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8,31(4):940—942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 徐慧 , 张建新 张梅玲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 家庭教养方式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受到国内外心理学家的重视,也是亲子关系领域中研究最早、最富有成果的一个方面。 该文综述了中外心理学家在儿童社会化研究中对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的重要成果,文章从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历 史发展视角,对20世纪国内外学者探讨该领域的发展变化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揭示了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 响的理论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表明研究思路逐渐出现生态化的趋势,揭示了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表现出综合化、现 代化和实用化的最新特点。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社会化家庭感情氛围研究方法现场调查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 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 括。家庭教养方式是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研究儿童社会化问 题时关注的重要课题。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以血 础上,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重大理论。他主张对儿童的教育 首先要从家庭教育开始,母亲对子女的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杜威批判地吸取了卢梭的思想。杜威认为在家庭教育中,亲 子的平等地位和关系对儿童的发展十分重要。亲子平等可 以避免父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子女,可以从小受到平等、 民主观念的影响,是非、美丑、对错的标准并不由父母来主 宰,而是由社会所共同认可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来决定。 霍尔是复演说的代表人物。1883年,霍尔发表论文《儿 童心理的内容》,是美国儿童研究运动发端的标志,霍尔的学 缘和亲情为纽带的家庭应该是很温馨的,但是在现场调查中 发现,家对某些儿童意味着港湾;对某些儿童则意味着樊笼; 而对某些儿童却意味着战场。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交往对象, 更是他们习得社会规则的重要来源,父母教育观念和教养方 式直接影响着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期望、 目标、途径、策略及行为,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社 术声望迅速上升,成为美国第一流的教育家。受达尔文进化 会化是儿童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社会化的因 素包括宏观社会文化背景和个体生活的微观社会结构,如家 论的影响,霍尔认为儿童的身体和灵魂是最宝贵也是最可雕 塑的事物,成人要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需要进行教育,促使 儿童真正走向成熟。通过广泛的探索和深入的思考,霍尔为 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被公认为是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先驱,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庭、幼儿园、学校等,社会文化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中介变 量,它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 随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关于家庭教 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历史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 段: 2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理论形成和 发展期 从l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70年代,是该领域研究的形 1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理论形成的 准备期 18世纪初到19世纪末,人们对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对儿 童社会化影响的认识,主要依靠自然观察和思辩的方法,是 该领域理论形成的准备期。 成和发展期。鲍姆林特首次提出家庭教养方式的概念,心理 学家对该领域的研究广泛采用了定量研究的方法,实验法成 为该领域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麦肯依研究早期童年经验 对人格的影响,结论是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儿童的行为模 式,塑造出儿童一切日后行为。正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 老”,这句话说明了幼儿期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西 尔兹…1对379个新英格兰学龄前儿童的家庭进行研究,通过 卢梭是法国十八世纪最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观察 的基础上,以其虚构的教育客体爱弥儿来阐述其自然教育思 想。卢梭提出要尊重儿童,父母要把自己变成儿童发展的帮 助者和适当的指导者,哺育子女是母亲最崇高的职责,教育 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依赖性、攻击性以及道德心等方 面的影响,提出了父母教养行为的两个重要概念:温暖和控 制。心理学家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教养行为的各种特 征,为进一步揭示家庭教养方式概念的内涵奠定了理论基 础。 者要按照儿童的天性、身心特点去施教,培养出有见识、有个 性、身心健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坚决反对一切压抑儿 童、摧残儿童和强加灌输的教育。卢梭自然教育思想启迪了 裴斯泰洛齐、康德、杜威等一大批近现代教育家、心理学家。 裴斯泰洛齐通过教育实验,第一次把教育建立在心理学的基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在1967年,首次提出家庭教养 %通讯怍者:张建新,男。E—mail:zhang3x@psych.aC.CFI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徐慧等: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 941 方式的概念,国内学者对Parenting style有不同的翻译。如 方式划分为极端型、严厉型、溺爱型、成就压力型和积极型等 家庭教养方式【 、父母养育方式【3]、父母抚养方式【、有儿风 五种类型。积极型教育方式中的儿童在各方面均优于其它 格【5]等。目前较为普遍接受的是父母教养方式或家庭教养 类型。对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与探究精神,社交退缩行为很 方式。