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基础地理信息库建设专业技术设计书

来源:化拓教育网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 基础地理信息库建设

批 者:专业技术设计书

二O一一年五月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基础地理信息库建设 专业技术设计书

编写单位:

编 写 者:

编写日期: 年 审 核 者:

年 月 日 审核日期: 年 月 日月 日

审批单位: 审批意见: 审 审批日期:

目 录

概 况

1 项目来源

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来源于国家测绘局开展的数字城市建设推广工作。项目由****市人民政府向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提出项目建设申请,经可行性研究后,由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向国家测绘局提出立项申请,国家测绘局于2010年6月以国测国发[2010]22号文件《关于将呼和浩特等6城市列入2010年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推广计划的批复》进行了立项审批。项目将采用国家测绘局制定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技术大纲(试行)》,在****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紧密结合城市建设发展的要求和实际情况,采用先进的空间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建立统一、权威的基础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换与共享机制。

2010年12月21日,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工程设计书通过组织的专家组评审,2011年3月28日,省国土资源厅以“湘国土资办函[2011]35号”文批复工程设计书。工程设计书批复后,****市国土资源局立即启动项目的实际性建设,2011年5月12日,****市国土资源局委托招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就项目数据集建设部分进行国内公开招标,湖南省中标并承担本项目工作及相关服务。

2 项目工作内容

根据项目招标文件及合同要求,本项目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序号 1 项 目 航空摄影 内 容 0.2m分辨率真彩色航空摄影 1:2000像片联测 1:2000像片调绘 2 航空摄影测量 航片1:2000DLG成图 航片1:2000 DEM、DOM 3 公共地理框架数据处理、整合、集成、建库 1:500 DLG 1:2000 DLG(含1:500DLG) 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500 1400 310 810

单位 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数量 1400 1400 500

1:10000 DEM、DLG、DOM 地名地址数据(城镇) 地名地址数据(农村) 城市中心区三维立体图模型 4 专题数据库 主要街道街景 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公里 11242 250 10940 10 80 项目内容中“分辨率真彩色航空摄影”根据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要求统一进行航摄,航摄工作已于2010年12月完成。

在项目设计书的总体框架下,为规范作业,统一技术要求,保证测绘产品质量符合相应的技术标准,根据国家有关技术规范,结合****市的实际情况,编制本专业技术设计书。本专业技术设计书从航空摄影测量、公共地理框架数据、专题数据库三个部分进行详细设计。

第一部分 航空摄影测量

3 航测概述

为适应国民经济建设、信息化管理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数字****地理空间框架项目总体建设要求,于2010年10月~12月对市区及周边地区1400平方公里范围开展了真彩色航空摄影。摄区位于****市县部分乡镇,航摄范围为东经,北纬。本项目在市区及周边地区1400平方公里范围内开展1:2000 DLG、DEM、DOM生产。

3.1 项目主要内容

1、1:2000航摄像片控制点连测1400平方公里。

2、1:2000地物、地貌调绘(室内外综合判调法)500平方公里。 3、1:2000数字线划地形图(DLG)生产(航测成图)500平方公里。 4、1:2000航片数字高程模型(DEM)生产1400平方公里。

5、1:2000航片数字正射影像图(立体纠正DOM)生产1400平方公里。 6、1:2000数字线划地形图(DLG)建库500平方公里。

项目内容具体范围见“附件1 数字****地理空间框架1:2000范围图”。

4 测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的资料情况 4.1 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是一个开放宜居城市,是全国绿化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作为移民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具有“五湖四海、开放包容”的特点。****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形成了以“古、红、绿”为特色的旅游品牌。

4.2 已有资料情况

4.2.1 控制点资料

1、2004~2006年湖南省大地水准面精化项目布设的A、B、C级GPS点。 2、2004~2006年湖南省大地水准面精化项目布设的I、II、III 等水准点。 3、****市大地水准面精化项目布设的D级GPS点及II等水准点。

4、****市1:500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项目布设的E级GPS点及一、二级导线点成果。

以上各级控制成果可作为本次像片控制测量的基础控制成果。 4.2.2 地形图资料

湖南省测绘局测绘的1:10000地形图可作为设计用图。 4.2.3 航摄资料

航摄资料由上海航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摄影。摄区名称为****,摄区代号为1001,摄影于2010年10月~2010年12月,采用POS辅助UCXp数码相机进行数码航空摄影,摄影焦距为,为东西向真彩色摄影,像幅约103.86mm×,地面分辨率优于20cm;数据格式为*.TIF。

像片航向重叠范围数码部分为70%~80% ,旁向重叠范围数码部分为35%~70%,像片最大旋偏角数码部分为15。其航线像片结合图见航摄资料“****市航空摄影航线像片接合图”。

航摄资料已通过鉴定,成果合格,可供后续工序使用。

5 引用文件

1、GB/T 6962-2005《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 2、GB/T 7930-2008《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 3、GB/T 7931-2008《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4、GB/T 23236-2009《数字航空摄影测量 空中三角测量规范》

5、GB/T 15967-2008 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 6、CHT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 1:1000 1:2000数字线划图》 7、CHT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 1:500 1:1000 1:2000 数字高程模型》 8、CHT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 1:500 1:1000 1:2000 数字正射影像图》 9、GB/T 17158-2008《摄影测量数字测图记录格式》 10、GB/T 18315《数字地形图系列和基本要求》 11、GB/T 13923-2006《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12、GB/T 17941-2008《数字测绘成果质量要求》 13、GB/T 18314-200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14、GB/T 18316-2008《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15、CH/T1018-2009《测绘成果质量监督抽查与数据认定》

16、GB/T 19710-2005《地理信息 元数据》

17、GB/T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 18、GB/T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 第1部分:1:500 1:1000 1:2000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

19、本项目专业技术设计书

本设计书中规定了的技术要求以设计书相应条款为准,设计书中没有规定的则以相应的标准为准。

6 产品规格和主要技术指标 6.1 产品规格

6.1.1 投影、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

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高斯-克吕格投影(任意带),中央子午线为113°08′。

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6.1.2 DLG基本等高距

1:2000地形图(DLG)基本等高距为2米。

6.2 分幅及编号

采用标准分幅,图幅尺寸为50cm×50cm,采用图廓西南角坐标公里数编号,X坐标公里数在前,Y坐标公里数在后,小数点前取2位,小数点后取1位,中间连以短线。例如:图幅西南角的坐标为2838000、556000,则该图幅的图号为:。

6.3 图名选取及图幅整饰

6.3.1 图名选取

图名一般选用图幅内较大较突出的村名、地名、山名、单位名称或企业名称。街名、道路名、河流名不能作为图名。当图名选取有困难时,也可不注图名仅注图号。 6.3.2 图幅整饰

图幅整饰以图号填写接图表,测绘单位并排标注:****市国土资源局、****市测绘局;图幅右上角注“秘密”,地形图图幅左下角逐行标注: ****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等高距为2米;GB/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 第1部分:;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2010年10月航摄,2011年10月航测成图。

6.4 数据格式及命名

地形图数据以AutoCAD 2004版的DWG格式存放,并符合南方CASS 2008相关要求,文件名保持与图幅号一致。图形数据的存储以图幅为单位,一幅图设一个文件,地形图文件名以图幅号命名,如图号为-的1:2000地形图,文件名为。

6.5 航测主要技术指标

6.5.1 精度要求

1、像控点对附近野外控制点的平面和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表1的规定。

表1 像控点平面和高程中误差

成图比例尺 地形类别 平面中误差(m) 高程中误差(m) 平地 1:2000 丘陵地 山地 高山地 2、内业加密点和图上地物点对附近野外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得大于表2的规定。

表2 内业加密点和地物点平面位置中误差 成图比例尺 地形类别 平面中误差(m) 加密点 地物点 平地、丘陵地 1:2000 山地、高山地 3、内业加密点、高程注记点和等高线对附近野外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表3的规定。

表3 内业加密点、高程注记点和等高线高程中误差

成图比例尺 地形类别 高程 中误差 (m) 内业加密点 高程注记点 等高线 平地 - 丘陵地 1:2000 山地 (地形变换点) 高山地 (地形变换点) 3、特殊困难地区(大面积的森林、阴影、沼泽等)地物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按表2相应地形类别放宽倍,高程中误差按表3相应地形类别放宽倍。

4、本技术设计取两倍中误差为最大误差。

7 航测技术路线、作业方法和流程 7.1 成图基本方法

首先在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上立体建模,生成DEM、DOM,采用航测数字化”内业定位、外业定性”的作业方法,先内业判读、采编地形要素,再将DLG套合正射影像激光出片,由外业现场检核和调查(包括补测航摄后至外业调绘期间新增的地物),再由内业修改和补充采集,最后根据技术要求编辑成图。

7.2 作业流程图

8 航测控制测量 8.1 基础控制测量

以下已有成果可作为基础控制成果使用:

1、2004~2006年湖南省大地水准面精化项目布设的A、B、C级GPS点。 2、2004~2006年湖南省大地水准面精化项目布设的I、II、III 等水准点。 3、****市大地水准面精化项目布设的D级GPS点及II等水准点。

4、****市1:500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项目布设的E级GPS点及一、二级导线点成果。

8.2 像片控制测量

8.2.1 像控点的布设 8.2.1.1 像控点选点条件

1、选用的像控点点位目标影像应清晰,易于判刺和立体量测。当目标与其他像片条件发生矛盾时,应着重考虑目标条件。

2、布设的控制点宜能公用,一般布设在航向及旁向六片或五片重叠范围内。 3、像控点距离像片上各类标志应大于1mm,距像片边缘不得小于 cm。

4、像控点应选在旁向重叠中线附近,离开方位线的距离大于 cm;当旁向重叠过大时,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分别布点;旁向重叠较小使相邻航线的点不能公用时,可分别布点,此时控制范围所裂开的垂直距离一般应小于1 cm,困难时不应大于2cm。

5、位于自由图边、待成图边以及其它方法成图的图边控制点,区域网四周控制点应布设在图廓线4mm以外。

6、航区或航摄分区接合处,像控点应布设在航线重叠接合处,邻区尽量公用。不

能满足公用要求时,应分别布点。

5、航线两端的控制点左右偏离不大于半条基线。 8.2.1.2 像控点的布设原则

1、像控点采用区域网法、单航线法和像主点落水标准点位落水布点方法进行布点,区域网法布点优先。

2、像控点的分区原则

(1)、像控点分区要尽量规则,不同类型摄影像片要分别划区;为了合理减少像控点数量,可以大区套小区,也可以使相邻区域公用半个区或公用某一部分。各分区要依次编号,不能重号或漏号。

(2)、 在同一区域网内有不同的地形类别时,该区域网按精度要求较高的地形类别的布点方案布点。相邻的、不同地形类别的区域网图幅的像控点布设要高精度满幅。

(3)、区域网四周的像控点要能控制测绘面积,当相邻区域接边处的像控点不能公用分别布点时,应尽量使各自的控制范围相互之间有少量的重叠。控制不能有漏洞。 8.2.1.3 像控点布设方法

1.区域网平高点按周边8点法布设。其旁向跨度为6条航线;航向跨度不超过10条基线,

2.高山区和特殊困难地区,可按上述要求适当放宽。

3.受地形等条件限制时,可采用不规则区域网布点:应在凸出处布平高点,凹进处布高程点,当凹角点与凸出点之间距离超过4条基线时,在凹角处应布设平高点。 8.2.1.4 特殊情况的布点

1、航摄区域接合处的布点

航区或航摄分区接合处,控制点应布设在航线重叠接合处,邻区尽量公用。不能满足公用要求时,应分别布点。

2、像主点和标准点位落水的布点 点位落水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点位落水(像主点或标准点位处于水域内,或被云影、阴影、雪影等覆盖,或无明显地物),落水范围的大小和位置不影响立体模型连接时,可按正常航线布点;

(2)、像主点2cm范围内选不出明显目标,或航向三片重叠范围内选不出连接点时,落水像对应全野外布点。

(3)、定向点的标准位置附近为落水区,在离开方位线4cm以外的航向三片重叠范围内选不出连接点时,落水像对应全野外布点。 8.2.2 像控点的判刺

1、野外控制点应以判点为主,刺点为辅。

2、平面控制点的实地判点精度为图上0.1mm,点位目标应选在影像清晰的明显地物上,宜选在交角良好的细小线状地物交点、明显地物折角顶点、影像小于图上0.1mm的点状地物中心。弧形地物及阴影等不应选作点位目标。

3、高程控制点的点位目标应选在高程变化较小的地方。

4、平高控制点的点位目标应同时满足平面和高程控制点对点位目标的要求。 5、控制点与基准面在不同平面时,应标注比高,量注至0.1m;当点位周围不等高时,应标注比高量注的位置。

6、剌点者,检查者均应签名。 8.2.3 像控点的整饰

1、三角点、埋石点、平高点或平面点的刺点片,在像片正面以直径为7mm的红色圆形整饰;水准点或高程点的刺点片以直径7mm的绿色圆形整饰,水准点在圆内加绘不相交的斜十字形。点名、点号及高程用红色分式注记,分子为点名或点号,分母为高程。

2、像片的反面应以相应的符号标出点位,注上点名或点号,应绘局部放大的详细点位略图,简要说明刺点位置和比高。说明文字应简练、确切,点位图、说明、刺孔三者应一致。像片反面整饰一律用铅笔(略图可打印粘贴),符号的形状及大小与正面相同。

3、控制像片仅整饰刺点片;航线间公用的点应在邻航线的主片上转标,并应注上点号和说明刺在哪一片上。当借用相邻测区的像片控制点时,应转刺并按规定整饰,转刺的点位应加注邻幅图号及原刺点片号。

4、刺点者、转刺者、检查者均应在像片反面签名。 8.2.4 像控点的编号

1、基础控制点使用原编号。

2、像片控制点编号规则为:“代码”(平高点P,高程点G)+“3位流水号”。

8.2.5 像控点测量 8.2.5.1 平面测量

1.像控点测量采用HNCORS系统、GPS静态或快速静态作业模式。

2.像控点测量的GPS网起算点应为E级以上GPS点,起算点个数不得少于3个。 3.选刺的像控点除满足像片条件外,应尽量选在开阔,易于接收卫星信号的地方。 4. GPS观测前应预报星历,选择最佳观测时间。观测时应认真填写观测手簿。 8.2.5.2 高程测量

