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动力机制及策略
来源:化拓教育网
2016年第12期 总第272期 黑龙江高教研究 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 No.12.2016 Serial No.272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 动力机制及策略 邱 晖,樊 千 (哈尔滨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摘要: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对于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产教融合的顺利实施以及可持续发展依 赖相应的动力机制。这个动力机制又可以看作由各主体利益平衡机制、相关制度保障机制以及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等三个 部分所组成。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企业参与度不足、政府推动力不足以及经费投入不足影响动力机制功能的发挥。要进一 步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必须在寻求校企利益契合点、完善管理及保障制度以及建立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等方面实现突破。 关键词:产教融合;动力机制;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614(2016)12—0102—04 从国际产业链分工来看,中国利用低成本劳动力发展制 结通道,使“产”与“教”能够“结合”直至“融合”在一起。 造业的优势正在消失。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向产业链的高端 迈进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主题。在这个过程中,势必 职业教育的发展,引导地方应用型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 在术语的使用上,我国经历从产教结合向产教融合的一 个转变。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首次 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实施产教结合的具 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产生大量的需求。国家越来越重视 提出产教结合的概念;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 型,其目的也是为了通过大批量设置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来 体措施;2013年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 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职业教育提高人才 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始使用产教融合这 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加强产教融合。目前,无论在制度层 一新的概念;2015年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 面、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产教融合都已经有了比较好 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将产教融合 的发展平台。产教融合的各方主体应致力于进一步打破合 作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并就如何推进产教融合 作中的种种障碍,将产教融合进一步推向深入。 一提出具体的实施意见。与“结合”相比,“融合”表征着事物 之间更深层次、更加紧密的联系。产教结合向产教融合的转 变是对中国为了向价值链高端迈进而进行的产业结构转型 升级所带来的对于高素质技能型劳动力需求上升的一种适 对于“产”和“教”的理解,也不能再限定于原先的“生 、产教融合的内涵界定与基本特征 (一)产教融合的内涵界定 的学徒制就可以满足社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学徒 制下,师徒共同在生产中教学,在教学中生产,“产”和“教” 是一体的。进入工业化时期之后,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在以手工作坊作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前工业化时期,简单 应性改变。产”和“教学”,而应拓展至“产业”和“教育”¨ 。产教融合 既要实现需求方岗位技能和供给方人才培养的相互嵌入,也 急速上升,能够大批量“生产”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取代学 要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高等教育改革的相互嵌入。产 产、学、研等四位一体的融合模式,具备 徒制成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手段。职业教育与学 教融合既是一种政、徒制相比,优点是能够实现人才培养的“规模化”和“标准 院校和企业的多项功能,也是一种由多个主体参与的能够随 化”,缺点是学生要先在学校完成学习,然后再到企业从事生 时应变国际价值链分工和市场竞争的社会组织形式。产教 一种由院校、企业、政府等多方参与,以满 产活动,从而造成“产”和“教”在时问与空问两个维度上的 融合可以定义为:分离。“产”和“教”在时空上的割裂妨碍职业教育培养技能 足}十会对高素质技能型劳动力需求为目的,以互信合作为基 型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 础,以多方共赢为动力,以项目合作为载体,通过对各主体优 途径就是在“产”与“教”出现割裂的条件下建立起二者的联 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整合优化实现多主体协同育人的社会组 收稿日期:2016—1l一01 作者简介:邱晖,哈尔滨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经济学教学及农村金融研究;樊会计学教学及高等教育研究。 