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损边坡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技术探索与实践
来源:化拓教育网
区域治理环境治理与发展受损边坡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技术探索与实践薄霉天张汝萌张悦张策庞公铭吉林建筑大学,吉林长春130118摘要:在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的背景下,新遗留的高陡岩石边坡以及分布于城市周边的采石场在景观重建与生态修复方面存在较大的难度.严重制约着城市整体的建设发展。我国受损边坡具有治理难度大、规模大、地质灾害多、来源广等特征,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的重难点,逐渐成为社会公众、业界和学界的关注焦点。本文就对受损边坡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技术进行分析和探宄。关键词:受损边坡:生态修复;景观重建技术一、受损边坡的特征分析对于受损边坡而言,其作为现代工程建设或地质灾害的产物,指的是因人为或自然因素而造成的裸露坡面,往往会严重破坏地表的生态景观.若治理不及时,甚至会加剧水土流失。引发泥石流、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造成严重的后果。从微观角度来看,受损边坡是一种典型的困难立地。具有诸多特征:①少肥或无肥,极度贫瘠;②缺水;③少土或无土;④水热条件缺乏较好的安全性,坡面温度最高达80℃,不利于植物生长【1】。这些限制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增加边坡植被生态景观重建、恢复作业的难度,尤其是高陡边坡的安全防护及生态景观恢复。从宏观角度来看。边坡受损是生态植被与地质地貌的破坏,在此基础上受损边坡生态系统客观与主观、外部与内部、未来与过去、整体与个体之间生态失衡的影响,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想实现受损边坡的景观重建与生态修复,必须要在序、量、时、构、空的基础上重构多维生态网络。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相处。当然这种重建与修复涵盖裸露坡面的水土保持、固土护坡、植被恢复等,要求从更宽的视野、更达格局上来优化设计生态系统。二、受损边坡生态修复与量观■建的目标及原则1目标对于裸露坡面来说。其生态治理在功能目标上具有层次性.第一个层次是植被的生态防护、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第二个层次是实现第一层次功能目标的基础上。重建或恢复生态景观。具体而言,裸露坡面的生态治理需实现如下目标:①有机结合工程防护,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保证边坡的稳定性;②有机结合城市景观建设,形成自然的生态景观;③持久和快速复绿,避免植被的退化.实现群落的良性演替;④有效降低PM2.5,及时吸收S02、CO。。达到良好的生态效果;⑤对边坡资源进行科学开发,实现森林碳汇、保持水土、土地复垦等目标;⑥将艺术和科技相结合,科学配置指标。保护生物多样性,营造自然的景观f2J。·54·2原则在受损边坡的景观重建与生态修复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如下原则:①低养护原则:以免养护、减养护为基础.确保坡面植被的成功演替、自然生长;②因地制宜原则:以立地条件、坡面类型为依据,分段分区制定切实可行的工艺方案、治理措施;③植物自我修复原则:由于建植植被具有较强的自我修复能力,能在一年之内明显改善生态景观。三年后趋于自然。三、受损边坡生态修复与景观■建的关键技术1强抗逆性植物繁育、筛选、配置技术当前强抗逆性植物繁育、筛选、配置技术的研究取得了技术性突破,具体表现为:①适用于岩质陡坡下的植物造景、繁育、选配技术:适应于不同立地条件、气候环境彤邑养护、强抗性型乡土植物组配、培育技术。②强抗性植物种子处理及技术。即借助壳聚糖生物源种衣剂来包衣种子。改良物种的耐贫瘠、抗旱能力,适当减少用量。促进种子发芽率的提高。一般在具体的治理过程中,配置和选择植物时应遵循生物多样性、乡土性的原则,以不同区域环境的边坡类型、景观特点、边坡高度、立地条件为依据,结合植物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兼顾生态景观恢复和水土保持。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2植生基材配置技术第一,新型材料的开发使用。利用岩质材料等对类型不同的植生基材添加剂进行研制.如土壤改良剂、保水剂、肥料增效剂、新型粘结剂等,只有对植生基材进行合理配置,才能预防植被的退化。同时基材质地要适宜。若质地过于粘结。易于固附,往往会影响植物的生长;质地疏松虽会促进植物生长。但极易脱落、不易固附【3】。只有恰当改良和应用工艺技术。积极研制新材料,才能解决上述问题。第二.植生基材养分平衡调配技术。该技术涉及纵向和横向的平衡调配技术。前者主要是对养分供应强度予以调配,尽可能与植物的吸收相一致。确保供养分供应的耐久性、持续性;后者则是对养分的种类进行调配,注重养分的均衡和全面,不多施、不缺素。3养护技术设计施工技术方案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实现边坡景观重建与生态修复工程的免养护,这需要从基材配制、植物配置、工艺选择等层面进行综合分析。将养护期设定为1—2年,使坡面的植被覆盖度较高。实现植物群落的良性演替【4】。以往为了降低成本。在工程施工中主要采用施肥、人工拉水管浇水等养护方式,而由于部分工程的自动化养护要求较高以及人力成本的增加。传统的方式和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因此要在边坡生态修复中恰当应用太阳能发电技术、肥药一体化技术、微灌技术等。四、结束语本文针对受损边坡的特征、目标和治理原则,阐述受损边坡景观重建和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以便对今后类似工程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将受损边坡的生态防护、植被恢复、景观重建、水土保持与稳定性问题相结合。进行系统且全面地研发。能够打破单纯的植被建植技术和工程固坡技术。推动受损边坡景观重建与生态修复工程的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朱兆华,陈晓蓉,徐国钢,赖庆旺.受损边坡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技术探索与实践Ⅱ】江西农业学报,2016,28(10):75—81.12]朱兆华,赖涛,陈晓蓉,徐国钢,赖庆旺.受损边坡生态修复工艺选择、目标群落设计与效果评价Ⅱ】西北林学院学报,2017,32(03):78—83.【3】朱兆华,官昭瑛,徐国钢,童开林,陈晓蓉假俭草作为先锋植物在道路边坡生态修复上的应用Ⅱ】西北林学院学报,2017,32(05):263—268[4】袁银,廖浩斌,刘永金,蔡静如,徐滔,昊彩琼,许建新.深圳市生态修复裸露边坡的植物群落特征研究U】广东林业科技,2013,29(03):60—65.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建筑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85700887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