本测区内有大地水准面精化成果,如验证无误,可直接应用于像控点高程测量。 大地水准精化成果的验证,可采用与联测测区内已有各等级控制点或采用等外水准测量。

应用大地水准精化成果以似大地水准面插值软件解算正常高时,大地坐标以WGS-84为参考椭球面,选用ITRF97为参考框架,同区域内高精度GPS网成果基准相一致。似大地水准面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在应用该似大地水准面把大地高转换为正常高时,GPS网的成果必须以区域内高精度GPS网成果为起算,大地坐标以WGS-84为参考椭球面,而不能选用其它参考椭球(如IAG-75)。转换后的正常高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 8.2.5.3 GPS像控网观测技术规定

GPS测量基本技术要求符合表4的规定。

表4 GPS测量基本技术要求

作业模式 同步观测接收机数 卫星高度角 有效观测卫星数 观测时段数 时段长度(min) 数据采样间隙(s) PDOP 天线高量取(至cm) 快速静态 ≥3 ≥15° ≥5 一个时段 单频:≥15 min 双频:≥10 min 5-15 ≤6 观测前后各量一次取中数 静态 ≥3 ≥15° ≥4 一个时段 ≥40 min 10-30 ≤6 观测前后各量一次取中数 2. GPS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的规定。

表5 GPS网主要技术要求

基线方差比 固定误差 a(mm) ≤10 比例误差系数 b(ppm) ≤0 同步环全长相对闭合差(ppm) 15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1/10000

像控点测量采用边点混合联接方式。网内联测五秒以上等级点不少于3个,联测的起算点要求分布均匀,所构图形尽量包含所有像控点。

4. 当实行分区作业时,相邻分区间至少应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点。公共点的两次成果之差最大不得大于2倍中误差。

9 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电算加密) 9.1 工作流程 9.2 资料准备

9.2.1 控制测量成果

测区基础控制测量和像片控制测量的全部成果及技术资料。 9.2.2 航摄资料

1.航摄数字影像数据;

2.测区航摄略图,包括航摄分区划分、航线分布、图幅分幅; 3.测区影像接合图; 4.航摄仪鉴定表; 5.航摄质量验收报告; 6.其他有关资料。

9.3 数字影像数据的处理

根据需要,对数字影像进行图像处理。

1.根据成图的目的及用途,对原始数字影像重叠过大的进行抽片处理。

2.当原始数字影像分辩率高于成图比例尺要求的分辩率时,可对原始数字影像进行压缩处理。

9.4 航线拼接

在相邻的航线之间选择、测量同名点确定相邻航线的相互位置关系。 9.4.1 技术要求

1.普通航线应满足以下要求:

相邻航线之间最少选2个同名点,宜转刺在首尾;

航线较长时,在中间均匀加刺1个或多个点,宜每隔10~12张像片选1点。 航带间航偏角变化较大的航带,应可能多的选取同名点。

2.交叉航线,在两个航线组的公共区域,人工转刺至少3个同名点,且不应分布在一条直线上。

3.同名点不能过于接近影像的边缘,在同一航带内最少两底重叠。 4.每张像片航向、旁向均应有同名点。 9.4.2 作业要求

1.在航线两端尽可能多选点,以提高航线间自动转点能力。 2.同名点应尽量精确对点,确保是同名点位。

3.将难以准确切准以及纹理差的同名点编辑到影像纹理清晰,能够准确匹配的点位。

9.5 相对定向

在区域网范围内按航线依次进行相对定向建立立体像对模型,通过连接点实现航线内以及航线之间的模型连接。主要工作包括相对定向,连接点选点、转点、量测,检查点的选点、量测。 9.5.1 技术要求

1.相对定向精度不应大于表6规定。

表6 相对定向精度

地形类别 扫描数字化航摄影像 数码航摄仪获取影像 连接点上下视差中误差 mm 0.01mm(1/2像素) 1/3像素 连接点上下视差最大残差 mm 0.02mm(1像素) 2/3像素 2.扫描数字化航摄影像模型连接较差限值按如下公式计算。 式中S — 平面位置较差,单位为米(m);

Z — 高程较差,单位为米(m);

m像— 像片比例尺分母

fk — 航摄仪焦距,单位为毫米(mm); b — 像片基线长度,单位为毫米(mm)。

数码航摄影像模型连接较差限值一般取上述公式相应计算值的1/2。 经计算,本测区模型连接较差限值不应大于表7规定。

表7 模型连接较差限值

平面位置较差(⊿S) 像片类型 m 高程较差(⊿Z) m

数码部分 3.连接点不局限于标准点位点。

4.每个标准点位宜选择3个以上点以有效探测粗差提高区域网连接强度。 5.连接点一般情况下应均匀分布。 6.残余视差应配赋合理。 9.5.2 作业要求

1.自动相对定向失败或误差超限,则应进行人工相对定向。

2.人工相对定向,一般在标准点位选取明显地物点作为定向点,放大状态下对左右影像人工微调精确对点,完成后进行相对定向计算,检查结果,如有误差超限,应修测或重测,再重新相对定向。

3.模型之间的连接点宜自动进行选点、转点、量测,实现航线内及航线之间的模型连接,如连接失败或误差超限,无法自动进行则应进行人工模型连接或编辑。

4.标准点位落水时,在非标准点位有效区域内存在较多满足精度的连接点时,可以不做人工处理。

5.人工模型连接或编辑,在标准连接点位进行检查,如果缺点则补点,如果误差超限则补测是或剔除,再重新进行模型连接。

9.6 选择加密点

量测像控点,采用平差的方法检测连接点、像控点的粗差,根据平差结果剔除或修测粗差点,从连接点中挑选和确认加密点。 9.6.1 技术要求

1.像控点坐标量测误差不应大于0.002mm。 2.每个标准点位宜选择3个加密点。

3.加密点的编号规则为:“代码”(平高点P,高程点G)+ “4位流水号”,流水号从1000起编。 9.6.2 作业要求

1.对外业提交的像控点(包括外业检查点),应对照野外控制片/影像上的点位位置、点位说明和点位略图,进行辩认和量测;采用替换、反复平差计算的方法,确定可靠的外业像控点。

2.采用平差方法对连接点、像控点进行自动粗差检测,剔除或修测检测的粗差点。

3.从连接点中挑选精度最高的点作为加密点。

9.7 区域网平差与绝对定向

单个区域网平差,相邻区域网加密点接边,全部区域网整体平差。 9.7.1 技术要求

1.加密点的精度不应大于表8规定。

表8 加密点对附近野外控制点平面位置与高程中误差

成图 比例尺 1:2000 平面位置中误差(米) 平地 丘陵地 山地 高山地 平地 - 高程中误差(米) 丘陵地 山地 高山地 2.加密点的精度按区域网进行估算,估算公式如下: m1:加密点中误差,单位为米(m);

m2:加密点(公共点) 中误差,单位为米(m); Δ:多余野外像控点的不符值,单位为米(m);

d:相邻航线、区域网之间公共点较差,单位为米(m); n:参与评定精度的点数。

3.绝对定向后,基本定向点、多余控制点、网间公共点、航线间公共点精度要求如下:

(1).基本定向点残差限值为加密点中误差的倍; (2).多余控制点不符值为加密点中误差的倍; (3).区域网间公共点较差限值为加密点中误差的倍;

(4).区域网内相邻航线间公共点较差限值为模型连接较差限值的2倍。 4.自由图边在图廓线以外应有加密点。

5.较大的江河湖泊水网地段,宜按摄影时期水文资料直接参与平差。 6.加密接边应满足如下要求:

(1).同比例尺、同地形类别像片、航线、区域网之间的公共点接边,平面和高程较差不大于11.2.3的规定,取中数作为最后使用值。

(2).同比例尺不同地形类别加密接边时,平面位置较差(单位为米)不大于倍的测图比例尺分母,高程较差不大于表2规定的加密点高程中误差之和;将实际较差按中误差

的比例进行配赋作为平面和高程的最后使用值;

(3).不同比例尺接边,平面位置较差不大于表2规定的加密点中误差之和,高程较差的规定同(2).;将实际较差按中误差的比例进行配赋作为平面和高程的最后使用值;

(4).与已成图或出版图接边,当较差小于上述规定限差的二分之一时以已成图或出版图为准;当较差大于上述规定限差二分之一,但小于规定限差时,应取中数作为最后使用值;超限时,要认真检查原因,确系已成图或出版图错误,直接采用当前成果,在图历表中说明。

10 外业调绘 10.1 一般规定

1.像片调绘采用全要素室内外综合判调法。采取先室内判读,采集,再套合DOM回放出图后野外检核和补充调查,再室内修改和采集的方法。

2.像片上各种明显的、依比例尺表示的地物,可只作性质、数量说明,其位置、形状应以内业立体模型为准。

3.影像模糊地物、被阴影遮盖的地物,可在调绘像片上进行补调,补调方法可采用以明显地物点为起始点的交会法或截距法,补调的地物应在调绘像片上标明与明显地物点相关的距离。需补调的地物较多时,应把范围圈出并加注说明,待内业成图后再用传统测量方法补测。航摄后拆除的建筑物,应在像片上用红色”×”划去,范围较大时应加注说明。

4.路堤、路堑、陡坎、斜坡、陡岸和梯田坎等,当其图上长度大于10mm和比高大于1m时应表示;当比高大于2m时应适当量注比高。比高小于3m时应量注至,大于3m时应量注至整米。

5.调绘内容整饰应按图式符号规定执行,外业调绘内容统一用线宽小于0.2mm的红色签字笔清绘在回放图上。

6. 调绘者、接边者、检查者应在调绘像片上签名,并注明日期。

10.2 调绘内容

调绘时应同时参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条款。 10.2.1 测量控制点

测量控制点在调绘片上不表示,由内业展绘。

10.2.2 水系

1.河流、湖泊、水库的水涯线应绘在摄影时的水位处,摄影时间为枯水期,可在实地刺出一常水位点,由内业描绘水涯线;摄影时间为洪水期,由外业实测水涯线及被淹地段的地物地貌。

2.池塘的水涯线应以摄影时的水位为准,当水位线与岸边线在图上的距离小于1mm时,可用岸边线代替水涯线。

3.水渠、贮水池的水涯线应以坎沿为准。

4.河流、沟渠在图上宽度大于0.5mm的应用双线依比例尺表示,小于0.5mm的应用单线表示。

5.水渠应测注渠边和渠底高程。堤坝应测注顶部和坡脚高程。时令河应测注河床高程。泉应测注出水口高程。

6.岸坡比较陡峻、坡度在50°以上的陡岸应区分石质与土质。有滩陡岸下缘与水涯线间的河滩宽度大于图上3mm时,应配置相应的土质、植被符号。 10.2.3 居民地及设施

1.居民地调绘要求如下:

(1).描绘房屋应以墙基为准。当屋檐宽度大于图上0.2mm时,应在像片的相应处注明实测宽度(量注至0.1米),供内业进行屋檐宽度改正。

(2). 1:2000成图时,房屋不注建筑材料,只注房屋层数;房屋可适当综合取舍,宽度在1m以下的次要巷道可不表示;图上6mm2以下的天井、庭院可进行综合;房屋轮廓凹凸在图上小于0.4mm,简单房屋小于0.6mm时,可用直线连接。

(3).在调绘截止期限后已经拆迁、推土仍在建或停建的地块,其范围用地类界绘出,并加注“施工区”说明注记;已建屋基或建筑物地基,虽然基本成型但未建成的普通房屋及建筑物应绘出墙基外角的连线并加注“建”说明注记。

(4).工地上临时性的工棚和可搬移的售货报亭可不表示。正规的车棚用棚房表示。 (5).永久性的温房、花房虽然用塑料膜覆盖,但其内部是钢筋、水泥柱支架或某一侧是砖墙结构的,仍用《图式》4.3.35温室符号表示。

(6).石灰或水泥坪晒谷坪,只表示居民地外围面积100m2以上的。 2.独立地物调绘要求如下:

(1).作为定位主要依据的独立地物,能以比例尺表示的应绘外轮廓、填绘符号;不能

以比例尺表示的,应准确表示其定位点和定位线;

(2).地下建筑物可不表示,其出入口和天窗应表示;

(3).实地的建筑物、构筑物,图式中无相应规定符号,也不便归类表示,可实地调绘该要素的地面几何图形,加注专名。

3.围墙调绘要求如下:

1:2000成图的围墙用不依比例尺符号表示。 10.2.4 交通

1.调绘道路应要求位置准确、等级分明,线段曲直和交叉位置的形式反映真实,与其他地形要素的关系应明确,注记应齐全。

2.道路通过居民地不宜中断,应按真实位置绘出。公路进入城区时,公路符号应以街道线代替。城区街道中应将固定性的安全岛、人行道、绿化带和街心公园绘出。

3.铁路、公路、简易道路、大车路和城区主要街道的中心,在图上每隔10cm~15cm应测注高程注记点,主要道路交叉口及转折处也应测注高程(全能法成图由内业测注)。

4.双线表示的道路,边线不明显时,应调注路宽和路的一条边至明显地物点的距离,量至分米,注记在相应位置处。 10.2.5 管线

1.电力线分为输电线和配电线。输电线路为高压线(以上),配电线路为低压线(以下)。高压线应调注电压。电力线在外业调绘时全部连线表示。

2. 永久性的电力线、通信线均要表示,电杆、铁塔均按真实位置测绘。多种电线在一个杆柱上时只表示主要的,但在分叉处需交待清楚。

3. 地面上架空管线应表示,墩架应实测表示,墩架密集时可作适当取舍,但在管线拐弯处和跨越地物两侧的不应取舍,并调注输送物质(简注见图式4.5.7);地下管线不表示。