千,哈尔滨学院副校长,教授,主要从事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动力机制及策略 织形式。 l03 都是由一个在产业链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核心企业推动而形 成的,核心企业带领着与其相关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一起 (二)产教融合的基本特征 从上述对于产业融合内涵的分析中,可以归纳出产教融 与院校就人才培养等展开合作。“政+校”模式一般指政府 合的几个基本特征。这些基本特征能够显示出产教融合成 通过与院校的合作,委托院校行使部分公共管理及公共服务 为当今职业教育基本原则的理由。 的职能。“政+企+校”模式的主要形式为政府部门通过与 产教融合的第一个特征是多元化主体合作共赢。政府、 院校合作形成服务载体,面向产业园区或经济技术开发区中 企业和院校都是产教融合的主体,政府的功能是通过制定政 的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并将这一过程与人才培养结合在一 行业组 策,为企业与院校之间的合作提供制度上的依据和保障,优 起。“政+行+企+校”模式一般指在政府的牵动下,化校企合作的外部环境。企业的功能在于制定人才标准,参 织、企业、院校共同参与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与人才培养,与院校共办专业,共建基地,共同研发。院校的 功能在于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将学校的办学、管理和人才培 养环节融合于产业链、公共服务链和价值创造链。产教融合 能够提升受教育者与企业岗位的契合度,并降低社会获得高 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成本,使政府、企业和院校在这一过程中 同时受益。 产教融合的第二个特征是多层次动态演化 J。正如前 文所指出,产教融合既可以狭义地理解为生产与教学的融 合,也可以广义地理解为产业与教育的融合。产教融合包含 不同层次的“产”与“教”的融合。具体到某一门课程,产教 融合指的是院校的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的融合。扩 展到企业和院校层面,产教融合指的是企业和院校在办学体 制、人才培养、师资建设、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共同参与和合 作。继续扩展到宏观经济社会层面,产教融合指的是国家产 业发展战略与高等教育改革战略之间的相互融合。这三个 层面上的产教融合都不是静态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进步 动态演化发展的。“产”是经济基础,“教”是上层建筑。 “产”决定着“教”的形态,“教”反作用于“产”。二者处于不 断相互适应和促进的动态演化中。 产教融合的第三个特征是不同要素资源的优化组合和 协同创新。企业掌握着技术和资本,院校掌握着人才和知 识,产教融合实现归属于不同主体的要素资源之间流动和交 融。从社会层面看,要素资源因为产教融合获得更多的组合 可能性,企业和院校优化要素资源组合的努力引发双方的协 同创新,提高新知识出现的速度。 二、产教融合的运行模式与动力机制 (一)产教融合的运行模式 由于产教融合有多个主体,多个主体通过不同方式结合 就形成产教融合的不同运行模式,比较常见的产教融合运行 模式有“企+校”模式、“行+校”模式、“行+企+校”模式、 “政+校”模式、“政+企+校”模式以及“政+行+企+校” 模式等l3]。在“企+校”模式下,企业和院校是产教融合办 学模式的双主体,双方通过合作共同完成人才培养活动并在 生产制造以及技术研发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行+校”模 式与“企+校”模式类似,只是其中一个参与主体从企业变成 行业协会或者是其他行业组织。“行+企+校”的模式一般 产教融合虽然有着多种不同的运行模式,但不同运行模 式的背后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同制度、不同文化 以及不同价值之间的融合。政府的制度、文化及价值是由其 追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目标衍生出来的,企业的制度、 文化及价值是由其追求最大化利润的目标衍生出来的,院校 的制度、文化及价值是由其追求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 才的目标衍生出来的。在任何一种运行模式下,产教融合都 意味着各主体之间要在制度设置上相互迁就,为了共同目标 做出某些退让和调整。在文化融合中要彼此包容,相互理 解,实现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的自然对接。在价值创造上, 要取长补短,实现知识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融合,提升技术研 发的实用性。 (二)产教融合的动力机制 产教融合由于涉及多方主体,除了需要建立在互信的基 础上之外,还需要有一套相应的动力机制来保证其可持续有 效地运行。产教融合的动力机制主要由各主体利益平衡机 制、相关制度保障机制以及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构成。 1.各主体利益平衡机制 产教融合能够实现并持续运行的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 是参与的各方主体有参与的动力和积极性,而要保证这一 点,就必须建立一个各方主体的利益平衡机制,使各方都是 在各自利益的驱动下自愿参与产教融合。建立利益平衡机 制的关键在于找出各主体的利益结合点,而找出各主体利益 结合点的关键则在于如何通过各主体之间的资源互补整合 优化来创造新增价值,并在不同主体之间对新增价值进行适 当分配。 2.相关制度保障机制 产教融合在实际操作层面是非常复杂的。前文指出产 教融合能够开展和持续的一项重要前提是各主体通过资源 的互补整合优化来创造新的价值,但属于不同主体的资源在 互补整合的过程中,既会涉及复杂的产权关系和责任划分, 也会涉及不同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划分以及各主体职 责的认定。这些都需要通过法律制度来予以明确,使产教融 合在具体操作层面上能够做到有据可依。 3.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 产教融合能够深入开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有足够的经 费投入。职业教育的成本远较普通教育为高,国际上一般认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动力机制及策略 为职业教育投资是普通教育的2.48倍 。