以 及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告诉学生“且”和“或”可以分别用“”和“”来表示 ,使学生了解数学的符号化。 (四)巩固练习,思考深化 适当的巩固性、应用性练习是学习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必不可少的。以课本P14 练习A 1, 练习B 1, 作为课堂练习,在学生做时,进行课堂巡视,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做完习 题后,再让学生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本节学习的“且”和“或”与集合中学过的哪些概念的意义相同? (2)一个电路中串联了两个开关和一个灯泡,灯泡在什么情况下会亮,什么情况下不会亮?若 两个开关串联呢?与本节学习的哪个知识点有联系?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与解答,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养成探 究问题的习惯。 (五)课时小结,反思提高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组内交流,互相补充,请小组代表发言,了解学生 对本节课的理解情况。最后教师补充,强调难点和重点,使学生理解时具有针对性;并使学生由 被动变为主动,利于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六)布置作业 为巩固知识,为下节学习作准备,适当的作业是必要的。 1、课本 P18 习题A 1,2, 2、预习“非”(否定) 五、教学用具及板书说明 (一)教具
使用ppt的目的是让文字部分呈现更快,加大课容量。并且适当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 最大限度的使学生获得并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板书
板书可以突出重点,很好弥补多媒体的缺点。 板书内容:“p且q”与“p或q”命题的真值表 六、效果分析
(一)在做例题时可能会有部分同学对“p且q”与“p或q”的判断不知从何入手,此时可以引导学生从生 活中的“且”“或”的用法出发,思考问题。
(二)部分同学对“或\"的”可兼性“会有掌握的偏差,对此可以引导学生与”并集“进行类比。
(三)本节课通过设计问题情景,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经过观察、模拟、归纳,最终突出本节重
点,突破本节难点;并通过对学生反馈信息的及时评价,从教学内部进行调节,从而达到预期的 教学 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