4.电力线或电信线入户线应双向绘制,一般不能省略。如杆位靠近房屋,只绘杆上入户的电力线或电信线符号。

5.高压线路上的变电室设在房屋内的按房屋符号表示,并加注符号。杆上变压器或不依比例的按相应的符号表示。

6.本次1:2000航测成图各种电力、电信、管道检修井孔不表示。

10.2.6 境界

1.县(区)、乡(镇)级境界、国营农(林、牧)场界可利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套绘,再根据大比例尺影像图根据实际走向做适当调整;

2.两级以上境界重合时,应绘高级境界符号,应同时注出各级名称; 3.自然保护区界线,调绘时应调查核实,准确描绘; 4.山区沿自然地形分界时,应将境界准确绘于地性线上。 10.2.7 地貌

1.不能用等高线反映的天然或人工修筑的坡、坎,坡度在70°以下的应表示为斜坡。斜坡在图上投影宽度小于2mm以陡坎符号表示。坡、坎调绘时应区分天然的或人工的(人工的加注“R”),天然的应区分土质的或石质的(以不同的图式符号表示)。

2.梯田坎坡顶与坡脚间的投影宽度在图上大于2mm时,应依比例尺表示。 3.等高线遇到房屋、公路、双线表示的河渠、冲沟、陡崖、路堤、路堑等符号时,应表示至符号边线。采石场、乱掘地、水稻田、密集居民区内不测绘等高线,但须适当测注高程点。

4.等高线高程注记应分布适当,便于用图时迅速判定等高线的高程,其字头应指向高处。根据地形情况图上每100cm2面积内,应有1-3个等高线高程注记。

5.当比高小于1/2等高距或坎小于图上5mm长时,可不绘陡坎符号。

6.在铁路、公路、简易公路、主要街道及大车路的中心线处,图上每隔8~15 cm应测注一处高程注记点;在道路交叉口和转换处,以及地形明显变换处也应测注高程注记点;独立地物(如水塔、烟囱)应测注地面点高程。

7.陡崖、斜坡、陡坎和梯田坎,比高大于2.5m,长度大于40m的都要表示;成片的梯土坎,表示上、下层,中间的可以适当取舍。

8.土堆、坑穴要测注比高或深度至分米。 10.2.8 植被与土质

1.大面积成片分布的植被,调绘时可在像片内用红色文字作简注说明;整张调绘片如为同一类别的植被或土质,可在片边加注统一说明。

2.地类界与地面上有实物的线状要素符号(如道路、陡坎等)重合,或接*行且间隔小于图上2mm时,地类界应省略不绘。当与境界、管线符号重合时,地类界符号应移位0.2mm绘出。

3.树林、竹林、灌木林应量注摄影时的平均高度,供内业立体测图时改正树高和测绘等高线。当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平均树高时,应分别量注。密集的高草地段应调注平均草高。以上高度应量注至分米。

4.沿道路、沟渠、土堤、河流、水塘等成行排列的树木,以行树符号表示。 5.有影像的田埂均应表示,如果田埂密集(图上间隔在2cm以内)时内业择要表示。 6.房前屋后、单位院子里的零星菜地不表示。

7.居民住宅前的水泥地范围线,分类注记放在居民地层上,随层地物一般为主要房屋,采用“实线植被”绘制,构成闭合线,并加注“水泥”。面积小于图上2cm2时不表示。

10.2.9 地理名称调绘

1.地理名称注记调绘时应对居民地、市镇街巷、工矿企业、机关学校、医院、农(林)场、大型文化体育建筑、名胜古迹、山岭、 沟谷、河流、湖泊等名称,调查核实,正确注记。

2.居民地应注出当地常用的自然名称。较大的居民地,应根据实地情况调注总名和分名,以不同的字级注于像片上。水系、山脉等地理名称,应只调注远近知名的统一固定名称,名称不统一时,不宜注记。地理注记名称与三角点、埋石点名称不一致时,以实地调查的名称为准注记。

3.书写字体应笔画规整、清晰易认。同等级的名称,字体大小应一致;同一名称的字隔应等距,间隔最大不应超过两个字隔;不同名称注记的间隔应区分明确,不得相连和相交;同一名称注记不应被双线线状地物分割。当用同一名称不能概括大面积或延伸较长的地物、地貌要素时,应以同一名称分多组注记。

4.图幅名称应选择该图幅内着名的地理名称。同一测区内不得有相同的图名。图幅内确无名称时,注图幅编号。

11 航测数据采集与编辑 11.1 基本原则

1.数据采集与图形编辑均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进行,按地物、地貌要素,以点、线、面符号进行分类作业,使用统一的符号库、线型库、层、色对应表和文字注记表。

2.导入空三加密成果恢复立体模型,采集前认真检查定向精度。

3.航测成图均采用先内业采集后外业调绘的作业方法,先在室内按立体模型全要素采集数据,对立体模型清楚的地物,地貌要素全部准确无遗漏的采集,对立体模型不够清晰的地物、地貌要素,也要尽量采集,并作记号,由二外人员实地修测,补测。

4.数据采集的原则是内业按立体模型准确定位,外业实地定性,采集依比例尺表示的地物时,应以测标中心切准轮廊线或拐点连线,采集不依比例尺表示的地物,应以测标中心切准其定位点(独立地物直接调用图式符号),定位线。凡能判定性质的地物、地貌要素用相应符号测出,如房屋、围墙、门顶、门墩、台阶、室外楼梯、烟囱、吊车、贮存罐、运动场、路灯、铁路、公路、内部路、桥梁、电杆、干沟、沟渠、各种坎、堤、水渠、独立树、行树、散树(按模型适当配置)等。

5. 本区要求高程注记点图上每100cm2内选10-15点,高程测至分米。高程注记点要求选在地物、地貌特征点上,例如房角、围墙角(地面)、电杆根部、路叉口、桥头、山头、鞍部,铁路、公路、街道图上每隔5cm 10cm测一高程点,主要双线河,图上每隔15cm 20cm测一水位点高程,并注意水系平差,使其高程与河流比降相符,如遇拦水坝、滚水坝时,要分段平差。池塘不注水位点高程。

6.碎部点高程由内业测定。采集时要检核外业高程,查看内、外业高程有无系统误差;若有,则分析原因,例如有无植被影响,然后改正内业高程,当发现个别点高程相差较大,明显与模型不符,应提交外业检核,错误点应重测。

11.2 采集内容

采集内容同时应参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条款。 11.2.1 居民地及设施

1.居民地应详细采集,一般不综合取舍,但图上面积小于6mm2时可取舍,区分不同性质,不同层次,不同高度,采集以最高层开始,保证上层完整,再向下层采集,注意不同高度的房屋不能同时采集,采集时测标中心应切准房角或房边,当采集既有房檐又有女儿墙的房屋,此时仍采集房檐线。房顶上的楼梯间、水箱、散热塔、抛物面卫星天线、无线电杆,图上不表示。房顶上的无线电塔要表示。

:2000地形图上不注房屋结构,只注房屋地上层数;不表示突出房屋。

3.廊房、飘楼、檐廊、挑廊、楼房落地封闭的阳台按房体表示,悬空封闭阳台及不封闭阳台、室外楼梯、门顶、雨罩不表示。

4.季节性、临时性的棚房不表示。

5.围墙用不依比例尺单线符号表示,内业依中心线采集,要注意房屋与围墙的合理配套,单位、小区等院落外围和内部围墙等按实际采集;各户间的分隔围墙一般不表示。

6. 与房屋相连的小型台阶一般不表示。 11.2.2 工矿建筑和公共设施。

1.单位内及其它公共场所建造的观赏喷水池、假石山用细实线绘出轮廓,中间填绘相应图式符号。水塔、独立烟囱、塔形建筑物按立体模型测出基部轮廓,中间填绘相应图式符号,当基部轮廓或图式符号判读不清时,在符号旁注A由二外解决。

2. 露天设备、液体、气体贮存设备,依比例尺的测出外轮廓,内绘非比例尺符号,单个不依比例尺表示,按二外注记性质。毗连成片的测出范围线,内配符号。

3.学校及单位内的大型运动场、体育场、测出范围,无看台的测出跑道,按二外注记性质。其它附属设施,如检阅台、看台、栅栏等以相应图式符号表示。

4.广场、桥梁、主要街道装饰性的路灯、照射灯按图式符号表示,密集时可取舍。 5.城市内部的垃圾台不表示,垃圾场测出范围线,并加注名称注记,无名称的加注”垃圾场”。

6.旗杆、宣传橱窗、标语牌、广告牌、电话亭一般不表示,但有方位意义的应表示。 7.公园、路边、单位内的各种亭子和亭状建筑物按相应图式符号表示,依比例尺的以亭顶外轮廓垂直投影为准,改掉翘角。

8.地道、防空洞、地下室、地下停车场等地表出入口用相应图式符号按真方向绘出,尖端表示入口方向。

9.大型加油站顶盖或雨棚用柱廊虚线表示,支柱示意表示,加油站符号在雨棚中央绘出。

10.砖瓦窑需测出顶部轮廓及坡脚范围,内配符号,加注相应产品名称。

11.车站、码头、及工厂区内的传输带按半依比例尺符号表示,装卸漏斗不区分类别,按图式符号表示。传送带的架空支柱不表示,漏斗的支柱只表示两端。

12.坟地要详细判读,坟墓集中的坟地和公墓,实测范围,散列配置符号,零星分布的散坟,原则上要逐个采集,不测范围线。

13.常年独立存在的温室、花房、菜窖,不区分建筑材料,测出轮廓线,编辑时按二外图加注相应名称。

11.2.3 道路及其附属设施

1.铁路用不依比例尺符号表示,公路、街道、内部路(宽度大于2m)、大车路(路宽3m(含)以上)、乡村路(路宽1.5m(含)—3m)按模型实测双线。电气化铁路的电杆及道路的附属设施须仔细判测,准确定位。路宽1.5m以下用小路表示。

2.火车站岔线的岔口及附属设施,如信号灯柱(只表示高柱)、板臂信号灯、水鹤、机车转盘、车档等,这些目标小,须仔细判测,准确定位,无把握时打“A”。

3.高速公路上绿化带(图上带宽大于1.5mm要表示,路中的隔离护栏不表示),路两侧的护拦、排水沟、铁丝网要采集。高速公路外侧边线与护拦间距大于图上1.0mm依比例表示;小于1.0mm时,以1.0mm表示。等级公路的铺面宽与路基宽相等时,只用两条0.4mm的粗线表示公路边线。各级公路图上注技术等级编号,等外公路注“9”,国道、省道分别注(G***) (S***)。

4.道路进入城区应断在街区边缘,改用街道线表示,街道线依照道沿按模型清晰处采集,在道路交叉口、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门口通向街道喇叭口按真形采集。

5.公园、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小区内部有铺装材料的道路用内部道路表示,不注铺面材料,若院内有大片空地均为水泥铺面,内部道路中断于此,水泥场地注“水泥”二字。

6.桥、涵洞、路堤、路堑、隧道出入口等道路附属设施,以实际情况用相应符号完整表示。路堤、路堑择要测注比高,铁路桥、公路桥的桥头、桥身位置实测,桥墩可不表示。

7.铁路平交道口外业已区分有无栏木,内业用相应符号表示。 8.街道中间及两侧起隔离作用的栏杆不表示。 11.2.4 管线和垣栅

1.所有内业采集的电杆(高压、低压、通信、电气化铁路电杆等)均用实心圆表示,以便外业巡视、补调醒目。数据采集时,电线、通信线均不连线,由外业调绘连线,精编时换成正规图式符号表示,图上低压线以下)、高压线以上)、通信线、除居民地内部外均需连线。居民地内只表示杆、架、塔位和连线方向。

2.一般的通信接线箱、电力接线箱、地下通信线、地下电缆线在1:2000图上不表示。

3.管道只表示地面上的、架空的。分岔、拐弯处和跨道路两侧的支架,须仔细判测,模型不清时标“A”,由二外核定位置。当多条管道平行不能逐条表示,绘出最外两条,

中间择要表示,编辑时按二外图注出管道数和输送物。

4.各类电力、通信、管道检修井孔、水龙头、消火栓、污水雨水篦子、阀门在1:2000图上不表示。

5.固定正规的栅栏、篱笆、铁丝网,较长的活树篱笆等要采集。 11.2.5 水系

1.河流,水库的水涯线一般以摄影时测定,池塘以上坎线表示,当上坎线与水涯线在图上投影距离小于1mm时用坎沿线表示;大于1mm时,水涯线与塘坎线分别绘出,鱼塘注“鱼”字。沟渠图上宽度大于0.5mm时用双线表示;小于0.5mm时用单线表示。

2. 堤上渠,当堤高出地面0.5m以上时,按有堤岸沟渠表示,此时应注意区分堤的内侧是否成两层,用不同符号表示。

3.居民地外的水井应表示,有井深的水井要测地面高程,建在房内的,以房屋符号表示,加注“机井”二字,露天的机井在井符号旁边注“机”字。 11.2.6 境界

由内业套绘县(区)界、乡(镇)界、开发区、保税区界线。外业根据大比例尺影像图作适当调整。

11.2.7 地貌、土质、植被

1.城市建筑区和居民地内不测等高线,用碎部点高程反映地形起伏。

2.梯田坎、陡坎、斜坡、冲沟、陡崖、路堤、路堑等均按模型采集,并择要测注比高。坡坎是否加固由二外补调。

3.稻田中的田埂要表示。旱地、菜田中的田埂不表示。

4.土堆、坑穴、乱掘地按模型采集,并以相应符号表示。乱掘地内一般不绘等高线,只采集明显的陡坎和碎部点高程,注“掘”字。固定的矸石山、矿渣堆、垃圾堆用实线绘至顶部概略轮廓,斜坡用长短线表示,绘至坡脚,加注“矸石”、“矿渣”、“垃圾”。

5.有固定墙体的和钢柱结构的高大温室要表示,薄膜结构的低矮温棚不表示。 6.街道、公路、沟渠、土堤两侧的行树要表示。居民地旁、田间的散树,测图时按影像配置。

7.街道、公路上图上宽度大于1.5mm的绿化带,图上面积大于25mm2的花坛要表示。 8.地类界是各类用地界线和各种地物分布范围线,要仔细判读,认真采集,不得遗漏。施工区,已征用地用地类界圈出范围,若尚未施工的要测出等高线和碎部点高程。