如果仅仅依靠政 些措施可以用于对企业进行补偿,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应享受 府投入,职业教育会遭遇严重的资金约束,产教融合就会丧 哪些权利并承担哪些义务等重大问题均没有具体的条文可 失基础。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是确保产教融合能够持续开 依。法律制度以及相关政策的缺失严重阻碍产教融合长效 展的一项重要的动力机制,除了政府投人之外,还要鼓励企 机制的建立,不但企业和院校在合作过程中无据可依,而且 业进行资金投入。 有关政府部门在试图对产教融合进行规划、部署、推行和评 估时也同样缺少依据。 3.产教融合所需经费难以保障 产教融合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多方主体在共同 三、产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发展策略 (一)产教融合的现实困境 尽管教育界关于产教融合的重要性已经达成一致,并且 完成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事项时,都需要投入大 很多院校已经对产教融合做出许多有益的探索,但由于动力 机制的缺失,使产教融合的绩效并不理想,政府、企业和院校 在合作开展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因为诸多问题的出现而陷入 困境。 1.企业缺少参与开展产教融合的动力 从目前产教融合的实际情况看,企业对于参与产教融合 的动力严重不足,即使参与,也只是浅层次参与。企业缺乏 动力的原因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 最大化。从表面上看,产教融合是企业获得人才的“捷径”, 但实际上很少有企业会将人才培养纳入到自身的价值链中, 搭院校的便车显然是更“理性”的选择 。产教融合需要企 业投入资源,这些资源的机会成本是企业必然要考虑的。与 产教融合相比,企业更愿意将这些资源投入到自己内部员工 的培训上。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而言,不但对优秀人才有很 大的吸引力,而且有十分成熟的人才培训体系,没有必要和 院校开展产教融合。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而言,用人在一般 情况下是即用即招,没有财力也没有耐心参与产教融合。二 是院校能够给企业带来的价值十分有限。虽然学生可以到 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但由于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与企业所要求 的技能之间有差距,顶岗实习事实上并不能为企业带来效 益,反而可能会引发安全生产等方面的问题。能够参与到企 业的新产品研发或新技术开发过程中的教师非常少,实训设 备往往也落后于企业的生产设备。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院 校不足以与企业共创新价值,双方难以找出共赢点。三是企 业文化和院校文化的冲突比较激烈。企业的运行与院校运 行由于追求不同的目标而无法融合成为一个特定功能的整 体,两种制度间的差异使产教融合双方在微观运行层面矛盾 丛生。 2.政府对产教融合的推动力不足 教育部门已经出台大量的相关文件来鼓励产教融合的 实施,但这些文件多为倡导性质的方向性文件,在宏观层面 鼓励企业与院校开展产教融合,缺少具体的执行性文件。产 教融合涉及多主体资源整合,这必然涉及复杂的责、权、利关 系,需要在法律层面上予以清晰的界定。而我国到目前为 止,这方面的法律文件依然阙如。尽管产教融合在不断试点 过程中总结很多经验,但至今仍然没有具有权威性的完整的 产教融合指导手册。企业参与办学有哪些明确的要求,有哪 量的资源,但政府为了鼓励产教融合而设立的财政拨付及奖 励拨款等制度仍不完善。对于那些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的企 业,政府所承诺的税收优惠或信贷优惠等也往往难以落实到 位。院校自身的办学经费非常有限,实训场地建设往往达不 到企业要求的标准,而产教融合往往以院校为主、以企业为 辅,企业在经费投入上积极性不高。 (二)产教融合的发展策略 1.通过校企之间的内涵对接寻求利益契合点 打造主体利益平衡机制的关键在于实现校企之间的内 涵对接,并通过这种内涵对接使企业能够真实受益。这种内 涵上的对接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落实:一是企业技术 和院校科研之间的对接,实现共同研发。通过在企业和院校 之间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实现院校知识价值和企业技术价值 之间的有效融合。企业可以考虑将自己的某些研发单元设 立在高校,直接利用高校的师资科研力量助力企业的产品研 发、技术改造等。二是企业技术人员和院校教师之间的对 接,实现人力共享。实现企业技术人员与院校教师在两部门 之间的双向流动。企业可以选派技术人员到院校担任兼职 教师,院校可以选派教师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和技术更新。 高校应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注重引进有实际工作经验的 教师,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研发或技改项目。三是企 业生产车间与院校实训基地之间的对接,实现平台共建。院 校应致力于建立高规格的实训基地,且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 实训基地,参与企业的生产,在保障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同 时,为企业创造产值。四是企业岗位标准与院校课程体系的 对接,实现共同育人。按照企业的岗位需求,企业和院校应 共同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将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 系列活动融合进院校的教学内容中,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为企业培养后备人才。 2.推进完善管理及保障制度 如何在制度层面上加强对于产教融合的管理和保障,其 他国家的 验值得借鉴。德国的联邦政府以及各州政府制 定大量与产教融合及校企合作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行 业组织、企业、院校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任务和职责,对参与 产教融合的企业及院校的责、权、利进行具体细致的规定 J。 