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考语文 朝花夕拾导学案

中考语文 朝花夕拾导学案

来源:化拓教育网


九年级语文 -《朝花夕拾》导学案参

1、示例:衍太太,出现在《琐记》《父亲的病》中。她在鲁迅的父亲临死时,一直怂恿他喊父亲的名字,鼓励小孩子吃冰,怂恿鲁迅看黄色书籍,唆使鲁迅去偷母亲的首饰并散布谣言,总盼着邻家小孩干坏事。总体来说,衍太太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令人憎恶的、自私自利的、爱推卸责任的典型的市侩形象。事实上,鲁迅笔下的衍太太大约也只是个符号,即故乡庸俗乡人的化身,甚至是故乡令人窒息的文化,让鲁迅艰于呼吸视听。这种“人情之不美”让鲁迅最终选择“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呐喊·自序》)。应该说,因为与故乡、故乡人的隔膜的加深,让鲁迅开始了他“辛苦展转”的新的生活。不管走到哪里,那些美和不美的人都留在记忆中;不管到多大岁数,故乡的这些人一样存在心中,永远忘不掉,鲁迅思念他们,同情他们抑或憎恶他们,都是始于对故乡的热爱,这就是他的故乡情结。

2、18年,鲁迅离开故乡到南京求学,江南水师学堂(后改名为雷电学校)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让鲁迅认识到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终于,科举梦和科学梦(洋务运动)都破灭了,国内的路走不通,所以鲁迅把目光投向了国外——日本。1904年,鲁迅正式向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提出了申请学医。然而,“匿名信事件”依然使他蒙受了民族自尊心被亵渎的刺激,“看电影事件”又使他终于意识到医学救国的路走不通,最终“弃医从文”。此后,他夜以继日的用文字表达着自己对希望的渴望,对信仰的救赎。终于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人们开始听到了他的呼唤,开始觉醒的站了起来。而他虽然没有成为一代医学名人,但是却拯救了成千上万的人心病。

1909年,再次回到故园的鲁迅仍然是一路辛苦辗转,杭州、北京、厦门、广州、上海,历经科技救国的、医学救国、文艺救国的鲁迅,更像是一个永无归宿的流浪者,他的行囊里有煎熬的痛苦和无可释放的热情。鲁迅明知道“路的尽头是坟”,然而仍义无反顾地行走,这一过程也体现出鲁迅向死而生,通过直面虚妄来达到反抗绝望的伟大精神力量。

第 1 页 共 2 页

3、《朝花夕拾》写的是思想。《父亲的病》中描述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旨在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展现了江湖术士堂而皇之地招摇撞骗而科学和理智遥遥无期社会风貌和当时的人情世态。至于衍太太,出现在《琐记》《父亲的病》中。她在鲁迅的父亲临死时,一直怂恿他喊父亲的名字,鼓励小孩子吃冰,怂恿鲁迅看黄色书籍,唆使鲁迅去偷母亲的首饰并散布谣言,总盼着邻家小孩干坏事。总体来说,衍太太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令人憎恶的、自私自利的、爱推卸责任的典型的市侩形象。事实上,鲁迅笔下的故乡人,庸医、衍太太等形象,与实际或有不同。他们大约也只是个符号,即故乡庸俗乡人的化身,甚至是故乡令人窒息的文化,让鲁迅艰于呼吸视听。鲁迅与故乡的隔膜也由此而产生。这种“人情之不美”让鲁迅最终选择“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呐喊·自序》)。《朝花夕拾》。这些鲁迅有意、无意诗化的故乡人物,让鲁迅的思想有了质的改观。所以,这部作品写的是思想,而不只是回忆录。

4、在《五猖会》中,作者被父亲强制背《鉴略》,导致作者的失望、郁闷之极,这时父子有着很深的隔膜;而《父亲的病》中作者守候父亲弥留时,我们又看到了作者对父亲刻骨铭心的爱。作者对于父亲的情感是复杂的。

在守候父亲弥留时,作者希望父亲快点死去的想法,但又“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罪” ,这里的“犯了罪”是从中国的孝子们的思想说的,在他们看来,即使无法医治,也“希望父母多喘几天气”,这才是孝。此外,作者又认为“这思想实在是正当的,我很爱我的父亲”。作者希望父亲早点儿结束病痛的折磨,作者认为这才是真正地爱父亲。作者对父亲除了深沉的爱之后,还有终生的内疚之感。父亲希望“平静”地离开这个世界,而作者却因衍太太等诸多因素不能理解这一点,依然沉浸在对父亲的依恋与爱以及失去父亲的恐惧中,因而为搅乱了父亲临终前的宁静而感到的终生内疚。

第 2 页 共 2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