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电控柜制作生产工艺规范

电控柜制作生产工艺规范

来源:化拓教育网
电气规范

1、低压电器标准及规范 1.1 一般要求 1.1.1外观要求

a. 外壳、漆层、手柄无损伤或变形。 b. 内部仪表、灭弧罩瓷件等无裂纹或伤痕。 c. 附件齐全良好。

d. 电器的接线螺栓和螺钉应有防锈镀层。 1.1.2绝缘电阻的测量要求

a. 触点在断开位置时,同极的进线与出线之间; b. 触头在闭合位置时,不同极的带电部件之间; c. 各带电部分与金属外壳之间; 以上的绝缘电阻均须大于0.5MΩ。 1.1.3电压线圈动作值校验

a. 吸合电压大于85%U,释放电压不小于5%U。

b. 短时工作的合闸线圈应在(85-110)%U 范围内,分励线圈应在(75-110)%U 范围内,均能可靠地工作(U-额定工作电压)。

c. 用电动机或液压、气压传动方式操作的电器,除产品另有规定外,当电压、液压或气压在(85-110)%额定值范围内,电器应可靠工作。 1.2 具体要求 1.2.1刀开关及熔断器

a. 刀片与固定触头的接触良好,合闸后不得摆动。 b. 有消弧触头的刀开关,各相的分闸动作应迅速一致。

c. 双投刀开关在分闸位置时,刀片应能可靠地固定,不得使刀片有自行合闸的可能。 1.2.2自动开关

a. 在合闸过程中,开关不应跳跃,开关合闸后,电动机或电磁铁通电时间的联锁装置应及时动作,使电磁铁或电动机通电时间不超过产品允许规定值。 b. 触头在闭合、断开过程中,可动部分与灭弧室的零件不应有卡阻现象。 c. 触头接触面应平整,合闸后接触应紧密。 d. 脱扣装置动作应可靠。

e. 灭弧室内绝缘衬件应完好,电弧通道应畅通。

f. 触头压力、开距及分断时间等应进行检查,并符合出厂技术条件。 g. 开关应按产品技术文件进行交流工频耐压试验,不得有击穿,闪络现象。

h. 脱扣装置必须按设计整定值校验,动作应准确,可靠。在短路(或模拟短路)情况下合闸时,脱扣装置应能立即自由脱开。 1.2.3接触器与起动器

a. 电磁铁的铁心表面应无锈斑及油污,触头的接触面应平整清洁。

b. 接触器、起动器的活动部件动作应灵活,无卡阻,衡铁吸合应无异常响声,触头接触紧密,断电后能迅速脱开。 1.2.4按钮、行程开关及转换开关 a. 按钮操作应灵活、可靠、无卡阻。 b. “紧急” 按钮应有鲜明标记。

c. 转换开关手柄指示应与相应的接触片位置对应,定位机构应可靠,所有触头在任何接通位置应接触良好。 1.2.5控制器

a. 控制器操作应灵活,档位准确。

b. 控制器触头压力应均匀,触头超行程不小于产品技术条件规定。凸轮控制器主触头的灭弧装置应完好。

c. 控制器的转动部分及齿轮减速机构应润滑良好。 1.2.6电阻器及变阻器

a. 多层叠装的电阻器,引出导线应用支架固定,但不可妨碍更换电阻元件。 b. 电阻器和变阻器内部不得有断线或短路,其直流电阻值的误差应符合产品的规定。 c. 变阻器的转换装置移动应均匀平滑,无卡阻,并有与移动方向对应的指示阻值变化的标志。

