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雨水利用图集

来源:化拓教育网


雨水利用图集

【篇一:个人整理海绵城市项目设计规范及图集】

规范:

《防洪标准》(gb50201-2014)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50805-2012)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年版)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11/685-2013)

《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2009)

图集:

《雨水综合利用》(10ss705)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建筑与小区)》(15bs14)

《城市道路(透水人行道铺设)》(10mr204)

《市政排水管道工程及附属设施》(06ms201)

【篇二:雨水控制与利用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

雨水控制与利用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

一、施工图设计总体要求

(一)主要设计依据

1、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审批的文件。

说明:施工图设计中应全部落实规划审批的各项文件要求。

2、《新建建设工程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要点(暂行)》(市规发

【2012】1316号)。

3、《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规范》(db11/685-2013)。

说明:《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规范》(db11/685-2013)将于2014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其中4.2.3条款“新建工程硬化面积达2000 平方米及以上的项目,应配建雨水调蓄设施,

具体配建标准为:每千平方米硬化面积配建调蓄容积不小于30立方米的雨水调蓄设施”,替代1316号文件“规划要求”部分的第三条“新建建设工程硬化面积达10000平方米以上(含)的项目,应配建雨水调蓄设施,具体配建标准为:每万平米硬化面积配建不小于500 立方米的雨水调蓄设施”条款。

(二)主要设计、审查施工图纸及内

1、建筑总平面图,设计、施工说明,详图。

2、室外雨水排水总平面图,设计、施工说明,详图。

二、建筑专业施工图要求

(一)建筑总平面图

1、除总平面图要求的常规项目外,还应按照雨水控制与利用的要求,采用不同的图例标出保留的地形和地物、地下车库和地下构筑物、建筑屋面、硬化道路、透水铺装、下凹绿地、调蓄设施等,并注明相应的面积或容积。

说明:当透水铺装设在地下建筑顶板上时应分别标明透水铺装面标高及地下建筑顶板标高。

2、应标注室外场地的地面标高,明确周边道路与个体工程室外地面高程的关系。

3、调蓄设施应标明定位尺寸,室外雨水口(沟)的位置,地面排水方向等。

(二)设计、施工说明

1、主要专项指标:绿地总面积、下凹绿地面积及下凹深度;硬化面种类及面积,透水铺装种类及面积,雨水调蓄设施容积。

说明:硬化面积计算内容(公建区、工业区,工业厂房硬化面积计算按照“1316号文”中的公建硬化面积计算方法执行,居住区、工业附属生活设施硬化面积计算按照“1316号文”中的居住区硬化面积计算方法执行)。

覆土深度小于3m大于等于1.5m的下凹绿地,下凹绿地面积按50%折减;覆土深度小于

1.5m的下凹绿地不能作为下凹绿地,但可作为透水铺装。

2、地面高程控制:工程的地势情况;市政道路与本区域室外地面高程的关系。

说明:项目用地的竖向标高控制尽量保证项目区域内的雨水能重力流排至市政雨水管网;项目地面标高不宜低于周边市政道路,防止雨水倒灌;低洼区域应采取措施防止雨水倒灌;地面标高设计应有利于雨水进入收集和调蓄设施。

(三)设计详图

1、下凹绿地做法(深度控制、种植要求)。

2、透水铺装做法;地下室顶板疏水做法;其他相关设施的材料做法。

3、种植种类应与下凹绿地相协调,种植土高度应满足下凹及排水要求。

4、雨水调蓄池详图。

说明:以上详图均可采用标准图集,如无图集可采用应画大样图。

三、给排水专业施工图要求

(一)室外雨水排水总平面图

1、 应包括上述建筑总平面图要求的相关内容(如上述二/(一)条内容)。

2、应标明地面汇水方向;雨水口、雨水井、雨水调蓄池等的位置;