对于家庭教养方式的界定,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统 少,属于社交主动、乐群的儿童,有较高的开放性、焦虑表现 的定义。 最少。而极端型中的儿童属于各个方面欠佳的孩子。张文 理解起来认为有如下几个层次的含义:(一)家庭教养方 新、林崇德【9]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自尊有 式是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和感情,它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 较好的预测作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儿童的自尊与父母教 质,具有跨情景稳定性和明确的教养目的。(--)家庭教养方 育方式的关系,在城乡和男女不同群体中存在差异,差异产 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由于家庭成员的生活经 生的原因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问题,分析认为这种差异与城 历、文化修养、思想立场、个性特征以及家庭背景不同,所表 乡两种亚文化的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 现出来的家庭风格不尽相同,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言谈、举止 国内外心理学家运用实证法对父母教养行为的类型模 和态度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对子女的社会化过程产 式及其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取得了令 生重要的影响。(三)家庭教养方式是在家庭感情氛围中表 人瞩目的成就,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现出来的。儿童的态度、感受、认知和一般行为可能反映出 家庭中占优势的感情氛围。如果子女处在和谐、欢乐、紧张 3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理论的最新 而有秩序的家庭,并从他们的家庭中获得安全感,将使他们 进展 顺利地适应生活中的各种要求和解决遇到的问题。如果家 20世纪70年代以后,心理学研究思路逐渐出现生态化 庭以惩罚、混乱、过分的严厉为特征,具有一种消极色彩,子 的趋势,即强调在现实生活中、自然情景下研究儿童的心理 女发生问题的可能性比较大,这取决于父母的感情、思想文 和行为,研究儿童自然、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从 化修养和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教养态度。 而解释他们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这种方法拓宽了研究 从20世纪40年代起,国内外心理学家大量地运用实证 的范围,增进了人们对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的因素的理解,打 法探索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揭示家庭教 破了传统研究中实验方法占统治地位的格局,有助于对环境 养行为的类型模式及其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最早研究父 和行为的控制,有助于研究个体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斯 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他从 梅塔纳和努契分别在1995年和1996年的研究中得出结论父 接受一拒绝和支配一服从两个维度区分父母的教养行为,在 母的教养行为应该遵循多方面关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原则, 研究中发现被父母接受的孩子一般都表现出社会所需要的 而不是过多的强调父母教养方式。斯梅塔纳指出,权威型的 行为,如情绪稳定、兴趣广泛、富有同情心等,被父母拒绝的 父母能够比较准确的判断儿童的哪些行为问题需要加以控 孩子大都情绪不稳、冷漠、倔强而逆反;受父母支配的孩子比 制,哪些行为需要给予宽容,父母应该尊重子女个人活动的 较被动顺从、缺乏自信、依赖性强;让父母服从自己的孩子有 空间O斯梅塔纳和努契所倡导的理论观点是父母控制理论。 很强的进攻性。 鲍姆林特【1 o_主要的研究兴趣是建构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的 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鲍姆林特【6]在观察研究的基 理论模型。2005年,鲍姆林特在权威型父母教养模式和青少 础上提出三种教养方式类型:型、权威型、放纵型。研究 年自主性发展的研究中,详细分析了具体的社会交往活动如 发现当父母的行为不一致时,权威型的教养行为有利于女孩 何影响儿童的发展,强调权威型父母教养模式的普遍性影 子的性及目的性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同型和放纵 响。 型父母的控制相比,权威型父母的控制更有利于形成男孩子 值得一提的是,人类发展生态模型的提出是推动该领域 的社会责任感和女孩子的成就倾向。权威型家庭中的儿童 研究取得进展的直接动力。1979年,布朗芬布伦纳【11]出版 自信、和善、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同伴热情、友好,父 了《人类发展生态学》一书,提出了著名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 母的权威性体现在给儿童制订严格的行为准则,并清楚地说 论。他认为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由小到大层层扩散的复 明对子女施加的原因。研究思路的特点是坚持成人塑 杂的生态系统,具体包括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以及 造儿童的单向决定观。 宏观系统等,每个系统都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个体的发展施 但是,拜尔【7]发现儿童天生气质上的差异会影响父母的 加影响。他认为“发展是人与环境的复合函数”,即D=f 教养行为,并开创性地提出了“双向模式”说,试图揭示亲子 (PE)。其中,D指Development(发展),P指People(人),E 关系的双向互动机制,从而引发了整个70年代儿童个性特 则指Environment(环境)。这说明儿童的发展受到与其有直 征对父母教养方式影响的研究,研究思路由单向决定观逐渐 接或间接联系的生态环境的制约,研究者应该从幼儿园与家 向双向互动观转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庭、社区的相互关系中来研究影响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因素, 国内的相关研究从80年代开始兴起,最常见的是参照 改善儿童成长的环境,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 鲍姆林特的分类,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放纵型、溺爱型、 在人类发展生态模型的推动下,心理学家走出教养方式 型和民主型。林磊、董奇等【8】采用聚类分析法将母亲的教育 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单向研究的圈子,尝试将父母的特征和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942 心理科学 儿童的特征都纳入教养方式体系。在研究思路上跳出所熟 我们应采取的科学态度是采用被大家普遍接受的理论 观点和研究方法,从中国文化的宏观背景出发,加强对中国 家庭的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本土化研究。研 究者要深入到幼儿生活的真实环境中,深入到幼儿园和家庭 悉的微观系统.将教养行为、亲子互动的分析放在更广阔的 系统中进行研究,关注家庭的社会文化背景、社会阶层、社会 经济地位及父母体验到的压力和社会支持等宏观系统对家 庭微观系统中亲子互动的影响,较全面地探讨了教养方式对 儿童社会化的各种影响因素。