d. 电动传动的转换装置,其限位开关及信号联锁点的动作应准确、可靠。齿、链传动的转换装置,允许有半个节距的窜动范围。

e. 变阻器滑动触头与固定触头的接触应良好,触头间应有足够的压力,在滑动过程中不得开路。 1.2.7电磁铁

a. 电磁铁的铁心表面应洁净无锈蚀。

b. 电磁铁的衔铁及其传动机构的动作应迅速、准确、无阻滞现象。直流电磁铁的衔铁上应有隔磁措施,以消除剩磁现象。

c. 制动电磁铁的衔铁吸合时,铁心的接触应紧密地与其固定部分接触,且不得有异常响声。

d. 有缓冲装置的制动电磁铁,应调节其缓冲器气道孔的螺钉,使衔铁动作至最终位置时平稳,无剧烈冲击。

1.2.8蓄电池组 a. 防酸隔爆型铅蓄电池安装前,应进行下列外观检查: ※ 蓄电池槽应无裂纹,损伤,槽盖密封良好。 ※ 蓄电池的正负端柱应极性正确,并无变形。防酸隔爆栓等部件应齐全、无损伤。 ※ 对透明的蓄电池槽,应检查极板有无严重受潮和变形现象,槽内部件应齐全、无损伤。 ※ 连接条,螺栓及螺母应齐全。 b. 固定型开口式铅蓄电池应符合下列要求: ※ 蓄电池玻璃槽应透明,厚度均匀,无裂纹及直径5mm以上的小气泡,并无渗漏现象。 ※ 蓄电池的极板应平直、无弯曲、受潮及剥落现象。 ※ 隔板及隔棒应完整无破裂,销钉应齐全。 2、 电气器材的验收标准及规范 2.1 铜铝母线的验收标准及规范 a. 铜铝母线,如无出厂合格证件或资料不全时,应按下表要求进行检验。 抗拉极限强电线类别 20℃时电阻深长率(%)不 小于 3 5 度(公斤/毫米率(欧姆毫米2/2)不小于 米)不大于 0.029 0.0179 硬铝母线 硬铜母线 厚1.33-3.35mm 厚 3.35mm及以上 25 12 27 b. 母线表面应光洁平整,不得有裂纹、折叠及夹杂物,管形槽形电线不应有变形、扭曲现象。

c. 成套供应的封闭母线,接扦木线槽的各分段应标志清晰,附件齐全,外壳无变形,内部无损伤。

d. 软亩线不得有扭结、松股、断股、其它明显的损伤或严重腐蚀等缺陷。 2.2 母线绝缘子与套管

要求瓷件、法兰应完整无裂纹,胶合处填料完整,结合牢固。 2.3 电力电线电缆

a. 供货商必须具备相应的供货资质 b. 优选名牌产品

c. 有合乎国家标准产品技术性能参数的合格证。

d. 定期按国家有关标准对电线、电缆产品进行电气性能、机械性能的抽样检测

(具体要求详见2003年版《电工手册》P14.71

页低压电气装备用电线、电缆表14-39、表14-41~14.51低压通用橡套电缆:表14-55~表14-59

3、技术文件的准备 3.1图纸

3.1.1接受图纸后,一套装订成全图,包括系统图、原理图、材料表、面板布置图、底板布置图和端子图等。用于全过程包括调试和图纸的存档,由技术人员保管使用。 3.1.2直至项目的结束要保持图纸的完整性、真实性、整洁性和过程信息记录的完整性。 3.1.3第二套图纸,包括材料表,面板布置图及底板布置图和端子图。主要用于材料核对、排版、放样、粘贴标签过程中使用。

3.1.4第三套装订,包括原理图接线图。由接线人员在接线过程中使用并保管。 3.1.5在原理图中每个元件旁标注明型号和附件规格,以方便工艺安排。当安装的辅料为特殊规格时,需要在布置图中明显标明,并在核实无库存情况下填写“辅料采购清单”。文件保存路径为:...项目号\\项目号+填写日期+“辅料采购清单”。

3.1.6在图纸工艺安排过程中注意与材料表核对型号。如果发现错误立即填写“设计人员勘误确认表”。文件保存路径为:...项目号\\项目号+填写日期+“设计人员勘误确认表”。要求设计人员确认并签字。 3.2.元器件及线号

3.2.1对主电路连接所用的接触器、开关、端子的接线柱螺纹直径和进深进行统计确认。核对库存,缺少或特殊规格的辅料时填写“辅料购买清单”。文件保存路径为:...项目号\\项目号+填写日期+“辅料购买清单”。

3.2.2对主电路需标明所用导线截面积,或按照设计人员书面设计截面安排(见表C)。 3.2.3检查线路线号的完整性和正确性,比如重复和漏标线号都需设计人员填写“设计人员勘误确认表”确认。文件保存路径为:...项目号\\项目号+填写日期+“设计人员勘误确认表”。

3.2.4对电源线标明所需线号管数量以方便统计。文件保存路径为:…项目号\\项目号+填写日期+“线号统计”。原则上每一电柜线号统计设定为一打印页,以方便每个电柜线号的包装。

