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当代大学生网络流行语心理认同的调查分析

来源:化拓教育网
alHealI 理2014年4月第l2卷第2期 Journal of Campus Life&Mentth,A l2o14 V01.12。No.2 ・89・ ・调查研究・ 当代大学生网络流行语 心理认同的调查分析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41000) 王道阳徐广林 【摘要】通过自编《当代中国大学生网络流行语心理认同问卷》对2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表明: ①当代中国大学生对社会中的流行语熟悉度很高,他们对于流行语的了解主要来源于网络和与同学朋友们之间 的交流,一些流行语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以及与熟悉的同伴们交流时使用频率很高。②当代中国大学生对于流 行语的认同度很高,他们大多数认为流行语能够表达一些其他词汇无法表达的感觉,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对于 一些流行语持有喜欢并且支持的态度。也有些认为流行语毕竟不太正规,所以需要进行管理并弘扬主流文化,但 无一例外,他们都认为流行语无需进行限制使用,在某些时候,流行语还是能发挥它的魅力的。③当代中国大学生 认为流行语对他们的学习、社交、生活、成长具有两面性,既可能有好的影响,也有可能有坏的影响。影响的好坏需 要视情况而定。 【关键词】学生;语言;认同(心理学) 大学生校园流行语折射出了当代大学生的多元文化的思 福吗、席丝、XX Style、躺着也中枪、坑爹、H0ld住、走你、我再 也不相信爱情了、我能说脏话吗、逆袭、正能量、元芳,你怎么 看、舌尖上、高富帅、中国式、压力山大、赞、最美的××、接地 气。第三部分总共11个题目,其中7个单项选择,4个多项选 想,是大学生的一种社会文化心态的表征符号,反映了大学 生们的生活态度、处世哲学等ll_ 。而其中有不少流行语是来源 社会流行语 。当代中国大学生热情奔放而富有创造性和批 判性。生理、心理、认知、社会化特点使他们对于交际方式、语 言和非语言材料等语体因素的习得,形成大学阶段的共同特 征。流行语是大学生们的口头交际方式、语言与非语言材料 语体因素习得的重要标志f7]。由此看来,流行语是大学生们生 择。单项选择所涉及的问题包括使用流行语的场合、使用流 行语的感受、对待流行语的态度、流行语能否恰当地表达个体 想表达的情感、是否刻意留意身边使用的流行语、流行语在校 园中的意义以及流行语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多项选择的问 题有:在日常生活中个体使用最多的流行语、了解流行语的方 式、使用流行语的原因与流行语的特点。 1.3调查实施:在调查过程中,同一学校被试同时答卷,统一 收回问卷,使用统一指导语。 2结 果 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也是他们内在心理的侧面表现。 社会流行语不同于校园流行语,它的对象是整个社会而不仅 是大学生。校园流行语只是社会流行语的一个分支,是大学 生口语交际中未经规范化处在相当自然状态下的一种语言 现象[81。如果说研究大学生校园流行语能够更好地把握大学 校园里的文化动态【9'1o],那么研究大学生们对于社会流行语的 认同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们对社会看法以及他们 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1对象与方法 2.1 当代大学生对流行语的熟悉程度及使用频率:见表1。表 1列出了大学生使用的最多流行语的前lO个,大学生们使用 最多的前四个流行语为席丝、坑爹、高富帅和躺着也中枪,都 超过了40%。 1.1研究对象:从2所高校随机选取大一至大四年级学生 2.2当代大学生了解流行语的途径与使用流行语的语境: 当代大学生了解流行语的途径92.5%为网络,15.O%为杂志 200名,其中大一学生43名,大二学生50名,大三53名,大 四54名;男生96名,又生104名;文科艺术类95名,理工类 105名;城镇111名,农村89名。 报刊,67.5%为同学、朋友口耳相传,42.5%为影视广告媒 体,5.O%为自创,37.5%为不知道怎么就开始使用了,2.5%为 其他。流行语使用语境:“当做日常用语随口说”为42.5%,“只 在玩游戏/上网聊天,贝占吧留言时”为10.0%,“和特定的人群 交流时”为37.5%,“用于书面表达”为2.5%,“没注意过”为 7.5%。 1.2研究工具:调查研究选用自编的《当代中国大学生网络 流行语心理认同问卷》。该问卷由3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个 人情况了解、第二部分流行语熟悉程度了解、第三部分流行 语的心理调查。第二部分所选取的20个网络流行语为:你幸 基金项目: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201 1年度项目(ZC125 以上可以得出当代中国大学生了解流行语的主要途径是 网络、同学朋友口耳相传和影视广告媒体。其中网络途径占 ・90・ 校园心理2014年4月第l2卷第2期Joumal of Camous Life&MentaJ Health,Aofil 2014,Vol_12,N0.2 表1大学生对流行语熟悉程度和使用频率(%) 到了92.5%,远高于其他途径。大学生对于流行语主要是“当 作日常用语随口说”,其次是在“和特定人群交流时使用”。 