地类界与地面上有实体的地物符号(如道路、陡坎等)重合或接*行且间隔图上小于1mm时,地类界可省略不绘,植被一律用符号表示,并按图式要求进行注记。

9.实地果树分布均匀,一般不管其疏密程度均用果园表示,(果园中的菜地不表示),旱地、菜地中的零星果树,用散树表示。 11.2.8 注记

1.注记、字体、大小、字间、字隔按图式要求表示,同类型注记整个测区应基本统一大小。

2.自然地理名称、单位名称要选择合适、明显的地方注出,当容纳不下时,可简化注记,简注名称须能准确反映单位权属和性质。仍注不下时可移至地物旁,无法移位不得不压盖地物时,可压盖直线部分线段,等高线遇植被符号时不中断。

点、导线点等控制点注记按相应图式符号表示。

11.3 图幅接边

1.测区内图幅的图边应在内业编辑完成后接好,并应经过检查。

2.地形图图幅接边的接合差不应大于的平面、高程中误差的22倍。小于该限差时应平均配赋,保持地物、地貌相互位置和走向的正确性。超过限差时,应到实地检查纠正。

3.与相同比例尺已成图接边的较差小于上述规定时,只改新图,大于限差时,应认真检查,确认新图无误时,以新图为准,对不接边部分在两幅图应在技术总结中和原图上分别注明。

4.与不同比例尺已成图接边时,原则上以较大比例尺图为准,修改较小比例尺图。 4.各类地物接边时,不应改变其真实形状及相关位置,直线地物从离图廓线最近的转折点处进行拼接。地貌拼接不能产生变形。

12 数字高程模型(DEM)采集 12.1 基本要求

的格网间距采用2m×2m。

2.采用基于矢量测图的特征点、线编辑构TIN,利用TIN创建DEM的方法。 3.格网点高程中误差:平地不大于±0.5m,丘陵地不大于±0.8m,森林覆盖区域精度可放宽至中误差的2倍。

4.接边精度:同名格网点上的高程较差不超过2倍格网点高程中误差。

5. DEM按1:2000标准图幅(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分幅及编号)外扩20m范围进行裁切。

6. DEM数据格式:BIL。

12.2 DEM的制作流程

12.2.1 工作流程图 12.2.2 定向建模

在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上,直接取用空三加密成果,自动导入像片定向参数完成建模,立体检查模型内上下视差及像控点平面高程是否在限差范围内,如超出则作适当微调。

12.2.3 核线影像重采样

核线重采样在绝对定向后进行,一般采用双线性内插,影像分辨率保持不变。为减少数据量,一般在立体模型范围内重采样,具体控制在像对四个像控点连线外扩10mm的范围内。

12.2.4 量测特征点、线

在摄影测量工作站上采集特征点、线。在山头、凹地、鞍部量测特征点。在地形变换处,如坎、山谷、山脊、河堤、水域线、道路(铁路、各级公路、街道、大车路等)、加固岸等量测特征线;量测河流、水渠、水库、湖泊、池塘等水面。

为保证DEM的采集精度,同时也确保DOM投影差纠正的精度,采集特征点、线时注意以下几点:

1.河流、水渠宽度在图上大于1mm的用双线依比例尺采集,小于1mm的用单线采集。采集依比例尺的双线时,应注意两岸的深度保持一致。

2.池塘边线一般以塘坎边缘线采集。较大的池塘(坎边线的水涯线能明显区分)应采集坎边线和水涯线。采集水涯线时,应锁定高程值,保持水边线等高。

3.水面高程一般按常水位高程确定,在实际操作中应填加摄影水位与常水位的差值。 4.道路宽度大于4m的要用双线采集,小路不采集。采集时必须切准,保证道路边线的高程精度,防止道路飞离地表。

5.路堑、陡坎比高大于1m且图上长度大于5mm的应采集坎上沿线和坡底线。反之,长度小于5mm且比高小于1m的不采集断裂线。

6.明显的地形特征线(如山脊线、山谷线、山脚线)应采集。

7.碎部点位置应首先选在地形特征点上,如山顶、鞍部、沟心、谷底、坎顶、坎底、路叉、坡度变换处、渠边、渠底(无水时)、河边、池塘边、桥面上等。要加采散点,采集间距为50m一个。

8.遇到建筑物时,采集的DEM要将其置于一个平台上,如果同一建筑物置于多个面上就会产生变形。

9.采集要素不宜太多,如:比较陡峭的悬崖、峭壁,一般情况只采集其上下线,如果中间也采集了断裂线,反倒会引起悬崖、峭壁的变形。同样采集要素不能太少,尤其是不能丢漏特征点、特征线,如果丢漏就会引起地貌的变形或移位。

10.由于城市建筑密度比较大,在城区要尽可能多采集筑物之间的空地里的散点、街道边沿线、庭院、操场的范围线等。

11.所有点、线高程必须贴准地面采集,不能有重复点、重复线。

12.采集完成后,应仔细检查各类点线与每个模型的吻合情况,对于与模型不吻合的区域增加特征点、特征线和特征面,使每个格网点都贴近地表。修改各类点、线,避免断裂线打架、相交,修改三维数据中的“飞点”、“飞线”。 12.2.5 影像匹配、生成像方格网立体高程模型

1.在相对定向形成的影像匹配控制点和人工增补的地形控制点基础上,自动进行左右影像立体配准,并形成等视差曲线。

2.人工立体检查匹配点与等视差曲线是否都切准地面立体模型,如不能做到,则应重新定向与匹配,进行点和面的编辑。在面编辑中应先将区域边界用封闭多边形标定,再修正其高程,对水面可将其强制压平,对房屋密集区或林木覆盖区可使高程整体升降,最终将等视差曲线修正到地面。 12.2.6 内插物方DEM

1.在像方格网DEM基础上,采用双线性内插或构TIN内插方式,提取所采集的特征点、线矢量创建不规则三角网(TIN),并映射到立体模型进行TIN的编辑、修改。

2.检查DEM与模型的吻合情况,若不符合则要进行物方DEM的编辑。立体编辑是保证物方DEM精度的基础,必须认真进行,特别是对于水域、高层建筑密集区、林区等应作相应处理。利用经过检查的TIN按照规定的格网间距来内插生成DEM。

12.2.7 DEM拼接

在DEM拼接环境下,将图幅内所有的DEM模型进行拼接,检查覆盖范围,如有漏洞,则应对所缺的DEM格网进行精确定位,再设法补测。

要对DEM模型重叠区内不少于3排同名格网点的高程较差进行统计分析,所采集的特征点、线保持一致,大于3倍高程中误差的点视为粗差,要重上模型修测,2~3倍中误差的点数不得超过总点数的4%。小于3倍中误差的点,取平均数作为重叠区内各格网点的高程,保证同一平面位置高程值唯一。

DEM拼接后应检查、判断有无重叠和丢失(非空白区漏洞),拼接精度是否达到要求。

12.2.8 DEM裁切

由于相邻图幅或区域边都是按同一单模型DEM裁切而成的,所以在同一空三加密网内不存在图幅或区域间的接边问题。

如果是在一个TIN下裁切的DEM图幅,那么相邻图幅或区域边不存在接边问题,但是来源于不同TIN之间的DEM图幅则必须接边,如果发现有接边差,就要检查数据采集是否正确,确认没有问题后则必须重复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的工作。

12.3 DEM的检查

1.在系统中检查DEM点与模型的吻合情况, DEM点与模型应吻合,每个格网点都贴近地表。

2.利用外部点(在DLG上表示的由野外测绘的高程注记点或空三加密的保密点等)对DEM进行检查,当地貌形态、同名点的高程差异较大时应再次重复匹配、编辑。

12.4 提交成果

DEM数据以国际空间交换格式(BIL)提交,其中矢量数据以非压缩dxf数据格式提交,有关附加信息文件等以ASCII格式提交。

13 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制作 13.1 基本要求

1.正射影像图重采样分辩率:。

2.正射影像图明显地物的平面位置,对最近野外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平地、丘

陵地不大于±1.0m,山地不大于±1.5m。

3.相邻图幅接边差一般不大于1.0m,个别不大于2.0m。

4.数据格式:DOM影像数据文件:非压缩的TIFF格式:文件命名:图号.tif; DOM定位数据文件:文件命名:图号.tfw

5. DOM按1:2000标准图幅(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分幅及编号)外扩20m范围进行裁切。

6.正射影像图要求影像清晰、反差适中、色彩及色调均匀,影像无模糊、错位、扭曲、拉伸等现象。

13.2 DOM制作流程

13.2.1 工作流程图 13.2.2 DOM制作方法

基于矢量测图的特征点、线,矢量编辑构TIN,利用TIN创建DOM的方法。 13.2.3 生成、编辑TIN

生成、编辑TIN详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TIN的精度的将直接影像DEM的质量及DOM正射纠正的精度。 13.2.4 像片色彩调整、匀色

匀色是DOM制作过程中首要步骤,它影响着每幅成品影像图的视觉效果,对其质量保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采用匀色软件对原始影像进行统一匀色处理。

2.当统一匀色不理想时,利用图像编辑软件(如PhotoShop等)对影像进行匀色作业,以满足其成品色调均匀、反差适中的要求。

3.彩色影像的调整很少需色阶调整,只要色彩输出量化值选定,对红、绿、兰三色曲线进行调整,即可得到比较接近自然的影像。经过比较实验,当红、绿、兰三色中间值为150时,影像色彩还原清晰逼真,调色时选区不宜太小,不宜选择地物过于集中处,基本上先对中心投影区较亮的部分开选区,调整后,进行反选再调整周边较暗区,对个别地区改正也遵循同样原则。

4.对相片之间(包括航向、旁向、测区)应相互比较,互为参照,目测法较简单,但准确度差,所以可对局部同名区进行直方图量测,对比其分布形态、中间值和平均值,若差异较大,需再调整,直到满足镶嵌时灰度过渡的要求。

5.影像色彩调整多少会带来像片信息的损失。色彩、亮度变化越大,信息损失也越大。影像调整时切勿调整过大或反复调整,尽量减少影像细部信息的损失。 13.2.5 创建单模型DEM

1.航片纠正范围应在定向点以内。相邻航片纠正范围应有一定的重叠度,以保证相邻像片DOM之间保留100像元以上的重叠。

2.对纠正后的单模型影像进行检查。检查纠正过的影像是否失真、变形;房屋、桥梁和道路,是否有房角拉长、房屋重影、桥梁和道路扭曲变形;茂密植被地影像是否拉花、变形、扭曲等;特殊地貌如悬崖、堤坝、高架立交桥是否变形、扭曲;单模型影像内是否有漏洞等情况。

3.局部小范围的拉花可以采用修改局部DEM, 创建局部DOM,然后替换掉拉花部分。个别一些地方轻微的拉花、影像模糊可在PhotoShop软件中采用局部锐化的方法处理,使影像清晰。

4.高架路、桥可采用上下分别创建DOM的方法。初次创建DOM时可把高架路、桥的DEM或TIN修在地面,创建完成后再把高架路、桥的DEM或TIN修在高架路面、桥面上,另创建一个局部的路面、桥面上的DOM,两者合并替换掉变形部分。 13.2.6 DOM镶嵌、裁切

1.像片纠正、拼接对影像图的影响在所纠正的像片中,离像主点越近的地物其投影差越小,像片中心部分必须要用于正射影像生产,所以拼接线应尽量位于像片重叠范围的中间部分,而且要完全使用所有像片,不要隔片拼接,这样可最大限度避免高建筑物倾斜。地物密集地区走拼接线时,一定要反复对照,消除不同航片上由于建筑物及高大树木的投影差而带来的影像叠置和地物丢失的现象 。如果拼接线必须从密集居民区通过时,有时会由于投影差的关系,必须切割某些建筑物,这时就要保证高建筑物完整 。

2.镶嵌时首先按航线镶嵌,注意检查拼接缝,整条航线色调保持统一。按航线镶嵌接边时很方便,航线之间拼接缝也比较好处理,利于航线之间调色等。

3.对丘陵地、山区影像作业时,所采用正射影像是经过DEM拼接后数据生成的,从而保证了精度。航向多采用自动方法同时对多像正射影像对进行自动镶嵌,由于地物少,接边时色彩过渡效果好,而其投影差基本改正,所以能在精度要求下高效完成,而旁向拼接时,由于上下航线投影变化大,不进行人工干预,经常会在接边处产生重影、模糊。采用手工拼接方法,精度及影像效果较好。

4.对城区影像工作时,必须全部采用手工拼接,由于城区地物多,且对高大建筑无DEM的改正,因此其投影差无法消除,而自动拼接时,计算机的拼接线较随意,其过渡值也较大。所以拼接地区重影不能消除,且高大建筑的影像也易受损失。作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较小的羽化值10-30象素为拼接过渡。

(2).拼接线取近似直线的平滑曲线效果最好,避免取小角度折线。 (3).避闪高大建筑物。

(4).定义作业区时应考虑拼接线的走向,加大选取范围。 (5).对无法消除的拼接缺损应用单模型正射影像进行修补。

(6).选取靠近投影中心的影像,减小投影差,并减少高大建筑物对其它地物遮挡,保存更多地面信息,同时有利于人工拼接线的选取。

5.整图色调均匀柔和、反差适中、纹理清晰,细节清楚,无拼接明显痕迹,图面无颜色模糊、偏色、缺色等,无变形、拉花、错位、扭曲、重影等,影像必须无缝镶嵌。

6.图幅DOM统一接边,统一调色。 13.2.7 影像图修饰

对于由于影像本身的原因或后期处理中出现的局部瑕疵,可应用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对裁切后的影像图进行色彩、亮度局部调整以及对个别影像扫描划痕、脏点、错位、扭曲、变形 、拉花等现象进行改正。