3.2.5元件标签按照材料清单统计并保存。文件保存路径为:...项目号\\项目号+日期+“*柜内元件标签”。

3.2.6元件项目字母和元件项目序号中间用空格符隔开。 3.2.7柜内中文标签均用隶书。

3.2.8线号管字符在最后一个数值或字母下标加圆点“.”,以表示编号终了。

CB*/Z342-84,8.5.5 3.3合格证管理

3.3.0按照设备配套明细表或施工用图样(布置图、装配图等)进行领料配套。所有电器设备应有制造厂产品合格证。 ZB/T U0603-,3.1

3.3.1所有产品合格证及说明书必须保存完整,以作为竣工资料的必须文件。 3.4校核管理

3.4.1核对设备及其保护元件的型号,规格和整定值应与配套明细表及图样相符。检查设备及零件应无缺损,必要时应检测设备的绝缘电阻。ZB/T U0603-,3.2 3.4.2逐个检查电气元件的信号规格及脱扣器额定电流是否与图纸规定相符。 CB*/Z342-84,7..9.a

3.4.3检查内部仪表、灭弧罩、瓷件、胶木电器,应无裂纹或伤痕。 GB

50254-96,2.0.1.3

3.4.4熔断器及熔体的容量应符合设计要求。核对所保护电气设备的容量与熔体容量是否匹配。对后备保护、限流、自复、半导体器件保护等有专用功能的熔断器,严禁替代。 GB

50254-96,10.0.1 3.5电缆

3.5.1 <现场安装电缆手册>由电缆总清册、电缆排放表、电缆规格&各柜电缆使用情况表、总接线手册和各柜的接线手册组成。

3.5.2《电缆总清册》把现场每一根电缆的规格,编号,起始点等相关信息编制成表。通过此表现场人员可以知道总的电缆排放数量,每个柜的电缆引出数量等电缆排放总体工作量.

3.5.3《总接线手册》中把系统中每一根电缆连线的相关信息集中的编制再一起,通过此表可以知道总的接线工作量,并可以通过表中的线号栏把所有所需的线号预先打印出来,就免去拿着整套图纸前后找线号的麻烦。备注栏中可以随时记录安装过程中的其他情况,这些信息对日后设备的维护修理,和转场后的再次安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5.4各分柜的接线手册的作用和总接线手册一样,但更强调各个单柜的接线工作量。这样有助于电气主管的现场协调.。 4、柜内的标签准备 4.1柜内元件标识方式

4.1.1柜内元件标签均为黄色。

4.1.2元件标签按照材料清单统计。文件保存路径为:...项目号\\项目号+日期+“元件标签”.xls。

4.1.3元件项目字母和元件项目序号中间用空格符隔开。 4.1.4字母数字字体均用SWIS BT。

4.1.5线槽标签以英文大写SWIS BT字体打印。 4.1.6柜内中文标签均用隶书。

4.1.7柜内中文标签标准尺寸为30mm*12mm。 4.1.8端子标签尺寸为35mm*7mm。

4.1.9标牌应正确、清晰,易于识别,安装牢固。 GB/T11633-2000,3.5.4 4.2警示标识

4.2.0额定电压超过500V的配电板应设置警告标志。 GB/T11634-2000,7.1.2

4.2.1回路电压超过400V者,端子板应有足够的绝缘并涂以红色标志。 GB

50171-92,3.0.2.三

4.2.2集中在一起安装的按钮应有编号或不同的识别标志,“紧急”按钮应有明显标志,并设保护罩。 GB

50254-96,7.0.3.3

4.2.3对组合式元件要在其安装座和元件主体上都贴上标签,以使其在任何状态下都能起到标示作用。

4.2.4有机玻璃防护板均贴上防护标示。

4.2.5 PLC及变送器等贵重精密可调元件,均贴上警示标示。 4.2.6

380V或220V面板指示灯旁均贴上警示标示。

4.2.7柜内有多个输出电压等级的电源器件时,每个电源均贴上电压等级数值。 4.2.8熔断器应具有标明其熔芯额定电压、额定电流、额定分断能力的耐久标志。GB/T11634-2000,4.8.7.4 4.3元器件标识

