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读书笔记
>教育信息化建设事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软件支撑平台的研发、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以及广大教师的理论与技术培训等组成要素。随着教育信息化工程的整体推进,要求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也要同步的向前发展。何克抗教授就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内容,类型,管理,技术标准,资源管理库系统之间的互操作以及质量管理监控六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关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内容——要关注国际上教育思想的转变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整个国际教育界的教育思想有一个大的转变。
由于网络环境下既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又有很想的交互性。便于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所以随着网络的普及,在建构主义的理论支持下,基于网络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中期甚至到九十年代末都一直很流行,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的教育思想则受到严重的批判,与此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必不可少的主导作用也被当做糟粕给扔掉了。经过网络教育实践的探索,人们发现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方面,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方面确实有其他媒体其他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同时人们也意识到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是不可抛弃的。网络教育并不能完全的取代传统教学。因而今年国际上比较强调二者的结合——既要发挥网络环境下数字学习的优势,又要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陈这种为Blending learning或Blended learning。教育思想上看就是转向“主导—主体相结合“,即在高度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凸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重视发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二关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类型——要关注不同类型资源的应用与开发特点
数字化学习资源通常有以下五种:课件类(包含多媒体课件和CAI课件)、案例类(包括典型课例、教学设计方案、各类试题等)、多媒体素材类、文献资料类和信息化学习工具类。课件类和案例类属于支持“以教为主“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后面两种则属于支持“以学为主“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但主要应用与理科类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上述第二和第三种类型的数字化学习资源通过网络即可获得。其余则需要教师自己去研究、设计、开发,因而要占用较多的时间,并会在技术上遇到许多的困难,尤其是以信息化学习工具类为甚。
重视数字化建设不要求0教师全都自己去搞课件或是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只有是在确实找不到当前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或找到的不理想)而且教师本人又具备相关技术的背景下,才有必要及时自己去进行开发。
三关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管理——要关注两个新的发展趋势
目前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管理,主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数据库存储的方式对学习资源的数据内容进行有效的管理,但管理数字化学习资源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能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的利用这些资源。所以在数字化资源建设过程中不仅应当关注学习资源的数据内容管理,同时也要关注学习资源应用环境的支持与管理,这是当前关于数字化学习资源管理的研究与开发中的一个新的趋势。
这种新的趋势典型的范例就是美国教育部对其所属的资源库的管理。美国教育部所属的ERIC资源库,不仅有丰富的教育内容,还可以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多种服务——既可以面向学校和科研机构这类团体用户提供综合性服务,也可以面向个体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
借鉴美国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国内有些地方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体现上述从学习资源的数据内容管理为主向资源应用环境的支持与管理为主的转变。例如广大佛山、东莞等地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网,目前只要采用学科群资源网站形式作为资源用户的前端应用环境,后台则采用数据库对资源的数据内容存储进行有效管理。这种做法为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管理与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得到了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欢迎与认同。
学科资源群网站是以不同学科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为核心,建设期一个集资源共建共享、在线课件开发、练机备课、学科信息发布、互动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学科、多层次的学科网站群。
关于数字化学习资源管理的研究与开发中的另一个新的趋势。则与资源分布式存储与管理的核心技术有关。
目前绝大多数的省市或地区的数字化学习资源都是分散存储在该省市的各个学校或该地区的不同学习资源网站上。“建立区域内分布式资源网络管理系统“是有效解决大范围数字化学习资源整合与共享问题的较佳方案。建设区域内分布式资源网络管理系统的核心技术包括两项内容:对资源目录的集中管理,对资源数据的分布式存储。
(1)对资源目录的集中管理