为了使社区院校能够承载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美 国联邦政府出台《劳动力资源创新与机遇法案》,该法案为美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动力机制及策略 105 国深度推进产教融合,缓解所谓的“技能危机”,提供强大的 方政府必须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促进职业教育 制度保障。 的发展,该部分专项资金应随着经济增长以及职业教育投入 必须明确一点,产教融合绝不仅仅只是一种教育政策, 需求而进行动态调整。为了增强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 同时也是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从制度层面推进产教融合, 性,政府应对企业予以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比如,企业与院 必须站在宏观层面上对教育、经济、产业等领域加以统筹,对 校合作开展的培训所发生的经费支出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 教育部门、产业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产教融合协 得额时予以扣除。再比如,对于那些接受学生顶岗实习的企 同育人中的权利和义务予以明确。产教融合在运行之初,主 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等。 要的推动力量应来自政府。产教融合的基本指导性文件可 以在国务院的牵头下由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等部门 参考文献: 共同参与制定。地方政府必须在与行业组织、企业、院校等 [1]罗汝珍.市场经济背詈下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机制研 多方协商的基础上,制定出合理有效、能够被共同遵守的产 究[J].教育与职业,2014(7):8—11. 教融合治理机制。 一 [2]杨善江.产教融合:产业深度转型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 近年来,产教融合发展的实际情况表明,尽管各级政府 必由之路[J].教育与职业,2014(11):8一l0. 出台的指导性文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指导性文件有两 [3]王丹中.基点・形态・本质:产教融合的内涵分析[J].职 教论坛,2014(12):79—82. 个重大缺陷:一是过于宽泛,二是缺乏刚性的约束力。推进 [4]许正中.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研究[M].北京:人 产教融合管理及保障制度的建设,最终依赖于法律的完善。 民出版社,2013:66.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对于校企合作的规定十分笼 [5]崔民日,周治勇.地方本科高校、企业、政府产教融合对策 统,且过于原则化。当务之急是对其进行重新修订,明确产 研究——以协同创新为视角[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 教融合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院学报,2015(4):118—123. 3.建立健全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 [6]刘立新.德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产教融合的发展离不开经费的支持。中央政府以及地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0):18—23. On Mechanism and Strategy of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QIU Hui,FAN Qian (Harbin University,Harbin 150086,China) Abstract:It is very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by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The implementation of such integ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 to rely on the corresponding power mechanism,which is composed of the interest—balancing mechanism,the relevant institutional protection mechanism and multi— channel funding mechanism.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the lack of enterprise participation,of government impetus and of sufifcient in— vestment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power mechanism function.In order to further integrate the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it should a— chieve some breakthrough in the exploration about the integrated point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the improvement of management and security system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diversified funding mechanism. Key words: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power mechanism;vocational education [责任编辑:郝文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