4.3.1盘、柜的正面及背面各电器、端子牌等应标明编号、名称、用途及操作位置,其标明的字迹应清晰、工整、不易褪色。

GB

50171-92,3.0.4

4.3.2在每个电器元件上和近旁,应有与原理线路图相一致的元件代号,各对熔断器的近旁,应有熔片额定电流的标牌。CB*/Z342-84,7.8.a

4.3.3柜内元件安装完毕后,应立即按照材料表和原理图进行正确的标签粘贴。 4.3.4标签在元件附近的底板和元件本体上粘贴。位置要明显易于发现,尽量不遮盖元件主要型号为准,且不靠近人员操作位置。面板元件附近要贴上与板前铭牌一致的中文标签。 4.3.5安装具有几种电压和电流规格的熔断器,应在底座旁详细标明其规格。GB 50254-96,10.0.5

4.3.6在柜内贴上柜内熔断器的相关信息表格:包括熔断器标号,熔断器的电压等级,熔断器所使用熔芯的规格,所通断回路的中文定义等。且此表格贴在柜内熔断器位置附近。 4.3.7柜内如有PLC-I\\O模块,则要在柜内贴上此PLC的地址表,以方便现场调试和维护人员查找地址。表中包括每一I\\O的中文定义,所对应的元件标号等。 4.3.8柜门上贴上每一电柜的排版图。

4.3.9柜门上贴上端子的接线表,包括进线电缆的编号等信息。 5、扳金箱体的要求与规范 5.1板金外观

5.1.1集控台表面应平整,边缘及开孔应光滑,无毛刺、裂口。 GB/T11633-2000,3.5.1

5.1.2外壳、手柄和漆层应无损伤或变形。 GB

50254-96,2.0.1.2

5.1.3各零部件应配合正确,门、抽屉等活动部件应工作灵活,紧固件、连接件应牢固无松动。

GB/T11634-2000,4.2.2 5.1.4活动门应设有止动器。 GB/T11634-2000,4.2.2

5.1.5如电柜活动门或面板处有元件安装,必须在面板元件开孔之间安排足够的线槽安装筋,以方便面板线槽的可靠固定和标准化的结线。

5.1.6每个柜的柜内和每块底板背面都要做相应明显的记号,以方便安装。

5.1.7所安装的元件要求质量良好,型号、规格符合设计要求,外观应完好,且附件齐全,排列整齐,固定牢固,密封良好。

GB

50171-92,3.0.1.一 5.2板金安装

5.2.1为了便于电柜接线和提高工作效率,电柜门铰链要能方便的拆卸,保证再次安装时的方便性和日后使用的可靠性。

5.2.2电柜的备用钥匙要用扎带捆于电柜内可靠安全处。其他集中收集。 5.2.3为了方便电柜底板接线完毕后底板的安装,要在底板最下处安装底板靠脚。 5.2.4电柜底脚槽钢开对称的>8mm孔,可以安装的活动轮,以方便电柜在特殊环境时的移动。 5.3接地螺栓

5.3.1保护及工作接地的接线柱螺纹直径应不小于6mm。专用接地接线柱或接地板的导电能力,至少应相当于专用接地导体的导电能力,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 ZB/T U0603-,10.7

5.3.2箱体上应设有专用接地螺柱,并有接地标记。接地螺柱的直径与接地铜导体截面、电气设备电源线截面的关系(对固定安装的电气设备)见表D。 CB*/Z342-84,2.5.2

5.3.3电柜内的接地螺栓用铜制。如采用钢质螺栓,必须在电箱外壳上漆前用包带可靠地将其紧密包扎,以防止油漆覆层影响接地效果。必须保证箱壳完毕时接地螺丝无锈迹。 5.3.4不论电柜柜门上是否安装元件,都必须安装接地螺丝(规格见表D)。 6、控制元件排版要求 6.1普通电气元器件排版