2.3 当代大学生使用流行语的态度:在对待流行语的态度 很高,他们对于流行语的了解主要来源于网络和与同学朋友 们之间的交流,一些流行语在大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以及与 熟悉的同伴们交流时使用频率很高。 当代中国大学生对于流行语的认同度很高,他们大多数 认为流行语能够表达一些其他词汇无法表达的感觉,具有无 上,65.9%的大学生是喜欢并且支持的,24.4%的人认为流行 语毕竟不是很正规,所以要加强引导,弘扬主流文化。没有人 认为流行语是应该限制使用的,而对流行语抱有无所谓态度 的大学生占9.8%,可见当代大学生对于流行语的认同度还是 很高的。 2.4当代中国大学生使用流行语的动机:大家都用,我也就 跟着用了占43.9%;是个很好的表达方式,贴切地表达我的感 觉,占70.7%;使自己与周围朋友同学更亲密有共同语言,占 48.8%;新鲜好玩,本身是种乐趣,占48.8%;只是跟着潮流说 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一些流行语持有喜欢并且支持的态度。 也有些认为流行语毕竟不太正规,所以需要进行管理并弘扬 主流文化,但无一例外,他们都认为流行语无需进行限制使 用,在某些时候,流行语还是能发挥它的魅力的。 当代中国大学生认为流行语对他们的学习、社交、生活、 成长具有两面性,既可能有好的影响,也有可能有坏的影响。 影响的好坏需要视情况而定。 说,占12.2%;有些词需要斟酌才能懂,需要想象才能体会,很 过瘾的占22.0%。 3.1 当代大学生对流行语的熟悉程度及使用频率:由调查数 据可知当代中国大学生对社会流行语的熟悉度是很高的,体 当代中国大学生使用流行语的动机:觉得很好玩很新鲜 又很潮流占14.6%;觉得很贴切可以表达情绪占70.7%;不太 现了当代中国大学生虽然身在校园内学习但还是会时刻关注 社会的风气与动态。大学生作为一个活跃的群体,他们时刻 关注着社会中乃至国际中的时事,虽然活动范围只是在校园 中,但视野已开阔到了世界,他们密切关注着发生在社会中、 喜欢但是大家都说我也说占2.4%;接受不了有点反感尽量少 说占2.4%;无所谓占9.8%。结果表明当代中国大学生大多数 是接受流行语的,不接受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接受者觉得 流行语是很贴切可以表达情绪的。 流行语是否能贴切表达某些无以言表的感觉:68.3%认 世界中的事情。正因为如此,他们对于时下社会中的流行语 如此熟悉。在使用频率超过40%的流行语中,这四个词都带 着点幽默、自嘲的意味,这与大学生校园流行语有着同样的特 点【l1】。表明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幽默、乐观、积极的心态。在使用 频率低于10%的流行语中,这些词|『的不适合在生活场景中 使用,而有的流行度不高。 3.2当代大学生了解流行语的途径与使用流行语的语境:由 调查数据可知,网络途径在流行语的了解途径中占到了 92.5%,可见网络已经成了大学生了解流行语的最主要途径。 为有,14.6%认为没有,17.1%认为不清楚。结果表明当代中国 大学生绝大多数都认为流行语可以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感觉, 流行语甚至可以表达某些用其他词汇难以表达的感觉。由此 可见流行语能够得到大学生们的认同有着其特定的原因。 2.5当代大学生对流行语影响认知:可能有影响,但不知是 好是坏的,占36.59%,好的坏的影响都有的,占48.78%,毫无 影响的,占7.31%。结果显示当代中国大学生1.0%认为流行 语会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不良影响,只有不良影响的,占 6.3%,多数大学生认为流行语对他们的学习、社交、生活、成 流行语是通过人际关系进行传播,中国当代大学生在校园中 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同学与朋友,所以同学朋友口耳相传在流 行语的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影视广告媒体在当代中国 已成了大多数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在流行语的 传播中,影视广告媒体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于流行 语的使用语境,因为流行语具有其随j音=J胜,一些流行语则相对 不雅,所以在当代大学生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而交流对 长可能有影响但不知其好坏或好的坏的影响都有,7.3%认为 无影响。 3讨 论 本研究显示,当代中国大学生对社会中的流行语熟悉度 园心理2014年4月第12卷第2期Journal of Campus Life&Mental Health,April 2014,Vo1. 2 0.2 ・91・ 象则是个体所熟悉的人。 3.3当代大学生对流行语的感觉与对使用流行语的态度:调 查数据表明当代中国大学生大多数是接受流行语的,只有很 少大学生不接受流行语,接受者觉得流行语是很贴切可以表 达情绪的。而且流行语还可以表达出某些其他词汇无法表达 的感觉,由此可看出,大学生对于流行语的使用有其特定的 [2] 裴文倩.当代社会流行语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1—25. [3]曹顺娣.试论大学生流行语的形成原因Ⅲ.南昌教育学院学 报,2012,27(9):72.79. [4]夏中华.关于流行语性质问题的思考【JJ.