2000年,贝斯盖等人对美国和 韩国3岁儿童的父母教养行为及儿童抑制性行为的关系进 行丁研究,发现儿童对父母教养行为的影响要大于父母教养 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母亲比父亲更容易受到儿童抑制性 中开展现场研究,综合运用现场观察、现场调查、访谈法等研 究方法,获得最新的研究成果,丰富和促进该领域的理论和 应用研究。 4参考文献: 行为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几乎都提到 人类发展生态学的理论,研究者通过深入儿童生活的现实环 境,开展生态化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 心理学家张建新I 对该领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他运用因素分析法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四个类型:理解鼓励 型、过分约束型、冷漠型和保护型。理解鼓励型父 母大多较为亲切,孩子做事或遇到困难都会积极鼓励和帮 助。过分约束型的母会给孩子诸多约束,无论孩子的作息时 间,还是看电视的节日,甚至吃什么样的零食都要由他们来 安排。冷漠型父母基本不太在意孩子遇到的困难和问 题,或者不顾孩子的感受,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 保护型父母对孩子的去向以及活动追根问底,不给孩子 自主活动的空间。他进一步用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人格量 表CAPI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人格的影响,发现积极 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形成健康的人格特点和良好的 人际关系 3l。叶一舵 H 提出要充分考虑到社会文化对亲子 关系的影响,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同时,加强亲子关系本 土化的研究。杨丽珠 5 考察丁中国城市中幼儿父母教育观 念的类型及其列幼儿个性的影响,分析认为家庭教育反映出 中 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国文化通过影响父母的教育观 念而影响幼儿的个性发展。 随着心理学研究应用性的日益加强,传统的理论与实验 研究逐渐向现场研究转变,强调在现实的情景与条件下控制 和观察心理活动,记录和描述这个心理过程,这与发展心理 学研究的生态化研究取向相一致,研究者深入到幼儿园和家 庭,综合运用现场观察、现场调查、访谈法、编制家长教养行 为量表等研究方法,获得最新的研究结论。徐慧【16]在幼儿园 进行的幼儿教育个案研究,通过现场观察、现场调查、访谈法 等综合化、现代化的研究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幼儿教育典 型案例,发现了许多关于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人格、人际关 系、心理健康等重要影响的新事实,丰富了该领域的理论研 究,促进了教育领域的心理学应用研究,具有较高的实践和 应用价值。 1 Sears R R。Macc0by E E,Levin H.Patterns of child rearing. Oxford,England:Row,Peterson,1957 2 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 2002,(6):96—104 3 钱铭怡肖广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感,自尊与父母 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1998,(6):553—555 4 方晓义郑宇初中生父母抚养方式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8,(4):33—37 5 石绍华郑钢唐洪张梅玲育儿风格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心理学 动态.2001,(3):221—225 6 D.Baumrind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DevelopmentM Psychology.Vol 4(1,Pt.2),Jan 1971:L一103 7 JoanE·Crusec,HughLytton(1988),Socilaiz ationand Fa ly. inSocialDevelopment:History,Theory,andR esearch,Springer Verlag.193 8 林磊,董奇,陶沙,曾琦.母亲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心理发 展的关系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4:56—59:489~493 9 张文新林崇德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关系——不同 群体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心理科学1998,21 10 D.Baumrind(2005).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nad Adolescent Autonomy.In J.Smetana(Ed,),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devebpment:Changes in parnetal authoriw during adolescence. SanFrancisco:Jossey— BASS:61— 69 11 Bmnfenbr ̄qner,U(1979).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ot)merit: Experiences by nature and design 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9—294 1 2崔哲,张建新.家庭教养模式、中学生应对方式及其心理健康状 况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o5,2:56—58 13王中会,罗慧兰,张建新.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特点的 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o6(3):315—317 14叶一舵、白丽英国内外关于亲子关系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 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o2,2:130—136 15邹萍,杨丽珠.父母教育观念类型对幼儿个性相关特质发展的 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182—187 16徐慧主编.幼儿教育心理学典型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越 (下转第959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袁薇薇等:科学思维的心理学探索 14 Kuhn.(1995).Mierogenetic study of change:wl1at has it told us?Psychological Science.6.133—139. 22 Leighton J.P.&Steinberg R.J.。Reasonig annd solinvg, Handbook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2004,623—648 15 Klahr,Fay&Dunbar. (1993).Heuristics for ̄ientiifc 23 Kulkm'ni&Simon.(1988).The processesofscinteific discovery: experimentations:A developmental study.Cognitive Psychology. 25.1l1—186. The strategyofexperimentation.CognitiveScince.12(2).139— e175. 16 Schauble&Glaser.(1990).Scientific thinkig inn children and 24 Dunbar.