14 DLG数据入库 14.1 数据格式及命名

1:2000数字线划图(DLG)数据格式为ArcGIS GeoDataBase MDB数据格式。数据文件以测区为单位组织,按层分别以点、线、面表示,文件名以层名命名。

14.2 空间数据库产品的数据处理原则

14.2.1 一般规定

1.图形、属性数据处理应以测区或分区为单位统一进行,应根据需要建立拓扑关系。 2.线划必须光滑、自然、清晰,无挤压,无重复现象。 3.各要素颜色以GB/T 规定的多色图色值为准。

14.2.2 图形数据

1.面状要素应封闭,无悬挂或过头现象。一个面状要素应能唯一标识。

2.线划应连续,线划相交不允许有悬挂,不允许有线划被错误打断的现象,需连通的要素应保持连通。

3.有方向性的要素,其符号方向必须正确。 4.符号表示规格应符合GB/T 的有关规定。 14.2.3 属性数据

1.描述每个地形要素特征的属性类型完备,数据应符合GB/T 13923-2006与规定的属性码表的要求,不应有遗漏。

2.点、线、面状要素属性表中,字段名、字段类型、字段长、字段顺序、属性与属性值均应正确无误。 14.2.4 注记

1.名种名称注记、说明注记及其指示应正确,无错误或遗漏。

2.注记应尽量不压盖地物,其字体、字大、字数、字向、单位等应符合GB/T 的有关规定。特殊情况下,可缩小字大,但最小不应小于2mm。

14.3 数据分层及属性结构

数据库产品的数据分层按下表执行。

表9 空间数据分层表

项 目 主层名 层名代码 测量控制点 Cor Rea01 居民地 Rea02 Rea03 Bui01 工矿建(构)筑物 Bui02 Bui03 Roa01 交通 Roa02 Roa03 类型 点 点 线 面 点 线 面 点 交通运输及附属设施 线 线 等外以上级别公路中心线 Code Code Name Rn RClass

Code Angle 工矿建(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 Code 居民地、垣栅 要素内容 测量控制点 属性项 Code Name Elevation Code Angle Code Code Layer Code Angle

Pip01 管线 Pip02 Hyd01 水系 Hyd02 Hyd03 Bou01 境界 Bou02 Ter01 地貌 Ter02 Ter03 Veg01 植被与土质 Veg02 Veg03 Ele01 高程 Ele02 Ano01 注记 Ano02 点 管线及附属设施 线 点 水系及附属设施 线 面 点 境界 线 点 线 面 点 线 面 点 线 注记 注记 植被、土质 植被、土质 城市绿地 高程点 地貌 河流、湖泊、水库、池塘等 Code Angle Code Code Angle Code Code Name Code Code Angle Code Code Code Elevation 等高线 地名注记 其他注记 无 无 表10 属性项结构定义表

字段名称 代码 名称 高程 角度 线路编号 房屋层数 公路技术等级 字段代码 Code Name Elevtion Angle Rn Layer RClass 字段类型 Long Char Double Double Char Int 字段长度 10 60 4 3 10 3 小数位数 备注 2 2 高速公路/一、二、三、 Char 8 四级公路/等外公路 15 质量保证体系

1.实行项目负责制,技术设计、实施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处理,到像片测量、空三加

密、DEM采集、DOM制作都选定具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负责,严把质量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严格按照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程序进行,做好各项检查记录工作。

2.产品实行二级检查一级验收制。过程检查由分院专职检查员承担,最终检查由院质量科负责实施,验收工作由任务委托单位组织实施,或由该单位委托具有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验收。

3.各级检查、验收工作必须独立进行,不得省略或代替。

16 上交资料 16.1 上交资料清单

表11 上交资料清单

航空摄影资料 1 2 3 原始数码影像数据 航摄鉴定表 以像主点表示的像片结合图 1套 1套 1张 1套 1套 1套 1套 1套 1套 1套 1套 1本 1本 1本 1套 像控资料 1 2 3 像控成果表 外业像控点观测数据 像控点、内业加密点平差计算资料 数据资料 1 2 3 3 5 1:2000航测地形分幅图 1:2000正射影像图(DOM) 1:2000 DLG数据库 1:2000 DLG、DOM分幅图接合表 ****市影像挂图 文档资料 1 2 3 4 项目设计书 技术总结 最终检查报告 仪器检定资料(复印件)

16.2 上交资料文件放置目录

表12 上交资料文件放置目录

一级目录 二级目录 三级目录 原始影像数据 航摄数据 航测资料 … 像控点成果 像控资料 像控外业观测数据 像控点计算资料 DLG DEM 图形资料 DOM 2000?地形图 像片结合图 航摄文档资料 四级目录 航线1 航线2 … 备注 *.tif *.tif *.tif *.dwg 分幅图 接合表 数据库 *.dwg *.dwg mdb *.bil等 *.tif,*.tfw *.dwg *.tif Word文档 Word文档 Word文档(扫描) Word文档(扫描) Word文档(扫描) 分幅图 接合表 影像挂图 技术设计书 技术总结 文字资料 仪器检定资料 最终检查报告 验收报告 以上所有资料电子数据光盘上交3套。

第二部分 公共地理框架数据

17 平台数据集主要内容及任务

根据数字****地理空间框架项目总体建设要求,****市建立了多源、多比例尺的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为满足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公共平台对空间数据集的要求,需在标准数据的基础上提取、整合和重组数据,形成政务版、公众版数据库。

公共平台数据集是公共平台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从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中提取部分公共性数据内容,扩充地名/地址及地理编码及三维模型及街道街景数据,并进行面向信息化的数据重组,形成的空间数据及其元数据。数据集的加工过程主要包括数据提取、数据扩充和数据重组。

17.1 数字线划图(DLG)

1、1:500数字线划图平台数据提取、整合和重组310平方公里。

2、1:2000数字线划图平台数据提取、整合和重组810平方公里。其中航测成图部分500平方公里;1:500地形图成图部分310平方公里。

3、1:10000数字线划图平台数据提取、整合和重组11242平方公里。

17.2 数字正射影像图(DOM)

1、 1:2000分幅地面分辨率为米的真彩色正射影像图1400平方公里。 2、 ****市全市域范围1:10000分幅正射影像图11242平方公里。 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可直接利用。

17.3 数字高程模型(DEM)

1、格网间距2m×2m的DEM成果1400平方公里。 2、格网间距×的全市域范围DEM成果11242平方公里。 数字高程模型(DEM)可直接利用。

17.4 元数据

参照GB/T 19710 《地理信息 元数据》建立元数据,导入公共平台系统中。

18 已有资料情况

1、1:500数字线划图(DLG)310平方公里的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

2、1:2000数字线划图(DLG)500平方公里的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 3、1:10000数字线划图(DLG)11242平方公里的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 4、地面分辨率为米的1400平方公里的真彩色数字正射影像图(DOM)。 5、全市域11242平方公里的数字正射影像图(DOM)。

6、格网间距为2米*2米的1400平方公里的数字高程模型(DEM)。 7、格网间距为米*米的全市域11242平方公里的数字高程模型(DEM)。

19 引用文件

1、CH/Z 9001-2007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技术规范》 2、GB/T 23705-2009《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地名/地址编码规则》 3、《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共地理框架数据 地名地址数据规范》(试行) 4、《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共地理框架数据 电子地图数据规范》(试行) 5、GB/T 13923-2006《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6、GB/T 19710-2005《地理信息 元数据》

7、GB/T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 本设计书中规定了的技术要求以设计书相应条款为准,设计书中没有规定的则以相应的标准为准。

20 产品规格和主要技术指标 20.1 产品规格

20.1.1 投影、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

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高斯-克吕格投影(任意带),中央子午线为113°08′。

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20.2 数据格式及命名

1、1:500、1:2000、1:10000框架数据(DLG)数据格式为ArcGIS GeoDataBase mdb数据格式;数据按层以点、线、面整测区提交。

2、DOM影像数据文件:非压缩GeoTiff格式:文件命名:图号.tif; DOM定位数据文件:文件命名:图号.tfw。

3、DEM数据格式:ArcInfo BIL格式。文件命名:图号.*。

21 技术路线、作业方法和流程 21.1 作业流程图 21.2 数据提取

21.2.1 数据源

1、用于提取公共平台数据的地理信息数据源应是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符合GB 21139《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基本规定》的要求。

2、覆盖城市建成区和规划区范围的公共平台矢量数据内容应从不小于1:2000比例尺的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提取;覆盖城乡接合部的公共平台矢量数据内容应从不小于1:10000比例尺的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提取;覆盖城市其他地区的公共平台矢量数据内容应从不小于1:50000比例尺的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提取。

3、覆盖城市建成区和规划区范围的公共平台影像数据分辨率应不低于lm;覆盖城市其他地区的公共平台影像数据分辨率应不低于5m。 21.2.2 数据提取内容

1、公共平台从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中提取水系数据、居民地数据、交通数据、境界与政区数据、植被与土质数据、地名数据和数字正射影像数据等内容。所提取内容应符合2至8条的要求。

2、水系数据仅含常年河、时令河、干涸河、湖泊、水库和池塘的边线,以及作为其边线的其他线状要素,如堤坝、陡坎、道路等。

3、居民地数据仅含街区、一般房屋和简单房屋的边线。

4、交通数据仅含铁路(一般铁路、电气化铁路、窄轨铁路等)的中心线,城际公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乡道、专用公路等)、城市道路(轨道交通、快速路、高架路等)的边线和中心线,乡村道路(机耕路、乡村路等)依比例尺双线路边线和不依比例尺单线路单线。

5、境界与政区数据仅含国界,省、自治区、直辖市界,地区、自治州、盟、地级市界,县、自治县、旗、县级市、区界的边界及其行政区域代表点。

6、植被与土质数据仅含城市绿地。

7、地名数据仅含行政区域名、街巷或小区名、标志物名或兴趣点名或门(楼)址。

8、正射影像数据仅含影像,不含公里格网、注记等内容。 21.2.3 数据提取方法

21.2.3.1 水系数据提取方法应符合以下要求,提取示例见表2-1。

1、以单线形式表示的常年河、时令河和干洞河提取单线数据,在遇有桥梁使河流表示中断时,应在断开处添加线段使河流表示完整;

2、以双线形式表示的常年河、时令河和干涸河提取两条边线数据,在遇有桥梁使河流表示中断时,应在断开处添加线段使河流表示完整;

3、具有完整边线表示的湖泊、水库和池塘提取边线数据;

4、不具有完整边线表示的湖泊、水库和池塘,除提取边线数据之外,还应提取可以作为其边线的其他要素的部分线段(例如堤坝、陡坎、道路等),保证湖泊、水库和池塘的表示完整。

表2-1 水系数据提取示例

21.2.3.2 居民地数据提取方法应符合以下要求,提取示例见表2-2。

1、街区提取边线数据;

3、 一般房屋和简单房屋提取建筑物主体的边线数据,不提取相关的附属设施数据。

表2-2 房屋数据提取示例

21.2.3.3 交通数据提取方法应符合以下要求,提取示例见表2-3。

1、一般铁路、电气化铁路和窄轨铁路提取中心线数据;

2、以单线形式表示的乡村道路(不依比例尺)提取单线数据,在遇有桥梁、涵洞等使道路表示中断时,应在断开处添加线段使道路表示完整;

3、以双线形式表示的城际公路、城市道路、乡村道路(依比例尺)提取两条边线数据和中心线数据,不提取附属设施数据。在遇有公路桥、人行桥、隧道等使道路表示中断时,应在断开处添加线段使道路表示完整。

表2-3 交通数据提取示例

21.2.3.4 境界与政区数据提取方法应符合以下要求,提取示例见表2-4。

1、国界提取边界数据;

2、省、自治区、直辖市界,地区、自治州、盟、地级市界以及县、自治县、旗、县级市、区界提取边界数据,并以本级行政区域政府所在地作为空间位置点增加代表点。在遇有以其他线状要素作为边界表示时(例如河流中心线、道路中心线等)还应提取该

线状要素的相应部分,保证本级行政区域境界的完整。

表2-4 境界数据提取示例

21.2.3.5 植被与土质数据提取方法应符合以下要求,提取示例见表2-5。

1、植被提取农林用地和城市绿地的地类界数据。在遇有地类界表示不完整时,还应提取可作为地类界的其他要素的部分线段数据(例如道路边线、河流边线等),保证农林用地和城市绿地地类界的表示完整。在遇有多种细分地类界相连时,应进行同一大类内的地类界合并,例如耕地、园地、林地等统一合并为农林用地,人工绿地、花坛等统一合并为城市绿地。

2、土质提取盐碱地、小草丘地、裸土地和石砾地的地类界数据。在遇有地类界表示不完整时,还应提取可作为地类界的其他要素的部分线段数据(例如道路边线、河流边线等),保证土质地类界的表示完整。在遇有多种细分地类界相连时,应进行同一大类内的地类界合并.例如沙砾地、石块地、残丘地等统一合并为石砾地。

表2-5 植被数据提取示例

21.2.3.6 地名数据提取方法应符合以下要求:

1、行政区域名提取注记数据,包括注记点位置和名称; 2、街巷名提取注记数据,包括注记点位置和名称; 3、小区名提取注记数据,包括注记点位置和名称;

4、标志物名和兴趣点名提取注记数据,包括注记点位置和名称, 5、门(楼)址提取点位和名称数据。

21.3 地名地址数据扩充

21.3.1 扩充内容

公共平台数据集应在数据提取的基础上,扩充地名/地址及地理编码,包括行政区域地名地理编码、街巷或小区名地理编码、标志物名或兴趣点名或门(楼)址地理编码。 21.3.2 行政区域地名地理编码

1、在建成区、规划区和城乡结合部范围内扩充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边界时,应根据政府或主管部门认定的分界线,如道路街巷的中线或边线、河流的中线或边线,基于不小于1:2 000的地形图数据或不低于 lm分辨率的正射影像,确定辖区范围边界线,并选定本级政府办公所在地对应图形中心点为该行政区域代表点,读取代表点的平面位置坐标,按CH/Z 9002-2007《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地名/地址分类、描述及