语言文字应用,2012 (1):92—99. 原因。在对待流行语的态度上,65.9%的大学生是喜欢并且支 持的,没有人认为流行语是应该限制使用的,可见当代大学 生对于流行语的认同度还是很高的。 [5] 王如辰.大学校园流行语的特征及规范Ⅲ.白城师范学院学 报,2008,22(4):27.29,112. 【6]张丽红.大学校园流行语的模因理据分析IJJ.湖北广播电视大 学学报,2010,30(5):93.94. 3.4当代大学生对于流行语的社会影响:根据调查可知大多 数大学生认为流行语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只是不太确定流行 语影响的性质。有着极端态度的(只有好的影响和只有坏的 [7]潘世松.大学校园流行语的词语特征[J】.咸宁学院学报,2005, 25(2):81—83. [8】李少丹.大学校园流行语修辞应用论析[J1.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3(2):108.儿2. 影响)占总体的少数。一方面流行语可以贴切地表达人们的 感觉、幽默风趣地表达人们的情感,这是它受到多数人欢迎 和给人们带来好处的原因。另一方面,由于流行语的来源广 [9]朱丽娟,王道阳,姚本先.大学生流行语的心理学研究【JJ.襄 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2):63—66. 泛,有的较为粗俗、用词不雅,说出来就会显得个体粗鄙不 堪,所以会为一些人所不齿,这是它不受欢迎和给一些人带 来坏处的原因。 参考文献 『11秦祖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校园流行语为例『J1.南昌教育 学院学报。2011,26(8):40.42. 【10]马秀春.大学校园流行语研究现状述评们.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学报,2010(2):15—18. 【l1]韩婷婷.大学生流行语浅析【J1.新闻世界,2009(5):103.104. (收稿日期:2013—11-20) 作者简介:王道阳,男,1980年9月生,副教授,安徽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241000 大学生心理压力反应特点的研究 大连海洋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116023) 辽宁省普兰店市公安局治安大队 郭双 董振林 【摘要】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使用自编的大学生压力反应问卷对大连市9所本科院校1 111名大学生进行 研究,对问卷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压力反应中,躯体情绪问题、消极厌世心态和性格偏执 倾向3种反应,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女生显著高于男生;理工科与文史利的大学生在性格偏执倾向上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有更严重的性格偏执倾向;大四学生在学习能力下降、躯体情绪问题和反 应总均分上均显著低于其他年级;二本大学生比一本和三本大学生更具有消极厌世心态。 【关键词】学生;心理过程;健康行为 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以往的研 究多集中于压力源与中介变量的研究,对大学生所处的压力 情境及心理压力反应的特殊性重视不够。大多研究简单地以 学生心理压力过程中各变量关系的研究结果难以相互比照, 研究结论的分歧很大 。本研究以心理学取向的压力为研究 出发点,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心理压力反应量表来分析大学生 某些心理症状来作为压力的反应内容,如心理健康、焦虑、抑 郁等;有的单纯以情绪反应为指标,如负性情绪;有的单纯对 某种行为作为变量进行评价,如吸烟行为,而缺乏对大学生 心理压力反应结构全面系统的探索;由于不同研究者对心理 心理压力反应的一般特点,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高 校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在辽宁师范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理工大 学、大连医科大学、大连交通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大连海事 大学、大连工业大学及大连海洋大学各校随机选取大学生。共 发放问卷1 250份,回收有效问卷1 111份,约占88.9%。其中 男性530名,女性581名。 压力概念等的界定标准不同,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使对大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W2012083);辽宁省 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一般课题(JG12DB052);2012年度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2DSH0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