本地区的学习资源中心要为广大用户提供一个能够覆盖本地区所有数字化学习资源网站的资源目录管理系统,以便本地区不同学习资源网站之间的互相访问与资源共享。而且还要有专人对该资源目录系统进行经常性维护,从而达到本地区范围内个资源站点目录的同步更新与统一管理。以此同时,系统还应提供专用的教学搜索引擎,以实现对不同资源站点上关于信息的快速查询与检索;当用户需要打开某个资源时,资源目录管理系统应提供重定向功能。
(2)对资源数据源的分布式存储
数字化学习资源网络系统是由多个资源站点组成的,资源网内每一个提供资源信息服务的站点都是资源网中的一个节点——用于存储世纪的物理资源,资源节点之间基于一定的信任授权关系进行资源互访,资源元数据信息与本地区学习资源中心目录管理系统中的目录信息保持同步,因此可以实现网络系统内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分布式存储和集中式管理,并在本地区范围内提供广泛的基于共享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服务。
2002年10月,广东省教育厅根据以上思路在国内首先建立了一个省级范围内的基础教育分布式资源网络管理系统。
四关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技术标准——应当遵循CELTS-41
1998年我国大力推动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解决随之而来的教育资源属性标注混乱的为题,我国教育部上世纪末启动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制定工作。2002年后教育部还正式成立了“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该委员会以实现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全国性共享、支持不同网络教学系统之间的互操作、保障网络教育质量为目标,通过跟踪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研究,学习和借鉴相关国际标准的先进思路及做法,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CELTS)体系。
在CELTS体系中有三个涉及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技术规范,它们分别是《学习对象元数据》(CLETS-3),《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LETS-41)及《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CLETS-42)。三个技术规范在制定的指导思想一脉相承,核心数据完全一致,只是具体应用层面上有些差别。
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 的基本结构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必需数据元素 (核心集)
与学习对象元数据规范中的必需数据元素一致,它是任何类型的资源都必须具备的属性标注 开发者必须严格遵循
2.可选数据元素 (通用可选集)
与数字化学习资源密切相关并适用于各类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属性集合可根据用户需求和开发者自身的工作条件有选择地使用
3.扩展数据元素 (分类扩展集)
根据每类资源的特点增补了一些与该类资源的技术特征或教学特征相关的属性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基本结构
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从长远的观点看资源建设应有可扩充性并能可持续发展为了使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能适应这一目标的要求 采用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应是比较恰当的选择
五、关于资源库管理系统之间的互操作—— IFRM 的建立和实施
数字化学习资源库管理系统的互操作框架正是针对不同资源库管理系统之间存在的上述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比较理想的解决方案所设定的资源库系统互操作方式分三个层次
1基于资源内容层的互操作 制定标准的数字化
学习资源描述文件格式 从而使不同资源库管理系统之间的批量记录互换成为可能
2基于元数据层的互操作 通过定义对站点注册
接口及其代理功能 元数据同步接口及其控制代理功能以及为终端用户定义基于元数据信息的应用接口及其代理功能可实现不同学习资源管理系统之间基于元数据层的互操作
3基于资源服务商松散耦合层的互操作 通过采用类似 的技术规范构建一个通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描述发现与集成中心为所有数字化学习资源内容的提供厂商以及终端用户提供一种基于因特网的、资源分布存储的松散耦合互操作模式。
可见,互操作框架(IFRM)的建立和实施,将为不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库管理系统之间的互操作和最有效地实现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共享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六 关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质量监控——评审机制的建立和实施
当前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呈无序状态 很多单位在组织资源建设时 只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应该通过建立有效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评审机制并提高评审结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来规范资源建设行为 与此同时还应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评价指标体系这种评价指标的制定要突出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教育特性和新课程标准对学习资源的要求并要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基本出发点
为了保证数字化学习资源评审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应当采用专家评审与群众 用户 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专家评审应建立包括几方面专业人员的评审小组 通常应该包括学科教学专家 教育技术专家 信息技术人员统计人员对资源评审结果进行统计等。在整个评审过程中每个成员应各司其职,把好相应环节的质量关。同时,应注意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协调意见分歧,使评审过程得以顺利完成。专家评审宜采用三级评审制:第一级是技术性审核(初审),第二级是学科内容审查(复审),第三级是综合评审(终审)。
群众(用户)评价从时间上看,分为使用前评价和使用后评价两种。使用前评价是根据事先制定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