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9年北京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及阶段特征(简易版)

2019年北京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及阶段特征(简易版)

来源:化拓教育网
2019年北京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及阶段特征(简易版)

古代中国(从远古到鸦片战争前)

一、先秦时期(从远古时期到公元前221年) 远古(1)禅让制、公天下 时期 (2)耒耜、刀耕火种、制陶、养蚕 夏商 (1)政治: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 西周 (2)经济:青铜农具、井田制、工商食官 (3)文化:甲骨文、金文、学在官府 (1)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变法改革、郡县制雏形 春秋 (2)经济:铁犁牛耕;都江堰、郑国渠;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战国 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形成;重农抑商 (3)文化:儒家创立和发展,百家争鸣、司南,《诗经》《离骚》 (4)选修:商鞅变法;孔子 1.夏商西周时期 (1)政治上,处于奴隶社会,实行分封制,集权未实现,地方势力较为强大。(2)经济上,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大规模的集体劳作,工商食官。 (3)文化上,学在官府,受教育是贵族的。 2.春秋战国时期

(1)政治上,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集权开始出现。

(2)经济上,铁犁牛耕的推广,促进小农经济的产生,私商、私营手工业出现。(3)文化上,私人讲学开始出现,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学术比较繁荣。 二、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政治 (1)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集权 (2)汉:郡国并行、察举制、中外朝、刺史制、推恩令、独尊儒术 经济 (1)秦:修灵渠、驰道,统一度量衡 (2)汉:田庄、牛耕普及、耦犁、犁壁、丝绸之路、水排、“市” 文化 小篆、隶书、楷书;“焚书坑儒”;造纸术;董仲舒新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汉赋 选修 秦始皇 1.政治上,集权确立,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斗争开始。 2.经济上,小农经济繁荣,奉行重农抑商。 3.思想上,儒家开始取得独尊地位。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公元220年至公元581年)

政治 九品中正制 三长制 经济 均田制、翻车、灌钢法、草市 文化 王羲之、宗教画、佛教盛行 选修 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政治上,国家动荡,门阀政治盛行,集权和君主都相对削弱。 2.经济上,小农经济遭到破坏,田庄经济和土地国有制(均田制)盛行。

3.思想文化上,儒家独尊地位受到冲击,士大夫流行清谈,佛教、道教盛行。 四、隋唐时期(从公元581年至公元907年) 政治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经济 筒车、曲辕犁;南青北白;坊市制、柜坊和飞钱、海上丝绸之路 文化 唐诗、火药用于军事、文人画王维、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选修 唐太宗 1.政治上,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典章制度先进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主义集权制。

2.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曲辕犁出现促进农业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繁荣。 3.文化上,全面繁荣,领先世界,兼收并蓄。 五、宋元时期(从公元960年至公元1368年) 政治 (1)宋:二府(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知州、通判、转运使; (2)元:行省制、中书省、宣政院、枢密院 经济 市打破时空、交子、瓦肆;棉花的推广;经济重心的南移 文化 程朱理学;宋词、元曲、元杂剧;指南针用于航海、活字印刷、火药改进、三大发明西传、青花瓷 选修 王安石变法 1.宋代 (1)政治上,集权进一步加强,占据绝对优势,君主加强。 (2)经济上,出现了纸币,城市布局重大变化——坊市界限和时空被打破。 (3)思想文化上,出现了儒学思辨化、理论化的产物——宋明理学。 六、明清时期(从公元1368年至公元1840年) 政治 (1)明:废宰相、权分六部;内阁制 (2)清:军机处 经济 商帮、会馆、资本主义萌芽、“海禁” 文化 心学、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小说、京剧、西学东渐 选修 康熙帝 1.政治上,君主达到顶峰,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2.经济上,小农经济继续发展,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 3.思想文化上,程朱理学为标准的八股取士,禁锢思想,但新思潮也开始涌现。 ——隐性线索——

1.中枢机构:三公九卿(秦)——中外朝(汉)——三省六部(隋唐)——二府三司(宋)——中书省(元)——废丞相、设内阁(明)——军机处(清)