编码规则》编码。

2、在城市其他地区内扩充乡镇、行政村边界时,应根据政府或主管部门认定的分界线,如道路、田埂的中线或边线、河流的中线或边线,基于不小于1:10 000的地形图数据或不低于5m分辨率的正射影像,确定辖区范围边界线,并选定本级政府办公所在地对应图形中心点为该行政区域代表点,读取代表点的平面位置坐标,按CH/Z 9002-2007《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地名/地址分类、描述及编码规则》编码。 21.3.3 街巷或小区名地理编码

城市建成区、规划区和城乡结合部范围内的街巷、小区以及城市其他地区的自然村应选择对应图形中心点作为代表点,读取该代表点的平面位置坐标,按CH/Z 9002-2007《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地名/地址分类、描述及编码规则》编码。 21.3.4 标志物名、兴趣点名或门(楼)址地理编码

标志物名选用标志物对应实体几何中心点作为代表点,兴趣点名选用兴趣点对应的实体几何中心点或其特征点作为代表点,门(楼)址选用门(楼)牌位置点作为代表点,读取该代表点的平面位置坐标,按CH/Z 9002-2007《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地名/地址分类、描述及编码规则》编码。

21.4 数据重组

21.4.1 数据分层

公共平台数据分层见表2-6。

表2-6 数据分层

大类 亚类图层名 常年河_面 常年河_边线 常年河_线 湖泊_面 水系数据 湖泊_边线 池塘_面 池塘_边线 水库_面 水库_边线 层名代码 HYD_CNH_M HYD_CNH_BX HYD_CNH_X HYD_HP_M HYD_HP_BX HYD_CT_M HYD_CT_BX HYD_SK_M HYD_SK_BX 表达模型 面 线 线 面 线 面 线 面 线 描述和说明 边线为面层水涯线,以下类同 单线河

干渠_面 干渠_边线 干渠_线 堤_面 堤_边线 街区_面 街区_边线 一般房屋_面 一般房屋_边线 HYD_GQ_M HYD_GQ_BX HYD_GQ_X HYD_T_M HYD_T_BX REA_JQ_M REA_JQ_BX REA_YBFW_M REA_YBFW_BX REA_JDFW_M REA_JDFW_BX REA_TYC_M REA_TYC_BX ROA_TL_X 面 线 线 面 线 面 线 面 线 面 线 面 线 线 面 线 线 面 线 线 线 仅适应于1:10000比例尺数据 居民地数据 简单房屋_面 简单房屋_边线 体育场_面 体育场_边线 铁路_线 仅适应于1:500至1:2000比例尺数据 仅适应于1:10000比例尺数据 城际公路_面 城际公路_边线 城际公路_中心线 城市道路_面 城市道路_边线 交通数据 ROA_CJGL_M ROA_CJGL_BX ROA_CJGL_ZXX ROA_CSDL_M ROA_CSDL_BX ROA_CSDL_ZXX ROA_XCDL_X ROA_XCDL_M ROA_CXDL_BX ROA_QL_M ROA_QL_BX ROA_SD_M 城市道路_中心线 乡村道路_线 乡村道路_面 乡村道路_边线 桥梁_面 桥梁_边线 隧道_面 面 线 面 线 面 仅适应于1:500至1:2000比例尺数据

隧道_边线 渡口_线 植被与土质数据 ROA_SD_BX ROA_DK_X VEG_CSLD_M VEG_CSLD_BX BOU_SJ_M BOU_SJ_BX BOU_SJ_D BOU_DSJ_M BOU_DSJ_BX BOU_DSJ_D BOU_XJ_M BOU_XJ_BX BOU_XJ_D BOU_XZJ_M BOU_XZJ_BX BOU_XZJ_D BOU_CJ_M BOU_CJ_BX BOU_CJ_D 线 线 面 线 面 线 点 面 线 点 面 线 点 面 线 点 面 线 点 点 城市绿地_面 城市绿地_边线 省界_面 省界_边线 省界_点 地级市界_面 地级市界_边线 地级市界_点 县区界_面 行政区域数据 县区界_边线 县区界_点 乡镇界_面 乡镇界_边线 乡镇界_点 村界_面 村界_边线 村界_点 仅适应于1:500至1:2000比例尺数据 地名地址 地名地址 21.4.2 数据属性结构

表2-7 各类要素面、线属性结构

层名代码 HYD_CNH_M HYD_HP_M HYD_CT_M HYD_SK_M HYD_GQ_M HYD_T_M REA_JQ_M REA_YBFW_M REA_JDFW_M

字段名称 字段代码 字段类型 字段长度 小数位数 标识码 BSM 长整型 8 要素代码 CODE 字符型 8

REA_TYC_M ROA_TL_X ROA_CJGL_M ROA_CSDL_M ROA_CSDL_ZXX ROA_XCDL_M ROA_QL_M ROA_SD_M VEG_CSLD_M 要素名称 NAME 字符型 60 2、城际公路中心线属性结构

层名代码 ROA_CJGL_ZXX 字段名称 标识码 要素代码 要素名称 道路线路编号 公路技术等级代码 字段代码 BSM CODE NAME RN RCLASS 字段类型 长整型 字符型 字符型 字符型 字符型 字段长度 8 8 60 10 10 小数位数 表2-8 各类要素边线属性结构

层名代码 HYD_CNH_BX HYD_CNH_X HYD_HP_BX HYD_CT_BX HYD_SK_BX HYD_GQ_BX HYD_GQ_X HYD_T_BX REA_JQ_BX REA_YBFW_BX REA_JDFW_BX REA_TYC_BX ROA_CJGL_BX ROA_CSDL_BX ROA_XCDL_X ROA_CXDL_BX ROA_QL_BX ROA_SD_BX ROA_DK_X VEG_CSLD_BX

字段名称 字段代码 字段类型 字段长度 小数位数 标识码 BSM 长整型 8 要素代码 CODE 字符型 8

BOU_SJ_BX BOU_DSJ_BX BOU_XJ_BX BOU_XZJ_BX BOU_CJ_BX 表2-9 行政区点、面属性结构

层名代码 字段名称 标识码 要素代码 行政区代码 字段代码 BSM CODE XZQDM 字段类型 长整型 字符型 字符型 字段长度 10 10 12 小数位数 BOU_SJ_M BOU_SJ_D BOU_DSJ_M BOU_DSJ_D BOU_XJ_M BOU_XJ_D BOU_XZJ_M BOU_XZJ_D BOU_CJ_M BOU_CJ_D 行政区名称 XZQMC 字符型 100 表2-10 地名/地址点属性结构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字段名称 地址名称 地址代码 纵坐标 横坐标 地址采集时间 地址命名时间 地址停止使用时间 地理实体名称 地理实体标识码 地址分类代码 行业类别 字段代码 ADDNAME ADDCODE X Y COLDATE NAMDATE ENDDATE NAME ENTIID CLASID CLASS 字段类型 字符型 字符型 浮点型 浮点型 日期型 日期型 日期型 字符型 字符型 字符型 字符型 字段长度 200 30 12 12 8 8 8 200 200 200 15 小数位数 3 3 21.4.3 属性项值域

1.要素代码

要素代码由基本码与图形代码组成。

基本码:依据《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3923—2006)。

图形代码:在原要素代码后加一位数字,“1”为点要素、 “2”为线要素、“3”为

面要素、“4”为辅助制图要素的图形代码。

2. 地址分类代码:参照GB/T 18521—2001《地名分类与类别代码编制规则》。 3. 行业类别:参照GB/T 24354—2009《公共地理信息通用地图符号》。 21.4.4 拓扑化处理

21.4.4.1 拓扑化处理包括点对象、线对象和拼接处理。拓扑化处理示例见表7。 21.4.4.2 对象的处理包括重复点、伪节点、冗余点的判别和删除。

1、重复点:当同一层中的两点要素之间的距离小于设定的容限值时判别为重复点,应直接进行删除处理;

2、伪节点:当一条折线或线段的端点与另一条折线或线段的端点有重合,且重合处这两个端点在容限值内同时存在时判别为伪节点,应将两条折线或线段进行拓扑合并,删除伪节点;

3、冗余点:当折线上某点附近存在两个点号不同的顶点,且两个顶点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容限值时,该两个顶点之一判别为冗余点,应直接删除。 21.4.4.3 线对象的处理包括悬线、重复线的判别和处理。

1、悬线:带有悬节点的折线或线段称为悬线,按照悬线长度分为短悬线和长悬线两种。短悬线指长度小于指定容限值的悬线;长悬线指长度大于指定容限值、且沿悬节点方向延伸指定的容限长度后可与其他线对象相交的悬线。短悬线的处理方法是在一定容限范围内直接删除;长悬线的处理方法是将长悬线延伸到另一条相邻线的临近节点上或线段中间处。

2、重复线:当同一层中的两个线对象包括节点在内的全部顶点两两重叠时判别为重复线,直接进行删除处理。

21.4.4.4 拼接处理包括同一比例尺内数据的图幅拼接和不同比例尺间数据的一致性匹配集成处理。同一比例尺内数据拼接时,可以采用平均法、强制法、优化法,或者多种方法结合的方式进行,拼接后应保证接边对象几何和属性信息均完整一致。不同比例尺间数据拼接时,应以高精度的数据为准。拼接后应保证同一实体的唯一性。

4、 拓扑化处理示例

21.4.5 实体化处理

1、实体化处理应符合2至9条的要求。实体化处理示例见表8。 2、水系数据(不含单线河)构面,单线河用完整线表达。 3、居民地数据构面。

4、交通数据中的铁路和单线乡村道路用完整线表达,其余双线路构面。 5、植被与土质数据构面。

5、 实体化处理示例

22 质量保证体系

1.实行项目负责制,技术设计、实施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处理都选定具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负责,严把质量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严格按照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程序进行,做好各项检查记录工作。

2.产品实行二级检查一级验收制。过程检查由分院专职检查员承担,最终检查由院质量科负责实施,验收工作由任务委托单位组织实施,或委托具有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验收。

3.各级检查、验收工作必须独立进行,不得省略或代替。

23 上交资料 23.1 上交资料清单

数据资料 1 2 3 4 5 6 7 1:500 DLG公共平台数据集 1:2000 DLG公共平台数据集 1:10000 DLG公共平台数据集 1:2000正射影像图(DOM) 数据集 1:10000正射影像图(DOM) 数据集 1:10000数字高程模型(DEM) 数据集 地名/地址数据库 文档资料 1 2 3 4 专业设计书 技术总结 最终检查报告 验收报告 1本 1本 1本 1套 1套 1套 1套 1套 1套 1套 1套

第三部分 专题数据库

24 专题数据建设概况

根据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设计书要求,本次专题数据建设主要内容为城市三维立体建模及主要街道街景数据采集。根据****市实际情况,****市国土资源局决定对市政府片区、火车站片区进行三维数字城市建模,对城市主要街道进行街景数据采集。

24.1 项目范围

(1)市政府片区:范围面积约10平方公里; (2)火车站片区:范围面积约平方公里。

(3)街景数据采集路线三维建模区及附近建成区域城市主次干道,线路长度约80公里。

25 已有资料情况

(1)****市国土资源局提供的作业范围内第二次土地调查1:500地形图数据; (2)本项目其它工序生产的正射影像图及数字高程模型。

26 作业依据

(1)《城市三维建模技术规范》(CJJ/T 157-2010) (2)《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 1002-95) (3)《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CH 1003-95)

27 技术流程

****市三维模拟数字城市通过地形模型与建筑模型的叠加来展现。利用航空相片,通过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制作数字地面高程模型及正射影像,两者通过应用系统的叠加套合,形成地形模型;建筑模型通过多边形建模和纹理贴图的方法制作,地形模型和建筑模型通过统一的坐标系统,融入到应用平台下,展现一个虚拟的三维城市。三维城市模型数据生产的内容包括:三维模型数据、地形模型数据(由高

分辨率正射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构成)。

三维模型数据制作总体流程如下:

28 三维建模技术要求 28.1 坐标系统

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中央子午线113°08′),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28.2 建模类型

1、测区内标志性建筑物、主要企事业单位主楼等建立标准模型,建模要求: (1)模型准确反映建筑的立面、屋顶结构形式及附属设施等细节;

(2)模型的外轮廓按提供的1:500地形图DWG数据制作,与实际物体位置偏差不超过0.5m;

(3)模型使用的纹理材料与建筑外观基本保持一致,反映出纹理的图案、色调、透明度等,区别出砖、木头、玻璃等不同质地。

2、其余建筑物建立基础模型,建模要求:

(1)基础模型依据地形图上的形状及高度,通过拉伸等方法形成,并赋予合适的纹理;

(2)模型的位置与实际物体偏差不超过1.2m;

(3)模型的屋顶反映出坡屋顶、平屋顶、穹顶等屋顶结构形式,屋面上较小的梯间等结构可以不表示,或从航片提取纹理代替;

(4)基础模型使用的纹理材料色调图案与建筑外观相似。

(4)旧的小区不能体化城市整体风貌可适当放宽要求,并加以美化。

(5)成片民房效果不明显,且难以体现城市的发展,内部可按体块模型标准进行建模,体现房屋高低差异,根据航片影像表示平顶、人字顶结构,纹理从标准纹理库中选取。

28.3 建筑物建模技术要求

28.3.1 建模范围

(1)实体模型的建筑物是指永久性建筑,含与建筑相连的台阶、雨棚、阳台、飘窗、永久性装饰、人字型屋顶、屋顶架子(方柱状或圆柱形)、柱子等建筑物附属物;

附属物根据其大小以模型或纹理的形式体现。

(2)在建、在修整建筑物只建模不贴纹理;

(3)活动房屋、临时性建筑、拟于近期拆迁或正在拆迁的建筑物不建模; (4)标志性建筑、风貌与文物保护建筑、次干道以上临街的重要公共建筑(如政府大楼、学校教学楼、医院主楼等),以及高层建筑物(大于15层)按标准模型建模要求建模;一般建筑物(如住宅楼、工业建筑、非临街建筑等)按基础模型建模要求建模(大型住宅区内部建筑可以在此标准上适当放宽);