6.1.1电气设备应有足够的电气间隙及爬电距离以保证设备安全可靠的工作(见表E)。 CB*/Z342-84,1.6

6.1.2.电气元件及其组装板的安装结构应尽量考虑进行正面拆装。 CB*/Z342-84,7.3.4

6.1.3如有可能,元件的安装紧固件应做成能在正面紧固及松托。 CB*/Z342-84,7.7.g

6.1.4各电器元件应能单独拆装更换,而不影响其他元件及导线束的固定。 GB

50171-92,3.0.1.二 6.2发热元器件排版

6.2.1发热元件宜安装在散热良好的地方,两个发热元件之间的连线应采用耐热导线或裸铜线套瓷管。 GB

50171-92,3.0.1.三

6.2.2二极管、三极管及可控硅、矽堆等电力半导体,应将其散热面或散热片的风道呈垂直方向安装,以利散热。 CB*/Z342-84,7.2.5

6.2.3电阻器等电热元件安装一般应安装在箱子的上方,安装方向及位置应考虑到利于散热并尽量减少对其它元件的热影响。 CB*/Z342-84,7.2.8

6.2.4柜内的PLC等电子元件的布置要尽量远离主回路、开关电源及变压器,不得直接放置或靠近柜内其他发热元件的对流方向。

6.2.5主令操纵电器元件及整定电器元件的布置应避免由于偶然触及其手柄、按钮而误动作或动作值变动的可能性,整定装置一般在整定完成后应以双螺母锁紧并用红漆漆封,以免移动。

CB*/Z342-84,7.6

6.2.6系统或不同工作电压电路的熔断器应分开布置。 CB*/Z342-84,7.2.4 6.3熔断器排版

6.3.1熔断器、使用中易于损坏、偶尔需要调整及复位的零件,应不经拆卸其他部件便可以接近,以便于更换及调整。 CB*/Z342-84,7.3.2

6.3.2熔断器安装位置及相互间距离应便于熔体的更换。 GB

50254-96,10.0.2.

6.3.3不同电压等级的熔断器要分开布置,不能交错混合排列。 6.3.4瓷质熔断器在金属底板上安装时,其底座应垫软绝缘衬垫。 GB

50254-96,10.0.4.

6.3.5低压断路器与熔断器配合使用时,熔断器应安装在电源侧。 CB*/Z342-84,7.2 6.4端子排版

6.4.1强弱电端子应分开布置;当有困难时,应有明显标志并设空端子隔开或设加强绝缘隔板。 GB

50171-92,3.0.2.四

6.4.2端子应有序号,端子排应便于更换且接线方便;离地高度宜大于350mm。 GB

50171-2,3.0.2.五

6.4.3有防震要求的电器应增加减震装置,其紧固螺栓应采取防松措施。 GB

50254-96,2.0.3.4.

6.4.4紧固件应采用镀锌制品,螺栓规格应选配适当,电器的固定应牢固、平稳。 GB

50171-92,1.0.10

6.4.5新落料的导轨端头处均需剪斜口,以防工作时的意外。 6.5线槽排版

6.5.1线槽应平整、无扭曲变形,内壁应光滑、无毛刺。 GB

50258-96,3.5.1.

6.5.2线槽的连接应连续无间断。每节线槽的固定点不应少于两个。在转角、分支处和端部均应有固定点,并紧贴墙面固定。 GB

50258-96,3.5.4.2.

6.5.3线槽接口应平直、严密,槽盖应齐全、平整、无翘角。 GB

50258-96,3.5.4.3.

6.5.4固定或连接线槽的螺钉或其他紧固件,紧固后其端部应与线槽内表面光滑相接。、 GB

50258-96,3.5.4.4.

6.5.5线槽敷设应平直整齐,水平或垂直允许偏差为其长度的2‰,全长允许偏差为20mm。并列安装时,槽盖应便于开启。 GB

50258-96,3.5.4.6.

6.5.6线槽的出线口应位置正确、光滑、无毛刺。

GB

50258-96,3.5.4.5. 6.6元器件安装距离

6.6.1排版时所用的麻花钻和丝攻配合见表G。

6.6.2断路器和漏电断路器等元件的接线端子与线槽直线距离30mm。 6.6.3连接元件的铜接头过长时,应适当放宽元件与线槽间的距离。

6.6.4用于连接电柜进线的开关或熔座的排版位置要考虑进线的转弯半径距离。 6.6.5接触器和热继电器的接线端子与线槽直线距离30mm。 6.6.6其他载流元件与线槽直线距离30mm。 6.6.7控制端子与线槽直线距离20mm。 6.6.8动力端子与线槽直线距离30mm。

