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策略
来源:化拓教育网
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策略*赵美容寓言,被称为“理智的诗”,通常以故事的形式,将欲告知于人的真理深入浅出地展现出来,让人们在莞尔一笑之时轻而易举地被作者说服,因此对于阅读能力尚未成熟的小学生而言,寓言这种精炼有趣的文本中极其容易在教育方面达到四两拨千金的教育或劝诫效果的。在引导学生探究其蕴含于生动有趣的故事中的哲理时,教师们发现这些内容十分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针对寓言中大多与现实生活有偏差的场景和行为,学生往往会问出意料之外的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寓言教学中,正确的引导能使学生得到思维能力的扩展。一、寓言文本特征的把握寓言往往产自民间,是劳动人民从日常生活或自然中取材,发挥想象而成的,往往内容简单,短小精悍,流畅通俗,能够让人一听就懂。如同《揠苗助长》,便只是用短短两百字左右讲述了着急的农夫将禾苗往上拔企图让它们生长得快一点,但事与愿违,他的禾苗都因为被拔高而死去的故事,这个故事意图阐发的真理是要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但文中一字未言明,却用最精炼的话语将故事与藏在故事中的道理很好地传达给受众。寓言往往环境与人物关系都非常简单,事件的叙述与进展都十分直接,易于教学与阅读。如《揠苗助长》便只简单地介绍了背景是“宋国有个农夫”,并交代了他的心愿,随后便是他想出并实践了“办法”,接着便介绍了禾苗的“结局”,整个故事一目了然,清晰明了,老师与学生都不必在字词理解上下功夫,而是可以重点探究其背后的意义。寓言往往只突出事件或人物与常理相悖之处,以此达到劝喻、警戒的作用,前因后果往往有许多空白处值得填充,如文中农夫为什么希望自己的田长得快、在揠苗助长失败后农夫的结局,都是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去填充的,教师还能在这个过程中借助故事,向学生简单地输入古代的农业背景,让他们学到寓言以外的东西。二、策略1、复述能力的锻炼寓言因其教育意义、蕴含着深刻哲理而被人口耳相传,从而达到传播的效果。寓言本身的故事性和简洁性便是为了给复述、播衍提供便利,因此,在寓言的学习中,作为教师应该重点关注学生对故事的复述能力,这对培养学生以后高质量、有效率地阅读也是十分有意义的。2、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寓言是小学语文教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具有短小精悍、讽喻性强等特征,尤其是可以在简短的文本中展示出深刻的含义与思想,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真善美与道德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涵盖的《滥竽充数》《狐狸和葡萄》和《牧童与狼》等寓言故事均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价值。3、加强教学指导,引导学生感悟同其他文体形式或普通文章类似,寓言文章同样需要基于阅读来开展教学,但是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感悟能力有限,在阅读寓言文章的时候可能难度比较大,这时候需要加强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指导工作,引导学生在阅读寓言文本知识的过程中理解文本信息的48语言知识以及意义,深刻地理解和感悟寓言故事当中所涉及的各个形象。通过使学生对寓言知识进行理解以及对故事形象进行感悟,方可使小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寓言故事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与价值观念。因此,需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指导工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寓言故事中涉及的故事角色和形象。4、引导学生设疑和质疑,从寓言中创新思维学习是努力探索和求证的过程,在小学语文寓言教学过程中,寓言故事中所蕴含的知识仿佛就像一根看不见的线,需要学生在抽丝剥茧中层层深入。教师可以采取质疑问难的教学策略,积极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疑问,并帮助学生展开解疑。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把握好教学的难度,指导学生去探索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在逐步解疑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全面创新。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揠苗助长》时,在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逐步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展开质疑和思考。如:禾苗的生长过程需要多长时间?如何才能做到帮助禾苗快速生长?农夫的做法为什么会导致禾苗都枯死?如果你是农夫,应该怎么办?教师可以在班级中进行科学分组,鼓励学生相互之间展开合作与交流。针对这些问题,学生们共同思考与讨论,还可以进行小组之间的比赛,比一比哪一个小组回答问题更加精准和到位,并在最后评比出优秀小组进行奖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教师通过设疑和质疑的教学策略,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中求知欲望不断增强,并在小组成员的带动下积极展开探索,促使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实现对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将得到充分的激发。5、寓言情景导入,促进学生的探究感悟应试教育的影响让很多学生机械式地进行学习,教学过程严重缺乏乐趣。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寓言是具有一定讽刺性的文学样式,很多故事中的情景都比较滑稽和可笑,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进行寓言情景导入,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展开角色扮演,充分利用故事中生动有趣的情节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状态下,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小学语文《鹬蚌相争》寓言故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播放寓言故事的动画视频。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对动画方面的兴趣度非常高,很容易被寓言故事中人物可笑的外形、夸张的动作、幽默的语言所吸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寓言情景导入,寓言故事中共有三个角色,分别是河蚌、鹬和渔夫,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分别饰演寓言中的三个角色,并让学生自由发挥,根据人物特点进行故事情节拓展和延伸,可以借助各种道具、声音和灯光,增强学生的情景体验。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的寓言教学中,教师应正确认识寓言的文体特征和教学价值,对学生做出符合其心理年龄的引导,使他们在阅读的基础上明白故事背后的真理,在语言训练的基础上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这便要求教师抓住寓言的语言和文体特色,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前提下,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思路,达到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目的。(作者单位: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复兴镇复兴小学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