(5)一层私自搭建的平房不建模;

(6)建筑物附属物女儿墙、房檐、台阶等较长较宽,三维效果明显的需要建模。通常情况下,女儿墙按宽30cm,高50cm(平房女儿墙高30cm);台阶按阶高15cm,宽30cm进行建模。对与建筑物相连的较高较长的台阶进行建模,3阶以下(包括3阶)且长度小于6米的不建模。室外楼梯或大于5阶的台阶可不按实际台阶数量建模,台阶高度、宽度按常规尺寸即可;

(7)平房区临街建筑物按现状建模;非临街建筑物要求表现门、窗,按区域主题色调贴图,结构合理即可。 28.3.2 技术要求

(1)模型数据统一以“米”为计量单位;

(2)模型制作必须使用捕捉工具,禁止产生漏缝模型或重叠闪烁现象;

(3)禁止使用镜像工具,如有镜像物体必须使用XFORM工具,再使用NORMAL翻转法线,避免镜像物体导入平台后模型偏移、飞出或轴心点错误现象;

(4)一般圆柱用6段或8段表示,复杂的或直径较大的圆柱用12段表示。 28.3.3 纹理格式、大小、色调和精度要求

(1)纹理格式:JPG、PNG(透明纹理);

(2)纹理长、宽均为2的n次幂像素值。纹理大小在16~512之间,禁止使用超过512×512尺寸的超大纹理。

(3)纹理色调尽量采用光线明亮状态下的地物表面的色调(在外业采集纹理时,相机偏色应调整成自然色),要求纹理清晰(提高对比度、锐化处理),色调均衡(同一建筑物各面的色调须统一),色彩美观、明亮、柔和。不得使用纯色或近似纯色(特别是纯白色)、暗色调的纹理贴图;避免接缝处纹理明暗差别太大。同一建筑玻璃颜色基本一致,原则

上不出现同一建筑物多种玻璃色调的现象;

(4)尽量使用正前方拍摄的数码照片制作纹理贴图;重要纹理与实际一致,纹理贴图所表现的建筑特征(如门、窗、建筑层高等),保持其数量无明显错误、大小比例协调。标志性文字(如政府部门、大型企事业单位、商业楼、公共建筑的名称)与实际一致;建筑物屋顶部分(平面屋顶、坡屋顶、瓦屋顶等),原则上参考航片使用纹理库中近似的屋顶面纹理贴图; 28.3.4 纹理贴图

(1)除在建或在修整建筑模型外,模型面应贴图;

(2)临时性门面牌、居民楼下面的小门面牌或较破旧的门面牌可以舍去,不贴纹理;

(3)有线条墙面纹理(如窗户之间、砖之间)贴图时注意每个交接面线条结合正常,不要出现纹理线条错位现象;

(4)现状照片上文字不完整且无法判断的广告牌不必建模、贴图;

(5)透空纹理在PS中进行修减白边处理,以防止在虚拟现实平台中透空纹理出现白边。(栏杆、文字招牌等)。 28.3.5 公共材质

(1)屋顶水泥材质、瓦片、常用白色墙面等采用《公共纹理库中纹理》; (2)白色墙面的深灰、浅灰、灰白三类明度贴图采用公共纹理库的贴图素材,明度最亮不能超过灰白贴图,最深不能超过深灰贴图。

为减少系统开销,尽量对模型数据大小进行优化控制:

MAX 7层以下居住建筑 7层以上居住建筑 公共建筑 6层以下 公共建筑 6层以上 面数限制 1700 3000 3500 5000 材质球纹理数控制 20 28 22 35 28.4 地形模型技术要求

(1)地形模型的制作包括正射影像图和数字高程模型,利用航空相片,通过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制作,两者通过应用系统的叠加套合,形成地形模型。

(2)正射影像图地面分辨率为0.2米,数据格式为TIF影像+TFW位置文件。数字高程模型格网间隔为2米,数据格式为BIL格式。其生产流程及具体要求参见参见本设

计书和节;在此基础上,按应用系统对三维展现的要求对数字高程模型数据进行修整,防止出现建筑物飞离地面或陷入地表的情况。

28.5 后期处理

(1)对影响整体效果的纹理进行局部处理,保证画面和谐统一; (2)将建筑模型合并,检测模型是否有冲突并修改; (3)检测最终整体效果,是否有过亮或过暗纹理并修改;

(4)检测最终整体效果,是否有纹理颜色太艳、对比太强与整体色调不一致; (5)对整体偏灰建筑、模糊建筑进行PS曲线、锐化批处理;

28.6 数据分块

整个测区分为两大块(市政府片区为一区,火车站片区为二区),再沿道路分成若干小片区域并统一命名(A、B、C、…)。

28.7 数据命名规则

28.7.1 模型名称命名

建筑模型名称命名:建筑物模型以“1(一区)+子区域代码(A、B、C、…)-建筑物编号”命名,如1A-1、1A-2、1A3…,原则上一栋建筑为一个物体。 28.7.2 纹理名称命名

纹理命名不能重名,尤其PNG和JPG格式的务必注意,不能重名。 纹理名称命名以分区号加自编序号,如 1A-2-01、1A-2-02、1A-2-03… 28.7.3 MAX提交文件名称命名

(1)单体MAX提交文件命名(单体建筑):建筑物MAX文件以“1+子区域代码 + 建筑物编号”命名,如1A、1A…

(2)整体MAX提交文件命名(地形+建筑):以“1+子区区域代码”命名,如某一区片为A的区块,命名为“1A.max”、“” …

29 街景数据

采用Point Grey公司的LadyBug3全景相机(车载)进行街景数据采集,并可同步接收NEMA GPS信息。系统采用6个高清CCD传感器(5台分布在侧面,1台在顶部),能够实时完成6个CCD的图像采集、处理、拼接和校正等工作,得到整个全景360°的图像和可旋转观测角度的球面图像。

29.1 数据采集范围

(1)三维建模范围内城市主次干道。 (2)****大道、建设北路、红旗路、响田路。 线路设计示意图如下:

29.2 基本要求

(1)因影像数据量大,采用无明显质量损耗JPEG压缩采集方式,图像范围覆盖设计线路。

(2)按每条线路组织数据,数据提交格式为PGR文件。

30 三维模型质量控制

数据质量检查在整个数据生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据质量检查的内容是否全面、检查方法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整个数据质量。数据质量控制的内容包括3大类数据,分别是底图数据比对、模型数据检查、地形数据检查。

30.1 底图数据的比对及处理

(1)作业范围内第二次土地调查1:500地形图数据和其它工序生产的正射影像图,是本次建模的基础数据,并作为外业的工作底图。首先检查数据的可靠性、现势性。

(2)检查数据的坐标系统是否一致。

(3)室内检查1:500地形图数据与正射影像数据是否一致,是测量错误还是地物已发生变化。

(4)在外业调查与纹理采集中,检查外业实地检查数据的正确性及地物变化。 (5)模型制作时以1:500地形图为基础,地物变化时适当放宽要求参照正射影像制作,必要时采用航测方法对变化区域进行补测后再进行模型制作,若地物变化太大,无底图数据也无正射影像数据,难以制作出符合要求的模型时,则不进行制作。

30.2 内业模型制作及贴图质量控制

(1) 模型制作前,检查外业采集的相片是否完整,清晰。 (2) 检查模型的坐标系统是否与设计一致。 (3) 数据是否完整,模型制作是否有遗漏。

(4) 数据文件的命名是否合符要求,纹理图片的尺寸是否控制在16~512之间。 (5) 检查模型的纹理是否清晰、色调是否均衡。

(6) 分片检查模型的整体效果。

30.3 地形数据质量控制

地形模型数据采用0.2米高分辨率正射影像图和2m×2m格网间距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在应用平台下集成。其基本要求包括:

(1) 坐标系统是否一致,且符合设计要求。 (2) 分辨率或格网间距是否按设计要求; (3) 数据是否正确裁剪;

(4) 相邻图幅之间是否有裂缝存在; (5) 相邻DOM图幅是否保持一致的色调

(6) 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是否是经过编辑并表达了地表变化特征的地形表面数据。

在采集地形特征点的过程中,当人工地物与地形相切,调整特征点使其切于地形变化处,避免在三维建模过程中发生三维地物切入地表以下的情况。

31 成果检查验收

(1)单个编号模型验收(包括后期外业实地检查、验收); (2)区片整体效果验收(包括后期外业实地检查、验收)。 具体验收标准根据设计书上述制作要求。

32 成果资料上交

(1)测区分片示意图(电子文档+打印); (2)分片区的模型文件*.max;(电子文档) (3)分片区的纹理文件*.jpg;(电子文档) (4)全景街景线路示意图(电子文档);

(5)按线路组织的街景PGR数据一套(电子文档)。

附 件

附件1 数字****1:2000 DOM、DEM、DLG范围图 附件2 公共地理框架数据要素分类代码表

分类代码 2101012 2101013 2101014 2301013 2301014 2301023 2301024 2401013 2401014 2202012 2202013 2202014 2701013 2701014 2701023 2701024 3102003 3102004 3103003 3103004 3110003 要素名称 地面河流 地面河流 地面河流 湖泊 湖泊 池塘 池塘 水库 水库 干渠 干渠 干渠 干堤 干堤 一般堤 一般堤 街区 街区 单幢房屋、普通房屋 单幢房屋、普通房屋 简单房屋 图层代码 HYD_CNH_X HYD_CNH_M HYD_CNH_BX HYD_HP_M HYD_HP_BX HYD_CT_M HYD_CT_BX HYD_SK_M HYD_SK_BX HYD_GQ_X HYD_GQ_M HYD_GQ_BX HYD_T_M HYD_T_BX HYD_T_M HYD_T_BX REA_JQ_M REA_JQ_BX REA_YBFW_M REA_YBFW_BX REA_JDFW_M 几何特征 线 面 线 面 线 面 线 面 线 线 面 线 面 线 面 线 面 线 面 线 面 备注

分类代码 3110004 3404013 3404014 3404023 3404024 3404033 3404034 3404073 3404074 4101012 4101022 4101032 4102012 4102022 4103054 4201012 4201013 4201014 4201022 4201023 4201024 要素名称 简单房屋 有看台露天体育场 有看台露天体育场 高尔夫球场 高尔夫球场 体育馆 体育馆 体育场 体育场 单线标准轨铁路 复线标准轨铁路 建设中铁路 单线窄轨铁路 复线窄轨铁路 火车站边线 G建成高速公路 G建成高速公路 建成高速公路 G建筑中高速公路 G建筑中高速公路 建筑中高速公路 图层代码 REA_JDFW_BX REA_TYC_M REA_TYC_BX REA_TYC_M REA_TYC_BX REA_TYC_M REA_TYC_BX REA_TYC_M REA_TYC_BX ROA_TL_X ROA_TL_X ROA_TL_X ROA_TL_X ROA_TL_X ROA_TL_X ROA_CJGL_ZXX ROA_CJGL_M ROA_CJGL_BX ROA_CJGL_ZXX ROA_CJGL_M ROA_CJGL_BX 几何特征 线 面 线 面 线 面 线 面 线 线 线 线 线 线 线 线 面 线 线 面 线 备注

分类代码 4201032 4201033 4201034 4201042 4201043 4201044 4202012 4202013 4202014 4202022 4202023 4202024 4202032 4202033 4202034 4202042 4202043 要素名称 G建成公路1~4等 G建成公路构面1~4等 建成公路(1~4等) G建筑中公路1~4等 G建筑中公路1~4等 建筑中公路(1~4等) S建成高速公路 S建成高速公路 建成高速公路 S建筑中高速公路 S建筑中高速公路 建筑中高速公路 S建成公路1~4等 S建成公路构面1~4等 建成公路(1~4等) S建筑中公路1~4等 S建筑中公路图层代码 ROA_CJGL_ZXX ROA_CJGL_M ROA_CJGL_BX ROA_CJGL_ZXX ROA_CJGL_M ROA_CJGL_BX ROA_CJGL_ZXX ROA_CJGL_M ROA_CJGL_BX ROA_CJGL_ZXX ROA_CJGL_M ROA_CJGL_BX ROA_CJGL_ZXX ROA_CJGL_M ROA_CJGL_BX ROA_CJGL_ZXX ROA_CJGL_M 几何特征 线 面 线 线 面 线 线 面 线 线 面 线 线 面 线 线 面 备注

分类代码 要素名称 1~4等 图层代码 几何特征 备注 4202044 4202052 4202053 4202054 4202062 4202063 4202064 4203012 4203013 4203014 4203022 4203023 4203024 4204002 4204003 4204004 4204012 4204013 4204014 4205002 4205003 建筑中公路(1~4等) S建成公路9等 S建成公路9等 建成公路(9等) S建筑中公路9等 S建筑中公路9等 建筑中公路(9等) X建成公路 建成公路 建成公路 X建筑中公路 X建筑中公路 建筑中公路 X建成乡道 乡道(建成) 乡道(建成) 建筑中乡道 乡道(建筑中) 乡道(建筑中) S建成专用公路 X建成专用公路 ROA_CJGL_BX ROA_CJGL_ZXX ROA_CJGL_M ROA_CJGL_BX ROA_CJGL_ZXX ROA_CJGL_M ROA_CJGL_BX ROA_CJGL_ZXX ROA_CJGL_M ROA_CJGL_BX ROA_CJGL_ZXX ROA_CJGL_M ROA_CJGL_BX ROA_CJGL_ZXX ROA_CJGL_M ROA_CJGL_BX ROA_CJGL_ZXX ROA_CJGL_M ROA_CJGL_BX ROA_CJGL_ZXX ROA_CJGL_M 线 线 面 线 线 面 线 线 面 线 线 面 线 线 面 线 线 面 线 线 面