6.6.9中间继电器和其他控制元件与线槽直线距离20mm。 6.7元器件安装规定

6.7.0电气元件的安装应符合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规定。 CB*/Z342-84,7.2

6.7.1固定低压电器时,不得使电器内部受额外应力。 GB

50254-96,2.0.3.5

6.7.2低压断路器的安装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的规定,无明确规定时,宜垂直安装,其倾斜度不应大于5°。 GB

50254-96,3.0.2.1

6.7.3具有电磁式活动部件或借重力复位的电气元件,如各种接触器及继电器,其安装方式应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的规定,以免影响其动作的可靠性。 CB*/Z342-84,7.2.3

6.7.4低压电器根据其不同的结构,可采用支架、金属板、绝缘板固定在墙、柱或其它建筑构件上。金属板、绝缘板应平整。当采用卡轨支撑安装时,卡轨应与低压电器匹配,并用固定夹或固定螺栓与壁板紧密固定,严禁使用变形或不合格的卡轨。 GB

50254-96,2.0.3.1. 6.8元器件固定

6.8.1元件附件应齐全、完好。

6.8.2电器元件的安装紧固应牢固,固定方法应是可拆卸的。

CB*/Z342-84,7.7.a

6.8.3紧固件应有镀锌或其他可靠的金属防蚀层。 CB*/Z342-84,7.7.b

6.8.4电气元件的紧固应设有防松装置,一般应放置弹簧垫圈及平垫圈。弹簧垫圈应放置于螺母一侧,平垫圈应放于紧固螺钉的两侧。如采用双螺母锁紧或其他锁紧装置时,可不设弹簧垫圈。

CB*/Z342-84,7.7.c

6.8.5采用在金属底板上搭牙紧固时,螺栓旋紧后,其搭牙部分的长度应不小于螺栓直径的0.8倍,以保证强度。 CB*/Z342-84,7.7.e 6.9安装连接

6.9.1设备安装用的紧固件应用镀锌制品,并应采用标准件。 GB

50171-92,1.0.10

6.9.2当铝合金部件与非铝合金部件连接时,应使用绝缘衬垫隔开,以防止电解腐蚀的影响。

CB*/Z342-84,1.3

6.9.3铝制构件与钢制件连接时,应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直接接触,防止产生电解腐蚀。 CB*/Z342-84,2.3.2

6.9.4电源侧进线应接在进线端,即固定触头接线端;负荷侧出线应接在出线端,即可动触头接线端。 GB

50254-96,2.0.4.3.

6.9.5有机玻璃的螺杆支撑要在元件安装后立即完成,安装位置必须和带电导体的最短直线距离符合表E中的规定。

6.9.6电器的接线应采用铜质或有电镀金属防锈层的螺栓和螺钉,连接时应拧紧,且应有防松装置。 GB

50254-96,2.0.4.4.

6.9.7当元件本身预制导线时,应用转接端子与柜内导线连接,尽量不使用对接方法。 6.9.8设备的外壳应能防止工作人员的偶然带电部分。 CB*Z342-84,1.8 6.10按钮安装

6.10.1面板上安装元件按钮时,为了提高效率和减少错误,应先用铅笔直接在门后写出代号,再在相应位置贴上标签,最后安装器件并贴上标签。

6.10.2按钮之间的距离宜为50~80mm;按钮箱之间的距离宜为50~100mm;当倾斜安装时,其与水平线的倾角不宜小于30°。 GB

50254-96,7.0.3.1.

6.10.3按钮操作应灵活、可靠、无卡阻。 GB

50254-96,7.0.3.2.

6.10.4集中在一起安装的按钮应有编号或不同的识别标志,“紧急”按钮应有明显标志,并设保护罩。

GB 50254-96,7.0.3.3. 7、结线管理

7.1导线截面积使用规定

7.1.1配电板绝缘导线的最小截面积应为1.0mm2,对于低电平的电子电路允许采用截面积小于1.0mm2的导线(但不得小于电子设备制造厂对安装导线截面的要求)。截面积不大于8mm2时,其弯曲半径应大于其外径的3倍。配电板面板等活动部分的过渡导线,应有足够的可绕性。 GB