2.地方行政制度演变:分封制(西周始)——郡县制(秦始)——行省制(元始) 3.选官制度:世官制(先秦)—察举制(汉始)—科举制(隋唐始)—废八股取士(近代) 4.儒学发展:创立(春秋)——发展(战国)——厄运(秦)——独尊(西汉)——创新(南宋)——批判(明清)——冲击(近代前期)——新生(现代) 古代世界(从爱琴文明到文艺复兴前) 一、古代希腊 政治 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权力机构 经济 工商业发展、海外贸易 文化 人文主义、智者学派、苏格拉底 选修 梭伦改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二、古代罗马 《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民法大全》、自然法。 1.罗马法经历了由习惯法到成文法,由公民法到万民法的发展历程。

2.《十二铜表法》是第一部成文法,此后公民法不断完善,适用于共和国公民。 3.《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成熟和最终完成。 中外联系

1.国家政治:希腊城邦——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 2.经济联系:中国丝绸——丝绸之路——东罗马帝国。

3.科学技术:四大发明——西传欧洲——对西方近代社会来临有重大影响。 4.人文思想:中国先秦儒学(仁、仁政)——希腊人文思想(知识即美德)。 近代世界(从15、16世纪至20世纪初) 一、工场手工业时期(15~18世纪) 政治 (1)英国:资产阶级、《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形成 (2)美国:战争、1787年、联邦建立 经济 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三角贸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圈地运动、重商主义 文化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经典力学 选修 宗教改革、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牛顿 1.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美等国确立,但世界各国整体仍是以封建制度为主。 2.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随着殖民扩张,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3.近代科学技术产生并取得突破,为后来的启蒙运动和工业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理性主义精神得到传播,封建主义(王权、教权)受到进一步冲击。 4.世界孤立封闭的状态被打破,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二、工业时期的世界(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 政治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1871年德国统一;法国共和制度的确立;欧洲三大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 经济 工业;英国成世界工厂、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文化 马克思主义诞生、进化论、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现实主义文学艺术 选修 马克思、恩格斯 1.工业、工业化、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2.资产阶级代议制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无产阶级运动兴起并走向联合。 3.进化论,科学理论重大突破;世界文学艺术空前繁荣。

三、第二次工业时期的资本主义世界(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17年) 政治 第二国际 布尔什维克党建立 经济 第二次工业;电力、石油、内燃机、汽车;垄断组织;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文化 量子力学、相对论 选修 列宁、爱因斯坦 1.资产阶级代议制成熟和完善。

2.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垄断组织应运而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文学艺术领域,现实主义文学发展。 ——隐性线索——

1.人文精神:觉醒(古希腊)—神权下的自我(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下的启蒙(启蒙运动)

2.世界市场的发展:新航路开辟(雏形出现)——殖民扩张(市场开拓)——工业(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最终形成)

3.近代英国线索:光荣—《权利法案》—内阁制—世界殖民霸权—工业革

命—1832年议会改革—世界工厂(19世纪中期)——发展缓慢(19世纪末以后) 4.科学:伽利略自由落体—牛顿经典力学—达尔文进化论—量子论—相对论 5.殖民霸权转移:西、葡(15、16世纪)—荷兰(17世纪)—英国(18世纪) 近代中国(从1840年至1949年)