分类代码 4205004 4205012 4205013 4205014 4206002 4206003 4206004 4302002 4302003 4302004 4303002 4303003 4303004 4303012 4303013 4303014 4304002 4304003 4304004 4305012 4305013 4305014 4305022 4305023 要素名称 建成专用公路 X建筑中专用公路 建筑中专用公路 建筑中专用公路 匝道(中心线) 匝道(连接道、交换道) 匝道(连接道、交换道) 快速路 快速路 快速路 高架路 高架路 高架路 高架快速路 高架快速路 高架快速路 引道 引道 引道 街道主干道 街道主干道 街道主干道 街道次干道 街道次干道 图层代码 ROA_CJGL_BX ROA_CJGL_ZXX ROA_CJGL_M ROA_CJGL_BX ROA_CJGL_ZXX ROA_CJGL_M ROA_CJGL_BX ROA_CSDL_ZXX ROA_CSDL_M ROA_CSDL_BX ROA_CSDL_ZXX ROA_CSDL_M ROA_CSDL_BX ROA_CSDL_ZXX ROA_CSDL_M ROA_CSDL_BX ROA_CSDL_ZXX ROA_CSDL_M ROA_CSDL_BX ROA_CSDL_ZXX ROA_CSDL_M ROA_CSDL_BX ROA_CSDL_ZXX ROA_CSDL_M 几何特征 线 线 面 线 线 面 线 线 面 线 线 面 线 线 面 线 线 面 线 线 面 线 线 面 备注

分类代码 4305024 4305032 4305033 4305034 4401002 4401003 4401004 4503013 4503014 4506013 4506014 4506023 4506024 4905022 4905042 6301001 6301003 6301004 6401001 6401003 6401004 6501001 6501003 6501004 6601001 6601003 要素名称 街道次干道 街道支线 街道支线 街道支线 机耕路 机耕路 机耕路 单层桥 单层桥 火车隧道 火车隧道 汽车隧道 汽车隧道 汽车渡口 汽车徒涉场 省行政区域 省行政区域 省行政区域 地级行政区域 地级行政区域 地级行政区域 县级行政区域 县级行政区域 县级行政区域 乡镇级行政区域 乡镇级行政区域 图层代码 ROA_CSDL_BX ROA_CSDL_ZXX ROA_CSDL_M ROA_CSDL_BX ROA_XCDL_X ROA_XCDL_M ROA_CXDL_BX ROA_QL_M ROA_QL_BX ROA_SD_M ROA_SD_BX ROA_SD_M ROA_SD_BX ROA_DK_X ROA_DK_X BOU_SJ_D BOU_SJ_M BOU_SJ_BX BOU_DSJ_D BOU_DSJ_M BOU_DSJ_BX BOU_XJ_D BOU_XJ_M BOU_XJ_BX BOU_XZJ_D BOU_XZJ_M 几何特征 线 线 面 线 线 面 线 面 线 面 线 面 线 线 线 点 面 线 点 面 线 点 面 线 点 面 备注

分类代码 6601004 6701001 6701003 6701004 8200003 8200004 要素名称 乡镇级行政区域 村级行政区域 村级行政区域 村级行政区域 城市绿地 城市绿地 图层代码 BOU_XZJ_BX BOU_CJ_D BOU_CJ_M BOU_CJ_BX VEG_CSLD_M VEG_CSLD_BX 几何特征 线 点 面 线 面 线 备注

附件3 地址分类代码表

大类 中类 小类 分类说明 河流 1211 1212 121 1213 1215 1216 1217 1219 水系 122 河源 河谷 河滩 河湾 河口 三角洲 其他 湖泊 陆地岛屿 1231 123 1232 1233 1239 125 126 129 131 132 洲、河岛 湖岛 矶 其他 瀑布 泉 其他 平原 盆地 丘陵山地 陆地地形 134 1343 1344 1345 山坡 山峰 山 1341 1342 山口、关 山谷 细分类 包括沙洲、江心洲等 包括低地、洼地 包括垭口 包括谷地 包括山麓、山崖 包括山顶、山梁 包括火山 备注 包括江、河、溪、沟、水等 包括峡谷 包括河滩

大类 中类 小类 1346 1349 分类说明 山体 其他 其他 细分类 备注 包括山系、山脉 我国的地区 我国的地级市 自治州 内蒙古自治区 县 县级市、市辖区 自治县 旗、林区、工农区、特区 乡 镇 民族乡 苏木等 街道办事处辖区 139 1391 洞穴 二级行政区域 行政区域及其他区域 2133 2134 213 2132 2131 普通型二级行政区域 城市型二级行政区域 自治型二级行政区域 特殊型二级行政区域 三级行政区域 2141 2142 2143 行政区域及其他区域 2151 2152 215 2153 2154 2159 2144 普通型三级行政区域 城市型三级行政区域 自治型三级行政区域 特殊型三级行政区域 214 四级行政区域 普通型四级行政区域 城市型四级行政区域 自治型四级行政区域 特殊型四级行政区域 其他

大类 中类 小类 分类说明 细分类 备注 区域性群众自治组织辖区 216 2161 2162 农村区域性自治组织辖区 城市区域性自治组织辖区 村民委员会辖区 居民委员辖区 包括油田、煤田等 指城镇居民点内部的区片,包括居民小区 地级市 县、市辖区 乡、镇、街道办事处 村级 包括自然村、片村、庄、集等 指工矿区中的居民点 农、林、牧场居民点

非行政区域 2171 2172 2173 217 2174 2175 2176 2177 矿区 农、林、牧、渔区 工业区、开发区 边贸区、口岸 军事区 地片 区片 城镇居民点 2213 居民点 221 2214 2215 2219 222 223 居民点 224 农、林、牧场等 2241 2242 农场 林场 二级行政区域首府 三级行政区域首府 四级行政区域首府 其他 农村居民点 工矿点

大类 中类 小类 2243 2249 分类说明 牧场 其他 水上运输 细分类 备注 2311 2312 231 2313 2314 2315 2319 锚地 海港 河港 船闸、升船机站 渡口 其他 公路运输 包括泊地 2321 232 具有地名意义的交通运输设施 233 2331 2332 2333 2339 2322 2323 2329 公路 长途汽车站 收费站 其他 铁路运输 铁路 火车站 道口 其他 包括里程标志处 包括地铁、轻轨、有

航空与管道运输 2341 234 2342 2343 2349 航空港 管道 管站 其他 城镇交通运输 235 2351 2352 道路、街巷 有轨交通线路

大类 中类 小类 分类说明 细分类 备注 轨电车等 包括电车、汽车、地2353 2354 2359 公交交通车站 停车场 其他 铁等各类公共交通车站 包括公、铁、立交、过街等各类桥梁 包括涵洞、城镇内部地下通道等 包括边境检查站 包括公路出入口 包括人工湖

交通运输附属设施 2361 桥梁 2362 具有地名意义的交通运输设施 236 2363 2364 2365 2366 2367 2369 隧道 道班 检查站 环岛、路口 加油站 灯塔、导航台 其他 其他 239 2391 2399 索道、扶梯 其他 井 蓄水区 241 具有地名意义水利、电力、通信设施 242 2423 2424 2425 2426 2421 2422 池塘 海塘 水库 蓄洪区 泻洪区 灌区

大类 中类 小类 2429 分类说明 其他 堤堰 细分类 A.2.17.5 A.2.17.7 A.2.4.1 A.2.4.1.1 A.2.4.1.2 A.2.4.1.3 备注 2441 2442 244 2443 2444 2445 2449 245 海堤 河堤 湖堤 闸坝 拦河坝 其他 运河 电力设施 2461 246 2462 2463 2469 输变电线路 发电站 输变电站 其他 通信设施 发电厂﹑变电站 包括卫星地面接收站 包括陵园、人物纪念馆堂等 包括古战场 包括寺、庙、教堂等 公共墓地 公园 动物园 水族馆 植物园

2471 247 2472 2479 通信线路 通信基站 其他 纪念地 具有地名意义纪念地、旅游胜地 252 251 2511 2512 2513 2519 人物纪念地 事件纪念地 宗教纪念地 其他 公园

大类 中类 小类 分类说明 细分类 A.2.4.1.4 A.2.4.1.5 A.2.4.1.6 A.2.4.1.7 A.2.4.1.8 A.2.4.3 A.2.4.3.1 备注 城市公园 郊野公园 地质公园 森林公园 湿地公园 风景名胜区 历史名胜 山岳及洞穴 水域及岛屿 生物景观 其他 自然保护区 自然生态系统 野生生物 自然遗产 世界遗产地 世界自然遗产 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世界人类口述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遗址 古墓葬 古建筑 石窟寺及石刻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其他 253 风景名胜区 A.2.4.3.2 A.2.4.3.3 A.2.4.3.4 A.2.4.3.5 A.2.4.4 A.2.4.4.1 A.2.4.4.2 A.2.4.4.3 A.2.4.2 A.2.4.2.1 A.2.4.2.3 A.2.4.2.4 254 自然保护区 259 其他 A.2.4.5.1 A.2.4.5.2 A.2.4.5.3 A.2.4.5.4 A.2.4.5.5 A.2.4.5.6 其他具有地名意义的建261 房屋 亭、台、碑、塔 262 2621 2622 亭 台

大类 筑物 中类 小类 2623 2624 2629 分类说明 碑 塔 其他 场 细分类 备注 2631 2632 263 2639 广场 体育场 A.2.3.1 A.2.3.8 A.2.3.9 体育场 赛车场 滑雪场 游乐场 高尔夫球场 赛马场﹑骑马场 包括长城等 其他 A.2.2.7 A.2.3.4 A.2.3.7 城堡、墙 2641 264 2642 2649 墙 其他 城堡 A.2.9.1 党政机关 省级(党委﹑人大﹑政协) 地市级(党委﹑人大﹑政协) 县级(党委﹑人大﹑政协) 政府机构(部门) 国家级(部委) 省级(厅门) 地市级 县级 治安消防 公安局 派出所

A.2.9.1.1 A.2.9.1.2 具有地名意义的单位 271 党政机关 A.2.9.1.3 A.2.9.2 A.2.9.2.1 A.2.9.2.2 A.2.9.2.3 A.2.9.2.4 A.2.12.1 A.2.12.1.1 A.2.12.1.2

大类 中类 小类 分类说明 细分类 A.2.12.1.3 A.2.12.2 备注 消防队 应急避险 应急避险指挥中心 应急避险场地 人民团体 社会团体 宗教团体 专业社团 图书馆 博物馆 会展中心 美术馆 综合性医院 专科医院 急救中心 康复中心 社区医疗点 科研院 科研所 高新技术研发企业 研发实验场 学校 大学 中学 小学 专业﹑职业培训学校 特殊教育学校 电视塔 新闻出版 报社 电视台

A.2.12.2.1 A.2.12.2.2 A.2.10.1 A.2.10.2 A.2.10.3 A.2.10.4 A.2.5.1 A.2.5.2 A.2.5.3 A.2.5.4 A.2.7.1.1 A.2.7.1.2 A.2.7.2 A.2.7.3 A.2.7.4 272 民间组织 具有地名意义的单位 273 事业单位 A.2.11.1 A.2.11.2 A.2.11.3 A.2.11.4 A.2.11.5 A.2.11.5.1 A.2.11.5.2 A.2.11.5.3 A.2.11.5.5 A.2.11.5.6 A.2.14.5 A.2.15 A.2.15.1 A.2.15.2

大类 中类 小类 分类说明 细分类 A.2.15.3 A.2.15.4 A.2.1.1 备注 广播电台 出版机构 宾馆﹑饭店 旅店﹑招待所 度假中心 餐馆 特色菜系餐馆 老字号餐馆 快餐店 海鲜城 饮品店 酒吧 咖啡馆 茶馆 剧院 电影院 音乐厅 录象厅 游艺室 歌舞厅 体育馆 游泳馆 网球馆 羽毛球馆 健身馆(中心) 台球馆 保龄球馆 乒乓球馆 壁球馆 垂钓中心 划船水域 射击馆 狩猎馆 商城﹑商厦 超市

274 企业 A.2.1.2 A.2.1.3 A.2.1.4 A.2.1.4.1 A.2.1.4.2 A.2.1.4.3 A.2.1.4.4 A.2.1.5 A.2.1.5.1 A.2.1.5.2 A.2.1.5.3 A.2.2.1 A.2.2.2 A.2.2.3 具有地名意义的单位 274 企业 A.2.2.4 A.2.2.5 A.2.2.6 A.2.3.2 A.2.3.3 A.2.3.5 A.2.3.6 A.2.3.10 A.2.3.12 A.2.3.13 A.2.3.14 A.2.3.15 A.2.3.16 A.2.3.17 A.2.3.18 A.2.3.19 A.2.6.1 A.2.6.2

大类 中类 小类 分类说明 细分类 A.2.6.3 A.2.6.4 A.2.6.5 A.2.6.5.1 A.2.6.5.2 A.2.6.5.3 A.2.6.5.4 A.2.6.5.5 A.2.6.5.6 A.2.6.5.7 A.2.6.6 A.2.6.6.1 A.2.6.6.2 A.2.8.1 A.2.8.2 A.2.8.3 A.2.8.4 A.2.8.5 A.2.11.5.4 A.2.13.1 A.2.13.2 A.2.13.3 备注 批发市场 农贸市场 专卖店 服装店 食品店 电器店 建材店 家具店 古玩店 字画店 书店 书城 书店 社会福利院 养老机构 儿童福利院 SOS国际儿童村 救助站 幼儿园 银行 证券公司 证券交易所 保险公司 邮政局 快递服务公司 印刷企业 电子商务中心 房屋中介公司 就业服务中心 旅行社 煤气﹑液化气站 自来水厂 棋牌室 具有地名意义的单位 企业 A.2.13.4 A.2.14.1 A.2.14.2 A.2.15.5 A.2.16.1 A.2.16.2 A.2.16.3 A.2.16.4 A.2.17.3 A.2.17.4 275 279 军事单位 其他 A.2.3.11

大类 中类 小类 分类说明 细分类 A.2.6.6.3 A.2.7.5 A.2.14.3 A.2.14.4 备注 报刊亭 药店 公共电话 网吧 公共浴室 理发店﹑美容店 垃圾处理场 公共厕所 A.2.17.1 A.2.17.2 A.2.17.6 A.2.17.8 其他 29

附件4 城市三维建模范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