(1995).How scintiests really r I30n:scintiefic reasonig nadults.In Kuhn(ed.)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s on teachig and nlearning thinkig nski ̄s(9—27).Ba 。Switzerland:l( ̄l'ger. 17 Kuhn&Pearsal1.(2O00).Developmental origins of scientiifc thinkig.Journnal of cognition and development.Vo1(1).113— 129. in real world laboratoris.In Steemberg(eds.)Nature of insight. 365—395. 25 Ni.(1998).Cognitive stucture,eontrnte knowledge and classiifatcory reasonig.T1n1c joumal of genetic psychology.159 (3).280—296. 18 Schauble Klopfer&Raghavan.(1991).Students’transition from n engianeerigmodeltnoflcisncemodelofexpeerimentation.Journal of researchinscinceteachieg.28.859—882.n 26 Schauble eta1.(1995).Studenta’understandig oftnhe objectives nd procaedures of experimentation in the scince ele& ̄mom.The jourrl ̄of the learning scincees.4(2),131—166. 27 Rothschild&Wr 1 .(1999).Usig peers tno teach scintiefic reasoning.Unpublished doctorla dissertation. 19 Anderon&Ldnhardt.(2002).Maps sas representations:Expert novices comparison of proiection understandig.n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20(3).283—321. 20 Svenson,Lekberg&Johansson.(1999).On erpspective,experts nd diaferences in accident analysis: arguments for a 28 Yoon.(1999).The role of children’s collaboration in developing cisntieic freasonig skinlls:A Vygotakin persapective.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multidi ̄iplinary integrated approach.Ergonomics.42(1).1561— 1571. 29 Hogan.(1997).Thinking aloud together:A tste of n ianterview tofostermiddleschoo|students’collaborativescientific re ̄oning. 21 Shafto&Coky. (2003).Development of catgoriezation and reasonig inn the natural world:novices to experts,m?v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similarity to ecologic ̄knowledge.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g,memornyand cognition.29(4).641—649. The Psychological Research of Scientific Thinking Yuan W 征 .W“Qinglin (The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ECNU,Shangh ̄,200062) Abstract The psychological research of scientific thinking originated from the developmental reasearch tradition,and has devoloped in the recent 30 years.T量1is article firsdy proposed the frame and the modd of the research of scientific thinking,then introduced the typialc experimentation paradigm of the research,and finally reviewed some research rest ̄ts from the four perspectives devdopment, individual differences,expert—novice comparison and instructive and intervention.Future r ̄82"ches of this field were also explored. Key words:scientific thinkig,scinentific reasonig,pnsychological research. (上接第942页) A Research Summary of How Family Parenting Patterns Influence Children’s Socializational Development ZhangJianxin ,Zhang Meiling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 ̄jig,100049)(n Institute of Psych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ncee,Beiiing 100101) Abstract:Thefamily parentingpattern referstoparentsdisplaying relatively stablebehaviors durigtheforsteringenducationprocess. It is a characteristics summary of various parentig behavinors.It is an important factcr of children’s socialization,which attracts the atlntelon of domestic and orefign sychpololigsts.It is also the earliest nd tahe rtr ̄t fruitful 8spef ̄in parnte-child elrationship field. The article reviews th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of the family parentig mode in chnildren’s socialization study.From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of parentig npattern affecting children’s socialization development,the authors probe into the methods on which domestic and forein scholgars study the development in this field and,revealed the periods and continuity of the theoretialc development.An ecological trend was found in the reseerch approach,and the latest characteristics are integrated,modemized and practica1. Keywards:familyparentigpattern socinalizationfamilyfeelig atmosphere researchmetnhodfield survey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