T11634-2000,4.5.2

7.1.2连接电源指示灯导线线径为1.5mm2。

7.1.3进入断路器和漏电开关的单回路线径最小为1.5mm2。 7.1.4单主电路线径最小为1.5mm2。 7.1.5开关跨接线路最小线径2.5mm2。 7.1.6进入变压器初级绕组最小线径为1.5mm2。 7.1.7控制线路电源跨接线最小线径为1.5mm2。 7.1.8控制线路最小线径为1.0mm2。

7.1.9面板控制回路至底板接线最小线径为1mm2。 7.1.10电压表导线连接导线用1.5mm2。 7.1.11电流互感器导线连接线用1.5mm2。 7.1.12面板备用线用1.0mm2黄色导线。 7.1.13柜内照明用线1.0mm2。

7.1.14传感器信号及模拟信号线用白色导线连接,且最小截面为1.0mm2。

如进入断路器的导线截面<6mm2,当接线端子为压板式时,先将导线作压接铜接头处理,以防止导线的散乱;如导线截面>6mm2,要将露铜部分用细铜丝环绕绑紧后再接入压板。 7.1.15截面为2.5mm2及以下的多股铜芯线的线芯应先拧紧搪锡,或压接端子后再与设备、器具的端子连接。 GB

50258-96,3.1.3.2.(2)

7.1.16多股铝芯线和截面大于2.5mm2的多股铜芯线的终端,除设备自带插接式端子外,应焊接或压接端子后再与设备、器具的端子连接。 GB

50258-96,3.1.3.2.(2)

7.1.17截面为10mm2及以下的单股铜芯线和单股铝芯线可直接与设备、器具的端子连接。 GB 50258-96,3.1.3.2.(1)

7.1.18设导线端部的绝缘剥除长度为L,当导线端部用管状接头(闭口)时,L取线芯插入管状接头套筒的长度L1再加上2~3mm,即L=L1+(2~3);当导线端部用板状接头(开口)时,L取线芯插入管状接头套筒的长度L1再加上1~2mm,即L=L1+(1~2) 7.2接线规范

7.2.1连接导线的绝缘应是耐潮、耐霉及滞燃的,其绝缘电压等级为:

线路工作电压小于或等于100V时,绝缘电压等级应大于或等于250V;线路工作电压大于100V小于或等于450V时,绝缘电压等级应大于或等于500V。 CB*/Z342-84,8.1.b

7.2.2导线应严格按照图纸,正确地接到指定的接线柱上。 CB*/Z342-84,8.7.A

7.2.3接线应排列整齐、清晰、美观,导线绝缘良好、无损伤。 GB

50254-96,2.0.4.2.

7.2.4外部接线不得使电器内部受到额外应力。 GB

50254-96,2.0.4.5

7.2.5接线应按接线端头标志进行。 GB

50254-96,2.0.4.1.

7.2.6面板至底板的控制线用多芯型软线。 7.2.7底板接线用软硬线。

7.2.8特殊情况:PLC、x41、y41等接插件可用0.3mm2。当面板及柜内空间狭小时可用,但必须经负责人同意。

7.2.9电柜内所有接地线线端处理后不得使用绝缘套管遮盖端部。

7.2.10连接导线端部一般应采用专用电线接头。当设备接线柱结构是压板插入式时,使用扁针铜接头压接后再接入。当导线为单芯硬线则不能实用电线接头,而将线端作成环形接头后再接入。

CB*/Z342-84,8.4.1

7.2.11导线端部无接头的:对插入式接头,L取插入式接线板的插接长度;对环形接头,L取环形接头的长度以适当直线部分。直线部分的长度应按平垫圈半径考虑,使平垫圈恰好紧靠绝缘切口压在环形接头上,而不压到绝缘层上。 CB*/Z342-84,8.3.2.b

7.2.12导线的规格和数量应符合设计规定;当设计无规定时,包括绝缘层在内的导线总截面积不应大于线槽截面积的60%。 GB

50258-96,3.5.5.1.

7.2.13剥除绝缘层时,不得损坏线芯,线芯和绝缘层端面应整齐并 尽可能垂直于线芯轴心线。线芯上不得有油污、残渣等。 CB*/Z-88,3.3

7.2.14剥除导线绝缘应采用专用剥线工具,不得损伤线芯,也不得损伤未剥除的绝缘,切口应平整。 CB*/Z342-84,8.3.1

7.2.15压板或其他专用夹具,应与导线线芯规格相匹配。紧固件应拧紧到位,防松装置应齐全。

GB 50258-96,3.1.3.5.