3、主要雨水管线的布置;与市政雨水管线接驳口的位置、管径,标高。

说明:如有条件应标明市政雨水接驳口位置、管径、标高和允许接纳的雨水量。

(二)设计、施工说明

1、项目概况:用地面积、屋面面积、硬化道路面积、透水铺装面积、绿地面积等。

说明:重点说明在非实土区绿地及透水铺装下的渗排水设施及做法。

2、外部条件:与市政雨水管接驳口的位置、标高、管径以及外排雨水量。

3、排水设计标准。

说明:北京市城区雨水规划将设计标准提高到3-5年,因此,建筑及小区设计标准应相应提高;透水铺装的设计标准(设计雨量45mm,渗透时间60min)。

4、外排水流量径流系数(应附计算公式及参数)。

说明:雨水外排流量径流系数应小于开发前,开发前流量径流系数的确定应有依据;外排雨水流量径流系数不得大于:建成城区0.5,新开发区0.4。

5、雨水量计算应包括:径流总量、外排雨水峰值流量; 弃流量、调蓄水量、收集量、回用水量的水量平衡。

说明:外排雨水峰值流量不大于市政管网的接纳能力;如雨水不进行回收利用,雨水池仅作为调蓄池,则无需水量平衡计算。

6、雨水调蓄设施:调蓄设施的形式和规模。

7、验收要求。

说明:符合《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等相关规范要求。

(三)设计详图

1、雨水调蓄池的接管详图。

2、雨水井、雨水口、提升、收集设施、渗排水设施的接管详图。

3、雨水回用设施的详图。

说明:以上详图均可采用标准图集,如无图集可采用应画大样及详图。

四、雨水控制与利用参考图集及图例

(一)图例

应按照国标图例,建筑与给排水统一。

(二)雨水控制与利用参考图集

1、透水铺装做法可参照选取《工程做法》(12bj1-1)p17-25页中有关透水路面相关做法;

2、钢筋混凝土水池做法可参考《矩形钢筋混凝土蓄水池》(05s804)相关做法;

3、塑料模块组合水池可参考国标图集《雨水综合利用》(10ss705)相关做法;

4、渗排一体化系统做法可参考国标图集《雨水综合利用》(10ss705)相关做法。

【篇三:国外雨水利用做法】

像美国的波特兰和西雅图这样的城市,终年雨水充沛,景观设计师便经常运用雨水花园来增强城市排水功能。在停车场等城市公共环境中,这种雨水花园能有效地使收集到的雨水变废为宝。

例如德国的柏林波茨坦广场(potsdamer platz),占总面积19%的用地被规划为水面,可收纳周边屋面和地面的雨水约1.5万m3。雨水在注入广场水体之前,先要经过种植有水

生植物和培养在上面的微生物构成的净化水塘,完成水的净化和二次过滤,保证水体有清洁健康的品质。

国外雨水利用和净化的成功案例,可以成为我们今后设计的借鉴。

雨水资源利用措施

雨水利用的主要景观措施有:屋面雨水收集、滞留池、生态调节池、植草沟、人工湿地等。雨水间接利用采用渗滤沟、渗滤池、低洼绿地、梯田、花畦等方式将雨水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或回灌至地下水层。

渗滤池:结合池塘、洼地设置渗滤池,池塘与洼地维持少量水位,除有集水功能外还可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开放的水域还能提供亲水及视觉美化的效果。

花畦:池底覆以土壤并种植吸附污染物的湿生植物,具有调节与改善水质的功能。

植草沟:用植被覆盖的集水、排水渠,主要用于疏散暴雨径流以及移除污染物,提升水质,保留乡土植被维护景观品质,

提供生物栖息的空间,且植草沟设置及维持保养的费用低于传统的地下管线。

渗滤沟:渗滤沟是利用卵石、碎石等空隙为雨水提供滞蓄空间的方法,在地面设卵石沟或卵石槽导引地表径流至卵石间的孔隙。

渗透性铺装:采用渗透性地面铺装是让雨水回归大地,解决地下水回灌问题,具有入渗、滞留的能力,有减洪、水质净化与地下水涵养的优点。

雨水收集系统

绿地生态水渠

根据现状地形及景观要求,设计以下3种形式:①利用现状截洪沟进行改造,变成集、蓄、

滤三个功能兼备的生态型水渠;②在山坳处设置引水渠,将山上雨水引入人工湿地过滤净化;③结合现状地形设计渗透型集水渠,渗滤沟+穿孔管+贮存池或渗滤池。

道路渗滤沟

因景观和功能要求,在主要道路和广场上未使用透水砖。因道路广场的标高大于绿地标,道路广场上的雨水可以汇聚到周边绿地内,再渗透到地下。而园内一般道路采用透水砖,并以级配砂石作为垫层,在级配砂石垫层内铺设全透型排水软管,便于雨水渗透、收集和利用。 根据具体位置及路幅宽度不同,渗滤沟有以下几种形式:①主园路渗滤沟:路幅宽6m,行人较多,雨水稍有污染,结合绿地过滤设计渗滤沟;②硬质广场路面:结合地面找坡及铺装设计,广场中每隔20m左右设置渗滤沟;③3m宽园路:渗水砖路面+渗滤沟+穿孔集水管;④山体渗滤沟:内侧做渗滤沟,隔一定距离结合地形设置渗滤池或贮水池;⑤木栈道:栈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