一、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4年) 政治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经济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商品输出;民用工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西式服装、餐饮、住宅传入 文化 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 1.政治:两次鸦片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经济: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创办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3.思想文化:向西方学习的要求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4.社会生活:西方生活方式传入,生活习俗发生巨变,传统礼仪受到冲击。 二、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5~1919年) (1)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瓜分狂潮、维新变法 政治 (2)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义和团运动 (3)同盟会、辛亥、中华成立、《临时约法》 (4)五四运动 (1)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经济 (2)近代交通运输业兴起;实业救国兴起 (3)民族工业春天到来 文化 维新思想、断发易服、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 选修 戊戌变法、孙中山 1.政治:资产阶级提出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方案,探索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2.经济:“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形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3.思想: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先后登场,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三、新民主主义时期(1919~1949年) 崛起时期:五四运动、中国党创立;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1919~1927年 国民失败 国共十年对峙南昌、八七会议、“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遵义会时期:1927~议;九一八事变、瓦窑堡会议、西安事变。国民开展经1937年 济建设,民族工业处于黄金时期。思想初步形成 抗日战争时期:七七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南京大、两个战场、四大1931~1945年 会战、七大、抗战胜利。日军对沦陷区疯狂掠夺、官僚资本膨胀、民族工业萎缩。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战争时期:重庆谈判、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七届二中全1945~1949年 会。国统区经济崩溃,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1.政治:中国党逐渐走向成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的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在抗日战争、战争期间遭到摧残。

3.思想文化:旧三民主义发展新三民主义;思想成为的指导思想。 ——隐性线索—— 1.外敌入侵: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1931~1945) 2.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3.学习西方思潮:“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兴民权、倡西学)—民主共和(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传播

4.近代化进程:洋务运动——民族工业兴起(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春天(初年)——民族工业黄金时期(1927~1936)——萎缩(抗日战争时期)——陷入绝境(战争时期)

5.国共关系:第一次合作(1924~1927)—十年对抗(1927~1936)—第二次合作(1937~1945)—再次决裂对抗(1946~1949) 现代世界(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今)

一、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1917~1945年) 政治 (1)二月、十月、苏联成立 (2)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 经济 (1)战时主义、新经济、斯大林模式 (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文化 现代主义文学、印象主义绘画、现代立体绘画 1.十月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苏联社会主义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2.一战后到大危机前,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的发展。1929~1933年,经济危机造成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不平衡性发展,出现了大危机、大动荡、大调整。

二、战后的世界 (1)美苏冷战: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德国1945~1955的、朝鲜战争 年 (2)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赫鲁晓夫改革 (3)第三次科技 20世纪60 (1)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不结盟运动 ~70年代 (2)欧共体成立、日本崛起、勃列日涅夫改革、美国经济滞胀 20世纪80 (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年代至今 (2)区域集团化加强、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和欧元的诞生;戈尔巴乔夫改革 1.政治上:从两极格局建立到苏联解体,美苏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目前国际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经济上:第三次科技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世界经济呈现出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两大趋势,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都在调整经济。 3.文化上:以电子计算机和原子能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线索—— 1.苏联()史:1861年农奴制改革——二月——十月——战时主义—新经济—苏联建立—斯大林—美苏“冷战”—赫鲁晓夫改革—美苏争霸—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

2.美国史: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冷战”—主导布雷顿森林体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经济“滞胀”—美中改善关系—唯一超级大国 现代中国(从新中国成立至今) 一、过渡时期(1949~1956年) 政治 (1)新中国成立、三大政治制度建立、《共同纲领》、1954年 外交 (2)三大外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经济 土地改革、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文化 社会主义教育、“双百”方针、移风易俗 过渡时期指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经济上完成对私有制的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外交、科技教育等各领域均取得了突出成就,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20年曲折探索时期(1956~1976年) 政治 (1)、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外交 (2)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 经济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 科教 “两弹一星”、袁隆平杂交水稻、“样板戏”、“上山下乡” 选修 1.1956~1966年:有过严重失误,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2.1966~1976年 科技上:“两弹一星”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外交上: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缓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中国(1978年至今) 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一国两制”构想、政治 和澳门回归、与关系的发展;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不结盟运动、上海合作组织 经济 经济改革、对外开放格局、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科教 真理标准讨论、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恢文化 复高考,提出教育“三个面向”、科教兴国、载人航天、互联网 选修 1.政治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并重建和完善了三大民主政治制度;、澳门回归,海峡两岸打破了相互隔绝状态。中国一方面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2.经济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和城市进行了经济改革。实行对外开放,逐渐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3.思想上: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 ——隐性线索——

1.经济变化: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全面整顿—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外交: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三个世界—不结盟 3.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流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