7.2.16导线与电器元件间采用螺栓连接、插接、焊接或压接等,均应牢固可靠。 GB 50171-92,4.0.1.

7.2.17套管连接器和压模等应与导线线芯规格相匹配。压接时,压接深度、压口数量和压接长度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的有关规定。 GB 50258-96,3.1.3.6.

7.2.18接头在压接前,应除去铜芯线上的橡皮膜、残渣及油污。 CB*/Z342-84,8.4.3.b

7.2.19环形接头的绕圈方向应与接线柱螺母旋紧方向一致。 CB*/Z342-84,8.4.4

7.2.20压接前检查接头,不得有伤痕、锈斑、裂纹、裂口等妨碍使用的缺陷。 CB*/Z-88,3.4

7.2.21电柜内所有接线柱除专用接线设计外,必须用标准压接钳和符合标准的铜接头连接。

7.2.22柜门面板控制线完成后必须放置至少20%备用线,最少为三根。 7.2.23备用线的柜内长度应以能连接柜内最远元件为准。

7.2.24如果面板无线槽,把备用线卷成100mm直径的线卷,并用扎带可靠固定在面板扎线攀处。

7.2.25盘、柜的电缆芯线,应按垂直或水平有规律地配置,不得任意歪斜交叉连接。备用芯长度应留有适当余量。 GB 50171-92,4.0.4.五

7.2.26柜内PLC输入回路的布线尽量不与主回路及其他电压等级回路的控制线同线槽敷设。

7.2.27避免将几根导线接到同一接线柱上,一般元件上的接头不宜超过2~3个。当几个导线接头接到同一接线柱上时,接触应平贴、良好。 CB*/Z342-84,8.7.D

7.2.28集控台应采用滞燃型船用多股绞合导线。对于传输信息的导线,应采取必要的防干扰措施。导线应敷设在走线槽内,或用夹线板固定。导线应可靠连接,并有放松措施。 GB/T11633-2000,3.2.4.2

7.2.29柜内电路导线载流量见表D。

7.2.30母线与电器连接时,接触面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母线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的有关规定。连接处不同相的母线最小电气间隙见表F。

7.2.31端子等集中布置的元件的短接线不进入线槽,以方便检查和节省线槽排线空间。 7.2.32有半导体脱扣装置的低压断路器,其接线应符合相序要求,脱扣装置的动作应可靠。

GB 50254-96,3.0.3.2

7.2.33控制器的工作电压应与供电电源电压相符。 GB 50254-96,7.0.1.1

7.2.34带有接线标志的熔断器,电源线应按标志进行接线。 GB 50254-96,10.0.7

7.2.35螺旋式熔断器的安装,其底座严禁松动,电源应接在熔芯引出的端子上。 GB 50254-96,10.0.8.

7.2.36引入盘柜的电缆应排列整齐、编号清晰、避免交叉,并应固定牢固,不得使所接的端子排受到机械力。 GB 50171-92,4.0.4.一

7.2.37面板和柜体的接地跨接导线不应缠入线束内。 7.2.38外露在线槽外的柜内照明用线必须用缠绕管保护。 7.2.39面板接线的外露部分应该用缠绕管保护。 7.2.40橡胶绝缘的芯线应外套绝缘管保护。 GB 50171-92,4.0.4.

7.2.41在可拆卸盖板的线槽内,包括绝缘层在内的导线接头处所有导线截面积之和不应大于线槽截面积的75%;在不易拆卸盖板的线槽内,导线的接头应置于线槽的接线盒内。 GB 50258-96,3.5.5.2. 7.3接线标记规范

7.3.1主电路导线头、尾端部及中间一律用彩色塑套管进行标示(黄、绿、红)。 7.3.2工作电压为(380/415V AC)及以上的电源线用黑色导线连接。 7.3.3导线工作电压为AC220V/AC110V的电源线用红色导线连接。 7.3.4导线工作电压为(48V DC and below)电源线用蓝色导线连接。 7.3.5电源指示灯连接导线颜色与电源电压等级相符。 7.3.6电压表连接导线颜色与其指示的电压等级相符。 7.3.7电流互感器线用黑色。 7.3.8 N相淡蓝色导线连接 7.3.9接地线黄绿双色导线连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